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纽约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大陆八十年代开放到什么程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网友  发表于 2016-05-12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此信息未经证实请小心诈骗
如未留电话请小心诈骗
无论何种原因切勿汇款
据说有很多地方比现在还开放。
切勿汇款小心诈骗!
联系时就说在【小纽约网】看到的!
回复

使用道具

沙发
网友  发表于 2016-05-12
此信息未经证实请小心诈骗
如未留电话请小心诈骗
无论何种原因切勿汇款
 “划清政治问题与学术问题的界限”——这是很长时期相当流行的一种说法。在政治问题的大门口,似乎赫然张贴着一道告示:“请君闭口”。于是,很多人望而生畏,低头徘徊,绕道而去。万里同志在全国软科学研究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撕掉了这张“告示”,这对于健全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实践经验表明,政治问题几乎总是与学术问题纠缠不清。哲学、社会科学界不少专家学者本来潜心于学术问题,并无涉足政治问题的奢望,一旦被人指鹿为马地揭露出学术问题中的所谓政治问题,便被卷入政治斗争的漩涡而大受其苦,甚至遭灭顶之灾。在停止搞“阶级斗争为纲”的今天,是否就可以划清二者的界限了呢?仍然极难。因为在研究历史或现实的很多社会现象时,很难把学术问题与政治问题截然分开——在学术问题中,有的牵涉政治问题,有的包括政治问题,有的本身就是很现实的政治问题。

  既然如此,为什么提出一个几乎不可能实现的要求呢?那是基于这样一个前提,即:学术问题可以研究、讨论、争鸣,政治问题不可以研究、讨论、争鸣,如果谁敢于对政治问题进行研究、讨论、争鸣,似乎就大逆不道,就是政治上“有问题”。

  这个前提的荒谬性是显而易见的。在旧社会,人民处于无权的地位,“莫谈国事”并不奇怪。在社会主义的新中国,人民成了国家的主人,有什么理由禁止他们对那些与自身利益攸关的政治问题进行研究、讨论、争鸣呢?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公民有言论、出版的自由等,这些在宪法中都有庄严的规定。对政治问题各抒己见,讨论、争鸣,正是宪法赋予每个公民的神圣不可剥夺的权利。当然,政治问题的范围很广,其中有关政策方面的问题是需要作出决断的。在决断以前可以讨论,在有关领导部门作出决断后,就应当执行;如果仍有不同意见,只能在一定范围内,通过一定的途径提出意见,这是可以理解的。

  这个道理本来并不深奥难懂。在“左”的指导思想居统治地位的时期,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中,社会主义民主原则遭破坏、受践踏,于是出现一种很奇怪的现象:谁在政治问题上提出意见,或对政治问题进行任何研究和讨论,谁就是政治上有问题,该受审查,甚至打翻在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辟了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新时期,政治才回到它本来的意义上去——从少数政治家的事变成了亿万人民群众的事。但是政治问题不允许讨论的影响还不能说完全消失了。有少数同志依然恪守着过去的一套思维模式,习惯于抓住人家讲话或文章中的片言只语,把学术问题说成政治问题,而且说成是“反对四项基本原则”。如果有人敢于对现实政治问题发表一点与众不同的见解,那就更要被视为大逆不道了。这种观念不改变,这种习惯不克服,余悸怎能完全消除,思想怎能完全解放,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怎能完全建设起来呢?

  四项基本原则必须坚持,党纪、国法必须遵守,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必须维护,这些都是毫无疑义的。允许广大人民群众议政,不但不与这些相矛盾,而且恰恰是遵循这些原则所要求的。实现高度民主,是我们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目标。按照这个目标的要求,仅仅允许群众议政还是很不够的,还应当积极鼓励他们对政治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为他们发表意见提供机会、创造条件。这是我们建设高度社会主义民主必须确立的一种新观念。


来源:《人民日报》1986年8月30日
切勿汇款小心诈骗!
联系时就说在【小纽约网】看到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板凳
网友  发表于 2016-05-12
此信息未经证实请小心诈骗
如未留电话请小心诈骗
无论何种原因切勿汇款
好多人对车匪路霸有兴趣,由于年代久远,互联网上找不到80年代的,给你们看看2000年的






============================================================
什么叫开放?开放是不是就是本题下的那些电视电影?开放是不是就是党内的几本内参?开放是不是大学生的那些诗歌?

不是的,开放是整个国家的一种文明程度,八十年代的封闭是全方位性的,不能说就从两三部电影,几本内参就得出80年代比现在开放这种结论

但是不代表说今天比八十年代更加开放所以可以躺着睡大觉了,更不能说因为现在的不开放是你真切能感受到的,所以你又跑回去怀念八十年代如何如何,动不动就翻老账本,年纪轻轻跟九斤老太似的,从怀念民国到怀念八十年代,谈何开放?

我也建议各位知友能真实的面对现在的世界,不是说今天看到中国阅个兵,GDP狂增就开始狂吹我兔如何如何牛逼,我党如何如何牛逼,也不能说看不惯今年的一些现象就开始大赞民国大师多么多么牛逼,民国多么多么好,八十年代如何如何,真的没意思。

为了支持自己的主张,去扭曲一些事物本身的存在是愚蠢的。

这道理其实大家都懂,只是一些人不敢去面对真实世界罢了
-----------------------------------------------------------------------
界定一个国家的开放程度,不是以当时的知识分子开放是否算的,而是以这个国家的最一般国民的思想开放程度算的。

80年代,底层人民特别是农村人,简直就不算人。

说八十年代如何如何风气开放的,你还可以说清末那会大家还都吵吵着立宪呢,那会更开放。
理智一点成不成?

八十年代不叫开放,那叫无序

再说所谓的大学开放,大学生你们知道当年的命运掌握在谁手上?国家包分配,可是分配到那就由不得你了,一个一个的螺丝钉而已,各位大学生今天的派遣证就是当年的遗留

所以当年有什么操蛋的干部身份,干部身份靠派遣证,你能提干,因为你有派遣证,因为你是干部身份,别人不能提干,因为他没有干部身份,他是工人,同一个单位干同样的活,政治待遇不一样,福利待遇不一样,医疗待遇不一样,养老待遇不一样,各式各样都不一样,就因为干部身份,有些人称那个时代“没有固化阶层”,那确实,你拿到了干部身份,你就觉得那个时代特没有固化阶层。

八十年代大学风气开放,是因为八十年代的大学对社会影响几乎为零,一直到89年出事国家开始管控,说句不好听的,戴着镣铐跳舞,你始终是在被管控的时候,还谈什么开放不开放,现在你确实不姓赵,合着你八十年代就姓赵了?



==================================================
算了吧,经历过八十年代的人还没全死掉呢

八十年代的开放是对极少数知识分子的开放,考虑到当年大学生比例真是少之又少,而占据人口最多的底层群众没什么感觉

说好听点叫梦想时代
说不好听点傻逼时代

论公平,现在远比八十年代强,强的多的多

不过每隔一段时间天朝人怀旧的尿性就出来了,这会与时俱进不怀念民国了,改怀念八十年代了。

现在死个人上新闻上报纸,最差也能上个网,八十年代死个人和死条狗差不多,根本没人去追究,现在一个孙志刚闹的全国制度都改了,八十年代都不知道死了多少孙志刚

一堆回答都是诗歌啊,电影啊,纯洁啊,呵呵呵呵,真的,不是我泼冷水,你算了吧
-----------------------------------------------------

八十年代什么样,本人还是有记忆的,我看到很多人说电影,呵呵哒,八十年代的电影连逻辑都没有,各式各样的妖魔鬼怪,别BB现在的抗日神剧,八十年代一样不少,比如说《人奶魔窟》,大家搜索一下就知道了

知识分子阶层在狂欢,很像什么呢?很像清末时代,但是处于底层又是什么样的呢?我凑巧当年生长在小乡镇上,爷爷是农村的,后来搬家到小城市,现在落户在大城市,算是把天朝的各级都走了个遍。

