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纽约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哪些素质很重要,却是读书学不来的?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网友  发表于 2016-03-20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此信息未经证实请小心诈骗
如未留电话请小心诈骗
无论何种原因切勿汇款
书上找不到,也很少有人讨论的个人素质,我认为有以下三种:

1.人际交往中的期望值管理能力
2.阈值自控意识
3.应对主观时空扭曲的能力



1.先说第一个,期望值管理能力。

影视剧中往往有这样的观感:一个地痞或者土匪,平日无恶不作。到了最后一集,哎,这货突然抗日了,例如《大宅门》里的三爷。这时候观众对其好感度会突然爆棚,甚至超过许多没有爆点的正面角色,前几十集的劣迹简直一笔勾销。这就是期望值在前期被编剧压低之后的福利。

先记住一个公式:
我们刚进入一个团队时,如果一开始就大招尽出,会导致周围人和领导对你的期望值不断升高。最后总会有一次你满足不了对方的要求,这时候对你的负面评价也会随之而起,甚至会低过一直表现平平的同仁。有人将其总结为“不胜任陷阱”,因为在一个上升通道中,只要达到了上层的期望,就会被继续提拔,直到提拔到一个你不能胜任的岗位,让所有人失望,这个升迁过程才会结束。

这一点在情场上也依然适用,你会发现浪子回头会获得相当的赞美,许多女人甚至可以不计较你之前是个多么烂的人。但老实巴交的“好好男人”一旦被抓到一次不老实就立刻被打入“渣男”的行列再也不得翻身。娱乐圈这样的例子去年今年都有,不用我再赘述。

这就需要我们对别人对我们的期望值进行有效管理。比较常见的手段是憋大招,有一些在对方期待之外的东西不到关键时刻不能随便拿出来用。但周围人也不是傻瓜,次数多了,别人都会倾向于相信你藏着一手,例如学生时代那些永远叫嚷着这次考砸了的第一名们,信誉早已破产,其他人对其期望值仍然在持续上升,这时候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要真正做到有效控制周围人对你的期望值,需要做到真正无迹可寻,并在所有非必要的时刻压抑自己的表现欲与虚荣心。我认为这是进入职场的第一课。



2. 阈值自控意识

阈值又叫临界值,指释放一个行为反应所需要的最小刺激强度。

我大概六七年在网上发过一篇文章,可能很多人以前都看过了,这里引用其中一段:

“A片害了无数正常的男青年。没有A片的岁月里,男孩子满脑邪念充盈。可是在这个网络色情泛滥的当今,他们居然对生活中的女人没了想法,这不能不成为信息时代人类异化的经典案例。何以至此?阈值使然。也就是不断的持续刺激,抬高了男人们欲望的触发点。上个世纪初女人旗袍坐下时偶尔可一瞥的白花花大腿就可以触发老夫子们的欲念;可是100年后,看着满屏的器官进出,很多人居然会叹上一句:没意思。这就是时代的变迁,使得阈值不断上升的最好例证。

举个极端的例子,释迦牟尼本是个迦毗罗卫国的王子,很早就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其父为其修筑春、夏、冬三幢宫殿。但他活的很厌世。其父为其选来印度最妖艳美丽的女子来取悦他。但是美酒美女对他的边际效用已经小到忽略,食欲肉欲的一切无法使他获得更高的满足,只有离开世俗创造佛教去了。他一出生就享受物质的极大满足,导致他的阈值高到普通人难以想象的程度,最后凡是物质都无法使他快活。中国的例子是贾宝玉,从小活在女人堆里,最后也做和尚去了。反而自小出家的人却未必能忘俗。所以施耐庵会有和尚最淫一说,潘巧云与裴如海那一段有很精妙的点评。盖因自幼出家的人,从未享受过世俗的快感,所以阈值很低,一点就着。能大彻大悟的慧根人士,往往反而是富家子弟,也就不奇怪了。

女人亦然。泛滥的韩剧将正常的女生活生生逼成大龄剩女,归根到底也是阈值作怪。本来少女看见年轻男子怀春,是老天爷安排的正常心理活动。现在这个自然的程序被突然打断,横插10部韩剧,部部男一号多金英俊完美,还有若干男二男三争抢。电视机前的女人们于是看傻了,爱情阈值被活生生地抬到天上,身边的男人自然再也看不上。”

当你深刻理解了阈值对个人幸福与快乐的影响后,你就知道这个概念不仅用在性和爱情上,更可以推广到人生幸福的方方面面。了解边际效用递减的规律,并学会一定程度的禁欲和自控,是防止阈值升高的不二法门,这绝对是需要在人生早期就要着力培养和锻炼的素质与意识,尤其对于男性。

顺便提下。频繁观看色情片造成的过度刺激,会抑制大脑内对性刺激做出神经反应的奖赏机制,与药物成瘾相似,这种神经抑制会促使强迫的色情成瘾行为,并对正常的性意愿和性欲造成影响。可惜,对于有些人,这些话来的有点晚了:)




3. 应对时空扭曲的应对能力

这个概念有点玄。这里说的时空扭曲,指的是主观的时间流逝感觉随着年龄开始加速,而且一发不可收拾。相信大部分人都有这样的感觉,时间过得越来越快快了。小学时是一个月一个月过,大学一学期一学期过,工作后就变成了一年一年过,越往上过的越快,问问你的父母,他们会告诉你十年一眨眼就没了,他们讨论着十几年二十年前的陈年旧事,好像就发生在昨天。

我很早就开始研究抗衡这种时空扭曲的方法。

我在网上找了一些解释,有一个说法比较有趣。“五岁的时候人的记忆有五年,这时候过一年,到六岁时,记忆增加了五分之一。六岁到七岁,记忆增加了六分之一。七岁到八岁记忆就只增加了七分之一。以此类推,到了二十岁的时候,过多一年,记忆便只增加二十分之一。这一年的时光虽然没变,但是参照物变了。所以大家就感觉时间过得快了。可能等你六十岁的的时候,过一年记忆只增加六十分之一,那时时间就过得更快了。”

这个说法有一定的道理,如果你仔细回忆一下,会发现童年的课间十分钟休息足够你从楼上跑下去玩儿点什么;但现在你坐在公司电脑前,才喝了杯热饮,吧东西摊开准备干活,啥都没干呢一个小时就没了。小时候两个月的暑假特别漫长,现在的一个月不就是四个星期,一眨眼就没了。

如果用记忆增量理论来解释,那就说明我们在成年后的工作和生活都是在简单重复,所以大脑中的“总数据”并没有像儿时那样处在迅猛增长的阶段,大脑处理今天的24小时,只需要动用几年前就已经存好的索引,驾轻就熟,总信息量几乎没有增加,你主观上感受到的“新东西”当然就少,而体验“新东西”恰恰是放慢主观时间的命门。

套用知乎上“舒适区”的说法,要解决时空扭曲的问题,我们必须走出“熟悉区”,熟悉区是时空黑洞,会不断加速消耗,吞噬你的时间。如果你走出办公室,去陌生的国度一个月,就会发现这一个月并没有像办公室里那样,星期三过完就差不多能指望星期天了,而是觉得比在办公室两个星期都要多,这便是对抗时空扭曲的一个例子。并不是只有旅游才能有这样的效果,你如果在自己身上多试验,会发现能找到很多适用于你个人的手段,但前提是你要有“摆脱熟悉区”的意识。

这是我认为人的一生所需要掌握的最重要能力之一,掌握了对抗时空扭曲的本领,你就能延长主观生命。
切勿汇款小心诈骗!
联系时就说在【小纽约网】看到的!
回复

使用道具

13#
网友  发表于 2016-03-20
此信息未经证实请小心诈骗
如未留电话请小心诈骗
无论何种原因切勿汇款
(如果运气好)您将阅读到:
a.不可失的——灵气(开场提神)b.难得到的——思考能力(深度挖掘)c.邓巴数字的——MY创新运用(干货!!)

句子精炼到可以摘录了!!
①灵气
我中学语文老师说,我最喜欢那种有灵性的人,说完他怅然若失地看窗外的世界,我意犹未尽地观察他的眼睛——震惊发现这位阅尽风霜的老者目光是瘪屈如死灰,这种瘪屈让我嘲笑他的现在并且担忧多年后的自己。于是我经常在多读一本书书的时候会照一照自己的镜子,担心会不会什么时候也变成呆滞模样,那是十分讨厌的模样……读书读成痞也好,读成精也好,就是绝不想因为读书而失去了灵性、灵气……

②思考

读书时,是别人在代替我们思考。我们只是重复作者的思维过程,其中思维的大部分工作别人已替我们完成。这就是为何当我们从专注于自己的思考转向阅读的时候,会明显地感到轻松——人总是喜欢追寻容易的事情,哪怕在读书这件事情上。正如叔本华言,我们的头脑也实际上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了——这是深思极恐的一句话,开始让我对读书产生怀疑。

一个人读书多的人--整天手不释卷沉浸于书,长此以往会逐渐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故而,为求学会思考而来,最后反却因沉湎于他人的思想而无法自拔——久受外力压迫的弹簧最终会失去弹性,同样,如果我们的头脑不断地受到他人思想的压力,也会失去自己的活力。书中的思想只不过是沙地上留下的足迹:我们能看到别人走过的路径,但要知道他一路上看到了什么,则必须用我们自己的眼睛。

然而大部分人专注于作者走过的脚印,却没有抬起头来开这个世界的风景——这也是我们从读书中学不会思考,反而丧失了原本思考能力的原因。

读书并不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潜质——如果我们本来就有这样的潜质,我们就可以通过读书而发现它们、唤醒它们,并逐步了解能把这潜质发挥到怎样的程度。我们可以从别人的例子中来鉴别运用这些才能的效果,由此学习到正确使用它们的技巧,阅读教会了我们如何运用我们天生的才能--当然,前提是我们本身已经具备了这种天赋。否则,只能成为一个肤浅的模仿者。

③困惑:
平时我们熟悉不过的一句话,我听了总是很愤慨:

“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对,想得太多、想得不明白就应该去阅读,我阅读了,可是我读迷茫了,其中最大的一个问题是这个:您说的这个多和少的度量在哪里?是静态的量还是动态的量?——名人不暇给常人解释事物机理,抛却一两句警句格言,看似醍醐灌顶,其实轻描淡写、似是而非——再次问:读书的“多”与“不多”区别在哪里?

