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见棺材不落泪,不撞南墙不回头”这是一句古话,并沿用至今,这说明什么?自古人们就意识到有这么个现象存在,而且到现在仍不断地出现这个现象。这个现象影响之深,就像你困在流沙之中,你能很明确地意识到它的存在,但很难真正的做出改变。那么到底是什么东西如此有魔性,让大家往坑里跳呢?
题主提到了一个解释---懒。懒是什么?很多时候“懒”证明了捷思/启发法(Heuristic)的存在。启发法是人们为了节省心理能量(Mental energy)而采用的思维捷径(Mental shortcut)。很多时候这种思维捷径能够帮助节省大量的时间,精力。举个简单的例子,当你挑选一本历史读物的时候,你会选择北大历史系教授的作品呢,还是某个不知名野鸡出版社的作品呢?大部分人会选择前者,少有人会耐心的翻看两本书再做定论,这时候人们就“正确”的使用了思维捷径。
当然,思维捷径有时候也会玩拖,比如不见棺材不落泪,不撞南墙不回头就是个例子。看官们不妨一起来做两道小题目。两道题目都要求你选出你所偏好的选项,不要多想。
第一题:
A. 保证能拿到100块
B. 50/50的几率拿到200块或者什么都没有
第二题:
A.保证要失去100块
B. 50/50的几率失去200块或者什么都不失去
这个实验在社会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的领域中重复了许多次,大多数实验结果是第一题选A,第二题选B。
在分析这个结果之前先要牵扯到一些简单术语和理论。一个理论叫做期望效用理论(Expected Utility Theory)——预期效用(Expected Utility)= 可能性(Probability) * 效用(Utility). 这里效用是指某个事件所能带来的价值,可能性指这个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要是想成为一个理性的决策者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
完整性(Complete)意思是这位决策者每次都能作出决定,非A即B
可传递性(Transitive)意思是如果A>=B, B>=C则A>=C.
独立性I(Independent I)意思是如果A>=B;那么(A+C)>=(B+C)
独立性II(Independent II)意思是如果A>=B,那么A永远>=B
最大化预期效用
那么我们回到之前的结果,根据这个公式,我们可以算出
第一题A选项的预期效用是100%*100=100
第一题B选项的预期效用是50%*200=100
第二题A选项的预期效用是100%*-100=-100
第二题B选项的预期效用是50%*-200=-100
所以,理论上来说,作为一个理智的决策者,选择每个选项的几率应该是一样的。但很明显,事实上很多人并不是理智的决策者,因为他们违背了条件4——如果A>=B,那么A永远>=B。结论显示:面对收益的时候,很多人是规避风险的(risk averse);当面对损失的时候,很多人是接受风险的(risk prone)。
那么到底为啥大家会瞬间大脑短路,忘了数学莣了噯呢?因为人不是机器,人有主观的感受。打个比方,同样是1000美元,你更开心还是比尔盖茨更开心?事实上,人们做决策的时候用的不是效用,而是主观效用(Subjective Utility),不是可能性,而是主观可能性(subjective probability),所以人们最大化的往往不是预期效用,而是主观预期效用(subjective expected utility)。于是有了主观期望效用理论(Subjective Expected Utility Theory)——主观预期效用=主观可能性*主观效用。
在第一题B选项中,得到200块的主观可能性可能小于50%,导致这个选项预期效用不到100,所以人们选择A.
在第二题B选项中,失去200块的主观可能性可能小于50%,导致这个选项预期效用高于-100,所以人们选择B.
到这里,”不见棺材不落泪,不撞南墙心不死“的根本已经解释的差不多了。同之前的第二题,这句古语描述的是一个面对损失的情景,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人偏向于迎接风险,因为此时损失的主观可能性要比平时来的要小,所以此时冒险的主观预期效用要更高一些。于是很多人抱着搏一搏,单车变摩托的心态玩脱了,进了坟墓,撞了南墙。
==============================
其他网友的回答提到了沉没成本理论(sunk cost theory)。沉没成本本质上也能用先前的主观期望效用理论解释,同时还要牵扯到另外一种启发法叫做代表性启发法(representative heuristic)。举个例子,一个人抛色子,抛了5次,分别是55555,请问这色子正常吗?很多人会想,这色子有毛病吧。其实这色子很有可能是正常的,只不过这个结果和人们想象中的随机结果不一样,也就是说这个结果不具有代表性。如果抛出了23561,很多人就会觉得这个结果够随机的了。代表性启发法的一个具象叫做赌徒效应(Gambler's fallacy),上面举的色子的例子就是。如果连着出现了5次5,那么人们会觉得下一次还出现5的几率微乎及微,其实仍有1/6的机会摇到5。代表性启发法的另一个极端叫做热手效应(Hot hand fallacy),举个例子,你跟一个人玩剪刀石头布连赢了5把,你会觉得下一次赢得几率相比以前更大,其实并没有变化。所以人们往往对概率很不敏感,原本该保持不变的概率会因为之前的事件改变。
那回到沉没成本,沉没成本是指你先前投入进去的成本(包括机会成本)。随着投入的精力金钱/损失逐渐变多(离南墙越来越近),沉没成本越来越大,代表性启发法这时候会让你产生赌徒效应的错觉——我连亏了这么久,下次亏的几率肯定没之前那么大了。于是变本加厉地向南墙进发,直到嘭地一声撞死在了南墙上。
归根到底,沉没成本理论也是说损失的主观可能性会变小,因此冒险的结果会更好些。这大概是仅次于”她也喜欢我“的错觉了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