八十年代不但是有各式各样的票,对于农村人来说,还有“出工”这个说法,出工是什么呢?其实就是义务劳动,修路,架电线,国家一毛钱都不给的,而加在农村上的种种摊派,摊派这个词估计很多小年轻都不知道,就是问你要钱。

本身农村收入极低,还要如此的盘剥,还有农业税,八十年代农村的痛苦程度是超出你们这些在知乎键盘侠的想象的。

而在乡镇级别的腐败,以及乱用刑罚简直司空见惯,好端端的一个人,被派出所抓进去,出来就死了,这在今天至少可以在网上炒三天,在八十年代,呵呵哒,那天没有?八十年代完全没有法律这个概念,完全没有程序正义这个概念,冤案不计其数,不是说从严打开始,而贯穿整个八十年代。

八十年代的户口制度和今天的户口制度完全不是一回事,八十年代的户口制度直接和你的一切挂钩,你的生活,你的升学,你的工作,甚至于你的婚姻,为什么那么重视农村出一个大学生?为什么八十年代那么渴望读书?只有读书才能摆脱你农村户口的命运。

我居然还看见有人说现在阶级固化形成什么的,简直是可笑,八十年代固化成都超乎你的想象。你今天看到的无非是个别人的富余例如马云之类的,那都是少数情况,八十年代是以法律的形式明确固化你的身份,能一样比吗?你今天还敢在知乎谈梦想,还在知乎谈创业,八十年代有几个人谈这个?哪怕是当年号称精英的大学生?

八十年代发财的那批人居多?第一地痞流氓,第二劳改犯,第三游手好闲的混子。为什么是这批人容易起来?因为阶级固化了,这帮人是找不到工作的,他不出来经商做啥啊?总不能饿死吧,为什么八十年代的那批暴发户素质那么差?不是没有原因的。

这道理就跟民国初期一样,知识分子暴爽,鲁迅还能去日本镀个金回来,在大学教书还能痛骂北洋政府,而占据人口99%的底层人民,就跟骆驼祥子似的。

居然还看到说腐败问题,我哈哈哈哈哈,军队经商我就不说了,知道当年有官倒么?
如果说有好处,那就是把苏联给坑了。

刚才看到关于车匪路霸的一个回复,这说明是真的知道点事的,今天的人估计都不知道什么叫车匪路霸了,所谓的车匪路霸,就是抢劫,八十年代人命不值钱,死一个人跟死一条狗没什么区别。

在一个底层贱如狗,人命贱如草,只有知识分子阶层狂欢的时代,你怀念这种时代,你真的需要摸摸你的良心。

当然在某些人的眼里,底层确实不是人。

=================================

孙志刚案,居然还有人说上书的那几个是八十年代的人云云,我了个擦,真是洗地党什么事都干得出来。

孙志刚死亡本身就是因为1982年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怎么就变成八十年代的功劳了?

为什么收容遣送会被废除?你上个书就会废除?你真当自己是老几啊,这个东西本身和中央发的一些新法律相悖,所以会被废除。

中国在2000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其中

第八条 下列事项只能制定法律:
(一)国家主权的事项;
(二)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产生、组织和职权;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特别行政区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四)犯罪和刑罚;
(五)对公民政治权利的剥夺、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和处罚;
(六)税种的设立、税率的确定和税收征收管理等税收基本制度;
(七)对非国有财产的征收、征用;
(八)民事基本制度;
(九)基本经济制度以及财政、海关、金融和外贸的基本制度;
(十)诉讼和仲裁制度;
(十一)必须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法律的其他事项。

注意到第五了没?

再查

第九条 本法第八条规定的事项尚未制定法律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有权作出决定,授权国务院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对其中的部分事项先制定行政法规,但是有关犯罪和刑罚、对公民政治权利的剥夺和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和处罚、司法制度等事项除外

也就是说,国务院无权制定对公民政治权利的剥夺和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和处罚


再查1982年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是什么性质的?是行政法规,是国务院颁布的。

而《立法法》机关是人大,人大法律高于国务院,两者相抵触,当然是以人大优先。因此这个破玩意被废除是理所应当的。

但是《立法法》是什么时候出来的?是2000年,2000年的法律废除了1982年的恶法,居然能被人贴金到80年代的功劳

阁下思维之精奇倒是出乎我意料


切勿汇款小心诈骗!
联系时就说在【小纽约网】看到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地板
网友  发表于 2016-05-12
此信息未经证实请小心诈骗
如未留电话请小心诈骗
无论何种原因切勿汇款
八十年代,整个社会的风气,各行各业,各个领域,与其说是开放,不如说是在人性各个方面上都没有尺度。用狂放这个词,比开放来形容那个时代,更贴切。本文仅提供一个视角,对那个年代,管窥一番。

车匪路霸,当年这个词,很是火爆。那些疯狂的杀人越货专门抢劫来往长途车的团伙犯罪,让人一回想起来就觉得肝颤。

现在的年轻人,已经难以想象,那时候的车匪路霸有多么的猖獗。

那时候年纪还很小,大概说一些比较轰动或典型的案例与现象吧。记住的不是很多了。

一、罪恶之村

离我们那里十几公里的一个村子,整个村子里面的男女老少,都是抢劫犯。他们在国道上长年频繁作案。不仅把车上的货物钱财全部抢走,车也会被抢走。司机嘛,多半的被灭口了。也有偶尔能从他们的魔爪下侥幸活命的司机。他们村从八十年代开始疯狂作案,一直到九十年代初,才被剿灭。他们抢了多少车,杀了多少人,估计他们自己也数不清了。只知道,公判大会的时候,那个村子里,光死刑就被判了几十个,不久就被枪决。村里大部分人,都坐牢了。还剩下一些老弱病残。

他们被剿灭,据说是长期出现跨省命案,一个省对另一个省十分的恼羞成怒。后来闹的很厉害,才联手把这个罪恶的村庄剿灭了。

当年车匪路霸非常普遍,但是它们这个村子,算是把杀人越货当成了一个产业来经营了,分工特别明确和专业。手法狠毒,效率极高。当年听了这个案子,虽然年纪不大,但是觉得很震惊。

二、镇上四宝

记得小时候,出去开大车的人,搞运输的人,在社会上,被人看做都是很有出息能挣大钱的人。买卖做的也都好。镇上最著名的四个搞长途运输的人,恰好名字里面都有个宝字。就被人称为镇上四宝。

在那个闭塞不发达人们普遍都没见过世面的地方,这四个开大汽车跑运输的人,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不亚于娱乐圈的四大天王。

四宝经常回来絮叨,或者说炫耀他们在路上的事。说,经常遇到车匪路霸。他们在车里放上大砍刀,还有撬棍什么的,遇到不对劲就准备开打。有时候看到对方只图财不害命的,就破财消灾。看到对方要害人的,那就只能豁出去了。

又说,夜里开车的时候,经常遇到一些妇女,披头散发的坐在公路中间,最开始他们没经验,就会停车下来查看情况。结果两边忽然冒出来一大群人,就把车上的东西给抢了。后来他们开大车的都有经验了,夜里再遇到这种事,都是直接对着人开过去。

这招不能使了,那些拦路抢劫的人,开始在路上摆钉耙。把大树砍倒横在路上。碰到这样的情况,他们也只能认倒霉。冲不过去。抢就抢吧,装个怂卖个乖,只图个人没事就行。

大概到了90年代,只听大人说,这四宝里面,有两个还是三个,再也没回来过了。不知道蒸发在了哪条公路上。

幸存下来的那不知道是一个还是两个的宝,再也没有出过车,对路上的那些往事,也从此避而不谈。人也变得很落寞了起来。从天王,沦为寻常人。

三、停车吃饭

这是车匪路霸行业里面,最下作和龌龊的一个细分领域。由路边饭店,大客司机,黑社会,当地派出所,四家联营合开的黑店。和他们相比,青岛大虾能算什么坑。

一个大客,装五六十个人,到了饭店门口,停下来。一帮打手拎着家伙,赶人下车去店里吃饭。不下车的,一顿胖揍。下车的,不管你吃还是不吃,跟猪食一样的几个馒头一碗米饭,一盘白菜粉丝,十几块几十块的。八十年代的十几块钱,相当于现在的一百多吧。

