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纽约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为什么会「不见棺材不落泪,不撞南墙不回头」?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网友  发表于 2016-05-10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此信息未经证实请小心诈骗
如未留电话请小心诈骗
无论何种原因切勿汇款
如题,我相信不少人跟我一样,许多事情哪怕有人告诉过你不会有好结果,但是自己却还是很执拗要坚持到底(或者只是懒的改变?),真正知道疼了才会认识到错误。这种现象是什么造成的?
切勿汇款小心诈骗!
联系时就说在【小纽约网】看到的!
回复

使用道具

沙发
网友  发表于 2016-05-10
此信息未经证实请小心诈骗
如未留电话请小心诈骗
无论何种原因切勿汇款
东邪西毒里有一句:每个人都会坚持自己的信念,在别人看来,是浪费时间,他却觉得很重要。在我认为你是想坚持自己,坚持自己的信念,坚持自己是对的,你渴望自己去打探这个世界,不想靠别人,即使是父母,即使被这个世界撞的头破血流又怎样,你会觉得很痛快,因为所有的选择都是自己决定,你只需要对自己负责就可以了无牵挂的继续前进。

东邪西毒里又有一句:为了一个鸡蛋失去一根手指,值得吗?不值得,但我觉得痛快,这才是我自己。在你逐渐与这个世界抗衡的时候,你失去了自己的年轻的时间,你失去了很多可以稳定下来的机会,你失去了依靠孤独一人,在那时你认识到了自己所失去的一切,开始承认自己年轻,承认自己选择错了,承认了自己的失败,你的信念开始慢慢被这个坚硬残酷的世界吞噬。

东邪西毒里还有一句:每个人都会经历这样一个阶段,见到一座山,就想知道山后面是什么。我很想告诉他,可能翻过去,你会发觉没什么特别,再翻过来,可能会觉得这边会更好,但我知道他不会听,以他的性格,自己不走一走,又怎么会甘心呢。你终究是想要翻过你眼前的那座山,即使别人告诉过你,在这里会更好,更舒服,更有机会,可是你没有听,你倔强的看着眼前的山,你想要征服他,于是你披荆斩棘所向披靡,但是在你在走过之后发现自己错了,山的那边还不如刚刚自己走过来的村庄,那里有自己的朋友,家人,快乐,那边风景更美,于是你承认了自己的错误。

这不是现象或者有人称为一种现象,这是我们每个热血的人都会走的道路,他证明着我们激情过,经历过,倔强过,他带来了我们成长,我们从中看到不一样的风景,经历了不一样的人生,拥有了不一样的自己。如果你不选择去闯一闯,不去执拗的坚持自己,你怎么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你又怎么能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自己。以后的路该怎么走你心里或许也有了模糊的影子,那么继续前进吧,一个人不怕犯错,但就怕他到最后都不知道那是错误,因为他不敢向前迈进,他不敢去证明,要知道错误也要是在证明了才是错误,不去证明你怎么知道他是对是错,或许你就是对的呢。

你已经证明了自己,你不觉得自己在执拗坚持到底同时你也成长了吗?你对这世界开始有所怀疑,对自己有所怀疑,对人生也有所领悟,希望以后你能对自己有很好的评判,对事能认清对错,知道自己真正喜欢的是什么,继续执拗的坚持到底。我们要走的路始终是要自己走完,因为每一条都是我们自己选择的,没有人可以帮你走完,只是我们都要学会为自己承担责任,对自己负责。
切勿汇款小心诈骗!
联系时就说在【小纽约网】看到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板凳
网友  发表于 2016-05-10
此信息未经证实请小心诈骗
如未留电话请小心诈骗
无论何种原因切勿汇款
"不见棺材不落泪,不撞南墙不回头",是因为人实在太会为自己编造虚幻的希望,来避免损失带来的痛苦了。

经济学关于"沉没成本"的论述常爱举这个例子:

如果你花了50块钱去看场电影,看了半小时,你觉得这个电影非常扯淡,你应该离开还是继续看呢?大部分人会选择,既然钱都已经花了,既然来都来了,那还是看完吧。哪怕等电影结束,你会为这个烂片浪费了你两小时的时间而吐槽骂娘。

可是为什么不看了半小时就走呢?经济学家的解释,是已经花的50元钱,成了你的“沉没成本”,你觉得既然有投入了,总得产出,哪怕最后损失更大。

可是如果你去采访这些人,可能很多人都不觉得,自己留下来看两小时烂片,是因为舍不得花50元钱。可能很多人想的是,“万一演着演着,导演或者那个面瘫的演员开窍了呢?”

