皇后 法拉盛 艾姆赫斯 布鲁伦 曼哈顿 其他 全职兼职 餐馆工 甲店发廊 按摩工 生意转让 二手 二手车 电脑WIFI 防盗报警 失物招领
律师 贷款 旅行社机票 白送 保险 纽约发布 翻译 补习培训 保姆幼儿 搬家 电招车 旅馆 房产 快递货运 美容理疗 考牌练车 加州驾照
印刷招牌 签证留学 移民入籍 会计报税 装修 冷暖水电 可疑号码 法律案例 生活曝光 交友征婚 美甲笔试 手試 拔毛 入籍 纽约驾照

小纽约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小纽约网 社会杂论 查看内容

你在2016年的失败与焦虑,是否会在2017年继续上演?

2017-1-2 09:02| 发布者: 村长| 查看: 9875| 评论: 0

2016年过去了,一点儿都不值得怀念。

在这一年里,你的涨薪速度,追不上房价和物价的涨幅;你还未在大城市站稳脚跟,已经到了被父母逼婚逼生的年纪;你行走在可见度只有几米的空气中,不知身体遭受怎样的摧残;你每天辛苦加班,却无法在工作中找到成就感和意义。如果想到这些,你心跳加速,呼吸急促,头脑空白,胸口如有巨石压迫,那你,也是无数焦虑的中国人之一。

焦虑,是2016年的关键词。不管是在限购令前排队买房的大军中,还是在为孩子秒杀课外班课程的家长群体中,或是在感觉身体被掏空的北上广深青年人身上,你都能够感受到这种情绪的蔓延。

我努力过,但什么也改变不了

中国无疑是全球最勤劳努力的国家。北京师范大学劳动力市场研究中心的《2014年中国劳动力市场报告》显示【1】,该年度,中国员工平均工作时间在2000至2200小时之间。美国人一年的工作时间大概是1800小时,以勤奋著称的日本人工作时间只有1700小时,德国人的年度工作时间更是不足1400小时【2】。

然而,绝大部分人认为,努力工作并没有改变自己的命运。零点咨询2014年的调查报告显示,只有7.5%的中国人认为个人努力是成功的最主要因素。

这导致了“越努力,越焦虑”。“我还该不该继续努力?”“我是不是能力不行?”“我的存在是不是可有可无的?”。努力越多,不确定感和自我否定越强烈。

为什么这么多人觉得努力没有用?

据北京大学发布的《中国民生发展报告》【3】,2012年,中国家庭净资产基尼系数已经达到了0.73。顶端1%的家庭,占有全国三分之一以上的财产;底端25%的家庭,拥有的财产总量仅1%。如果这一数据可靠,中国会是世界上贫富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

首富的一句话,让人真切的体验到什么叫贫富差距。

基尼系数反映了国民内部收入的分配差异。国际上通常把0.4作为警戒线,认为大于这一数字,则会造成社会动荡。据国家统计局官方数字,中国的基尼系数,从1981年的0.281,上升到了2008年的0.491,之后几年又逐步下降到0.46左右。

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官方的统计低估了基尼系数,因为调查中高收入群体的样本比例偏低,且在收入项目的统计中会有很多遗漏。最近几年的非官方研究估计,中国现在的基尼系数应该在0.6~0.7之间。

巨大的收入差距,使社会阶层固化严重,通过个人奋斗“鲤鱼跃龙门”机会渺茫。研究显示【4】,人的焦虑程度与阶层和收入关系不大,而与整个社会的收入差距密切相关。社会的贫富差距越大,人们越关心自己的社会地位,越热衷于互相比较,无论贫穷还是富有,整体感受到的焦虑程度都更高。

在欧洲,对社会地位焦虑最高的国家是土耳其,希腊和意大利。而芬兰人,法国人和瑞士人最不关心自己是中产还是弱势群体,或者别人怎么看自己。

选择很多,但选什么都是死路一条

股市腰斩,割肉还是硬挺?房价涨了,买还是不买?万众创业,你创还是不创?老奶奶摔倒了,扶还是不扶?