大客司机呢,则在黑店里面,胡吃海喝。而且是免费的。报警?警察直接当你是个不懂事的笑柄笑话你,弄得你自己都为自己的不懂事而感到不好意思了。

四、客车惊魂

单纯在客车上抢钱的,也很多。他们一般都是混入旅客中,或者直接拦路停车了再抢。和那些抢大货车的人相比,抢客车的人,不怎么灭口。可能因为,客车上人太多,灭口操作起来比较有难度吧。

不仅抢钱财,这种强盗,还会调戏强奸客车上的女乘客。

但也难免不出现打打杀杀的事。还记得当年的英雄徐洪刚吗。就是被这种人捅的肠子都出来了。他做英雄的时候,已经是九十年代初了。可见,更早的八十年代是多么的暗无天日。

除了客车,火车他们也抢。都到九十年代了,火车路过某个号称匪城的小城市时,列车员十分紧张的对车上的乘客喊话:旅客同志们,旅客同志们请注意,现在正有一大波小偷向这边涌来,请看好你的贵重物品,行李和财物。话音未落,只见黑压压的一群人奔过来,他们直接把手伸进窗户里面,逮到什么就往外扯。而列车员们,则在奋力的阻挡他们从车门进来大肆劫掠。

亲眼目睹这一切,看傻眼了。

九十年代初期,各个地方,都流行评选几大贼城匪城什么的。入选条件和资格,那就是靠八十年代积累起来的臭名昭著和恶贯满盈。

五、棺材设卡

大白天,光天化日的。一群人,有百十口子吧。披麻戴孝的,抬个棺材往路边一摆。旁边还有一群妇女装模作样的哭天抢地。一群男人,看上去眼里都在喷火,看到来往的车辆,就跟人要钱。说是他家人被撞死了,但是肇事司机逃逸,所以,经过这条路的所有的车,都有嫌疑。都得赔偿。

问题是,大热天的。那棺材都能摆几个月。钱也能收几个月。这就是一个变相的公路收费站。

真是大开眼界了。

整个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初,人没有什么安全感,到处危机四伏。现在再回想起那个时代,感觉就是一个噩梦一样的社会。就拿现在的自驾游来说吧,搁八十年代,你开个几十万的车到处乱跑,在车匪路霸的眼里,你不是去旅游,而是一坨飞奔在公路上的肉包子,给他们送钱花的,先劫完财,抢了车,有色的再顺便劫个色,都弄完了,灭口。

那真不是一个被现在的年轻人一厢情愿预设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美好的自由开放的社会。对于亲身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来说,那是一个看上去挺糟糕的社会,很多时候,不只是思想的开放,更是各种恶的开放与绽放。
切勿汇款小心诈骗!
联系时就说在【小纽约网】看到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5#
网友  发表于 2016-05-12
此信息未经证实请小心诈骗
如未留电话请小心诈骗
无论何种原因切勿汇款
开放是什么?开放不代表富裕、文明甚至先进,开放是对自己既有的、传统的反思和批判,是对新文化、新思潮的向往和拥抱,是对禁锢的冲击,是对明天太阳的憬景,也是社会、政府对意识形态的异端、越界一定程度的宽容。正是从这个角度,80年代是开放的。尤其相比70年代,甚至90年代,80年代的开放都有着一泄千里、奔流到海的气势。

是的,八十年代有车匪路霸,以及多快好省将他们送上刑场的严打,八十年代没有现在那么丰富的娱乐生活和文化形态,没有网络、没有AV,迪厅刚刚兴起,还没有KTV照亮亚洲的夜晚,夜生活远不如今天丰富,贫穷的山村不乏一家人共穿一条裤子,买米还需要粮票.......但这是开放的原因,而不是开放的结果。
贫穷,以及所有社会混沌期的野蛮生长,与开放无关,这就好像你到大街上拉着任何女人,问她什么叫“穿得开放”,她只会告诉你薄、透、露的标准,告诉你对身体禁锢的解放,不会告诉你这与穿20元的地摊货还是2万元的名牌有多大关系。

某些曾经八十年代的少年、青年,21世纪的凤凰男,当他们还窝在鸡窝的时候,开放没有抵达他们的村庄、他们家门口,他们那时关注的是鸡窝里吃的是米还是糠,但不能否认,八十年代,山的那边,有一批去赶海的人。
八十年达的开放,至少在是在知识阶层、在大专院校,甚至大中城市的社会主流文化中,都是扎扎实实的存在。如果一定要加一个限定语,80年代相比今天,至少有着二次元的开放,平面,不够立体、完整,不能贯穿所有社会阶层、但依然是鲜活的印记,“二次元”,在这爱死这个词了。

说到八十年代,首先要祭出那时的约泡神器:

那时候二线以上城市青年,如果不背几首北岛、顾城至少是席慕蓉,都不好意思出门。这本《朦胧诗选》总印数超过20万册,而这本书出版的年代,全国在校大学生也就一百多万。各类诗歌讲座、集会的盛况,大概也就带功报告可以更在其上。

那时的青年已经广泛接触外来文化、思想,《查斯图斯特拉》,当时的文艺青年必备,北方文艺出版社的88年版,虽然不是此书第一个中国内地版,但首次印刷仍然有5万册。


尼采、叔本华的著作,在当年也就是文青的心灵鸡汤,算不上有多高深,我从八十年代的书柜找了几本当年的装B神器:



一本科学哲学的论文集,首印4万册几个月就卖完,又加印到10万多册,上海译文的这套丛书,最热销的还不是这本,而是卡西尔的《人论》,当年基本上三线城市的大学图书馆、二线城市的中学阅览室,应该都会占个位置。



今天的人可能很难理解,一本看似天书、并不是特出名特经典的哲学译著,怎么会一印就上十万册?

我以为,某个时代是否开放,第一个衡量标准是:当时的读书人喜欢看什么书

聊几个那个年代的大神:


李泽厚,他的《美的历程》、《美学四讲》等著作深深影响那个时代中国人的审美观,思想史、哲学也是卓然大家。李泽厚堪称八十年代中国首屈一指的启蒙思想家。


刘再复,提出“文学主体性”,主张以“人”为核心重建文学观念,突现文学独立性,在那个年代令人耳目一新,他的《性格组合论》是当年的文青必读书。
上世纪九十年代,李、刘两位八十年代大神有一次双剑合璧,共同推出了对话录《告别革命》


戴厚英,不算是大神吧,80年代创作了《人啊人》,受到批判,但个人生活没有受到太大冲击,这也说明80年代相比文革的巨大进步,《人啊人》在九十年代末、21世纪都多次再版,当当都有卖了。
开放,是动词而非名词,它不是结束的状态,而是迈出新路的开始


刘宾雁(左),苏晓康,80年代报告文学的双子星座。这两人百度都已经不屏蔽,应该不算敏感词了。
两人共同打造了中国纪实类文学的黄金时代,至今未能超越。
刘宾雁其实比苏要早一代,为省事更为安全、稳妥,引用百度百科的原文:“刘宾雁写作了大量尖锐揭露社会黑暗的文学作品。其中《第二种忠诚》、《人妖之间》等,成为那一时代中国纪实文学的经典之作。刘宾雁也因此成为家传户晓的中国作家”。
后起的苏晓康,表现内容比刘更加宽广、手法更加圆熟、笔调更加尖锐,“继承和发扬五四思想启蒙的战斗传统,将文学的现实主义精神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并由此而对文坛产生深刻影响”(引自百度百科)。代表作品有《洪荒启示录》、《自由备忘录》、《阴阳大裂变》、《神圣忧思录》等。
80年代是报告文学的鼎盛时期,刘宾雁、苏晓康之下,名家辈出,其中有个赵瑜,九十年代写出了《马家军调查》,当年出版时删除了兴奋剂的内容,去年重新出完整版,再次引起热议。