50元和已经投入的时间成本是损失。而“导演开窍”就是幻想。

前几天两个话题在知乎引起热议。一个话题是有个姑娘来控诉自己老公,不管自己和孩子,每天打网游。另一个话题是一个姑娘来控诉自己男友,居然动手打她。对于这两个“怎么办”的问题,旁观者大都一个字:“离”。很多人劝她们,不要到“不见棺材不落泪,不撞南墙不回头”。

可是如果你是当事人,你找了一个男朋友,花前月下过了,也见过父母了,甚至还结婚有小孩了,发现他成天打网游,或者动怒了居然给敢打你,你却很难下定“离”的决心。因为你心里总会有幻想:“万一他洗心革面浪子回头了呢?”毕竟这样的例子生活中也有啊,我总得做什么来尝试下啊。

她们的想法并非不可理解。我们的决定并非完全理性,还有依赖我们的情绪。而重要的情绪之一,是对损失的恐惧。她们并非看不到损失已经造成了,也不是看不到如果这样下去,会损失更多。她们很难下决心,是因为当损失出现时,“希望”也开始在不确定中若隐若现,损失带来的痛苦越大,希望也会越大,我们越会抓着这个希望不肯松手。

生活本身的不确定性确实为希望保留了一部分空间。在这种希望中,投资会扭亏为盈,不合格的恋人会洗心革面,损失最终会被避免。直到现实把这种不确定性的泡沫挤干,“希望”渺茫到无处容声,冰冷的现实,最终还是浮出了水面。而这时,我们也会悔不当初。

怎么才能避免?我的建议是,在做重要的决定之前,先打会座。不是开玩笑啊。打坐能让我们更了解自己的情绪,能让我们的情绪和行动隔离。当我们能在恐惧和幻想中端坐不动,也许我们就能看清事情的本来面目,了解我们对损失的担心,并最终做出最勇敢的选择。
切勿汇款小心诈骗!
联系时就说在【小纽约网】看到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地板
网友  发表于 2016-05-10
此信息未经证实请小心诈骗
如未留电话请小心诈骗
无论何种原因切勿汇款
恰好在做decision-making的实验室散混,各种模型累觉不爱。

简单来说:经过加权众多因素(过往经验,他人经验和信息,风险评估等等),对一件事有了预期价值(expected value),decision就形成了。当然实际上越复杂的情形考虑的因素越多,用到的模型也就越复杂。
不见棺材不落泪,不撞南墙不回头的原因恰恰是之前没见到棺材,也没撞过墙,所以缺少了过往经验(past experience)这个加权系数很大的一项,他人的经验和信息加权系数太小,不足以撼动我们的期待值。
知道疼了之后就有了past experience,理智的人就不会再次选择撞南墙了。
当然也不排除有人受到情绪的影响或是冒险特质,再撞一次。