④观念
首先,我们得明白一些与读书相关的观念:
每一部作品都是一个人思想的精华。阅读一个人的著作,总比与他交往获益更大--即使这个人有着最伟大的思想。就最重要的方面而言,阅读一个人著作的价值远远超过了与他交往言谈的价值。甚至一个普通人写出的东西也可能会给人以教益或消遣,值得一读--因为这些是他思想的精华,是他全部思考和研究的成果;而在与其本人交往时,也许会让人不甚满意。所以,读其书而不满其人,是有可能的。
然而,读书多的人容易产生三日不读书便觉得语言可憎的感觉……为什么会这样?是因为太热爱阅读了吗?

是因为现实的失落致使他总想到去书中寻找出口,我们希望藉由他人的思考得到触发自我突破的一把利刃……长期把现实的失落投注到书籍的世界中获得相应的汤匙,认定书就是人通向幸福的温柔乡、认为书就是追逐名利的智识库——这种想法没有错,可是他们过度执迷不知变通可惨可惨了。因为我们人是活变量,书是死变量,它不会自适应我们人各有异的需要,当我们执迷于书的时候,我们只能诉诸死板的文字只能获得死板的解法,当遇到遇到死书的时候你指不定得死!而这正是缺乏自发思考的弊端所在。

⑤比喻:书——特定时段特定情境思维的人

无论阅读目的是获得文字慰藉还是为了寻求智识,我们的收获与书都并非线性的关系,没有科学证明过,我们的收获就是与读书量正相关,也不是负相关;因为——一本书从某种角度来说就是一个停留在某一特定情境中思维的人,我们与那个阶段的他们交流而已。我们与书本质上是人与那个时刻的人的关系,书并不总是好的,坏人也会写书,好人也会写坏书……只不过碰到了坏书你大可以大卸八块处置他,而碰到坏人更多的时候你甚至无能为力——你有处置的权利,这就是你读书能赢的地方!

实际上,也是因为受叔本华跑马场理论的震动和恐慌,当我读了太多书以至于陷入苦恼的时候,作为一个凡人,我颇为得意的是能用道“邓巴数字”来解决读书与人生的相关量问题。

⑥邓巴数字:

根据150定律(Rule Of150),即著名的“邓巴数字”,由英国牛津大学的人类学家罗宾·邓巴(Robin Dunbar)提出。该定律根据猿猴的智力与社交网络推断出:人类智力将允许人类拥有稳定社交网络的人数是148人,四舍五入大约是150人。

邓巴数理论被认为是很多人力资源管理以及sns的基础,即:人类的社交人数上限为150人,精确交往深入跟踪交往的人数为20人左右。该定律指出:人的大脑新皮层大小有限,提供的认知能力只能使一个人维持与大约150个人的稳定人际关系,这一数字是人们拥有的、与自己有私人关系的朋友数量。也就是说,人们可能拥有150名好友,甚至更多社交网站的“好友”,但只维持与现实生活中大约150个人的“内部圈子”。而“内部圈子”好友在此理论中指一年至少联系一次的人。社交网络给了我们联系,却未必给我们交流;拉近了我们的距离,却未必增加我们的亲密;激发了我们社交的天性,却可能磨平了我们沟通的能力。社交的幸福感来自社交的质量而不是数量,来自于沟通的深度而不是频率。

我尤其想借鉴这个定律是因为有以下三点原因:
1. 邓巴数字是根据人类智力推断出来的社交定律——具有科学性。
2. 一本书相当于是处在某一特定情境中思维的人。
3. 因为我们需要与人交流,又因为我们还需要阅读。
4. 根据人类认知能力,开放的社交环境能维持150人的稳定关系——150是个人生活情境的人际基数。

5. 根据第2条,即书本相当于人,那么我们的书本阅读量就应该根据邓巴数字以及人类认知能力,有理由产生一个相对合理的阅读数量X——X即为阅读开放环境下,人在阅读世界的一个阅读基态。

X有待确说,按照下面的做法,你完全可以算得出个人的X值。

一:提炼交往因子:
我们得分析,我们是从这150个人中寻求什么?
比如:
和A是同事:追求 合作共赢
和B是对手:追求 竞争胜利
C是父母:追求 亲情永固
D是儿女:追求 养育有道
E是朋友:追求 友情长存
F是爱人:追求 爱情永葆青春
……

以上只是举例,你完全可以从150个人里面提炼出每一个因子,然后归纳相同相似相同因子——合并同类项。

二:根据因子,找到相对应因子的书——不限于一本,只要能合适的满足因子相关的问题即可。

这样,我们就解决了X量的问题——当然,X会因人而异。

现在要解决:读深入度的问题——一切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人类的社交人数上限为150人,精确交往、深入跟踪交往的人数为20人左右”——也就是说,我们需要深读的是你生活中这20人对应出来的书。

150人之中其中之一是你的伴侣——爱人对你很重要,所以为了维持和丰富这段爱情,也就是说你精研这一对应因子的书也是很有必要的。

有的书可以泛泛而书,有的则需要深入——这都是根据你与人交往的密切度而决定。
假定这150个因子各异,每一本书能够契合一个因子,那么——这150本就是你现在的阅读基态。
因为人活书死,所以,我们一辈子不是由这一百五十本书从一而终的。

人变书就得变。

我就是要建立一个完整、具有自我人格的人——书双同步的世界。书籍与自我世界同步成长,同时它丰富并能修正我的人生。

补充:
㈠关于体验:

我们总是在追求体验,尤其是一种一种完全忘我的精神态体验,这种感觉流是超级棒的事情。可我们要有选择性去体验。生活遇到太多A B C D同等重要的事情,并且你对它们同等的感兴趣。然而,我们在体验完A的时候被A附生的小a,小aa,小aaa……所吸引,从而丧失了BCD的精彩体验。如果说ABCD组成的是一个完整人生,那么如此无休止执迷于第一个选项的我们就只能活出一个畸形态的人生——当然也有可能是在A态绝顶BCD态下弱智的一方天才——但对于常人来说,如果无法永远在A态下走到底,就很容易落得不论不类。

⑵关于读好书:
读好书的前提是不读坏书:人生实短,我们的时间和精力原本有限。
坏书伤害到你的,不会因为你意志的遗忘而从你沉睡的深海里抹灭,你由那个烙印继往开来,它依然潜移默化构成你现在所呈现的模样,润物无声的影响你现在的生命质量一——一坏书害人不浅。知道是坏书还读,那你真是活该了。




㈢读书与生活:
好书应该多读,可是即便读的再多,那也只是生活的一部分,不能本末倒置。我认为出于生活
目的而读书而回到生活是最好的读书状态。读书有时是一种刺激,就像小白鼠一样,这种刺激这种反馈让他们反复去触碰,那只是一种动物态表现,不是寻求什么精神高地。我们需要一个恰当的读书量纲,没有原则就容易仅仅成为在他人的思维里嗨翻了的小白鼠。

以上思考多有叔本华的启发。谢他。

切勿汇款小心诈骗!
联系时就说在【小纽约网】看到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12#
网友  发表于 2016-03-20
此信息未经证实请小心诈骗
如未留电话请小心诈骗
无论何种原因切勿汇款
1.把你的好脾气留给你最亲的人,把你的赞美留给你最好的朋友。把你的关心留给爱你,对你好的人。(这里其实想说的是,不要只把自己最差的脾气最坏的一面留给自己最亲的人,而把耐心和好脾气都给了陌生人)
2.和几个好友一起在外面走时,如果自己走在前面,时不时要回头看一看有没有人掉队,如果有的话,在原地等等那个掉队的人。
3.你拿自己亲近的人当情绪垃圾桶的同时,也不要忘记倾听他们的烦恼。
4.不管平时怎么逗比也好,在别人情绪低落的情况下宁可不要说话,也不要乱开玩笑。比如别人生病时,别人受伤时,别人受到打击时等等。这个很考验人品。