评判时代开放度的第二个标准:在那个时代,纪实类文学报道、揭露的广度、深度,和批判的力度




张贤亮,80年代非常优秀的作家、21世纪成功的商人。早期有个短篇《灵与肉》(改编成电影《牧马人》),不过通篇我只感受到灵没有看到肉;真正与“灵与肉”这个名字更般配的是他的长篇《绿化树》,而到了《绿化树》的续集《男人的一半是女人》,我就主要关注肉了,哦,经过不断进化,张老师成功升级为那一辈少年的性启蒙老师。

-----------------------------------------2016-3-7的更新线----------------------------------------------

1983年的春晚取得了轰动式成功,奠定了沿用至今的春晚茶话会+联欢的形式。那届春晚不仅是直播,而且采用了点播,观众电话点了某个节目,马上就现演现播,观众点唱率高的歌手,可临时加唱、连唱几首歌,晚会之前没有完全准备好的节目单的,节目单是晚会后整理出来。开放、互动程度,甚至今天芒果台的综艺都难以企及。


1985年春晚是一届失败的春晚,也是至今最开放的春晚,没有之一。形式上,将春晚场地搬到了工人体育馆,像个演唱会、大趴体。有兴趣的观众可以拿那届春晚的节目单看看,海外主持人的比重、流行音乐所占比重、海外歌手独唱节目数量,都创30年之最。同步播出、全部真唱,更重要的是,政宣的味道都远没有今天浓厚。
失败的原因是当年制作能力还达不到大型演唱会式的直播要求,而且,央视在商业化上一步迈得太过,堆积的广告将晚会割裂的支离破碎。

很多人都知道:新闻联播的标准时长是30分钟;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新闻联播国际新闻部分不是一直是现在的5分钟。八十年代,可能还有九十年代,新闻联播国际新闻的时长是10分钟(国内部分20分钟),那时国内新闻部分和现在一样官式,而国际新闻部分就显得比较精彩多样,所以那时候的大学,有个奇怪的现象,电视房里播新闻联播时,前面看的人了了无几,一到7点20时,突然冒出很多学生,看完10分钟国际新闻,就又匆匆赶回去自习。
那时的学生,似乎很关注世界。

在网络时代来临之前,我们看港台剧、国外剧,主要是通过中央和各省市电视台收看的,早期的一些美剧还有其他海外剧,象《大西洋底来的人》、《加里森敢死队》、《姿三四郎》之类,都是在央视的晚上黄金时间播出,那时候央视还没有那么多频道,在央视播出就等同今天在央视一套播出,播出资源的占用和影响较现在分频道更甚,而很多港台剧《霍元甲》、《神雕》、《上海滩》等,更是将省市电视台主要甚至唯一的频道的黄金时间扫了一遍又一遍,欢迎程度堪称万人空巷。
我们现在的电视播映格局不是从来就是如此,而是来自于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广电就开始以各种手段限制境外电视在主要电视台黄金时间的播映,2004年,广电干脆发布禁令:电视台不得在黄金时段(19:00-22:00)播出任何境外影视剧。很多人经常问“香港影视为什么没有当年的影响力?“,除了香港自身的内因,广电管控、录像厅的没落都是重要外因。人家回归了,原先的市场台湾对自己白眼也就罢了,在内地港产剧都被当成境外剧加以限制,开放还不如回归之前,坑呐......
香港电影和音乐的衰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吗? - 莫也的回答

所以,抛开政策的优劣,衡量时代开放的第三个标准是:对电视等大众媒体管控的宽松程度

--------------------------------------------2016-5-5更新线----------------------------------------------

说到八十年代电影的开放,楼上已经发了不少当年露胳膊露腿的剧照,也有人提到《活着》、《霸王别姬》等经典。《活着》、《霸王别姬》所延承的对历史的反思,发轫于七十年代末,几乎贯穿整个八十年代,当时的中国电影,论批判之尖锐、揭露之大胆,几可与今天的韩片媲美。
试看几部70末、80初的电影剧情:
《苦恼人的笑》(1979年出品)

傅彬是报社记者,看到报社成为制造谎言的喉舌,十分苦恼。市委书记让傅彬去写宣传文章,但傅彬几经内心挣扎,决心做诚实、正直的人,最后向市委书记说出“你们必定垮台”的心声,于是迎来的是被捕、炒家......
电影获得“文化部年优秀影片奖”

《巴山夜雨》(1980年出品)

70年代,客轮的三等舱,几个人萍水相逢,其中有被当成要犯关了6年的诗人秋石,以及押解他的两位解差李彦、刘文英;还有个衣衫褴褛的小女孩。通过与秋石的交往,解差刘文英认识到自己原来是个“精神上的囚徒”。当她得知那个孤苦无依的小女孩正是秋石的女儿时,决心援救这对父女.......

电影获得“文化部年优秀影片奖”、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不得不说那时候文化部挺有文化的

《天云山传奇》(1981年出品)

年轻能干的罗群被打成右派,整人的吴遥则青云直上爬上了地委书记的宝座。罗群的未婚妻宋薇与罗群一刀两断,嫁给了吴遥。文革后,吴遥、宋薇夫妻分别任地委组织部部长、副部长,偶然中宋薇了解到自己的前夫罗群还在天云山任职马车夫,至今没有平反,期望救赎的宋薇决定过问罗群冤案,但遭到丈夫吴遥粗暴的干涉.....

虽然,这些电影的故事都有文革背景,多少给人有述前朝之不堪的感觉,但仍然让习惯广电尺度的我辈,至今想起感佩不已。



切勿汇款小心诈骗!
联系时就说在【小纽约网】看到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6#
网友  发表于 2016-05-12
此信息未经证实请小心诈骗
如未留电话请小心诈骗
无论何种原因切勿汇款
80年代生人分85前和85后,85前的人,物质普遍匮乏,多少有些吃不饱的记忆,85后出生的孩子,饭能吃饱,也基本能经常吃肉了。其中经济发展的因素自不待言。

一个高票答案写了80年代治安方面的种种乱象,很多人在喊害怕,人间地狱,当如果你真生活在其中,肯定不会是这样的感觉。当时公检法三家真是亲如一家,检察官法官都是带枪上班,至于律师,是属于法院的干部,用现在的话叫体制内的公务员编制。现在人人在黑美国警察喜欢开枪,不好意思,倒退回那个时代,中国警察人人带枪,开枪的限制比今天的美国警察还少。但就是因为如此流氓暴力和不讲道理,ZF才能在一定时期内维持一个表面上过得去的社会秩序。

我不禁想起了我毕业的中学,号称当地最著名的流氓中学。而当地则号称交通枢纽上的匪城,给全国各地的群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就这么一个学校,公审大会直接在操场上开,开的时候押一个上来,喊一个名字下面就有一片这家伙我认识,不是XX嘛BLABLA的声音。以至于高中转到另外一个学校里后,其他人一听我们是XX中学的,都问,你们那是不是天天砍人啊。我顿时挺直的腰板,告诉他们我们上学砍刀钢管是必备产品,课间十分钟就是和其他班级的斗殴时间。放学后大家一起出门打架,还有拿火药枪上阵的。。然后大家看我的眼神就像看“终结者”额,不,是铜锣湾扛把子“。。。而真实情况了?所有人大部分的时间里都在上课做题,被老师说教,平淡枯燥无聊才是真的。放学后骑车带女生坐后座回家也是件开心的事。早恋情况反而极少,比起现在的孩子,当时的男女关系反而显得极为纯洁,女生坐后座带一程也只是同学之谊罢了。甚至穿黑衣(那时本地青少年流氓团伙统一穿黑衣,大概以为黑社会就该穿黑衣吧)的坏孩子也是多少听老师话的,远不像后来新闻中殴打老师那么变态。 真正的乱,是要等到90年代国有企业大规模倒闭之后事了。

