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后 法拉盛 艾姆赫斯 布鲁伦 曼哈顿 其他 全职兼职 餐馆工 甲店发廊 按摩工 生意转让 二手 二手车 电脑WIFI 防盗报警 失物招领
律师 贷款 旅行社机票 白送 保险 纽约发布 翻译 补习培训 保姆幼儿 搬家 电招车 旅馆 房产 快递货运 美容理疗 考牌练车 加州驾照
印刷招牌 签证留学 移民入籍 会计报税 装修 冷暖水电 可疑号码 法律案例 生活曝光 交友征婚 美甲笔试 手試 拔毛 入籍 纽约驾照

小纽约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弦歌《诗经》的礼乐传承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此信息未经证实请小心诈骗
如未留电话请小心诈骗
无论何种原因切勿汇款
自周公制礼作乐,《诗》与音乐就紧密相连,作为周代乐舞表演的主要构成存在。无论采《诗》以观风俗,还是《雅》《颂》的祭祀宴飨、颂恭先王,都充满了音乐性的吟唱。而这种《诗》与乐的结合,不单单出于审美的需要,更把礼、乐与文采凝汇而成“《诗》教”,用于贵族子弟礼教的启蒙,如“十又三年,学乐,诵《诗》”“二十而冠,始学礼”(《礼记》)。而《诗》作为雅言,用于朝聘祭祀、宴射娱乐、对外交流等诸多场合,是国家、集体间和王侯公卿士民规范行为的依据。如《仪礼·燕礼》载国君退朝时小臣代表宴请大臣,堂上鼓琴瑟歌《诗》,堂下奏笙曲;《周礼·春官·宗伯》记国君和士按《驺虞》《采蘩》等各自的《诗》乐礼节进行射箭活动。《诗》乐用于钟磬宴设、庸鼓祭祖、钲铙军乐等,融合方方面面的礼仪,因而不同场合有不同配乐,琴、瑟只是配器中的一部分。据《周礼》记载,琴、瑟二者为瞽蒙所掌,并与视瞭、钟师、籥章等乐工配合,并没有占据突出位置。
  孔子是将琴、瑟从《诗》乐的多种配器中独立出来的第一人,将《诗》全部配以弦歌。当周王室衰微,出现了“季氏八佾舞于庭”和“三家者以《雍》彻”(《论语·八佾》)等诸侯僭越的局面时,尊卑分明的礼乐制度被冲破。孔子深感音乐的六德(中和祗庸孝友)、六义(兴道讽诵言语)与《诗》所传达的思无邪、君子德、夫妇礼、伦常序,对于解民愠、启民智的重要性。他也看到,过去《诗》乐是以钟鼓管弦乐队配合乐舞进行表演的,这样复杂庞大的演奏形式普通民众很难实践。而琴、瑟取材于生活中易获取的桐树、梓树,琴弦产生于家家可制的蚕丝,不仅具有简单易获取的特质,琴、瑟本身音域、音色颇具表现力,也能将反映百姓广泛社会生活交往的《诗》旨表达出来。因而,孔子厘定《诗》三百,“皆弦歌之”(《史记·孔子世家》),使本来属于贵族礼乐范畴的《诗》乐,可以家弦户诵,走进百姓的生活。孔子立私学,实现了《诗》乐“移风易俗”的普及教化。礼乐是他一生实践的理想。他陶醉于“洋洋乎盈耳”的《诗》乐,齐鲁会盟以雅乐作为外交手段,陈蔡绝粮七日仍“弦歌不衰”(《孔子家语·在厄》)。孔门弟子更是礼乐的践行者,“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孔子曾到弟子言偃做长官的武城去,看见言偃倡导弦歌乐教(《论语·阳货》);子夏、闵子骞三年丧毕援琴而弦,孔子称赞二人能以音乐约束并规范自己的礼仪(《毛诗》“素冠传”)。