说一些关于自身的,其他方面的东西。
执行力。执行力这个东西我个人认为是很重要的,但是真的有没有给自己带来收益,我还没有验证过。毕竟我还在痛苦地挣扎,也没什么东西拿的出手来说。能值得一提的就是自己自学个二外考了个证,这样算不算?我不是外语专业的,就靠自己每天挪用一点休息时间来看书,看了个两三年,做题目,然后去考级,然后就考过了。虽然只是个小事,但是可以证明,只要你想去做,有执行力的话,还是可以做出点样子来的。

还有一个是减少战争的。就是管住自己的嘴。比如说同一篇文章的评论下,A说了A的观点,但是A的言论并没有涉及到B,而B不认同A的观点,然后B就去和A进行辩论,对A进行教育,想说服A,让A认为A的观点是错的。因为B这样的人太多了,所以经常会有吵架的现象发生。所以B这样的人要学会的是管好自己的嘴巴,管好自己的键盘,别人有别人的观点,看不惯就别看。别人没有惹你的情况下,就不要去惹别人。这样很LOW。我们每个人都没法改变另外一个人,所以就不要【好为人师】了。这个世界不会因为说服了一个人改变观念就可以被改变。

切勿汇款小心诈骗!
联系时就说在【小纽约网】看到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11#
网友  发表于 2016-03-20
此信息未经证实请小心诈骗
如未留电话请小心诈骗
无论何种原因切勿汇款
读书再多,也教不会你如何面对平凡琐碎的生活。

生离死别,长篇阔论之外,于尘世如何自居,书中永远不会写。

孙大圣一路靠化缘吃了多少白眼闭门羹,小龙女在绝情谷底怎么生火做饭洗衣服,贾府败落以后凤姐会不会为了三文钱和菜贩子骂街,大忙人何以琛看见儿子的成绩单得和赵默笙吵成什么样......

“叫你管孩子,你看你管成什么样子!”
“孩子不是你的咯?一天到晚加班什么时候操心过他的学习?”
“我工作加班还不是为了这个家......”

完全有可能发生,不是吗?

鸡毛蒜皮,柴米油盐,人情世故,家长里短…这些八点档里面不够优雅,不够美好,不够格调的纷扰,才是每天要面对的生活。

读书读多了,经常会不屑于这些“俗事”,不过,在没飞升成仙之前,能在俗世过得好,也是一门必修课呢。

毕竟,刘皇叔也得在小商品批发市场卖草鞋。

切勿汇款小心诈骗!
联系时就说在【小纽约网】看到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10#
网友  发表于 2016-03-20
此信息未经证实请小心诈骗
如未留电话请小心诈骗
无论何种原因切勿汇款
控制。

控制得好体重吗?
控制得好仪态吗?
控制得好形象吗?
面对吮指原味鸡和无味燕麦片你能否在需要和想要之间做好权衡,时间用来学习化妆打扮变美还是看娱乐八卦。
这是初级控制,
控制不好体重,何以控制人生。

控制得好情绪吗?
控制得好态度吗?
离开心爱的人会长久深夜痛哭吗?面对大富之人能不卑不亢吗?能得之坦然失之泰然吗?
这是中级控制,
控制不好情绪,大悲大喜之人太容易受外部世界叨扰,难以有直面内心的时间。

控制得好时间吗?
控制得好欲望吗?
面对是打麻将还是看书学习能做出权衡选择吗?面对自己偏好的游戏能把握好娱乐时间吗?
这是高级控制。
能控制好时间和欲望,对于体重和情绪的控制也会很简单。

人生在世,就是在不断做出一个一个选择。
把时间用来玩游戏还是看书?睡觉还是看电影?喝烂酒还是谈琴作画?抽烟还是健身?……

无数个失去控制的选择,引导向失去控制的人生。

后话:
控制自己的控制力也是控制的一部分。
人无完人,知道自己的长短板,慢慢加大长处减弱短处,合理有效的控制就行。
比如你小时贪玩喜欢上了打游戏。
第一天有五个小时空余时间全部用来打游戏。
第二天发觉太堕落于是3个小时打游戏,2小时看书。
第三天2小时游戏,2小时看书,1小时健身。
……
控制力在控制的计划下不断增强,
慢慢的找到自己的平衡就好了。


切勿汇款小心诈骗!
联系时就说在【小纽约网】看到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9#
网友  发表于 2016-03-20
此信息未经证实请小心诈骗
如未留电话请小心诈骗
无论何种原因切勿汇款
感受力——对真实世界的感受力。
面对真实世界,麻木比无知更可怕。

书本教你知识,知识是本是用来弥补麻木的拐,但是你要提防卖拐的,他们用知识鼓励麻木纵容麻木。就像宗教和药品一样,你依赖他了他就控制你剥削你吞噬你。反过来,你用自己的体验来驾驭它,它就是你的延伸,带你装逼带你飞。

书本也教你文化,文化就是不麻木的人对麻木的人炫耀体验。你可以拿他来引导激活自己的体验,也可以复制一份体验报告向另一个和你一样麻木的人炫耀,假装出一份或是栩栩如生或是狗屁不通的性情。

有品一点的书会告诉你:
不习无不利
专气致柔 能如婴儿乎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如果有人觉得我这是反智,那我只能说他的“智”大概已经沦为人工智能了。

举一个具体的例子:
我们可能不知道手上这只苹果的营养成分,即使知道营养成分,我们可能不知道自己的体质特点是否适合这些营养成分?即使我学过这些知识,我怎么知道手上这只具体的苹果的到底是什么品种熟到什么程度?它和书本上描述的标准个体有多大差异?我怎么知道我当下的身体状况是否适合去吃一只水果?这些你都可以不知道,即使都知道也不够,因为知识是对现实的模拟,知识落后于现实。你需要知道的是她的样子好不好看,她的香味好不好闻,她的滋味好吃不好吃。吃下去是让你舒服让你满足还是让你疯狂?舒服,那多吃一些;满足,适可而止;疯狂?浅尝辄止敬而远之!切忌"以酒为浆 以妄为常"。吃一样东西,就像谈恋爱一样。一入口就应该知道感受,是排斥还是亲切。如果刚入口不知道,那就专注地品一品,非要吃到满地打滚或者等到有一天科学更进一步终于可以告诉你这东西不适合你吃吗?

说到恋爱,恋爱也有书教你呢,比如PUA。你可以用这个来反省自己做过的傻事,但是拿这个来当攻略只会让人觉得恶心:拄着拐棍走台步很性感吗?
说到艺术,艺术也有书教你呢,《死亡诗社》里面那本被老师撕掉的书,这种东西市面上多得很。
知识的筐不断膨胀,装进越来越多的生活细节。号称可以教会你这教会你那,但那些关于感受的事情,知识只能无限精确细腻地模拟,最终还是要用肉身在现实中习得。就连我们建筑学,到现在都没有什么可操作的教你设计的课本存在。所谓的浩瀚无穷的知识海洋其实处处是漏洞,要我们自己来填补。

当然,人的感受能力有高低有局限。当你感受力不足的时候,比如我不知道这两堆苹果哪一堆更重?那么知识可以作为你的触角延伸就像曹冲称象那样,但是他终究还是要落到你的底层直觉与你的肉体体验连通。比如昨天看了一个回答,就提供了这种连通现实体验与知识体系的思路数学里的 e 为什么叫做自然底数?是不是自然界里什么东西恰好是 e? - 张英锋的回答

我平时喜欢操练包括中医在内的各种术数。我所看重的并不是看起来挺深奥甚至不明觉历的体系,相反,我看重的是其中每一个理论工具与人类直觉的无缝连接。说到这里,我就突然明白为什么我初中的时候从不听课还能参加数学物理竞赛,高中的理科却突然变得那么吃力,但语文又从弱项变为强项。因为高中阶段的理科知识点距离直觉的体验更远了,而高中的语文渐渐脱离背书的属性更加关注真实世界的情感。因为这些原因,我对数术的解读更偏向引导,在别人向我咨询命理的时候,我倾向于通过分析提示,让命主自己去寻找自己的体验,一点点找回那些被忽视的细节感受,这种感觉,就像你玩windows扫雷一样,掀开一块砖,打开一大片黑暗。所谓善易者不卜就是这个意图,你不要拿固化的知识来替代动态的体验,而体验才是最终的目的地。

刘瑜有段话说得挺好:
我相信,大学精神的本质,并不是为了让我们变得深奥,而恰恰是恢复人类的天真。天真的人,才会无穷无尽地追问关于这个世界的道理。关于自然、关于社会。大学要造就的,正是达尔文的天真。爱因斯坦的天真。黑格尔的天真。顾准的天真。也就是那些“成熟的人”不屑一顾的。

切勿汇款小心诈骗!
联系时就说在【小纽约网】看到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8#
网友  发表于 2016-03-20
此信息未经证实请小心诈骗
如未留电话请小心诈骗
无论何种原因切勿汇款
是“悦己”的能力。

我一度认为,悦己是这个世界上最最困难的事情了。

我们可以为了“悦TA”做很多很多事情。可以为了悦心上人一往情深不痴不悔;
可以为了悦父母而乖巧听话聪明懂事;
可以为了悦老板而认真工作拼命加班;
可以为了悦丈母娘咬牙买房车各种买;
可以为了悦子女各种努力撑起一片天;
可以为了悦客户而礼貌客气细心周到;
……
许多许多,不一而足。

可是书上没有告诉我们怎么悦己啊!
没有人告诉我们怎么让自己开心啊!
我们活得那么辛苦,累得像条狗,甚至连狗都不如,压抑的情绪无法释放,连真心大笑的机会都那么少!