说这么多,只是想说,截取一个年代的极端情况,来说明那个时候的好坏,对活在其中的大部分人来说是不公正的。虽然从数据上看,80年代以后经历了数次犯罪高峰,直至2000后犯罪率才开始逐年下降,但针对平民的暴力犯罪对大多数普通人依然只是茶余饭后的谈资。等到普通人真正害怕,在生活中开始不时担心犯罪侵害时,才真正是社会大乱了。

《苏乞儿》中有段话,决定乞丐数量的,是你不是我。如果人人有饭吃,谁会愿意做乞丐。把乞丐换成犯罪,一样成立。80年代治安败坏,就是因为原有的体制已经提供不了足够工作机会。而经历过城市较为体面生活的人,把他们忽悠去农村几年可以,忽悠他们呆一辈子,不可能。有些东西,一辈子没看过不知道也就罢了,一旦看过,只要还有力气,人心就不会安分。他们会用各种手段去追求更好的生活,合法的不行,那就非法。这才是真正的民心所向,任何敢于挡在这股洪流面前的组织才是螳臂当车。所以后来也只能一方面高压,全国”严打“,另一方面加快开放改革来吸纳失业人口,再也没提把青年赶到乡村里。但在宣传上,则必须坚持,这些都是外国腐朽享乐思想在惹祸。所以,从某个角度,开放,改革,乃至法制离不开改革派的主动,但也含有被迫的成分。

说到开放,不得不提当年大量书籍的涌进,当人们发现自己不会因为看一本格调不高,观点和ZF意见不一样的书被打成反革命,小资产阶级,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是当年的真实情况,搞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也是真实情况。人们开始发现,离开体制依靠自己,也能活下去,甚至还能活的不错。无数人被从小灌输的价值观遭受了极大冲击。当时有志向的人都在拼命学习英语,学习各种知识,而这些知识中,不可避免涉及到了人类组成社会的形态。

一句话,新的时代到了,很多人无法适应,曾写过《最可爱的人》的那个人当年给中央写信,说怎么现在牛鬼蛇神凭钱就能买到软卧车厢的票了,那些车厢可是一定级别干部才能享受的待遇啊。这样下去,国将不国。。。。那时候的开放大抵如此,国外的东西进来的,但渠道非常少,大家如饥似渴的吸收国外的一切,山寨着一切。这里不能不提一下美剧,当年神探亨特非常火爆,小孩子经常会玩警察抓坏人的游戏,其中最有名的一句台词”你有权保持沉默“,人们第一次知道,原来罪犯也可以有辩护权,也可以请律师,证据不足法院是不能判他有罪的。人有自由迁徙选择自己生活的权利。这些东西,当时除了极少数法律精英,无人认同,无人理解,但它播下了一颗种子,告诉人们外面的世界可以是什么样子的。人这种生物,一旦看过外面的世界,只要青春力量尚在,就无法阻止人们向外走的渴望,哪怕这种渴望会给人带来很大的危险。

现在的开放程度,从获取资料和知识的渠道角度上,比当年开放多了,这得感谢互联网。但大众对吸取知识以及读书的兴趣,与80年代相比相差太远了。因为进入了一个娱乐至死的时代,80年代电视机依然是个大件,而且娱乐节目少,识文断字的青年,乐趣更多是的偏好报纸,诗歌,书籍,当电视机开始普及,人们的思维开始碎片化和片面化。民族主义开始又一次兴起。那个年代大家见过两种思潮的争辩,有点抱负的人都会听取观点,进行思考。一个青年人见过的世界越大,听取的不同观点理念越多,他的心就会越强大,也会越开放。所以,从这个角度讲,现在的人在心灵和思维上的开放程度反而不如80年代,玻璃心也普遍比80年代多了起来。很多资料,知识就在那里,可惜没多少人去吸收学习,很多社会的数据就在那里,人们越来越不愿意面对真相,听不得实话,然后面对国外新闻发布的一些数据大惊小怪,看到一些案子就感叹乱世。却不愿意查一查国内的数据。

不过,未来还是持乐观态度,因为大家普遍已经认同了,只要有能力不进体制也可以生活的很好这一概念。权力虽然依然可以肆无忌惮,但多少要一些体面。这些,可以说是互联网的普及造成的。虽然有墙,但也可以翻过去。经济物质上的开放,必然会导致XX各方面的开放,逆流而动,几十年,一百年可以,但终究无法抗衡规律。只是作为渺小个体,几十年就是一辈子,只能随波逐流,自求多福。或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了。

最近读完了一本书《童年的消逝》,想法有所改变,发现这种现象并不是国内独有,而是进入电视传媒时代后人类的共性,人们越来越不愿意读书,越来越喜欢片面直接的有吸引力的答案。逻辑和理性的力量获得与保持需要的时间和能量太大了,远不能给人带来快感。大人和儿童之间的界限也越来越模糊,只有一小部分精英还传承着过去的东西,但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缺乏了大众的进步,精英必然堕落。所以。。。有些悲观
切勿汇款小心诈骗!
联系时就说在【小纽约网】看到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7#
网友  发表于 2016-05-12
此信息未经证实请小心诈骗
如未留电话请小心诈骗
无论何种原因切勿汇款
我84年上大学,80年应该是上初二,刚到湖北一个我六岁前生活的二线城市上初中,转学,以前在三线城市上学。
开始有邓丽君的歌,我一个姑姑偷偷听,我也很喜欢。
有先见之名的人开始重视教育,高考已经恢复几年了,我本在厂矿子弟学校上学
有事先占地
====添加线一====
我上小学和初一,是在厂矿子弟学校,那个年代基本上搞小而全,计划经济嘛,稍微大的工厂(现在叫企业,那时候就叫工厂),拥有礼堂,球场,食堂,澡堂,幼儿园,小学,中学,甚至技校,更别提什么菜场,商店了,全有,在厂区就能解决基本生活问题,还经常发各种物资,我记得我父母厂里竟然发过燃火的木头。
80年代刚刚开始开放,前面说了,邓丽君的歌开始进入大陆,那时候管这个叫“靡靡之音”,相对以前的革命歌曲来说,确实唱的太软了,骨头要酥的感觉。我姑姑的男朋友,弄了个单放机,放的邓丽君的“靡靡之音”,夜幕低垂红灯绿灯荧虹多耀眼,对,就是那首《香港之夜》
牛仔裤也进来了,那种大喇叭裤,有学生穿到学校,被学校老师拿剪刀剪的。
坏青年的典型形象就是:
(网图,侵删)
李谷一唱的《乡恋》,就因为有大喘气,也讨论了很久。
我第一双高跟鞋,是79年,我目前从上海带来的,鞋子跟很高,本来她估计想自己穿或者给姐姐穿,可是她们的脚都宽,只有我瘦瘦的脚能穿进去,我记得很多人看我的鞋子,甚至老师,但高跟鞋穿着很累,穿了没两天,我爸爸就把跟给锯了。
那时候,很多东西刚刚进入大陆,很多东西都是高干子弟先接触到,慢慢传到民间的。当时政府并不知道如何管控,就像现在的互联网应用一样,所以有段时间是会显得有些乱。
首先性方面开始开放,要知道,在76年之前,性是不能谈的,我小学的时候,我厂有个女播音员和一个男的“睡觉”,两人均未婚,这样被抓坐学习班,被唾弃抬不了头。那时候就是介绍对象,或者自由恋爱,最多就是拉拉手,亲嘴都很少,有部小说和电影,叫被“爱情遗忘的角落”,可以看看。
80年代初,很多欧美的东西流入大陆,人们怀着好奇的心理去尝试,开始有些奇怪的场合(本人从类似知音杂志关于失足女青年报道中隐约获得信息),比如男男女女一起看黄色录像,然后任意发生性关系,比如组织舞会,随意发生性关系,但这种场合决对不是普遍的,就像现在的性工作者一样,存在但少数。
====打字累的分界线===