14世纪的法国哲学家布里丹描述了这样一个悖论:一只完全理性的驴子,恰好处于两堆等量等质的干草的中间,它将会饿死,因为它根本无法决定该吃哪一堆干草。

布里丹没想到的是,21世纪的中国人民面临着更加艰难的选择:开窗吸雾霾,还是关窗吸甲醛?

看似选择很多,但每一个选择都难以预测后果。

你没有办法获得足够可靠的信息源。对于中国大部分遵纪守法的网民而言,百度可能是唯一可用的信息获取渠道。但你不知道“魏则西事件”是否随时会发生在自己和自己的亲友身上。

你摸不清游戏规则,猜不到下一个好机会在哪里。2016年,如果你没有在合肥、石家庄、天津、北京或者上海等城市买房,你可能错过了盈利超过40%,赚几百万的机会;如果你没有进入人工智能、共享单车、VR\AR、短视频等热门行业创业,你可能错过了几千万,再也无法实现财务自由。

前些日子,有几位投资界大佬聚在一起交流人生经验,最后得出的结论是:赚钱的机会都是党给的。

你自问已经足够理性和冷静:没有假装问题不存在,没有通过拖延和运气逃避决策,不缺乏逻辑思辨能力,也不是天生犹豫不决的那类人。但你依然不知道怎么做是对的。

我的人生无限可能,但看不到什么可能

2016年,“中年危机”过时了,因为危机会更早到来。在20到30岁之间,你应该有“四分之一人生危机”。

你可能是第一代经历“四分之一人生危机”的人。传统的心理学理论认为,25至30岁的年轻人正处于职业生涯尝试期,还在探索并且确立未来稳定的发展方向。大多数人,是在45岁左右攀上职业生涯巅峰【5】。考虑到退休时间可能延迟,你还有几十年漫长的时间,来维持已经取得的成就和社会地位。

焦虑的年轻人不这么认为。如果到了三十岁,你还没买房买车,结婚生二胎,创业自己当老板,完成一个亿的小目标,那你的人生基本上就没有什么指望了。你大概可以靠在办公椅上,翘着二郎腿,一眼望到自己老年的生活状态。

2016年最受欢迎的电视剧《欢乐颂》,一改青春类题材的轻松格调,直接把观众暴露在巨大的生存焦虑中拷问。

为什么那么着急要成功?因为对未来不抱希望。

人类学家在特立尼达岛的南端发现了一个小村落,这个村子有两种人,一部分是来自亚洲的移民,一部分是来自非洲的移民。在亚洲人眼里,村子里的非洲人总是行事冲动,根本不懂得延迟满足。心理学家让岛上的青少年在即时获得的10美元和一个月后获得30美元之间做出选择,非洲裔的青少年毫不犹豫选择了10美元。

为什么不等待更大的奖励?因为他们成长的过程中没有获得过任何关于信守承诺的经验。他们不相信一个月后真的可以获得30美元,所以对他们来说,当下能得到的,才是最好的。

越快越好,越近越好,是基于对长远未来的悲观预期。如果大多数年轻人并不相信自己的辛勤努力可以在未来取得收获,他们当然迫不及待,想要在30岁之前就收割掉前四分之一人生的努力成果。

生活中在愿望之中而没有希望,是人生最大的悲哀。当你在内心中反复考虑“某某已经拥有了几套房……”“某某已经赚了一个亿……”时,你拥有的只是愿望,不是希望。有希望的人不会焦虑,因为希望中包含了明确的行动路径,有希望的人不但能看到自己的目标,也清楚知道朝着哪个方向前进可以接近目标。

中国人天生更焦虑么?