大部分时候总是为了别人的期望努力着,自己内心真正想要什么又有多少人清楚呢?有多少人清晰明白懂得自己的内心世界呢?

悦己真的好难啊!达到内心平静安宁祥和喜乐的状态,真的好难啊!

悦己这么重要的能力,我都没有掌握,你跟我说其他有毛线用啊!

切勿汇款小心诈骗!
联系时就说在【小纽约网】看到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7#
网友  发表于 2016-03-20
此信息未经证实请小心诈骗
如未留电话请小心诈骗
无论何种原因切勿汇款
我想补充一下。
首先:
1.关于“人际交往中的期望值管理能力”
我的观点:
(1)关于保留自己的攻击性。
关于劣迹斑斑的人转好反而受欢迎,有一个人性的弱点在里面:就是一般人都有“取悦带有攻击性的人”的冲动。这种攻击性的来源可以是权力、语言、暴力。需要注意的是,使人们喜欢你,一定不能将攻击性施加给对方,让他们感到淡淡的威胁就够了。核心的原则是:我有伤害你的能力,但我不会使用。历史上缴械投降的人,现场往往和他们的期望差距甚远。按照需求理论,人们为了在心里上“安全”所愿意付出的代价要比你想象的高的多。
例如,县城里的流氓经常会舞枪弄棒在人面前舞枪弄棒,或是虐猫踢狗什么的,他们是在展示自己的残忍。语言比较冲的人往往人们愿意在态度上软下来。“不打不相识”这种情况很容易在男生之间出现,等等。
关于情场上的例子,我认为也侧面反映了这一点。
一个流氓做了坏事没有被惩罚,做了好事被赞许的原因在于两个:
其一,流氓不傻,在做坏事之前会观察他的对象。比如渣男盯上的女孩,一定不能有个能为她复仇的黑社会哥哥。其二,人们心态上迫切的需要将带有攻击性给他们施加压力的压力去掉,这在心理上会给人以极大的愉悦。因此一旦流氓转好,人们会迫不及待的进行赞美。特别是很多很好的人,近乎偏执的不愿意把别人想的太坏。
(2)对于浪子回头女生为什么欢迎:这个道理和期望关系不大。女生对男生的核心需求:安全感。浪子回头的人完全能够满足。
第一:能够出去浪的人,本身的人格魅力是很强的。往往比老好人要有趣的多。
第二:女生愿意做男生的最后一个女人。她们会为此疯狂,之前的女生?noting。
第三:出去浪的人谁没有几段伤心往事,工作奇遇,露水情缘,这些故事稍微一包装,就是很好的恋爱交流素材。
第四:在恋爱关系中,浪子能够满足女孩子“驯服”的幻想,用自己的善良感化一个有力量的男子这种想象在青春期不要太多,篮球学渣痞子在高中版一路涨停。在工作中更极端的情况下,女生变成小三的原因,就是要用色情讨好可能对她造成损害的人。比如直属领导、霸道总裁什么的。
第五:浪子在保留自我方面比好好男生强的太多。因为浪子的成长之路就是一路挑战社会、权威等施加的规范,而好好男人往往是一路适应规范的。所以浪子一般比较会发脾气,这个对给女孩子安全感太有帮助了。
最后,一个好好男人一定要明白为什么做一个好好男人。一定是因为你认为好好男人值得做。披着好好男人的皮,想着浪子的事,那叫怂。
(3)关于职场上的期望管理。
我认为想要指望领导给你降期望那是不可能的。企业一定要尽力榨取员工的剩余价值。不被期望玩死的一个方法就是刚进入职场的时候,不要妄想自己可以在“干中学”。换句话说,你能干10分的工作,先按自己能干8分的工作来计划自己的发展,而不是看到了一个需要12分的机会就去争。在职场上,给你的领导指导和表扬你的空间,这件事情完完全全是你自己的事情。不要被人力资源什么淘汰、领导升值的许诺冲昏了阵脚。真正开始使劲要在对工作环境有了充分了解之后。

总之,别太在乎别人的期望,多了解人性本身。

2.关于“阈值自控意识”
我自己有过深受其害的经历,因为害羞就不展开了。在我曾经学霸到学酥再到学渣的堕落旅程中,我曾对自己同学一直旺盛的精力感到绝望。子曰:“孔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一旦开始撸管旅程,你很快就发现时间过得飞快,白天无精打采,熬夜家常便饭,喜爱吃油腻食物,不爱参加体育运动,精神抑郁。我大约花了2年的时间才逐渐回复回来。恨不能早知道。

3.关于"应对时空扭曲的应对能力"
除了答主写的出离舒适区的方法外,我自己的方法是,周末多往大学跑,坚持记录自己的时间流向。记录时间最傻瓜的方法也是我在用的就是那个艾力做的34个金币时间管理法,一个XLS文件,配合有道云笔记。因为我心事重,以前单纯记日记经常会变成一大片混杂着分析、情绪、事件的东西。用了这个方法,至少我在记录的时候不用多想。晚上对重点事件扩展一下就完事了。不会遗漏。多往大学跑的秘密在于,朝气蓬勃的学妹在我看来是一个强烈的刺激,告诉我你一定要活的年轻。我相信,年轻是一种选择,只要记得自己只有4000多个周末,终究会死,拓展生命宽度的渴望就不会停止吧。
没写完。
-----------------------------------------------------------------------------------------------------------------------
以下是我对这个问题的体会。
读书读不出来的是抽象概念的自定义能力。
这种能力我认为没有办法从书本上获得。
我观察,很多人对他们口中描述的事物、心中所想的事物一无所知,当他们向书本寻求答案的时候,却越来越迷惑。
比如我上学的时候,观察到很多同学会被似是而非的思考占据大量的时间,比如:我是要找到自己的兴趣,还是要努力学好手头的专业?再比如:我是应该改变自我换一种和女朋友相处的方式,还是要换一个女朋友?我自己也曾被这种选择折磨,那时候我对自己不满,但是不知道怎么办。
后来,我发现这类问题有一个共性。那就是他们都是和一类词语有关。正因为这种词语的魔力,让我们沉溺在选择中裹足不前。
这类词语就是和我们生活、心理、亲密关系相关的抽象概念。
在 @李松蔚 写的《一个咒语的诞生中》,写到,“通过命名一个词汇而对一个人造成实在的影响”,这种能对人造成影响的词汇,就是抽象的概念。比如“兴趣”、“幸福”、“爱”、“坚持”、“努力”、“包容”、“亲人”。这些概念是主观的,但是影响非常客观。
更为奇特的是,这些概念最初的定义,并不是来自于我们自身,而是其它人潜移默化灌输给我们的。
后来给我启发很大的故事是爱斯基摩人关于雪的故事,有传闻说他们有关于50种雪的语言,当时我听这个故事的时候它还没有被辟谣,但我被这个传闻中蕴含着的人为了适应环境而做出的努力而惊呆了。
当我工作的时候,我发现效率高和效率低的人一个特点就是,他们对于环境中的事物描述的详尽程度不同,对于人和事物的评价,也不一样。甚至与明晰与含糊不清的表达很明显。一个对于周围的人和事物都无法做出完善,清晰的评价的人,效率高不到哪里去。
再举几个例子,
比如“亲戚”,如果你定义为“超越朋友的血脉至亲”的话,那么在被垃圾亲属折磨的时候,你会比定义为“无法绝交的朋友”的那部分人,痛苦的多。
比如把“发生关系的男人”定义成“既然发生了关系就要认真交往的”的女孩子,肯定比“虽然发生过关系,但性是你情我愿的”的女孩子,更难从一段垃圾关系中脱身。
比如把成功定义为“我要在所有事情上比别人强”的人,要比“尽最大的努力”的人有更多患抑郁症和强迫症的风险。
这种定义一定是自我的,是自己思考得来的,它很难从书中收获。我青春期的时候,看了不少车轱辘话的鸡汤文,把自己搞的很狼狈。后来自己摸索这定义周围的事物,活的清爽了很多。
对自己,会让自己获得更明白,更轻松,更加有效率的做出选择。
对别人,你会逐渐具备“动员”这一天赋技能:
这种能力的威力极大,
它可以用来给创业员工画饼,
可以用来在没钱的时候给女孩子做思想工作,
甚至能够开天辟地改朝换代。这种抽象概念的重定义的集大成者就是太祖。
比如“革命不是请客吃饭”。比如“手里没米,你叫鸡,鸡都不来。”这里不展开了,总之后来中国本土的一批执行力很强、带队能力很强、营销能力很强的商人,多表露过对毛泽东思想的钦佩。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看下这个。
独家解析:毛泽东的话语权力和政治修辞
看完这个,再看看政府很多强力文件的遣词造句,你会感受不一样的。语言和词汇有现实的力量。
再比如:法属雇佣团在残酷的训练新兵的时候,就反复和他们大喊:疼痛就是软弱离开身体的感觉!这句话就是成功把新兵经常面临身体上的痛苦转移到了令人自豪的精神层面。
咱们中国部队在训练的时候,也喜欢说:没有吃不了的苦,只有享不了的福。这个也是重新定义吃亏,把吃亏说的很崇高,很热血沸腾。
再比如,渣男说:(虽然我家暴无能没工作劈腿但是)我爱你。然后渣男会帮你重新定义爱来实现自己的目的。所以你自己不定义,别人会帮你定义。
大家可以留心观察其它的例子。
最后,说下为什么从书中来学不会呢?因为越是强力的书籍,越是想要在你脑中灌输概念,很多时候,往往自己就被书里面的定义带着跑了。只有时刻提醒自己,不能靠书本,要靠观察和思考锻炼这种能力的人,才能很好的掌握这种能力。这就是我写这个答案的原因,它是一个提醒。