切勿汇款小心诈骗!
联系时就说在【小纽约网】看到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5#
网友  发表于 2016-05-10
此信息未经证实请小心诈骗
如未留电话请小心诈骗
无论何种原因切勿汇款
自由是人最高的价值,独立自主是它的要求、痛并快乐是它的表现
人生在世,最重要和开心的事情是自由。自由是一个人外出旅游、享用美食、搞摄影、写字绘画等活动的基础,所谓自由就是独立的、按照自己内心的感受和理解来表达与做事的状态。反之,剥夺一个人的行动自由、乃至生命存在的自由,是现代法治社会能想到的、对一个人最大的惩罚。
为了实现自由,人类发展了很多心理的功能作为保障。其中核心的自我功能,即维持和保护自我边界。因为你得有稳固的自我边界,才有自我的存在;有了强壮的自我才能谈得上按照自我意志来感知世界、做出自我的选择。
人是以个体为单位的,现代社会法律明文规定的基本精神,是“一人做事一人当”。一个有独立刑事责任能力的人,在违法犯罪的情况下,只是这个当事人要受到法律的惩罚。即使家属至友都不受牵连。除非有人涉嫌包庇、乃至协同作案,才需要承担法律责任。但这也是另一个人违法的问题,与前者没有必然联系。
这种独立的法治精神,与封建社会时期的连坐制与株连九族的惩罚体系完全不同。后者只要你和犯法者有血缘关系、甚至你住他家隔壁,都会受到惩罚。在这种环境下,毫无独立性可言。而现在,一个人独立承担和照顾自己的生活,既是权利、也是义务。
在一个自由得到法律保障、也相对接纳自由表达的社会环境里(绝对的自由后文再说),人们可以通过努力和竞争来尽可能实现自己向往的生活。但是在一个法律虽然允许,但是人际边界普遍不清晰的社会里,要做到这一点儿很不容易,时常还会惹一些麻烦。
比如每年秋风吹起、天气变凉,你得穿秋裤,一是你自己觉得腿冷,二是你母亲觉得你的腿在冷。添不添衣,本来是我们个人的事情,但是母亲的介入,让我们感觉自己安排生活的权利受到了侵犯。使得不少人,反而宁可咬紧牙根儿、不让上下牙打架,在凌冽的寒风中“嘶嘶”哀嚎着前进,也不加上秋裤。内心体会到的、是自我独立性的小火苗,温暖着自由的心房。直到头疼无力、鼻涕横流,在感冒中的侵袭下,悲愤地赞叹自己:为了自由,革命先烈可以抛头颅、洒热血,感冒这点儿代价不值一提。阿嚏!
这还只是一条秋裤的事儿,大而化之,我怎样完成我的工作、怎样安排我的假期、我学什么专业、我买哪儿的房子、和什么样儿的人结婚、过日子等等,都可能因为要抵抗试图侵入自己边界的人,而导致刻意对立着做事,通过防御外界的干涉、来保持自我边界的稳固。
自由和依赖同样是我们的内心需求
但是任何矛盾能够被维持,必然有两股能量相当的力量在提供燃料。而这种一味地维持自我边界是如何被维持住的呢?
原来,虽然为了自由,人们在意识层面玩了命地抵抗,但在潜意识里,人也都有同样强烈地依赖、顺从的渴望。表面上在对外界的干涉与侵入进行防御,保持自我的独立性,其实是反向地拒绝着,内心渴望依从别人的渴望。简言之,过度强调边界、不肯退让,往往是对内心依赖渴望的反向形成。
想想我们小时候,得到照顾、充分被满足时,我们并不觉得自由是最大的价值,反而被照顾和关怀是一种美好的体验。但是随着成长,进入充满竞争性、弱肉强食的学习、工作氛围中,曾经依赖、依从的愿望在这种现实条件下是不能被实现的,甚至是可怕的、不利于实现成绩优异、独立工作的目标,现实的要求告诉我们:独立做事的能力不足会保不住工作、职务无法晋升。
所以,我们内心虽然有依赖别人的需要,也明知道得到别人的照顾是一件很爽的事儿,但是我们大多时候选择了压抑和否认了这种可怕的、不利于在竞争环境中展现出来的特质。甚至过度地强调自我的独立性,在轻微的边界被侵犯,如别人给予善意的建议和安慰时,而感觉强烈的不自在、拒绝别人的好意。
