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纽约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为什么你总是干哪行,厌哪行?(一)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此信息未经证实请小心诈骗
如未留电话请小心诈骗
无论何种原因切勿汇款

之前有个研究所刚毕业的姑娘,拿了几个公司的offer,问我该去哪个公司工作,我们做了一个简单的生涯评估。


发现对她来说,彷佛一个想要成为武林人士的毕业生,却面临只有丐帮跟恒山派能去的窘境,前者不够体面,后者穿制服还要剃光头。


对姑娘来说,两个都不是好选择。


选择困难,这是经常在咨询中会碰到的问题,毕竟人生是选择的总和。


但有些选择,用台湾话来说就是「屎缺」,意思就是这个选择你可能不得不选,但那个选择烂透了。


就像李敖说的,现在民主国家选总统,往往不是选贤与能,而是「在一堆烂苹果中,挑一个比较不烂的」。


这让我想到万能的Tao宝,或标榜自营但被踢爆根本不是的Jing东。


网络购物平台貌似提供民众更多的选择,实际上却可能非但没有,反而让人更加困扰。


因为提供选择的目的,本来应该是帮助我们找到更好的东西,增加好苹果的比率,而不是增加烂苹果作为基数。





《怪诞心理学》作者,丹.艾瑞里教授曾经举过这样的现象:


现象A,研究者发现,某个品牌的茶叶,当在超市中销售只有六种口味,会比三十几种销量更好。


因为人们更容易做选择,而当人们选择困难的时候,往往最后可能耗费一番脑力,什么都不选。用认知心理学来说,就是「认知超载」


现象B,曾经有个美国的蛋糕粉厂商,他们发明了一种不需要加任何其他材料,很简单就能做出蛋糕的产品。


结果销量不好,于是他们找了心理学教授当顾问,教授给了他们一个建议:「增加一个步骤。」


厂商于是更改了配方,让做蛋糕的步骤多一步,除了倒入粉,还要打个蛋。


产品因为多了这个步骤,结果大卖。背后的心理因素,就在于当人们对于自己选择,有参与感的时候,我们更容易喜欢自己做的选择。


回头我们来看职涯选择,当我们利用网络的求职平台找工作,我们可以很简单的一天发出上百份求职信,但这是否能够增加我们获得青睐的数量?


前些日子,才有新闻提到一位大学毕业生,通过B求职网站误入传销陷阱,最后丧命。


当可以被选择的量增加,并不等于「值得」被选得的量增加。


就好像我们可以在箱子里不断丢烂苹果,但这非但无法帮助我们更容易挑到好苹果,反而增加了挑到好苹果的难度。


这跟找对象很像,有人年年号称今年要结婚,几乎每周都参加相亲或联谊活动,年复一年还是没对象。


找工作跟找对象,很多时候我们太专注去想对方的条件,却很少去想自己的真正需要。


我们做出选择,松了一口气,却白白耗费了做选择的成本。


但满足需要应该才是我们做选择的目的,但很多时候,我们眷恋于做选择本身的爽快感。


结果我们花了很多时间在看什么值得选择,注意力不断被各种相关产品的信息影响,然后我们增加了做选择的成本。


就像你为了省点钱,比较有信誉的牌子不买,花时间上网东挑西捡,用了三个小时选面膜,但三个小时影响了你的工作时间,甚至让你莫名的熬夜。


结果熬夜对皮肤的伤害,远胜过敷面膜带来的保养效果,得不偿失。


更何况就像周浩导演的纪录片《书记》里头,某位书记在会议上说的:「你们喝茅台,几百上千的喝,这样对群众观感不好。更何况你们喝的是真的就算了,喝了假酒隔天头痛不舒服,对身体也不好。」

切勿汇款小心诈骗!
联系时就说在【小纽约网】看到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偶来偶来 发表于 2017-08-19 | 只看该作者
此信息未经证实请小心诈骗
如未留电话请小心诈骗
无论何种原因切勿汇款
感谢楼主发帖!
切勿汇款小心诈骗!
联系时就说在【小纽约网】看到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GMT-5, 2024-11-15 18:57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