切勿汇款小心诈骗!
联系时就说在【小纽约网】看到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6#
网友  发表于 2016-03-20
此信息未经证实请小心诈骗
如未留电话请小心诈骗
无论何种原因切勿汇款
如果把人的所有活动 划分为思维——情绪——行动 三个类别的话,那么,与此相对应三项素质,我觉得是读书获取不来的。(或者说不是简单通过读书就能获取的)

一、与思维相对应的知识转化率

经常在知户上看到“我读了200本书,却发现没什么用啊?”,”读1000本书后的人,会有什么样的改变?” “读书无用,该如何反驳?”“能力与学历,到底哪个重要?“诸如此类的问题。

而我认为,所有上述的问题其实都不同程度地涉及到知识转化率的问题。

简单来说,知识转化率就是你通过活动(包括阅读、交流、经历、实践、写作、甚至娱乐等等)有效地从活动对象中提取信息,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形成自己内在有序的知识体系,并有效运用这些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

知识转化率越高,相对应的思维素质就越强。而这项素质,有时候跟受教育程度并不成正比例。

我们经常会看到有些大老板(包括在知户前面也有知友留言举例),反映这样一个现象:这些大老板本身可能受教育程度有限,平时可能根本不会进行阅读,看书。但是你具体问到某一个问题,尤其是涉及到他的业务问题,他可以分析的头头是道,情路清晰;而相反,有的受教育程度高的人,回答同样的问题时,反而思维比较混乱,回答起问题来相当含糊不清楚。

其实,这就是两类人知识转换率的问题。大老板虽然不读书,但是坚持业务,能够从业务活动中获取最直接、最感性的思维素材,如果长期坚持某项业务,往往就会对该项业务以及与业务相关的一系列问题都有深刻的见解。而读书人往往对某项问题的缺乏亲身的体验,而是从书本上获取类似的知识,有的是经过作者抽象提炼的,读者缺乏直观、感性的体验,其实并没有了解的很深。而且书籍类的知识往往受限于作者语言风格、思维的限制,读者并不能完全有效的习惯和吸收。

两者的差异,造就了知识转化率的不同。活动的对象不一致,大老板靠亲身实践,读书人靠阅读,但大老板的知识转化率高,读书人的知识转化率低。

即便是同样进行阅读,不同生活经历、背景的人,对于某一项知识的理解程度和转化率也有不同。比如经常有学妹学弟问我推荐好看的美剧或者日剧。我给他们推荐了《权力的游戏》和《legal high》,看过之后,我也会与他们交流。

譬如《legal high》。

我问他们,看完之后有什么感想。

学弟说:好看。

我说除了好看之外呢。学弟说感觉古美门很厉害,很会说,巧舌如簧,而且感觉还很有道理。我说还有呢?学弟说:没有了。

我说你为什么会觉得古美门说的话很有道理呢,你是学法律的,可以试着从法律的角度分析一下古美门么?

学弟说,不知道,没有想过。

于是我把自己写的关于古美门的一篇文章发给他看。为什么古美门讲的话挺有道理的,其中既涉及到律师的社会角色定位,还涉及到法庭的论证质证技巧,而他的局限性又在哪里。

《Legal High》呈现的是怎样的三观? - 路小疯的回答

学弟看后,说是啊,还真是这样的,我怎么从来没有想到过。

这就是同样追一部剧,同样的专业,我和学弟之间的“知识转化率”之间出现了差别。同样是追一部剧,我可能看到了古美门的价值观、辩论策略。而学弟可能只是觉得特别厉害,看过之后很满足。当然,有可能我比学弟多看了几本书,多写过几篇文章,所以相关的领域会比他了解。但是,反过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阅读经历、知识贮备,有自己擅长的领域,你能不能站在自己现有的经历、知识基础之上对新接触的知识进行理解、重构、解析,然后把它们变成你自己的新的知识呢?

如果能够做到以上几点,不管是阅读、经历、娱乐,都能够很好的提高知识的转化率。而泛泛地谈论一年读了多少本书,或者迄今为止读了多少本书,其实并无太多的意义。

提高知识的转化率,个人有一下几点建议:

第一,是学会复述。当你阅读一本新书或者听他人的某个观点时,在理解了解之后,要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做到意思相同或者相近。道理其实前文已经说了,他人的语言有自己的风格和习惯,自己未必适应。而复述的过程,其实就是把他人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帮助你更好的理解。

第二,是学会引申。某一个知识,某一个观点,你是不是可以站在他的对立面重新组织逻辑和语言?是不是还可以从其他角度进行解读。譬如前文的legal high 除了律师定位、辩论技巧的角度,是不是还可以从实体正义和程序正义的角度对古美门的行为进行解读。学法律的是这样,那么学心理学的是不是可以从某些心理学的知识出发对古美门进行解读。凡此种种,都需要你充分调动自己现有的知识体系,当你调动起这些知识时,不仅会产生新的知识,而且也是对已有的知识的一次补充与更新,知识的转化率自然就上去了。

第三,是学会应用。简单来说,就是用新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中的问题,或者联系生活中、身边的现象进行解读。譬如,心理学上有一个“巴纳姆效应”,它在生活中的对应是什么呢?星座分类啊。你单单了解一个巴纳姆效应,在生活中找不到实例,理解当然有限。再比如,法律规则与法律原则的冲突,是不是在泸州继承案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充分去了解一下这个案件,是不是比单纯听德沃金、哈特两位教授争论来的更直接和直观,了解了这个案件,你再去看两位教授的争论,是不是理解的更深了?

第四,是学会写作。我觉的写作本身是一个特别好的习惯,因为写作本身就集合了复述、引申和应用三种功能。你将一个你新看的书、新经历的故事、新追的剧,转化为文字,本身就是最好的提炼、复述、引申、应用知识的过程。这个不赘言。

二、与情绪相对应的能量转化率

每个活在这个世界的人都在不同程度的感受着两种情绪,一种是消极的,一种是积极的。与此相对应的,是负能量和正能量。负能量让人消极,影响思考和行动;正能量让人积极,促进思考和行为。

知户上经常会出现对智商重要性的讨论,经常会有知友举出各路大神智商碾压的例子。其实,我觉得在这些大神优秀的背后,除去智商之外,更为让人忽略的一点是他们对情绪的把控能力,也就是说,凡是成功者,其能量转化率都是非常之高的。

他们能够很快地投入到自己所属的领域中去,以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和意志力完成自己的工作。而完成的工作又会给予他们足够的成就感,在这个领域,他们获得了无尚的快乐和兴趣。因为成就感和兴趣,使得他们更倾向于投入时间、精力去专注于某个领域,从而又提高了他们的专业能力。

智商当然重要,但是对于大神们的成功,这个良性的能量转化链实在也是功不可没。

而我们普通人,可能很难打造这样高质量的良性能量转化链。我们总是习惯在某一事项中分心,哪怕这个事是我们的本职工作;我们总是容易受到各式各样环境的影响,轻而易举的变得消沉,没有干劲和动力。遇到挫折,我们感受到了负能量,变得消极,而往往又把差距的原因归结于智商,而很少反思事实上差距正是由于情绪上的能量转化率造成的。

负能量也可以转化为正能量。两种力量本质上是相同的。这点我在源动力一文中有所述及:

考研怎么控制负面情绪,更大程度上控制自己? - 路小疯的回答

X哥其实是带有很强的负能量的,但是他一直把自己的负能量转化为自己学习上进的动力。现在,学业、事业顺利,人也非常阳光、和蔼、亲善,看不到一点颓废消沉的影子。

譬如基督山伯爵的情绪能量是复仇,看起来是一种极端消极的负能量。但是最后这样极端的负能量并没有造就他个人的毁灭,反而谱写出了一曲传奇,让他抱得美人归。当然生活中的励志的例子就更多了。

我们与大神的真正差距,从个人素质上说,我认为主要是提高能量转化率(包括从生活、学习、工作中获取正能量,以及将各种负能量转化为正能量)能力的差距,而主要不是智商。(虽然智商也影响很大)

一个资质平庸的正常人,如果能够有效地提高自己的能量转化率,我相信他同样能够成为一个健康、阳光、有才干的人。

三、与行动对应的试错与“制势”能力


在人类的认识论领域,一直存在着两种争议。一种是理性主义,认为人的理想是万能的,人能够凭借自己的理性和智慧,谋划出未来的蓝图,然后按照自己的计划,一步步去实现;还有一种是经验主义,后来又发展为政治上的保守主义,这种观点恰恰相反,它认为人的理性是有限的,人不可能认识世间的万事万物,更不可能凭借理性谋划出一个理想中的王国,只能遵循传统,一步一步改良。