其实这与我们内心对依赖的渴望缺少觉察,把内心对于自己依赖的恐惧,投射给对方有关。因为对方越是侵入边界、照顾自己,越是显得自己需要被照顾、自己是无能的,无法维护自己的边界。小事上,闹一些不愉快还好,但是如果是大事上,因为要保持独立性,而刻意维持对抗、拒绝依从别人的建议,以至于影响到了现实上的判断。那么就真如题主所言,会撞到南墙了。
还以那条秋裤为例,母亲对我们的建议:“天气凉了要穿秋裤”,撇开“被体验”到的侵犯感,从最简单的信息层面看,是“母亲提示了天气的变化、可以做出穿衣上的调整“,仅此而已。对这条建议投注自由与否、独立性与否的象征意义,来自于我们内心状态。是我们对于母亲的关切投注了是否在控制自己、侵犯自己的情感,并以拒绝外在的建议,来使自己意识层面保持独立,而这些内心的意义和情感,并不是这个信息的原意。要想解决这种听不进去别人话的心理状态,方法不在于拒绝母亲式的劝告、不要让她给出建议,而是要在内心能面对自由和依赖的冲突、接纳内心活动的复杂性。减少把内心的冲突,投射给别人,进而和对方纠缠。
所以,保持独立、自由的状态,更需要我们保持一颗觉察的心,无需为了自由而自由,还是为了让自己的生活可以舒适、更自在,出于现实的考虑而坚决做出独立的选择。
特立独行、苛求自由有时是最大的不自由
所谓“不撞南墙不回头”的人,往往内心有强烈的依赖需求,甚至比可以接受一些不自由的人,更加依赖。因为凡是追求绝对自由的人,内心其实都是极度不自由的。顶着严苛的“我必须彻底独立和自由”的要求,必然处处标榜自我的边界和独立性、处处以“我不能听从别人的意见”为第一标准,以此来反向地防御着内心过于想要依赖别人的渴望。但是这样往往会导致心理功能中的预期后果和自我调整功能受到影响。
我们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看待事物的视角和独特性,同样也有特定的视觉盲点。有时候我们听从别人的意见,不见得是对方给出的建议有多高明、道理有多深刻,而只要帮我们消除一些盲点就可以了,以此我们就能根据目标和现在的差距、做出自我的调整。有如开车的老师傅,在拐一个陌生的巷口时,让一个孩子帮着看看离墙根儿还有多远一般。
但是边界僵硬、内心很顽固的人,会为了保持独立性,盲目相信自己、拒绝建议,这必然会导致撞南墙的后果。直到撞了才悔悟“早不该如此啊!?”这就是为了保持独立性,而压制了上述两种功能的表现。
充满弹性的自由和依赖,是自我功能健康的一种表现
所以说,独立和依赖没有绝对的对与错的分别,内心任何真实的需要都要与当时的人、事、物结合来看。而撞南头才回头的人,显然是在这部分心理功能上缺乏弹性,不是以现实要求为考虑,反而僵硬地维护着自我独立性,来防御者内心强烈的依赖需求。
对于追求自由的人,我想说,内心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而不是失去了和环境联系的、孤立而彻底的自由。
与面对内心的冲突、困扰相比,外界大多的束缚和侵犯,都只是暂时的、可以协商解决的,而内心不敢尝试去想象、不敢进入某种角色、不敢真实地体验和接纳自我,那才是最大的不自由。
切勿汇款小心诈骗!
联系时就说在【小纽约网】看到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6#
网友  发表于 2016-05-10
此信息未经证实请小心诈骗
如未留电话请小心诈骗
无论何种原因切勿汇款
好友一日致电,称与男友分手了,之后心情一直低落。问及情况,给我列举了这个贱男的若干劣迹,作为一个毒舌,我的反应是“这种贱人,何须挂心,早分早好。”朋友说也明白这个道理,但是却还是心里觉得难受、不舍。

