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纽约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滕王阁序》里的扶风隐士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此信息未经证实请小心诈骗
如未留电话请小心诈骗
无论何种原因切勿汇款

“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王勃名作《滕王阁序》里的一句话,引出了一位扶风籍隐士梁鸿,他是成语典故“举案齐眉”的主角,更是一名“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的践行者。
巨侃

1342年前的九九重阳节,初唐四杰头牌王勃到南昌滕王阁赴了个饭局,做东的洪州都督阎伯屿把饭局搞成了赞颂滕王阁的笔会,不久前他刚把滕王李元婴留下的这座建筑物修葺一新。王勃此时正走背运,两年前他因在虢州参军任上杀死官奴一事,被免了职,下了狱,老爸也受到牵连被贬为越南交趾县令。落魄失意的小青年王勃此时正需要借此机会抒发一下胸中块垒。笔会上,他先是礼节性地大赞滕王阁盛景,然后笔锋一转,拿古人遭际自比,其中有“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一句,说的是东汉扶风人梁鸿避祸渤海边一事,后代文人常用此句来抒发自己一生襟怀未开的抱怨。梁鸿是谁?王勃为何会想到他呢?

忠厚实在人梁夫子

梁鸿字伯鸾,东汉扶风郡人,小时候很不幸,他的父亲梁让,王莽时期在北地做官,后来天下大乱,梁让在举家避难的路上病死,梁鸿的母亲撇下年幼的梁鸿,独自离开了梁家。梁鸿举目无亲,只得流落到京城长安谋生。幸好父亲昔日的几位故吏向他伸出援手,给他解决了衣食困难,还通过关系送他进太学学习。
史书上说他虽然家境贫寒,但学习刻苦,受业期间遍览古今典籍,经史子集无所不通。但他又是一个不随大流的人,对当时儒学中那种皓首穷经、拘泥于一字一经的做法不屑一顾,这无异是自绝了做官的门径。
学成后,梁鸿被分配到上林苑牧猪,虽然专业不对口,倒也乐得做他的“猪倌”。一次,梁鸿误遗火种,火把自家烧了,还烧毁了邻居家的部分财物。事后,梁鸿主动找邻家商量,要把自己喂养的那群猪作价赔偿。邻居贪心,说区区十几头猪不足以抵偿他家的损失。梁鸿说:“如今我孑然一身,没有任何财产可以赔你了,我给你家干活吧。”邻居答应了。
梁鸿成为无偿佣工以后,将邻人家里里外外的活统统包揽,毫无怨言。几位邻居看不下去了,一起责备那家主人。主人也不好意思了,便要把猪全部退还给他。梁鸿坚决不肯收回,说:“火因我的过失而起,已给你家造成损失,我理应赔偿,岂能收回?”
从此,大家都非常尊敬梁鸿,见面都称他“先生”、“夫子”。梁鸿忠厚实诚的名声渐渐传了出去。后来,他也不再当“猪倌”,悄然回到了扶风老家。

娶到了一个“怪”媳妇

梁鸿回到家乡后,耕种自给,读书养性,并无什么惊人之举。天长日久,他的学问、人品还是显露了出来。特别是他在上林苑中牧猪及失火为人作佣的一段逸事不胫而走,传入扶风。汉朝那会儿不像现在,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就是最好的资产。听说这里住着一位高洁之士,三十岁了竟然还没成家,这要做我的女婿该多好!于是都遣人来提亲。梁鸿也不知咋想的,一概加以拒绝。
话说同县姓孟人家有个女儿,长得粗眉大眼,肤色黎黑,力气巨大,能举起石臼。都三十岁的老姑娘了,还不想嫁人。父母急了,问她咋想的?孟姑娘说:“要嫁就嫁梁伯鸾那样的人。”梁鸿听闻后说:“这应该是过日子的女子。”就请人下了聘礼。结婚前,女子请求制作粗布衣服、草鞋、纺织用的筐、搓绳子的工具。等到出嫁,才梳妆打扮进了门。谁想到过门七天,梁鸿都不答理她。第八天早上,孟家女在梁鸿面前行了个礼,然后问他:“我一定是犯了什么过失,让你一直不理我。请夫君明示。”梁鸿叹口气说:“你知道吗?这个世界太闹了。我一直希望自己的妻子是位能穿麻、葛衣服的人,并且能与我同甘共苦,能够与我一起隐居到深山大泽之中。而现在你却穿着绫罗绸缎,涂脂抹粉,一副贵夫人模样。恐怕我们不是一路人。”
“原来是这样。”孟女莞尔一笑,说:“我早就准备了劳作的服装,只不过想试试你。”
孟女说着把头发卷起来,又换上一身粗布衣服,然后熟练地架起织机,动手织布。她一边织布一边偷笑,梁鸿问:“你笑什么?”孟女不答,反问他:“你真是这样想吗?”“什么……”“隐居?”“真这样想。”“你放心,今后你走哪儿我跟你到哪儿。”孟女干脆地说。
梁鸿又惊又喜,从此认定她就是自己要找的理想伴侣。他还为妻子取了个独特的名字:孟光,字德曜。