2008年之前,中国人并没有这么焦虑。

南京大学的社会学家周晓虹认为,2008年前后,中国人心态逐渐由“希望”转为“焦虑”。在前三十年,中国社会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大部分人都因享受到经济发展的红利,对未来充满信心。而伴随着经济发展的贫富差异增大与阶级固化,近些年变得越来越清晰:高收入者人时刻都在担心一夜间财富缩水,坠入底层;低收入者担心自己再也没有机会翻身。

焦虑是人在面临自由选择时,必然存在的心理体验。前进,要面临未来的不确定和潜在风险,付出未必会带来回报;后退,又会被内心的“罪疚感”反复折磨,因为之前的努力可能因一时的放纵,全都打了水漂。

这是一种非常原始的情绪反应。焦虑中产生的逃避现实、逃跑行为、警觉性提高,也可以在动物身上观察到:装死、逃跑、战斗。

猫受到惊吓时,会四肢僵直、身体隆起。狗在雷雨天可能会躲在沙发下发出阵阵哀嚎。实验室里的小白鼠感知到危险时,会停止在迷宫中的探索活动。猪在发现前方有障碍时,会犹豫不前,发出哼哧哼哧的声音。

猫来到新环境中时,两耳上翘,瞳孔放大,警觉性增强。

但是相比于动物而言,人产生焦虑的原因要更加复杂。动物的焦虑是在生命受到威胁时产生的应激反应,而人的焦虑主要是因为对潜在威胁的预期。

给我们造成压力的生活事件,通过大脑与认知控制以及注意相关的皮层活动,影响我们的焦虑水平。即使在现实中并没有遇到实际威胁到我们生命的东西,只要大脑觉得存在潜在的,或者未来的威胁,都会触发焦虑反应。

同样的环境下,每个人对于焦虑的感受并不相同。大约20%~30%的正常人在一生中的某段时间会受到焦虑障碍的困扰,他们大多数都具有易于焦虑的人格特点【6】。容易焦虑的人对于威胁的感知能力更强,发现威胁后,受到的持续影响也更大。

雾霾中的广场舞阿姨们一点儿也不焦虑。

这种焦虑的特质可能是天生的。研究发现,焦虑受遗传的影响约为40%~50%。多个基因编码过程都与焦虑存在着较大的关联。

在我们提供的基因检测项目中,COMT基因参与到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降解的过程,会对我们的注意偏向,对未来的预期造成影响。BDNF基因编码一种神经营养因子,可以帮助人们调节不良的情绪。RGS2基因会影响神经递质或激素跨膜转导的过程。OXTR基因影响催产素的水平,进而影响到我们在社交情境中的焦虑反应。

关于焦虑,还有很多我们未知的内容等待探索。

未来,有不焦虑的活法么?

焦虑并非一无是处。动物的焦虑反应与生存息息相关。对于人类而言,只要思考未来,就会带来焦虑。

没有人能免于焦虑。需要调整和改变的,是与现实问题严重程度不匹配的,过度的焦虑。持续的紧张与担忧,可能会对身体和精神状态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

对一个容易焦虑的人来说,最难的是面对不确定性。焦虑者容易生动地想象未来的灾难,就像下一刻就会发生一样。如果你因为“如果发生了……,就会……”而感到焦虑,拿一张白纸,把所有可能的结果列出来,评估它们发生的概率,以及可能出现的最严重后果。

想象灾难场景容易让人失控,而想象应对与处理方式会让人恢复理性。你会发现,绝大部分事情都有解决方案,而最糟糕的后果,也不过如此。

如果你依然有不好的预感,那就让后果发生的更快一些。想做什么,不要犹豫,立刻去做。获得的反馈和经验越多,你的确定感会越强。身经百战后,你会越来越强大。

与焦虑相对的是放松。放松不止是一种情绪,更是一种身体状态。你可以很容易通过感知肌肉的触感了解放松与焦虑的区别:焦虑时,肌肉是僵硬而收缩的;而放松时,肌肉是柔软和舒展的。找到身体最紧张那些肌肉,深呼吸,让肌肉从紧绷变得松弛,记住这样的感觉。

毕竟,2017年也许会更糟。

刚表态过的朋友 (0 人)

  • 匿名

  • 匿名

最新评论

GMT-5, 2025-2-24 17:3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