要是你是个过来人,曾经有过一段糟糕的感情关系,她的心事,你懂的。但我就有问题了:明明心知肚明这段关系维持下去都不会开花结果,乃至自我折磨,为何偏偏难以割舍呢?是因为爱得太深不能自拔?还是因为对对方负上道义上的责任?抑或是迫于经济、家庭乃至孩子的压力?

实际情况往往是我已经习惯了和他/她在一起了,分开的话会不习惯甚至很难受。心理学上叫这种做“不活动惯性”(Inaction Inertia)。就是惯于维持现状,哪怕情况不好也不愿意改变。而这种“惰性”的背后,其实还隐含着对自己付出多少的算计,“我们都在一起7年了,我为了这个人付出了这么多,我不想放弃。”“我花了那么多时间和精力来经营这段关系,如果要跟他/她分手,不就血本无归,又得从头再来。”

对于精于算计的现代人,在一段亲密关系的十字路口,要决定向左走还是向右走,我们会考虑很多。这个时候,很多人会着眼于过去,回首跟对方走过的日子,看看自己为这段关系付出多少代价——精力、时间、金钱甚至是一去不复返的青春。这些过去已经投入的一切,叫做“沉没成本”。一旦你选择放弃,这些过去的投资就会变成“泰坦尼克号”,长眠于海底。

同样的事情在生活中不胜枚举。你从事了一份工作3年,已经是个熟手技工,但是一直都不太喜欢这份工作,也得不到升迁的机会,但是你却迟迟没有跳槽,因为你已经在这份工作中付出太多,转新工作意味着重新开始。我妈妈那硕大无比的衣柜里有超过200件衣服,但是你一看其中一些,就知道它们跟冷宫中那些“永远不会再被宠幸”的妃子一样孤独地躺在那里,而我妈就每天穿着她的老三件,同时死守着她的衣柜。我老爸在我的床下堆了一堆百万年都不会再用到的工具,但是当我扬言要把东西扔掉时,他就会有一百个莫须有的理由把它们继续珍藏着:这些东西以后会变成古董啊、还有很多有用的、扔掉了以后想用的时候就没得用了云云。

巴里•施瓦茨(Barry Schwartz)在《决策的悖论》中举了一个很好的场研究的例子来说明沉没成本是怎样影响人做决定的。一间本地戏剧演出公司向观众提供戏剧季票订阅服务。买票的人被暗中随机分成两组,一组买到的是全价票,另一组是打折票。然后研究者通过追踪调查买票者在这个季度看演出的频率。结果发现买全票的人看戏的频率远高于买特价票的人。个中原委可能是全价票买家要是不去的话会浪费更多钱,他们比折扣票买家更心痛。因为对全票买家来说,不去看演出要损失更大,也会让人感到更后悔。如果我们从展望将来的角度来分析,我们应该选择的是让我们自己感觉到更开心的事情,那么在演出当天应该问自己的问题是“我今天究竟出门看戏剧好呢,还是宅在家里打Dota好呢?”

冬天来了,溜冰的时间到了,现在想象你买了两张溜冰场的票,然后才发现两张票是同一天的。一张价值50元,另一张价值25元,但是25元那个溜冰场这时候人比较少,环境也更好。你会选哪个呢?大部分人还是选了用掉价钱更贵的溜冰票。可是,溜冰本来就是一种愉悦身心的活动,难道不是应该选择那个能让你玩得更尽兴,更开心的选择吗?

我们在做决策时,尤其是重大的决策时,都希望自己能够理智地分析情况,然后做出更好的选择。但是斤斤计较一个选择的“沉没成本”,通过对过去付出的多少来衡量决策的好坏,其实并不能做出明智的决策。反而很多人越是不愿意做出改变,越是为此投入更多,然后就会让事情朝着更糟糕的方向发展。只有放眼未来,从这件事情对未来的影响来看,才能帮你做出更问心无悔的决定。

回到了最初关于感情的决定。决定两个人是否走下去的,是未来两个人能不能过上幸福快乐的日子,而不是算计自己投入了多少。毕竟过去的就过去了,未来的日子还长呢。
切勿汇款小心诈骗!
联系时就说在【小纽约网】看到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7#
网友  发表于 2016-05-10
此信息未经证实请小心诈骗
如未留电话请小心诈骗
无论何种原因切勿汇款
玩德州的人有一个基本常识:已经下到牌桌上的筹码不再属于您,因为这已经属于“沉没成本”的范畴了。其实,按照理论来讲,大家应该都很理智地明白不能因为筹码池金额的大小而扭曲了自己对牌局的概率估计。但实际上,人们却往往难以做到这一点,这是为什么?
丹尼尔·卡尼曼在新书《思考,快与慢》中将人类的决策方式大致分为两大类,其一是需要大脑理性思考得出,另一个则是类似条件反射式的反应,这就是常说的“非理智”的情况。我们可以借助这一理论,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下这个原因。