作诗惹祸隐居渤海

据《后汉书·逸民列传梁鸿传》记载,梁鸿夫妇后来离开家乡,到霸陵(今西安市东北)山中过了一段隐居生活。他们用枯树枝和茅草搭起了草棚,在山谷中开垦出了一片土地。白天,他们共同劳动;夜晚,他们弹琴自娱……但霸陵山并非世外桃源,知道这对奇特夫妻行踪的人越来越多,有人找梁鸿请教学问;有人请梁鸿出来做官;更有猎奇者来窥伺他们的生活……看来,名气太大了想低调点都不行,夫妻俩决定向东迁徙。
他们东出潼关,经过京师洛阳,看到洛阳城中巍峨的宫殿群,梁鸿禁不住诗兴大发,作了一首《五噫歌》,诗一共五句,每句后面有一个“噫”字感叹,歌词大意是:登上高高的北邙山,俯览壮丽的帝王之都,宫室是多么地崔嵬,老百姓的辛勤劳苦,却远远地没有尽头。
这首诗很快传到了汉章帝耳里,章帝勃然大怒,说你逃官不说,还作诗讥讽我,便下令搜捕梁鸿。梁鸿闻讯后改名换姓,携妻儿逃到了渤海边上居住。过了几年,他们隐居的行踪又被世人发现,并最终传到了朝廷。章帝向地方官吏传下圣旨,表示只要梁鸿愿意到朝中任职,以往的言行均不予追究。当征召他入京的官吏正在渤海边寻找他时,一心拒仕的梁鸿已偕妻南下到了吴地。
“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五百多年后,唐朝诗人王勃在《滕王阁序》里如此感慨。其实,梁鸿的这段际遇有王勃自己的影子。王勃同样博学多才,文章曾得到唐高宗李治的赏识,但因一篇不合时宜的《檄英王鸡文》,惹恼了皇帝,被驱逐出长安,他凭着自己的才情和苦心经营刚刚打通的仕途,就这样毁于一旦。紧接着,他在虢州参军任上,又被人诬陷杀死了自己私匿的官奴。这次被祸,虽然遇赦未丢掉性命,但对心高气傲的王勃是致命的打击。尽管出狱后朝廷宣布恢复他的旧职,他已视宦海为畏途,没有接受。
但梁鸿毕竟和王勃不一样,他是个彻底的隐者,这回他选择隐于“市”。逃到吴地后,在一个叫皋伯通的富商门下做雇工,全家三口总算有了个安身的栖所。白天梁鸿为人舂米,晚上每当他拖着疲倦的身子回家时,孟光已经为他做好了香喷可口的饭菜。她非常敬重丈夫,不敢抬头直视,就半曲身子将盛着饭菜的托盘举至眉前端给丈夫吃。这就是著名的“举案齐眉”典故的由来。皋伯通看到了感到很奇怪,说:“那个打工人能让他的妻子如此敬畏他,不是平常人。”于是换了间大房子给梁鸿夫妇居住,自此梁鸿方得潜心著述,晚年成书十余篇。
临终前,梁鸿对皋伯通说:“我听说前代的高士都是不择生死之地,是随遇而安葬。我死之后,请您千万不要让我的孩子把我弄回故乡去安葬。我既然死在吴地,就把我埋在吴地吧!”
梁鸿死后,皋伯通等人将其安葬在春秋战国四大刺客之一的要离冢旁,并说:“要离断臂刺庆忌,是一个壮烈之士;梁鸿是品性清高之士。就让他们二人长相依傍吧!”安葬完梁鸿,孟光带着孩子北上,回扶风老家,后不知所终。
经查,梁鸿墓在今无锡市鸿山杨梅坞。墓为一土墩,墓前有梁鸿后裔梁燮永于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春所立的墓碑一块。碑正面镌刻正楷“汉高士梁伯鸾暨夫人孟夫人之墓”十四个大字。




切勿汇款小心诈骗!
联系时就说在【小纽约网】看到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GMT-5, 2025-1-20 08:58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