  春秋战国,诸子出于王官之学,无论如墨家对诵、弦、歌、舞《诗》三百的礼乐之道的诘难,还是各国春秋史传中记载的外交辞令、聘问歌咏,都反映出对礼乐的学习是当时重要的社会习俗。此时士阶层不断扩大,弦歌的美学意义日渐突显,琴、瑟被赋予的德性内蕴,成为士阶层修养身心的重要途径。成连、师旷、伯牙等民间琴家的出现,客观上都使弦歌《诗》教得以传播,促进了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
  虽然历史的尘烟消散了《诗》乐,弦歌《诗》三百大都早已失传,但是孔子极力推广的“《诗》乐之教”的精神,却流传下来,作为一种礼乐符号而延续。汉代作为统一王朝,一方面以儒学为经术,尊《诗》成为“经”典;另一方面,儒家后学随势而起,四家注《诗》,义理训诂不离王治。伴随民族融合、多元音乐形式的汇入,汉代承古新制了大量郊祀、鼓吹新声,诗赋、乐府民歌渐次发展,疏离了弦歌《诗》乐原初的音乐性,消解了弦歌《诗》乐的礼乐主体,但《诗》与“雅乐”所内含的礼乐教化功用却更加广泛地延续了下来。《汉书·艺文志》载有“雅歌诗”四篇,“诗赋略”更按不同地域和题材列歌诗二十八家,正是对周代礼乐制度中采《诗》以观风俗、敦教化的承接,汉代射飨也仍依先秦古制。
  曹魏时,杜夔依古声创定“鹿、邹、伐、文”四首《诗》乐,而弦歌《诗经》的复兴则要到唐代。弦歌《诗》教因科举鹿鸣宴制得以完美承袭。唐为加强中央集权开科取士,重整三代经典,太宗为了“澄源正本、革兹弊俗”曾亲下诏书录“乡饮酒礼制”。乡饮酒礼源自西周,是社会嘉庆举贤、重德序齿的主要途径。据《仪礼·乡饮酒礼》载,周代乡庠举行乡饮酒会时,以弦歌《鹿鸣》开场来嘉祝宾客。唐代设“鹿鸣宴”,地方官宴请新科举人,也沿袭了前代弦歌《鹿鸣》的礼制。此后,鹿鸣宴在唐至清代的科举和教育文化体系中延续了一千多年。弦歌《鹿鸣》及乡饮酒礼中的《诗经》吟唱,因契合了统治者以明经科考吸纳人才和以歌《诗》的浸润教化之用,重新焕发了生命力。
  唐宋弦歌《诗经》的音乐,因为当时有减字、工尺、律吕等多种记谱方式,得以流传。南宋朱熹《仪礼经传通解》载赵彦肃传《风雅十二诗谱》,熊朋来《瑟谱》重编此旧谱,记录了唐代乡饮酒礼歌《诗》的乐谱。熊朋来又制歌《诗》新谱,以瑟伴奏,言“古者歌诗必以瑟……歌诗不传由瑟,学废也”,言虽有偏废,但在宋代女乐如此发达之际有弘扬《诗》乐之识可谓不易。后有《乡饮诗乐谱》《东皋琴谱》,枯木禅、自远堂琴谱等亦传《诗》谱;清代《钦定诗经乐谱全书》更依先秦古乐重制《诗》乐三百,《律吕正义后编》载其时宫廷帝后贺宴三大节庆时“和韶乐”,更是以琴瑟、钟鼓、埙笙等器乐再现雅乐盛况,达到了礼乐集成的巅峰;近代以来如《琴学丛书》著者杨宗稷等琴家,也进行了弦歌《诗经》的弘扬和复兴工作。
  弦歌《诗经》陶冶了文人君子,超越了单纯的、具有美学意义的、配乐吟唱的文学作品的高度。弦歌《诗》教是中国古代教育的特色,甚至惠及域外地区。唐宋以来泛亚文化圈往来频繁,弦歌《诗经》作为中国礼乐文化符号就远播东亚、东南亚国家及地区,并对其礼乐建构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朝鲜半岛古代宫廷雅乐、乡器俗乐有汉礼器乐之影;唐乐的输入、“明清乐”如《魏氏乐谱》的传入对以雅乐寮为代表的日本宫廷礼乐建设颇有影响;越南古代宴飨大乐和内宴小乐在内的宫廷音乐系统建立,也受到了中国礼乐文化的影响。

切勿汇款小心诈骗!
联系时就说在【小纽约网】看到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GMT-5, 2025-2-25 06:08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