一、关于快思考-非理性
心理学上有专门的研究,查理芒格称之为:“被剥夺超级综合征”。老虎机的设计原理即时基于这一点,出现的图标总是极其接近大奖,让人们非理性地不断地尝试玩下去。这种非理性的情况,很容易在德州扑克中出现:您最初拥有40万筹码,如果只剩下8万,那么您很可能会有All-in的冲动。
所以,人类从本能上不愿意放弃沉没成本。“孤注一掷”、“背水一战”、“积重难返”讲的都是这个道理。

关于非理性,其实还涉及到两个相关的心理:“侥幸心理”与“乐观心理”。我们倾向于相信一点:我的坏运气到头了。这个直接影响了我们的判断,即便我们的手牌明显不足以支撑我们高估的运气,而这又进一步造成了恶性循环,又开始了下一轮的”我的坏运气这下肯定用完了吧。“

如果问题停留在这个层面,那么我们可以采用所以,@动机在杭州提倡的“打坐”,让自己得以在“快思考”这一阶段里充分地权衡,减少非理性因素的影响。通过概率的计算来做出理性的选择,完美地避开“棺材”跟“南墙”。
但是,我们依旧很难做到,这是因为理性思考也存在难以解决的问题。

二、关于慢思考-理性:
经济学上有一些理想化的词汇,其中就有“机会成本”跟“沉没成本”。(严格意义上的沉没成本是:已经投入但无法由现在或将来的任何决策改变的成本。机会成本则是:面临多方案择一决策时,被舍弃的选项中的最高价值者是本次决策的机会成本。)
学过经济学的人都被良好地教育到:不要让沉没成本影响您的判断。但是,通常“沉没成本”扮演着“机会成本”的角色。这一点总是有意无意地被忽略掉,更多时候为了简化情况,而将两个项目独立来进行阐述,在所有的经济学著作上,几乎没有把二者并列来提的。我后来不喜欢经济学而更加偏爱数学的原因也在于此。经济学中的很多概念无法在实际中应用,更多的是存在在象牙塔中。

首先,现实中,很难有严格意义上的沉没成本。就好像您开了一家餐厅,但是经营惨淡,这时候如果您认为再投入更多的资金也无法挽回损失的话,那么这家餐厅对您而言就是沉没成本;但是如果您认为再投入更多的资金就可以盘活起来的话,那它在您就不是沉没成本。再好比您打算加入一家创业公司,不算期权分红初期的工资比如只有1万元,而之前的工资是3万元/月来看的,相当于每个月的机会成本是3万元(此时也是沉没成本),即用3万/月去博取一个机会,而这个沉没成本是否值得,也是取决于创造出来的机会最后是否成功。所以,是否是沉没成本取决于您当下的主观判断、以及事后的事实验证。这样,就让“沉没成本”成了象牙塔里的术语。

所以,从理性上来看的话,如果一个人的沉没成本不伴随任何的机会成本,那么他是不会跟进的;人们之所以难以割舍沉没成本,就是因为他们把其看做机会成本。这个机会成本的“机会”,就是@动机在杭州 提到的“希望”。

那么解决方案是什么,其实可以参照股市上止损的做法:强制设置一个金额/预期,支出高于/收入低于这个金额/预期则即刻叫停,无论发生什么情况;或者设置一个时间截点,一旦超过这个时间截点事情依旧无进展,则即刻叫停。

