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了解《汉书》与《史记》的关系
首先,《汉书》是断代史,《史记》是通史,这是二者的一个突出差异。班固之所以采用断代史的编纂方式,缘于他认为“汉绍尧运,以建帝业”,应该如唐虞三代,有典谟之篇扬名后世,冠德百王。他批评《史记》把汉朝编于百王之末,厕于秦项之列,坚信“大汉当可独立一史”,因此,班固摒弃众人为《史记》作续篇之旧轨,开辟断代为史之新途。他的这一创举对后世影响极大,正如刘知几所说“自尔讫今,无改斯道”。《汉书》之名亦仿自《尚书》,意在表明汉朝所创立之功业与唐虞三代齐等。为了贯彻“宣汉”思想,班固将《史记》中的《项羽本纪》降格为传,将原本为一个独立朝代的新莽朝的历史,亦以《王莽传》的形式附在西汉全部传记的后面。一言以蔽之,班固编撰《汉书》的主旨是颂扬汉朝,这是读《汉书》时应该注意的。
其次,纪传体史书创始于司马迁《史记》,《汉书》继承了这一编纂体裁而略有调整,将《史记》之“本纪”省称“纪”,“列传”省称“传”,“书”改曰“志”,取消了“世家”,汉代勋臣世家一律编入传。经过班固改动之后的纪传体,成为后世正史之范式。
再次,《汉书》记载汉武帝中期以前的西汉史事,与《史记》多有重叠。同一个人物的纪传,因为司马迁在史料采择和文字叙述等方面已经做得很好了,没有必要故意另起炉灶,所以《汉书》常常移用《史记》的文字,这反映了班固实事求是的史学编纂思想。后人或有讥班固剽窃史迁者,所论未免偏激,失之公正。更何况班固与司马迁在史学思想以及材料取舍标准上不同,《汉书》移用《史记》时并非原封不动挪用,而是常有增删改易。
第四,为了更完整地反映汉武帝中期之前的历史,《汉书》在《史记》所立该时期的纪传之外,还新增了一些纪传,例如《惠帝纪》,吴芮、王陵、蒯通、伍被、贾山、李陵、苏建、苏武、张骞等人的传。
汉武帝中期以后的西汉历史,班固以《后传》为基础,博采典籍、档案,斟酌去取,缀集成篇。
《汉书》一问世,即广为流布,“当世甚重其书,学者莫不讽诵焉”。后人更是赞誉《汉书》“文赡而事详”,序事“不激诡,不抑抗,赡而不秽,详而有体,使读之者亹亹而不厌”。这是符合实际情况的评论。
四、推荐《汉书》的几种读本
1.旧注本
《汉书》多用古字古训,文字艰深难懂。历代注释者很多,较具代表性的注本有二,唐颜师古《汉书注》和清末王先谦《汉书补注》,是集大成之作。前者以中华书局点校本最为通行,后者以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所点校本最便于使用。
2.今注今译本
古人的注释对今天的读者而言同样存在理解上的困难,因此,今注今译是不错的选择。张烈主编《汉书注译》(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7年)、吴荣曾主编《新译汉书》(台北:三民书局2013年)都是注解准确明晰,译文切合本义的注译本。
3.选注本
《汉书》篇幅很大,很多人可能做不到通读全书,可以选择好的选注本。这方面的选本也有不少,推荐三种。一是冉昭德、陈直主编《汉书选》(该书是中华书局出版“中国史学名著选”丛书中的一种,1962年初版,之后多次重印);二是顾廷龙、王煦华《汉书选》(中华书局1962年);三是汪受宽《汉书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4.白文简体字本
有注文的本子,读起来不连贯。有的读者不喜欢正文中间有大量注文,追求阅读连贯、方便,可以选择白文本。中华书局、岳麓书社等都出版过用简体字排版的《汉书》,删去了颜师古注和缺乏可读性的八表的表格部分。
欢迎光临 小纽约网 (http://xiaony.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