刚做完一个项目,继续添加

按照我的生活,简略回顾
1980年:初二下-初三上
    在一个二线城市上初中,这个学校现在有点名气;老师很好,同学很好。
    要说开放,好像我同桌的女生有看《少女的心》,整天有些恍恍惚惚的,和社会男青年有交集,这个女生发育比正常女孩早,我说好像是因为她没确切告诉我,但有些只言片语我能感觉,只知道这本书是手抄本黄书,我前几年上网查了下这本书,才知道里面的内容。
1981年:初三下-高一上,开始紧张学习,没接触到什么开放,学校比较单纯?
1982年:高一下-高二上
1983年:高二下-高三上
高中期间,学校谈恋爱的没有,至少公开的没有,我记得我有个同学到另外一个城市,我们通信,被老师拆过,那时候不知道这是侵犯隐私。
多年以后再见高中同学,大家都说那时候只有点情窦初开,喜欢的是功课。。。。。。
至于社会上劲爆的事情,“二王”搞得我们很紧张。
1984年:-1988年:大学
大学四年,作为一名工科学生,我们主要任务是努力学习,而且学校是类似军事化管理,男生到女生宿舍,必须登记;但我们知道有些综合性大学,据说男女关系比较混乱,有女同学住男生宿舍的。这时候大学谈恋爱有些普遍了。
大二学校开始组织舞会,跳交谊舞和迪斯科
很多同学研究哲学,尼采,黑格尔热
诗歌热,顾城,舒婷
足球赢了游过行
87年有过一次反腐败潮流,我大学那个城市很振奋,我们88年毕业受了影响,明确不能分配到政府机关,这点对工科学生没什么影响,而且很多人崇尚实业报国。
80年的大学生是有大理想的一代。
1989年:国企第一年,此年重大事件略
1990年:国企第二年,人心渐散
==更新分割线
1990年-2010年:
我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一家国营企业,当时在行业内算是老大了,国内占有率超过50%,80年代就开始出口,企业很早就有奖金,而且福利也很好,光学仪器,工作场合大部分很干净,冬天会供暖,这种条件在当时也是非常好的,工厂有不少高干子弟,当然他们在企业要萧条的时候都陆续调走了。
我在国企时间并不长,88年前企业发展的好,据说有一个很好的厂长,对中层干部要求严,对产品要求严,85年左右企业应该是达到了顶峰,和世界顶级公司都有合作和代工,但因为这名厂长得罪了这些中层干部,也不会走上层路线,被免了,后来提拔了一个工人出生的劳模当厂长,工厂后来就一直走下坡路。
我是92年离开工厂的,但我老公一直在厂里,而且我2000年前也一直住在厂里分配的房子里,对工厂的事情也是很了解。
写着写着怎么偏题了。算了,不删了。

写回80年代开放的话题
80年代末,舞会很流行,工厂,学校周末都会办舞会,舞厅应该是个很开放的地方,男男女女,搂搂抱抱,一夜情会发生。因为国内刚刚开始接触到“性”方面,所以确实有些人,有些地方比较乱,但基本上都是隐蔽的,小群的,当时基本上没有公开未婚同居的。
我想每个地方可能都不一样吧,我记得94年左右我到海口出差,海口真的很乱也很开放,比以前的东莞还要厉害,黄色录像都是公开放的。



切勿汇款小心诈骗!
联系时就说在【小纽约网】看到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8#
网友  发表于 2016-05-12
此信息未经证实请小心诈骗
如未留电话请小心诈骗
无论何种原因切勿汇款
以下内容是网络上人整理的,完全未加证实,有些也许不可靠。但大体上是有这样的情况的。正式的材料中也有一些统计,因为严打涉及类似案例数量很大,实际上不难找到相似案例。我曾看过一个更靠谱的来源对严打情况的统计,但是已经找不到了。

造成这些情况,法制是一方面的因素,但另一方面我想当时社会的大部分肯定远远称不上『开放』,即使有合理的法制,基层的公务人员和群众的观念也会造成很大的影响。

整个社会开放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不是几个领导默许了几本书几部电影,或者局部形成一些暂时没有大人物注意到的小圈子就能达到的。今天的中国社会当然不完美,但是说80年代比今天中国更开放,确实有些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感觉。