可惜,能做到的人总是少数,就好像股市上赚钱的人总是少数一样。
切勿汇款小心诈骗!
联系时就说在【小纽约网】看到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8#
网友  发表于 2016-05-10
此信息未经证实请小心诈骗
如未留电话请小心诈骗
无论何种原因切勿汇款
今天才想到的。
你有没有发现,基本上说这些话的人,无论是你的亲人也好,朋友也罢。但终归他们抱着一颗“为你好”的心。
以至于当你见了棺材,撞了南墙,他们也许会说“你看我早告诉你了!”“看,现在高兴了吧?!”“你不是翅膀硬了,飞呀!你非呀!”
虽然我这么想有点过分,但是真的会这样,但是我相信,打心眼儿里你的家人和朋友还是爱你的。只是希望你和他们一样,过着简单快乐的普通人生活。这没什么错,至少在他们的立场上看。
当然,也有可能是出于对你的了解,知道你不是这块料。给与你苦口良药的建议吧。从这个角度出发,也是没有错的。
但是,小孩子总要长大的么。翅膀硬了就该飞么,又不是下蛋的鸡,翅膀只能做肯德基全家桶。
你不试一试,不去努力,你怎么知道你不行?对不对,不是说,那些失败者往往说自己尽力了么?明明还能努力!
所以,这个时候你在听到这句话,可能会想,这么说你的人,大概是因为自己没能做到,也不会相信有人能做到,即使相信,也不会相信你能做到。
这么说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你对自己不了解!对!就是这个原因!因为真正了解自己的少之甚少(至少我是这么肤浅的认为)。当然,了解自己在一定程度上需要你有大量大量大量超级无敌大量的知识,或是说阅历,就阅历吧。
简单举个例子,你生活在一个鼻塞的地方,别说见过,都不知有飞机,你和他说人能上天,他们一定笑死你。还说你傻。这就是你有了知识阅历以后,面对无知的情境。另一种情况就是你是那个不相信人能上天的人,会去笑话别人。
这两个角度充分说明一点,知识阅历的重要性!
如果你没别人知识阅历多,别人这么说你,你会怀疑自己有没有能力去做好这件事,会不会撞死在南墙回不来。好了,你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好像有点跑题。当然也没几个人看啦。算写给自己。
还有就是,见了棺材不落泪,撞不坏南墙不死心,这类人估计朋友很少吧。(我只是肤浅的推断)只要他们没病,那么他们一定站在我很高很高的头顶。谁让他们拥有常人所无法拥有的执着这个技能呢?
好了,共勉。
结尾还是用《追梦赤子心》里的一句吧。
为了心中的美好,不妥协直到变老。
切勿汇款小心诈骗!
联系时就说在【小纽约网】看到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9#
网友  发表于 2016-05-10
此信息未经证实请小心诈骗
如未留电话请小心诈骗
无论何种原因切勿汇款
“不见棺材不落泪,不撞南墙不回头”这是一句古话,并沿用至今,这说明什么?自古人们就意识到有这么个现象存在,而且到现在仍不断地出现这个现象。这个现象影响之深,就像你困在流沙之中,你能很明确地意识到它的存在,但很难真正的做出改变。那么到底是什么东西如此有魔性,让大家往坑里跳呢?

题主提到了一个解释---懒。懒是什么?很多时候“懒”证明了捷思/启发法(Heuristic)的存在。启发法是人们为了节省心理能量(Mental energy)而采用的思维捷径(Mental shortcut)。很多时候这种思维捷径能够帮助节省大量的时间,精力。举个简单的例子,当你挑选一本历史读物的时候,你会选择北大历史系教授的作品呢,还是某个不知名野鸡出版社的作品呢?大部分人会选择前者,少有人会耐心的翻看两本书再做定论,这时候人们就“正确”的使用了思维捷径。

当然,思维捷径有时候也会玩拖,比如不见棺材不落泪,不撞南墙不回头就是个例子。看官们不妨一起来做两道小题目。两道题目都要求你选出你所偏好的选项,不要多想。

第一题:
A. 保证能拿到100块
B. 50/50的几率拿到200块或者什么都没有

第二题:
A.保证要失去100块
B. 50/50的几率失去200块或者什么都不失去

这个实验在社会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的领域中重复了许多次,大多数实验结果是第一题选A,第二题选B。