后来,自由主义大师哈耶克对上述两种思想进行了某种程度的调和,提出了他的“进化理性主义”思想,既强调经验的作用,又不完全否认理性的构建。就我个人而言,两种思潮的争论,其实对于我们个人的行动同样是一个很好的启迪,笔者尤其赞同哈耶克提出的“进化理性主义”,所以特别提到了他,有兴趣的知友可以自行了解。

我经常在QQ上会接受学弟学妹们的一些询问。其中很大部分的问题都涉及到未来规划的问题。有的学弟学妹问的问题非常直接,就是某一个选择该如何做好。实际上,我是很不愿意回答这类问题的,因为对于我们这个年纪的年轻人,实际上知识、社会经验、眼界都非常有限,我们整个的社会环境又变化的这么快,我实在是很难打包票说我给予你的建议就是一定正确对你有益的,更何况我对你们的了解也非常有限。

所以,一般而言,我对于新入大学的学弟学妹的建议就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吧,不要天天呆在寝室里睡觉就好。最好是多看书、多参加活动、多实习、多考取证书、多旅游、哪怕玩游戏,追剧,你也多玩几个,多追几个。

因为新入校的学弟学妹,就是一张白纸呀。在这些广泛的活动中,你能够积累学识、培养能力、增长见识,更重要的是,加深对自己的了解,认清楚自己的兴趣、特长、明确自己的价值观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在这个基础之上,大三大四的学弟学妹我就会建议他们对未来有一个想法了,要么就业、要么考验进修、要么出国,无论你的方向是什么,你就要有意识地培养该方向的能力,积累相关的知识和经验了。

整个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试错并且提取出有效信息的过程。你可能从事的大量活动最后对你选择的方向,最后从事的工作,并没有直接的帮助,但这又并不能说这些活动是徒劳无益的。因为没有这个不断试错的过程,你就找不到适合自己的方向。

打个浅显易懂的比方。如果你在森林里迷路了,想要出走森林,最简单的办法是什么?可以是随身带一个小刀,把你走过的路都划上一个记号,这样你就知道你是否是在走弯路;可以是随便找一个视野好的高山或者大树爬上去,仔细观察,找到正确的方向再走。这个用刀划和爬山(树)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试错明确方向的过程。凭借着这些活动,能够让你找到正确的方向。

同时,在进行这些活动的同时,你一定也会有意识无意识地积累培养出相关的观念、知识、经验、能力,这对于你未来的路如何选择,实际上也多了参考的因素和标尺。

而事实上,相当的年轻人都缺乏这样试错的能力(或者说耐心),他们总是希望以最快的速度找到最优的方案,避免走一点点弯路。经常会去听取长者或者前辈的经验,希望他们能够给予一个直接、有效的答案。而事实上,每个人的经历都不同,就是长者和前辈的经验,也是他们在不断试错的过程中完成的呀。他们的很多知识、经验、能力都是在这个过程中培养起来的,所以他们的道路和成功是有道理的,是适合他们的。直接给你又有什么作用呢?

除去这种试错的能力外。还有一种行动的能力我觉的也特别重要。那就是“制势”的能力。

“制势”一词,出自《孙子兵法》,简单来说是要造就一种客观的局势,使得自己的能力、特长、兴趣、优点能够最大程度的发挥。

我个人非常喜欢下象棋,但是水平非常差,但是对棋理却有一定的了解。

象棋高手和初学者之间的差距,很大程度就是“制势”能力的差距。初学者的做法是想尽快地干掉对方的子,我要用车吃了他的炮,我要用马飞了他的象。叮当四五,可能刚开局就开始厮杀了。而高手通常并不急于吃子,而是想着如何尽快地占据有利的地形,维持好自己的阵形,保持自己子力的灵活性,让自己的防守变得更加坚固,然后再寻找对手的破绽,进行厮杀。

当两位高手进行对决,往往厮杀吃子要进行到中盘(当然也可能是为了观赏性)才能见到,虽然没有进攻,双方都在试探,不断地辗转腾挪,保持子力的衔接和配合。虽然没有吃子,没有初学者那么豪迈,但其中的斗智斗勇,精彩和厮杀,也往往只有高手才能洞察。

西门吹雪斩杀叶孤城也只用了一剑啊,但是在交锋前两人的变招,凶险,除了陆小凤这样的绝顶高手又有几个人察觉的到。

反映在个人的行动上。年轻人有一个最大的弊病,往往就是急功近利,往往只想直奔目标,生怕耽误一点时间,而之前的积累、思考、分析、规划都没有很好的最足。

很多的年轻人一毕业就想找一个铁饭碗,或者一个高薪的职务,然后人生就此圆满了。二十来岁,其实本就是“制势”的最好阶段,何必急着这么快下子,尘埃落定。

当然,这其中也有社会压力和亲友、家庭环境压力的影响。

但是,要我说,年轻人最好不要急着下子,找工作的时候,也多仔细思考行业、自己特性以及未来的发展前景,而不必过于纠结于账面上的薪水。在这个过程中,其实最好的“制势”手段就是不断地投资、提升自己。不断学习、看书、实践,让自己的平台努力地往上走,考学、出国、进修、多掌握几门外语、几门技术都是“制势”有利无害的方法。

一旦自己的平台、能力、资源起来了,你害怕未来没有机会么?表面上看起来,虽然短时间内你为了提升自己丧失了一些选择,而实际上,正是因为这些放弃让你获得了无限的可能,随着你的提升你的选择余地反而更多了。既然如此,你又何必急着下子做决定呢?

切勿汇款小心诈骗!
联系时就说在【小纽约网】看到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5#
网友  发表于 2016-03-20
此信息未经证实请小心诈骗
如未留电话请小心诈骗
无论何种原因切勿汇款
1、坚信自己的能力。
2、反思自己的能力。
3、两者共存的能力。
4、坚持到最后的能力。

--------------------------------------------------------------------------------

通过对自己经历的反思和观察,我发现一个问题,就是一个人,哪怕他确实存在一定的缺陷,但是只要他确实是坚信自己的道路的,那他就是可以做出一定的成绩的。

因为他不怀疑自己,能投入,能坚持,所以必然可以做出一点成绩,而且这样的人往往具有魅力。

简单概括,就是坚信自己的人,具有做成事情的能力和某种魅力。

------------------------------------------------------------------------------------

问题在于,这样的人往往也会具有巨大的缺陷。
属于成绩很大,错误很大的类型。

这些缺陷,往往带给他们巨大的挫败。

而且,由于过于坚信自己是对的,他们的人生不具有成长性,特别是不具有创造性、质变性的成长,他们的努力,往往是属于积累性的。

很辛苦,但是很难提升自己人生的层次。

他们想要取得更大的成长空间,更加完善自己,就需要反思自己。

-------------------------------------------------------------------------------------

反思自己的阶段,往往带来原有思维体系和价值体系的崩塌,这样阶段的人,往往一事无成,而且由于不相信自己,无法建立自信,原有的人格魅力也消失殆尽。

反思是一种摧毁,是一种重建,这样的阶段,却往往是灰暗的。

-------------------------------------------------------------------------------------

需要经历很多的波折,最终,新的思维体系建立,新的价值体系建立,对自己的认识更加深刻全面,对世界的认知更加清楚,这时候,经历了一番波折和坎坷的人,才能够重建自信。

最终,反思与自信,达成融合。

-----------------------------------------------------------------------------------------

不是每个人都有勇气去反思,去摧毁,去一点一点重建的。

但在这里,最可贵的不是勇气,而是坚持到最后的耐心。

我一直强调耐心的重要性。

太多美好的东西,你早早放弃了,就看不到它最终的样子。

------------------------------------------------------------------------------------

其实我今天是想强调自信的重要性的。

从2007年到现在,快要十年了,我终于又开始感到自信这个属性重新回到我身上。

而且,这种自信不同于过去那种盲目的自信,而是,我知道我应该做什么。

现在的我,因为环境变了,所以并不比2007年之前更有优势。
但是,自信却开始恢复了。

我不知道我会不会赢,但我知道我应该做什么。
我也会认真去做。

重新拥有自信的感觉真好,我却也失去它将近十年的时间。
这种踏实而笃定的感觉真好。

静极生动,阴极生阳,天道往复,诚不我欺。

我想说什么呢?