80年代确实是一个在大院二代和知识分子中外来思想猛烈涌入迸发火花,甚至在一些高层中间也有开明的思潮涌动的时代。可是那也是一个各种票证仍然在普遍应用,绝大部分国人对国外一无所知,高考稀里糊涂报了某专业就要在分配的岗位上干一辈子,进最好的单位可以完全靠关系的时代。
案例1:在1983年“严打”中,一个王姓女子因与10多名男子发生性关系而以流氓罪被判处死刑。面对死刑判决,这王姓女子说了这么一段话:性自由是我选择的一种生活方式,我的这种行为现在也许是超前的,但20年以后人们就不会这样看了。
案例2:四川泸州纳溪有一姓王的小伙,在一路上和同伴打赌敢亲女孩嘴吗?结果真的去亲了过路的一女孩。被抓后,还真的被判死刑,枪毙了,轰动了当地。过了好多年,据说公共安全专家给家属赔偿了200来钱了事。
案例3:1983,郑州市上街区,男女谈恋爱,由于双方家庭条件悬殊过大,女方家长一直不同意婚事,无奈女方毅然决然和恋人半公开同居以此来要挟父母就犯,女方家长闻之大怒,叫来众多亲朋好友强行把女抢回并对男青年大打出手。谁知男青年对此女是一往情深,尽管受到如此待遇也对女方痴心一片,仍隔三差五‘骚扰’女方。女方家长终于下了毒心,把女儿关在家中洗脑一月有余,硬是诱逼着女儿告男方**,并拿出了之前准备好的‘证据’......赁着女方家的社会关系,不出一月,男青年命丧刑场。
案例4:83年严打,在成都,法院布告上有一个被枪毙的犯人,19岁,罪名是严打期间"**未遂". 某村有个青年,在大街上作势拦了一下一个姑娘(开玩笑的那种),被枪毙了。 某青年因为喝多了在马路边尿了一泡就被定罪为"现行流氓罪"送新疆了。
案例5:83年,还是安徽省蚌埠市,有一个小青年(名叫李和)与一个妓 女发生关系不给钱,被告**。已判刑5年,严打开始,改判15年,布告贴得满街都是。这小子不服啊,上诉。第二批严打时,数字不够,改判死刑。
案例6:某工厂有五百多人,那一年下达的严打指标是30人,超过了百分之五,据说是给人数少的小厂子分摊了百分之一的指标。为了完成任务,把在厕所写脏话的都抓了起来。还有一个工人更倒霉,他本来在厂子里没什么事,便把他在学生时代的老底翻了出来,他在学校偷了同学十几元钱,其实已经被学校处理过了,这次为了凑数,送进了拘留所,最后被判了二年徒刑。还有一个**犯,很常见的**手法,被游街后枪毙了。
案例7:某北京小伙,在大街上看到一个洋妞跟别人扭打时被扯开上衣,一时冲动,上去摸了一把。枪毙。
案例8:听说那时晚上12点(新疆,12点相当与北京10点)还在街上的话,基本都会给带回派出所.若一男一女,俩人分开,只要说错对方的名字,铁定是流氓罪.而且十来岁的孩子抢个电影票基本也是10年20年的判...
案例9:第一次“严打”高潮期间,一没有着警服的pol.ice见到一个人自行车棚转悠,喊其“站住”并对其搜身,发现该人带有螺丝刀一把,所以认定其为偷自行车贼,准备将其带回派出所,该人不从,在反抗pol.ice揪住其衣服时,螺丝刀划破pol.ice胳膊,结果归案后被判处死刑。对其定罪的罪名前面好像加上“反革命”三个字。
案例10:严厉打击偷、抢机动车运动中,一入室盗窃的小偷两次以顺手牵羊的方式偷走失主的摩托车车证、摩托车钥匙然后按图索骥将摩托车开走(一部本田125CC男庄、一部本田125CC踏板式)案发后,两部摩托车均没有销赃被追回发还失主。公共安全专家机关委托评估部门将赃物价值提高至30000元以上,结果以该小偷盗窃罪数额特别巨大判处死刑。
案例11:那一年,我一个邻居的女儿17岁,初中毕业辍学在家,由于母亲去世,父亲上班,家中无人照顾,经常和两个小男生往来,也许多是发生了性关系,由于他们家与居委会很近,肯定瞒不过居委会老妇女的眼睛。83年那场“严打”一来,立刻被逮捕,(街道居委会和派出所的“片员”之前从未对其批评教育过),被冠以“流氓团伙”的罪名,判刑15年。公共安全专家破了大案,立了大功。报道中的“破获犯罪团伙多少个”这就是其中之一。游街的时候,女孩子茫然的看着远方,她肯定不知道:“公共安全专家”能超额完成“严打”指标,有她一分功劳。
案例12:这是个发生在苏州的真实事件,我们厂二车间周书记是部队的指导员,举家转业回来,首次严打,唯一的儿子就此十七岁消失了。当时公判,工厂停工收听广播,当听到判处周大维死刑立即执行,我们分厂的知情的职工都惊呆了,车间书记、主任:“这是个很本分的孩子,怎么就这样完了”。 在严打前几个月的一天晚上,大维的几个同学约他出去玩,本不想去,又经不住同学劝,就骑着父亲刚给他参加买的新自行车去了,到了彩香一农户家,才知同学是为了讨赌输了的一百元钱,十几岁的孩子怎么赌得过有妻儿的农民,农民看到来的人多,就答应归还,参赌的孩子(是首犯)却拿了一百二十多元,和另外几个都骑车跑了(自行车未锁)。周大维拿起钥匙开锁却被此农民后腰抱住,周大维打开钥匙圈上的折叠的削水果刀刺穿了农民一个掌心。被农民抓住灌粪喝尿,被毒打后送派出所转公共安全专家局,假如是工伤的手掌被刺穿,連最低的伤残等级都达不到。劳动教养几个月好就可以了。然而案件不大,年龄不够,几个月都判不下来。到了严打时就可以判决了。几个同学与他(主犯)被判死刑。赌徒却没有受到判决。广播里声撕力竭地读着“不杀不足于平民愤”“判处周大维死刑立即执行”。
案例13:西安有一个叫马燕秦的中年妇女,性颇风流,喜跳舞。“严打”以前,公共安全专家派出所曾经找过马燕秦,询问她的跳舞情况。马燕秦一口气讲述了数百个一起跳过舞的男女,有些男人还和她有过更亲密的关系。派出所的本意是吓一吓她,使她不要太招谣。他们没有想到马燕秦根本不顾脸面,既无法用损害名誉使她有所顾忌,又没有法律能够制约她,只好赔着笑脸将她送走。八三年“严打”开始,pol.ice们获得了尚方宝剑,不仅将马燕秦收监,而且陆续抓审了三百多人,成为轰动三秦的特大案件,《山西日报》以整版整版的显要位置多次报导案情。这件案子由于太大,审理一时难以完结,躲过了“严打”最高峰,直到八四年才结案。有些知道内情的人说,如果高峰时判决,至少枪毙十几个人。就是躲过了高峰,还是枪毙了以马燕秦为首的三个人,另有三名死缓和两名无期徒刑。有期徒刑则多得不值一提了。
案例14:河南西部某县,一农户新添小孩,由于地里农活多,年轻夫妇便委托公婆白日在家照管。公婆因索事一时疏忽,把小孩单独放家外出办事。谁知等回来时,孩子已被家里喂的猪活活咬死,只剩下残缺的肢体。全家人悲痛欲绝......可是,事情并没有完,正好赶上83年的严打。由于该大队没有完成抓捕指标,公婆二人双双被判过失杀人罪,一个死刑缓期,一个无期。
案例15:邻居家一个工人,因为偷看了两次女厕所被抓,掉了脑袋。
案例16:1982年,迟志强到南京拍摄影片《月到中秋》时,“***个男孩和女孩经常在一起玩,听着邓丽君的《甜蜜蜜》,跳贴面舞,看内部小电影”(迟志强语)。当时,他们根本没在意这种“超前”的行为是否影响到邻居休息,更没有想到是否引起了邻居们的反感,迟志强甚至还轻率地与一个女孩子发生了性关系。结果,当 1983年席卷全国的“严打”运动开始后,正在河北完县外景地拍摄《金不换》的迟志强突然被南京市公共安全专家局拘捕。原来,迟志强他们几个年轻人在南京时的行为,被邻居告发为“跳光屁股舞”,“集体搞不正当男女关系”了!此事被媒体披露后,一时间全国哗然。江苏省审判委员会迅速做出决定:迟志强一案,所有涉案人员均按“流氓罪”论处;迟志强的行为已构成流氓罪,监禁4年!
案例17:我们单位在上法制课的时候,老师给我们讲了一个83年的案例,一个女孩夏天夜晚在自家院子里洗澡,这时同村一个年龄相仿的男孩从门前路过,因院墙较低随便伸头看了一眼,被女孩发现,该女大叫“流氓”,男孩被抓,随即被定为流氓罪给枪毙了。
切勿汇款小心诈骗!
联系时就说在【小纽约网】看到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9#
网友  发表于 2016-05-12
此信息未经证实请小心诈骗
如未留电话请小心诈骗
无论何种原因切勿汇款
上世纪80年代,是中国的一个特殊年代:十年文革浩劫终于结束,毛左派失势,邓掌权,新生力量出现,五毛和美分开始了蜜月期,当时在人们的肉体和精神被禁锢压抑多年之后,新的思潮和改革氛围喷涌而现,中国从那个动荡、封闭的时代走出来,在冰天雪地中迈出艰难的一步,非常不容易。在那个开放之初的时代,对于今天的许多人来说,新奇、开放、宽容、充满了向上的力量。那是一个思想解放的年代,一个文学爆发的年代,一个艺术自由的年代,一个积极进取的年代……一边自由,一边潮流,一边禁忌。
回顾那个年代的关键词:星星画展、朦胧诗、公审、严打、承包到户、烫发、喇叭裤、霹雳舞、港台剧、小黄书、人体艺术........80年代的人们像被封闭在一间地下室里几十年,忽然门打开了,带着花香的暖风扑面而来,阳光刺得你睁不开眼,80年代的开放程度是90年代出生的你我根本想象不到的。

改革开放——一阵春风袭来
1979年9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方针。1980年8月18日,邓小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题为《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为中国的政治体制的改革指明了方向。从此“改革开放”成为上世纪80年代至今最盛行的政治语言
由此派生的“摸着石头过河”、“不管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发展是硬道理”等“邓氏语录”不仅成为中国“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指导原则,同时也是整个80年代崇尚“个性解放”者的“上方宝剑”。

严打公审——治安有点乱
改革开放初期,国门刚打开,饱受“文革”动乱之苦的社会又面临着西方思想和生活方式的冲击。大量回城的知青成了待业青年,游手好闲,又处于躁动的年龄,社会治安一年比一年差。在“文革”打砸抢烧的遗毒影响下,一些影响恶劣的重大刑事案件高发。有两起案件直接促使了中央终于下决心进行“严打”政策的出台。
1、杨得志上将侄子被打死的事情(大牛人)
2、83年呼伦贝尔盟特大强奸杀人案 (6.16案件)

万元户——老百姓致富梦想
虽然没经历那个年代,但听父辈说如果谁家能称得上“万元户”,就是家庭拥有巨额财富的代名词,是先富起来的代名词,录音机、电视机、电冰箱三大件是当时万元户的标配,相当于现在的土豪开豪车、住别墅、穿名牌一样。“万元户”对绝大多数生活在计划体制下的人来说虽然还是一个梦想,但“致富光荣”的意识已深入人心。