在分析这个结果之前先要牵扯到一些简单术语和理论。一个理论叫做期望效用理论(Expected Utility Theory)——预期效用(Expected Utility)= 可能性(Probability) * 效用(Utility). 这里效用是指某个事件所能带来的价值,可能性指这个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要是想成为一个理性的决策者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
完整性(Complete)意思是这位决策者每次都能作出决定,非A即B
可传递性(Transitive)意思是如果A>=B, B>=C则A>=C.
独立性I(Independent I)意思是如果A>=B;那么(A+C)>=(B+C)
独立性II(Independent II)意思是如果A>=B,那么A永远>=B
最大化预期效用

那么我们回到之前的结果,根据这个公式,我们可以算出
第一题A选项的预期效用是100%*100=100
第一题B选项的预期效用是50%*200=100
第二题A选项的预期效用是100%*-100=-100
第二题B选项的预期效用是50%*-200=-100

所以,理论上来说,作为一个理智的决策者,选择每个选项的几率应该是一样的。但很明显,事实上很多人并不是理智的决策者,因为他们违背了条件4——如果A>=B,那么A永远>=B。结论显示:面对收益的时候,很多人是规避风险的(risk averse);当面对损失的时候,很多人是接受风险的(risk prone)。

那么到底为啥大家会瞬间大脑短路,忘了数学莣了噯呢?因为人不是机器,人有主观的感受。打个比方,同样是1000美元,你更开心还是比尔盖茨更开心?事实上,人们做决策的时候用的不是效用,而是主观效用(Subjective Utility),不是可能性,而是主观可能性(subjective probability),所以人们最大化的往往不是预期效用,而是主观预期效用(subjective expected utility)。于是有了主观期望效用理论(Subjective Expected Utility Theory)——主观预期效用=主观可能性*主观效用。

在第一题B选项中,得到200块的主观可能性可能小于50%,导致这个选项预期效用不到100,所以人们选择A.
在第二题B选项中,失去200块的主观可能性可能小于50%,导致这个选项预期效用高于-100,所以人们选择B.

到这里,”不见棺材不落泪,不撞南墙心不死“的根本已经解释的差不多了。同之前的第二题,这句古语描述的是一个面对损失的情景,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人偏向于迎接风险,因为此时损失的主观可能性要比平时来的要小,所以此时冒险的主观预期效用要更高一些。于是很多人抱着搏一搏,单车变摩托的心态玩脱了,进了坟墓,撞了南墙。

==============================
其他网友的回答提到了沉没成本理论(sunk cost theory)。沉没成本本质上也能用先前的主观期望效用理论解释,同时还要牵扯到另外一种启发法叫做代表性启发法(representative heuristic)。举个例子,一个人抛色子,抛了5次,分别是55555,请问这色子正常吗?很多人会想,这色子有毛病吧。其实这色子很有可能是正常的,只不过这个结果和人们想象中的随机结果不一样,也就是说这个结果不具有代表性。如果抛出了23561,很多人就会觉得这个结果够随机的了。代表性启发法的一个具象叫做赌徒效应(Gambler's fallacy),上面举的色子的例子就是。如果连着出现了5次5,那么人们会觉得下一次还出现5的几率微乎及微,其实仍有1/6的机会摇到5。代表性启发法的另一个极端叫做热手效应(Hot hand fallacy),举个例子,你跟一个人玩剪刀石头布连赢了5把,你会觉得下一次赢得几率相比以前更大,其实并没有变化。所以人们往往对概率很不敏感,原本该保持不变的概率会因为之前的事件改变。

那回到沉没成本,沉没成本是指你先前投入进去的成本(包括机会成本)。随着投入的精力金钱/损失逐渐变多(离南墙越来越近),沉没成本越来越大,代表性启发法这时候会让你产生赌徒效应的错觉——我连亏了这么久,下次亏的几率肯定没之前那么大了。于是变本加厉地向南墙进发,直到嘭地一声撞死在了南墙上。

归根到底,沉没成本理论也是说损失的主观可能性会变小,因此冒险的结果会更好些。这大概是仅次于”她也喜欢我“的错觉了吧。
切勿汇款小心诈骗!
联系时就说在【小纽约网】看到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GMT-5, 2024-4-19 12:45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