这条路很辛苦,也很漫长,但并不是没有尽头,还是有希望的。

与大家共勉。


切勿汇款小心诈骗!
联系时就说在【小纽约网】看到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地板
网友  发表于 2016-03-20
此信息未经证实请小心诈骗
如未留电话请小心诈骗
无论何种原因切勿汇款
最近在写一篇《信息过载与受众行为模式XXX》的论文,在某处突然顿悟,我节选了一些观点与事例重新整理出这个答案,分享给诸君一读,希望能对你有所启发。

首先把观点摆在前面。我认为,在目前这个信息过载的时代,一种书上没有,但却十分重要的素质,那就是「信息筛择」。

全文分为两大部分,问题与解决办法。

问题:
1.思维惯性
2.信息囚笼理论
3.信息碎片化的弊病——注意力迁移与注意力区域性停滞
(除1外,其他名词为答主个人总结性描述)

方法论:信息筛择


思维惯性
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的经历,早上起床睁开眼,清扫掉未阅读消息;上班搭地铁,习惯性掏出手机扫阅一下推送,放入口袋;拿出手机看眼时间,顺便清扫下推送;知乎亮起了小红点,哪怕不点进去看看是什么,也要刷一下。这创造了一种信息接收时被动的定期期待,以至成为不受控的「思维惯性」。


这种思维惯性有两种:被动诱发与主动接受。所谓被动诱发就是刻意营造出的思维惯性,比如“下雨天,巧克力与装逼更配哦”、“怕上火喝王鸡鸡”这种广告,即便你不买,也会有对此类信息的残留记忆。洗脑最成功的无疑是全国上下人尽皆知的,“今年过节不收礼,XXXXXXX”。主动接受是指外界的刺激激发了人的主动反应。比如你走在路上突然下起了瓢泼大雨,瞬间让你湿身。这时你的第一愿望是买一把伞,解决不被雨淋的问题后,你接下来会想洗澡,不出门,看电影等事情。你主动接受了「雨天」这个客观事实,并围绕它展开了一系列的行为。

反映在信息接收上,举个栗子,当我听说微信诞生并被建议一玩时,其实我是拒绝的。因为我觉得这玩意儿功能差不多与QQ重合,我干嘛浪费时间呢?后来我身边的朋友玩的越来越多,他们说“摇一摇”、“附近的人”嘿嘿有点坏,我实在忍不住去想它到底有多坏,就抱着玩一玩的心态下载了微信。duang!慢慢的我的思维惯性就变成了由玩摇一摇到玩朋友圈再到玩语音,后来是每天晚上7点等公众号的文章推送(定期期待),以及看看朋友圈又有谁在我的状态下黑我。

这样看到也没什么,甚至会制造出一种我好充实我好像在批阅奏折的错觉。但是,再有10个微信这样的社交软件呢?再加20个呢?这就引发了第二个问题——信息囚笼理论。

信息囚笼理论
有的人一提起当今时代便是「信息化时代」、「数据大爆炸时代」。但是,大多数信息对我们来说没有价值,比如朋友圈的微商广告、代购之类的东西。有个现状很残酷:你多久没有完整准确地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了?
虚假信息与垃圾信息已经让互联网信息检索的价值越来越低。甚至身边有的人放弃号称世界最大中文搜索引擎,转而在图书馆收集信息。
可笑的是,有时候我们筛选信息的时间竟然要比我们收集信息的时间都长。这也是为什么近几年综合类门户网站影响力日益减退的原因。总想着大而全,但筛选繁杂信息的工作落在了用户身上。就像之前一位答主写的百度作恶的答案那样,百度搜索慢性鼻炎,排在首页的便是广告。

信息囚笼对不具有「信息筛择」素质的人来说简直是场灾难。在一个网页的某处,你好不容易找到些有用信息,却发现这些信息引向另一个网页,无奈你只能打开另一个网页,在那个网页里,再找出一部分有用的信息,然后再被引到下一个网页……
下图四个选择题中,只有一个是能够下载迅雷的正确答案,请选择。


就某个需要检索的「信息」而言,信息中的有用部分,信息有用部分的垃圾,信息有用部分的垃圾中的有用部分,信息有用部分的垃圾中的有用部分的垃圾(真TM饶舌),是信息囚笼中一道道虚实不定的墙壁。并且,你永远不知道这个下载按钮的背后,是一对怕被妈妈看到的巨乳,还是一个死胖子推荐你玩的那款垃圾游戏。

信息碎片化的弊病——注意力迁移与区域性停滞
用一张图来最通俗地说明注意力迁移;

男性视角下,他们的注意力(橙色)依次从左到右。但我的初衷是想看最右边那个“女大学生穷游227市 网友质疑blabla”这个新闻啊!

那怎么来理解注意力区域性停滞呢?假如你在知乎上,看到某个对你有用的干货知识,可惜篇幅较长你并不能一口气读完,于是你小手一点,啪得把答案丢进收藏夹。“长姿势了,以后一定用得上。”可是,收藏了这个答案,就代表着你把这个干货消化归为己用了吗?并没有。
你的注意力就这样成功地停滞在了这些被你下意识忽略的信息上。
更可怕的是,在“收藏或粗略地一翻便会长知识”这种潜意识下,你的注意力非但没有随着答案而发散,还会尴尬地停滞在「我并没有掌握这个知识但我却觉得我会了」的思维惯性里。
收藏了,便觉得我会了,但实际并没有。于是再度加大收藏量,在收藏夹快被挤爆的超大信息量面前,你又跌入了信息囚笼,这个过程是个恶性循环。

生活中便是这样。思维惯性、信息囚笼,注意力的迁移与停滞三者之间催化出的恶果直接导致了我们很被动地接受来自四面八方的信息,将大量时间浪费在检索信息上。

正确的解决办法是在过载信息面前,做到有效的「信息筛择」。
当你求爷爷告奶奶问人要到了一部江湖上失传已久的A片之种,能说你得到了这部片子吗?没有。种子连接失效,你是该哭呢,还是该哭呢?

所以我认为,信息筛择最重要的原则是,带有强烈的目的性,筛选的目的就是为我所用,不要被信息筛择后的剩余量影响。
哪怕你到最后五十万字筛选成了十个字,但这十个字每个字多一个不多,少一个不少,那可以说,你的「信息筛择」很成功。正因为很多人在筛择的这个过程中,总有顾虑,怕不加这几个鸡肋会让信息不完整,于是这留几个废字那存一句废话,筛选到最后信息量反而更多了。
另一方面,要不断地保持「信息源」的清洁。对于可被自身主动过滤掉的信息源及时清理。比如同类型的搞笑段子公众号,留一个就够了。一个是娱乐,多了就会让人一个个点开去看,对于快乐的收益随着时间的增加(大量浪费)变得成本高昂。以往一个段子就可以让你笑,但在多个公众号面前,你需要十个段子。这就是高成本定期期待下的思维惯性。
信息源的清洁也表现在选用适合自己的搜索引擎,谷歌的检索真的要比百度高效。
最后说说如何将信息筛择运用到碎片化的信息整合上。比如我想了解跑步过程中如何把握呼吸节奏。我在过滤掉无关信息后,有5篇文章摆在我的面前。其中两篇强调呼吸方法,一篇强调全身与呼吸协调性,一篇强调步伐与呼吸节奏,最后一篇是强调呼吸极限时的调整。
从这5篇文章的角度我所做的筛选是,前两篇与最后一篇归为同类,中间两篇归位同类。筛选到最后,最重要的信息筛择结果是,我明白了呼吸节奏的把握与从头到尾的全身变化有关。而在细节的某某部位,我该如何如何去做。这就是在信息筛择里,对于某类信息的规律性总结。这个总结很重要,请务必锻炼自己这种能力。
一句话概括就是大类统筹小类,小类找同类并融入大类,碎片积攒在一起才会组成整体。

很多人面对信息过载时,大都有过这种感觉,“这么多的资料该从何下手”这是信息焦虑的表现。信息焦虑会让人产生很多现代病,比如拖延症——“这么多资料明天再整理吧”;比如强迫症——“这么多小红点不消除好男瘦啊!”,久而久之身困信息囚笼里,将这些坏毛病变得越来越严重,也就是上面所说的那种恶性循环。
解决方法有没有呢?我可以很负责任地告诉你,同志,有的。这个方法也是追溯到其根源并解决问题,那就是培养一种可受控的思维惯性。
开头也讲过了,不受控的思维惯性危险在于,它自身的滑落曲线没有规律。比如你刚要拿起手机背会单词,但突然想起来某某人的微博还没看,于是点进去看,然后发现这人底下有个大波妹的评论很有趣,于是你给她留了言,然后接下来也许你会勾搭上她也许不会,这就使得你的思维惯性不断滑落,而忘记了背单词的初衷。
我们要做的就是打破这种不受控的思维惯性,用固定的思维惯性来引导自己有规律地滑落思维。为什么豆瓣要把“豆瓣小组”与“豆瓣阅读”两个功能分别拿出来做APP?因为它在培养用户的个人习惯,让这两款APP的用户人群既能科学地分离并对各自产品保持固定的思维惯性,又能保持各自健康发展而不会使得其过于臃肿。同样运用到培养自己固有的思维惯性上,以我对于「信息筛择」的理解,专精状态下的筛择效率极高。也就是说,我把一件完整的「信息筛择」过程打破,就像做游戏任务,从支线到主线那样,用规定的时间去完成支线,然后由支线引导串联到主线上。
对于拖延症来说,最好的解决方式便是专精。用定量适合自己的时间去完成一部分小任务,然后由其组成最后要完成的大型任务。定量的时间也会给人一种紧迫感,保持定量的紧张会使注意力聚焦在定量的任务上。
在这种状态下,固定的思维惯性便会慢慢养成,时间一久,效果拔群。
注意,千万别上来就一口吃个胖子,给自己定个什么完美宏大的计划,结果执行不到两天就自暴自弃,那样的计划假大空不说,还容易让你养成制定完大计划便潜意识里抵制并放弃的思维惯性。

切勿汇款小心诈骗!
联系时就说在【小纽约网】看到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板凳
网友  发表于 2016-03-20
此信息未经证实请小心诈骗
如未留电话请小心诈骗
无论何种原因切勿汇款
是绝“情”的能力,这里的“情”,并非指男女之情,而是指情绪。(谢谢大家的赞同和认可,文末新增干货,是关于战胜拖延症的,希望能有用)