朦胧诗——诗歌的黄金年代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这些曾经耳熟能详的句子,见证着上世纪80年代初文学青年中掀起的诗歌热潮。
以北岛、芒克、顾城、舒婷等为代表的新生代诗人,在当时文学界引起巨大争议。他们颠覆了1949年以来诗歌为政治歌功颂德的传统,以指向性模糊的诗意语言抒发个人对社会、命运、情感的看法。由于当时文坛的统治者声称对这样的表述形式“看不懂”,因此带有贬义地称之为“朦胧诗”,然而“朦胧诗”在当时个人意识日渐觉醒的年轻人中却极受欢迎。

出国——中国人走出去的淘金热
改革开放以后,国门逐渐打开。上世纪80年代初,第一批来到中国的外国游客常常成为中国民众围观的对象,上海外滩甚至出现过万人围观“老外”的盛况。而另外一些人则开始寻求出国之路,除了公费留学外,许多人在海外亲友的担保下自费出国留学,美术界陈逸飞是最早自费留学的。
到了上世纪80年中期,更多的人选择考“托福”而出国,美国成为首选国家。在“出国热”的带动下,国内出现了“外语热”,美欧大使馆前蜿蜒数百米的签证长队也成为当时的一道风景线。先出国者在国外成功的消息不断传来,更加刺激了国内的出国热潮,“走出去”取代了以往“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成了上世纪80年代许多知识青年的行动指南。曾经引起轰动的《北京人在纽约》就描写了上世纪80年代中国人去美国淘金,寻求致富的故事。

电视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生的人对电视的感情是刻骨铭心的,那时候几乎没有彩色电视,连14英寸的黑白电视也不多见:小时候要到别人家看电视,死活赖着不肯回家,还常常被爸妈打。
那时一共才3个台:中央一台、中央二台和省台。《上海滩》播映时,一时间,每个小伙脖子上都多了一条白围巾,黑色风衣也随处可见。从《射雕英雄传》开始认识男生女生,原来世界上除了林妹妹和宝哥哥,还有可爱的蓉儿和憨厚的靖哥哥。那时学生一下课,操场就成了擂台,100多个“靖哥哥”在练“降龙十八掌”,30多个“洪七公”拿着棒子到处乱串,还有七八个“欧阳克”摇着扇子去撩“蓉儿”。
再后来,个别有钱的人家自己买回了电视机,满村的人们便嚷嚷:××家买电视了!邻居们就往那人家涌。时间长了,常常会招来主家的厌烦。有点志气又有点能力的人便在心里嘟囔:咱也买台电视,省得老看人家的脸色!在那个物质和文化生活比较匮乏的年代,那些电视剧给千家万户带去了欢乐和笑声,甚至已经成为整整一代人的集体记忆。可以说,它们塑造了一批人,影响了一代人。
电视机是这样滴:黑白、天线
看电视是这样滴:围观、万人空巷
电视剧是这样滴:港台剧
当时的港台经典电视剧,你看过几部?

电影
70年代电影是这样滴:
样板戏
父母爷爷那辈肯定印象深刻~~
80年代取而代之看的是:国产译制片
追捕,人证,远方的呼唤,沙器,佐罗,虎口脱险,伦敦上空的鹰,三十九阶台阶,红蝙蝠公寓,爱德华大夫,寅次郎的故事…没完没了的优秀译制片,不经让人想起上译厂的童自荣老师。
当时大城市电视台引进很多外国片
比如德国的《老干探》《探长德里克》
就好比美剧今天在电视里播放,你敢想?
80年代电影镜头是这样滴:露点毫不避讳
《关东女侠》露半点(差一两厘米没露全)
《人奶魔巢》露两点,约十秒钟
老电影《月牙儿》里宋丹丹长时间露点
抱歉有料帝只能找到年轻时清秀的宋丹丹

《末代皇帝》这样的中外合拍电影
中方全力支持,开放故宫
全程提供人力物力
对电影内容几乎不!加!干!涉!

【关于音乐】
音乐是这样滴:刮起一阵流行风

【关于娱乐】
除了看电影、看录像外,时尚青年就去舞厅跳迪斯科、霹雳舞了。
“老板,换片”~~录像厅那点事,你懂的!
时髦男青年蝙蝠衫+头绷裹布+高帮运动鞋大跳“霹雳舞”,单卡录音机不可少
迪斯科,动起来~~~

【关于文学】
文学在当时关于色情的描写远超电影
不断的突破着当时读者的底线

1985年张贤亮的小说《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在《收获》发表偷窥、做爱、通奸无处不在

两年后《人民文学》刊登了马建的
《亮出你的舌苔或空空荡荡》
其尺度开放程度被评价为
其中的色情仿佛是担水吃饭

80年代《大众电影》的封面
是很多男生的性启蒙对象

当时的“地摊文学”成为了中国现代通俗小说发展历史进程中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虽然是见不得光的风景,却在市井之中广泛流传。
很多80后当年的第一本启蒙“小黄书”
基本都是从父母床底下翻出来的一本类似
《风流女老板落网记》或者《爱与法》一类的东西。
封面上除了一个或者是画的。
或者是从外国电影里扣下来的大胸女郎。
旁边肯定有位一脸正气的人民警察。
还通常都画得特像朱时茂,手里拿着枪,粗糙,意味深长。

【关于服装】
80年代的街头曾经流行过许多服装符号
喇叭裤、踩蹬裤、蝙蝠衫、牛仔裤、红裙子与黄裙子等
时髦是一场轮回,这些80年代的衣服放到今天产生了一个新名词复古时髦
蛤蟆镜加白裤子与红衬衫
则成为叛逆青年的标配

【关于生活】
当时同学们可以串寝室
咖啡厅里有女仆装
大街上谈恋爱的男女
泳池边女子的背影

80年代的开放
一下子有点用力过猛
其实80年代没有现在开放
只是与70年代相比开放很多

我没经历过它,并不缅怀它
我只是向往当时每个人脸上
那种朝气,好像什么都是新的

切勿汇款小心诈骗!
联系时就说在【小纽约网】看到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10#
网友  发表于 2016-05-12
此信息未经证实请小心诈骗
如未留电话请小心诈骗
无论何种原因切勿汇款
1.没那么封建,这是写真尺度


2.这是街边热恋

3.我国最伟大广场的尺度,人民安居乐业,阳光明媚,欣欣向荣,一片大好的星光灿烂,看呐小朋友忠诚的眼神,看呐那一抹亲爱的绿色,看呐那一抹深沉的蓝色。充分体现了我国在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在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运行机制。

这样可以通过了么...

看我上佳的涂抹功力(酷脸)

4.那时的帅哥放今天也不落伍吧
5.什么叫工业设计感、幽默感
什么是「少女心」? - 瓶子的回答

6.大街上自由女神、金发比基尼海报的尺度


7.第一家肯德基在1987年,第一天营业额30万。那可是87年...

8.对待台湾同胞

9.文艺男青年

10.文艺女青年易知难

11.美好的女同学,已经接近90年代了

12.这是90-1年的报纸头版头条。看呐这与我新时期反腐倡廉政策相吻合,切实体现了政策的一致性和先进性,本人认为这有利于让人民群众认识历史,认识我D政策的前瞻性与务实精神。

那个。。。下次审核能不能标红一下哪里有问题啊,良辰实在不知道该咋改/(ㄒoㄒ)/~

13.某地曾经有限性地开放过,我也想参观下...

看着这时代精神的字体和设计,我想起了曾经那一本本旧书,也想起了曾经那片美丽的地方工作过的领袖们。请管理员审核通过:-D严肃脸

14.特区84年的文件

15.广大爱国群众在我国最伟大广场上的活动,充分显示了高涨的群众热情。请通过(づ ̄3 ̄)づ
右边那种程度的人员聚集你现在去试试。。。

16.诗抄

根据相关法律无法显示。

17.也是有禁区的,三国语言。

切勿汇款小心诈骗!
联系时就说在【小纽约网】看到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11#
网友  发表于 2016-08-28
此信息未经证实请小心诈骗
如未留电话请小心诈骗
无论何种原因切勿汇款
没有性开放
切勿汇款小心诈骗!
联系时就说在【小纽约网】看到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GMT-5, 2024-4-24 18:1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