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记“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教诲,人们像拧紧发条的兔子般,工作学习连轴转,甚至忙得没时间思考。 每个人算计着投入产出比,最好今天付出的辛苦明天就得到回报,才算是有用高效。 《小王子》里写,大人们除了对数字感兴趣,对其他事都漠不关心: 成人们对数字情有独钟。如果你为他们介绍一个朋友,他们从不会问你“他的嗓子怎么样?他爱玩什么游戏?他会采集蝴蝶标本嘛?”而是问“他几岁了?有多少个兄弟?体重多少?他的父亲挣多少钱?”他们认为知道了这些,就了解了这个人。 《识骨寻踪》中的女主骨头姐是个事业型女强人。她和丈夫度蜜月时,面对阳光沙滩帅哥,怎么也享受不来。躺在椅子上扭来扭去,如坐针毡,努力学着享受却无法放松。她说:“放松才让人坐立难安。” 仿佛只有脑子里装的都是有用的事,才能让自己心安。于是没心思好好享用家人准备的早餐,随便抓起一样就走。难得看个电视剧也没耐心,总要快进好几次。分秒必争,容不得半点时间被荒废。 人人总被鞭策“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是,比你优秀的人还比你努力”。 获得清华特等奖学金的双胞胎女学霸引膜拜者无数,精确到小时的计划表更是成为无数人的复制模板: 早上6点“起床锻炼”……中午11点25分-13点30分“吃午饭,打印课件”……晚上10点到11点“听英语”,晚上11点到凌晨1点“读《飘》,背单词”,凌晨一点之后“SLEEP”。每天只睡五六个小时。
模仿学霸并取得成效的大有人在,比如浙大竺可桢学院的胡一捷,受马冬晗计划表的启发,从每天早上6点开始,一直到晚上12点半,分秒必争。
这样一份让很多人望而却步的计划表,在胡一捷眼里是快乐而非压抑:“我非常享受这种精确到分的时间表,喜欢那种高度自律下高效学习生活的感觉。为了申请国外高校,我也是天天早上3点起来就学习,早上3点起来做事情,效率非常高。” 这位学霸还会开飞机玩书法,自创潮牌服装,大学里玩遍了自己感兴趣的新鲜事物。
成功故事里能为一件事废寝忘食的人,大多都有一份享受在其中。 然而,对于更多的模仿者来说,出于恐惧来见缝插针地压抑七情六欲,勉强自己专注在自认为有用的人和事上,绝对是一场灾难。 一天天过得着急忙慌,却碌碌不知奔向何方。 就好像班级里有些公认最刻苦的人,大都不是成绩最好的人。为了节约时间,睡觉不脱衣服,吃饭带到教室,头发一周不洗,午休绝对不休,写完了所有试卷和作业,却也没有明显进步,反而变得脆弱敏感。 其实在这世上,没必要的东西也同样重要。 蔡康永曾提过他的父母总做外人看来毫无用处的事。爸爸买回一件件动不动就会摔破的瓷器水晶;妈妈叫裁缝来家里量制一件件繁复的旗袍,堆起一圈圈麻将又不厌其烦地推倒。 人生,并不是拿来用的。听歌或许能治愈情伤;吃甜品或许能慰藉疲劳;看综艺节目也许能逗人开怀大笑。这些看起来没必要的事情,都是生活的温情所在。多了这些无用之事,琐碎难熬的生活就多添一丝温暖。 “做xx事有什么用”是道无解题,无需争论也不必解释。有什么用,只取决于你怎么看。 约翰·凯奇的名曲《四分三十三秒》是一出无声的乐章。演奏家上台后并没有演奏乐器,只是静默地坐在钢琴前维持那个姿势。听众起初一头雾水,左顾右盼不知什么情况。有人觉得好笑,甚至咒骂起来。慢慢的,人群逐渐安静,全场沉寂在无声中。四分三十三秒后,钢琴家起身谢幕,现场突然响起潮水般热烈的掌声。 恰好是空白的四分三十三秒,给人机会去聆听一切由偶然发出的声音。有观众说第一次听见自己的呼吸和心跳,有的则听到了身边被忽略的微弱声响。减速和停滞给思考更多的空间,看起来无用的浪费,其实给了每个人不同的收获。 热衷买买买的女孩心甘情愿做一个在时尚路上玩命奔跑的火车头,费尽心思地研究穿搭和购物攻略。吃足苦头也乐在其中,慢慢把自己修炼成拥有火眼金睛的时髦精。摇身一变成为时装博主,买出自己的品格,还领着更多人走上高品质买买买的道路。 认真对待任何事情且享受过程的状态,不算浪费生命。学习时无法专心,游戏时无法放松,恋爱时渴望自由,畅谈时沉默不语。时间很宝贵,不能全情投入才是最大的亵渎。 因为急功近利而放弃的潜力,会让人后悔不已。短时间内看起来的无用,其实是为长期有用的事物做积累。 别再问“这有什么用”,无用的也是人生的珍宝。正是价值、情感、兴趣、等等这看似无用的东西,有力地把握住一个人生命的轨迹。时间是一种累积作用,通过一系列的推敲演变而来的因果作用,让你成为现在的你。这样看来,时间一秒都没被浪费,刚刚好让你我成为今天的样子。 |
GMT-5, 2024-11-15 0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