情绪的范围太广,愤怒,恐惧,求关注,求存在,求回应,这些都是大部分人所常具备的,不过有些时候,真该学会去适当地忽略这些感受。
只是很多人读了很多的书,变得越来越多愁善感,控制情绪的能力越来越差。我也是个喜欢阅读的人,在社会上跌跌撞撞了几年后,才渐渐摸索到了这条只读书绝难学到的技巧。

培养这种能力,读书永远代替不了真实的体验。

在温哥华厮混几年,有幸见识到了很多领域的精英大佬,有些是往昔叱咤风云,黑白两道通吃的大人物。与他们相处聊天,发现这些人有一个共通点——在他们身上极少觉察到情绪的变化。哪怕是偶尔讲起往事,说到惊险万分的情节,也不过是淡淡一笑。
我一开始也以为,他们是已经取得了这个成就,已经有足够丰富的体验,承受风险的能力足够强,因此才具备这种特质。

直到后来,我想起了D君的故事。
D和我是十几年交情的兄弟。高中的时候我瘦小羸弱,去外地读书,一开始被当地的孩子欺负,他和我平时关系不错,看不惯,就帮我教训了对方。后来有一次我俩被一帮人围攻,我吓得发抖,但他们揍D的时候,我拼着血气之勇喊着,你们别打我兄弟,说完要冲上要拼命。他拦住了我,说,让他们打吧。转头跟对方认怂道歉。呵,激情持续了半小时。我事后说你咋这么怂,大不了就拼命啊,他笑笑不说话。
过了几天,当时揍过我和D的人中,为首的四个人陆续退学了。后来才知道,他通过舅舅找了一帮道上的弟兄,凑了满满两中巴车人,挨个找到了那四个人的家,当着对方爹妈的面,一一把对方开了瓢。
不讨论对错,多年之后想起当时热血的场景,才越发觉得那时候D的做法是最优解。但是能够保持这种冷静的有几个?
他家境一般,但是我丝毫不怀疑他会出人头地。果然,他在大学就开始创业——摆地摊。哈哈,我当时在北京魏公村摆地摊的经历就是跟他混来的。附近北外北舞的姑娘多,因此主要卖高仿的包包和围巾。我被城管捉过几次后就战战兢兢,不想干了,觉得丢不起这个人,很快就去了南方发展。往后陆续收到他的消息。在几个月后他跟我说,有个城管和他混熟了,会在检查前和他短信通知一下。再几个月后,他用赚的钱买了一辆高尔夫,在路边直接把后备箱敞开,里面放满货物卖,随开随走。到后来,来摆摊的人都纷纷模仿这一点,成了当时08年北外后街的一景,再后来全北京也流行起来。而D,已经利用平时积累的信息和资源,开始做起转租的生意,并最终在北京扎根。
到底是先有这种忽略自身情绪和感受的能力在先,才比较容易获得成功,或是因果相反,各位应该有自己的判断了。

不是在说鸡汤励志,而是在生活中挣扎了之后,才知道绝“情”的必要。
我的工作是地产经纪,看起来收入尚可,但是温哥华的注册经纪有一万两千多个,最终能够活跃在这个行业的,不足十分之一。因为这行太苦了,客户逃单甩经纪不必多说,我见过最长的战线有拉到两年的。就是一直被吊着。我曾在冬夜去机场接过客人从国内托运过来的宠物狗,并且在为此客人服务四个月后,对方仍然甩掉了我。
没有绝“情”的能力,早就崩溃了。

想起了很多朋友常常和我抱怨:
“老板今天怎么又批评我了,处处都看我不顺眼,同事处处笑话我,真憋屈,老子不干了,回家去。”
“好不容易回家过年,爹妈整天唠叨,催我相亲结婚,还是去上班更痛快。”
他其实到哪里都觉得不自在。

知乎上也见到很多这样的留言:
“反对加没有帮助,答主说的第二个观点太假了。”
“好浓的鸡汤啊,答主扯那么多,有啥用?”
他生气地关了手机,不禁感慨,知乎越来越水了。





谢谢大家的认同,那我就再多说一点,算是对朋友们无私点赞的回馈。
对付拖延症也可以用这个办法。做事拖延是因为内心有逃避的情绪,想去逃避本该做的事。
但你想要逃的,终将会去面对,并且从一开始就没有真正摆脱过。
最好的办法,就是忽略掉内心的恐慌,挣扎和对话,直接去做。
不去瞎想,不去多说,只是去做,你内心自然就会有力量。

这个道理,严格讲来,在古书中是有的,虽只是微光一现: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道德经·第五章》
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
太上忘情。〖词素解释〗:忘情而至公,不为情绪所动,不为情感所扰。

切勿汇款小心诈骗!
联系时就说在【小纽约网】看到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沙发
网友  发表于 2016-03-20
此信息未经证实请小心诈骗
如未留电话请小心诈骗
无论何种原因切勿汇款
读书永远学不来的能力,是放下书,走出去行动的能力。

读书肯定是好事,但也容易令人产生这么一种幻觉:读过某些道理,便以为自己懂了。读过人心鬼蜮,云诡波谲,便以为自己世事洞明,觉得世上之事不过如此,自己只是没遇上而已。
这是十分可怕的。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叫「为什么知道了很多道理,却还是过不好这一生?」
答案其实十分简单:
我们的一生是由无数个选择构成的。而人在作出选择的时候,往往是非理性的。

这就是人最大的弱点:人是受情感驱动的,因而也是脆弱的。你读了再多的书,学会了再多的道理,在你面对实际的困境的时候,往往派不上什么用场。

你知道要学会投资自己,以期在未来收获机遇,但当你结束了一天的劳累,你是否真的能关掉美剧和电影,强迫自己好好去读几页英语?
你知道理性人追求边际效益,不考虑沉没成本,但当你真的面对抉择,要放弃你坚持了两年、三年、五年的东西,你能够放下执念么?
你知道作出决策时要排除情感干扰,权衡各方面利弊,可当你真的面对能左右你未来十年的选择时,你是否真的能做到心如止水,还是犹豫徘徊、举棋不定?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在身心俱疲、状态极度不好的情况下,还得硬着头皮去做你不愿意的事情?比如,应酬,跑客户,看房子,又或者,面对日常生活里繁重的琐事。而你这样做,只是为了拼尽全力维护你小小的安定的环境,不至于支离破碎?
你是否感受过那种在命运面前、在整个社会面前深深的无力感?
你是否体验过,被朋友背叛的心寒,一个人在深夜醒来的孤独,每天奋斗12个小时仍看不到未来的灰暗,肩负着债务、忙到没时间喘息的绝望,与机遇失之交臂的遗憾,怀疑自己能力、乃至生存意义的虚无感……?

这些东西,都是读书无法给你的。
书可以告诉你很多道理,但永远给不了的,是面对困境时内心的真实感受,以及作出选择时坚决的心境。

这两样东西,只有当你去经历了很多事情,沮丧过、失望过、痛哭过,你才能真正地把握到,也才能真正地拥有。

你会发现,生命中有许多属于自己的寒冷和深渊,只能够自己去面对。它们考验的,是你经过千锤百炼、早已刀削斧劈难动分毫的内心。没有谁能够代替你去承担,也没有哪本书能够帮你去抵抗。

知行合一,最难的永远是行。如同 @藥師 所说,读书和阅历永远是互补的关系。可惜的是,许多读书人,最大的误区,就是以为读书可以代替阅历。

读书可以给你力量,但造就一颗强大的内心,需要提高对痛苦的阈值。也就是说,你必须一次又一次地去经历痛苦,或许是风险,或许是损失,或许是恐惧,或许是你所厌弃和排斥的事物,直到你能够承受痛苦,你才能不被痛苦所左右。

这没有哪一本书能够教会你,一千本书、一万本书也不能。

然而,这恰恰是读书最大的副作用。读书的本质,仍然是一种「舒适区」。

读书的时候,你是在观看别人的生活,始终没有参与其中。书中的悲欢离合,是主角的故事;书中的艰难决策,也是主角作出的。你始终只是一个观察者,永远体会不到面对困境的绝望和无力。

所以,很多时候,读书,或者说埋头于读书,其实是一种逃避恐惧和风险的行为。在书里面,你永远是安全的,永远不用被卷入现实的风暴中。也因此,你失去了真正磨练自己的机会。

更甚者,它会给你这么一种错觉:你读过了许多故事,自以为明白了许多道理,但你并不是真正明白,只是自己认为明白了而已。

当你真的遇到书里的情形时,即使你知道正确答案,你有勇气选择那一条路么?

我感觉到,读书多的人,大多有这么一种倾向:遇到任何一件事情,喜欢先退一步,好好思考,考虑完,再决定要不要前进。

而结果往往是:算了,还是不要前进吧。

所以,好好去体验身边的生活。去做一些平时想做但不敢做的事,去挑战自己的极限,去经历各种不同的经历。不要怕风险,也不要怕损失。书可以教会你各种各样的招式,但如果你不在实战中用出来,就永远算不上一个高手。

切勿汇款小心诈骗!
联系时就说在【小纽约网】看到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GMT-5, 2024-11-27 00:00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