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后 法拉盛 艾姆赫斯 布鲁伦 曼哈顿 其他 全职兼职 餐馆工 甲店发廊 按摩工 生意转让 二手 二手车 电脑WIFI 防盗报警 失物招领
律师 贷款 旅行社机票 白送 保险 纽约发布 翻译 补习培训 保姆幼儿 搬家 电招车 旅馆 房产 快递货运 美容理疗 考牌练车 加州驾照
印刷招牌 签证留学 移民入籍 会计报税 装修 冷暖水电 可疑号码 法律案例 生活曝光 交友征婚 美甲笔试 手試 拔毛 入籍 纽约驾照

小纽约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小纽约网 华人资讯 查看内容

层次越低的人越看重学历

2017-2-10 11:03| 发布者: 村长| 查看: 11766| 评论: 0

清华学霸成游戏主播的故事,你这两天应该看过了吧?

一个曾经的内蒙古理科高考状元,本科清华、硕士北大的标准学霸,最后选择做了游戏主播。

这个叫石悦的女孩,自幼喜欢打游戏,2010年发布了首个游戏解说视频,此后逐渐为观众所熟知。她还有个外号叫“电竞柳岩”,因为身材经常被粉丝调侃,她也经常自黑36D。

undefined

但每篇报道里的一些网友评论都让人觉得可怕。

“白瞎一个清华北大名额!中国少了一个好工程师。”

“再过几年看她还能笑么,吃完这几年青春饭。用游戏祸害人,是社会的毒瘤。”

“做主播不需要上北大清华,最多上个xx大学,浪费资源!”

想打游戏小学毕业就可以打呀,没人管你,还读什么清华北大,浪费教育资源,还丢校友的脸,伤风败俗。”

“清华成人教育吧。”

undefined

白瞎清华北大名额?成人教育?说得跟她不念大学,你就能考上似的。高考702分,你考一个试试?

中国少了个工程师?你这么心忧天下,赶紧来补损啊!

玩游戏等于社会毒瘤?人杨永信都没发话呢,你干着什么急!

xx大学只配培养主播?先别走,白岩松周涛正在提刀赶来的路上。

种种评论,多有偏见恶意。

被怼之后,她这么回应:“建筑师和游戏主播是两份职业,我个人没有认为孰高孰低,贵贱在自身,高低靠用心。”

说到有人认为这个职业是“伤风败俗”,引用马薇薇的一句话:

这个世界上没有行业贵贱,但是无论我们怎么呼唤行业平等,人潜意识认为行业分贵贱。

贵人操贱业,贱业不贱,从而推动行业进步。

undefined

昨天我翻旧物,无意间看到了中学时代的演讲稿,全是“让我们一起建设祖国的美好明天”之类的空话。

那时的我们,人人都是戴着鲜艳红领巾的“好孩子”,早早被教育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却没搞懂先“修身”的道理。

这些从小灌输的“读书论”,逐渐变成了“学历论”。

而层次越低的人,越看重学历。

因为没有底气和能力,习惯把学历招牌当成唯一的出路,将职业分成三六九等,以贵贱识人

非黑即白是这类人的典型思维。别人一旦做了自己预期之外的事情,就像冒犯了自己固有的观念,恶语相向。

但其实,所谓的学历,只是过程,不是结果。

龙应台对儿子那种“尊严与快乐”式的教育,我们太缺乏了:

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

undefined

“北大学子辞职卖猪肉”、“交大研究生辞职卖凉皮”、乃至“清华女学霸转行做主播”之类的小人物故事,是供群众围观的社会新闻,之所以被人评头论足,无非是他们没成为世俗偏见里的成功。

能让他们振奋的,可能是“学渣逆袭,迎娶乌克兰白富美”这样的故事。

undefined

不然咱们公平一点,把那些高学历做“贱职业”的人统统骂一遍吧!

Papi酱,堂堂的中戏研究生,不好好钻研戏剧艺术,拍什么小视频?取关!

马云,光荣的英语教师,不好好培育社会栋梁,搞什么电商?你再也不是我爸爸了!

卢庚戌,清华女主播的同系师兄,不好好修房子,组了个乐队,现在又折腾着要做导演,哎,国家这就少了几个好工程师了。

undefined

他们会被骂吗?不见得,倒是有一大票追逐的粉丝。但愿这些粉丝里没有骂清华女主播的。

居庙堂之高和处江湖之远,都是一种选择,资源是我自己争取来的,怎么用也是我自己的事。

我人生最空虚的十分钟,是高考最后一门的考场上。

整个人真正意义上的自我意识,是在那十分钟的虚无之后才苏醒的。

我所做的一切,都该是为了自己变更好,如此,才有能力去爱身边人。

如果说关于“清华女主播”的评价还带有某些职业歧视,那昔日《奇葩说》一期“高学历女生做全职太太是不是浪费”的讨论就更倾向于自我价值的选择。

寇乃馨和马东是这么吐槽的:

当我们今天说“高学历女生做全职太太是浪费吗”,那你们到底认为什么样的女生可以做全职太太?是低学历的吗?是没有能力才做全职太太吗?

受教育只是对自己的责任,甚至都不是责任,它应该回归到兴趣,或者是一种生活方式,我觉得受教育这件事没那么严重,别把它当成人生的唯一出口。

杨绛在很长一段岁月里只是钱钟书背后的女人,后来的《我们仨》里才让更多人见识到她的才学,那她在这之前的陪伴是浪费吗?她只是把自己的成就糅进了钱钟书的身体里。

我曾在一个女性社区里看到过这样一句话:

“有些东西只是敲门砖,但你不需要一辈子带在身边。真正有意义的是你自己本身,而不是那些构成你的东西。”

undefined

如果你并不是故事主人公,那就少吃咸萝卜多喝热水吧。连个英语短语“don't judge”都没学会,连judge的时候都要满嘴喷粪,才是真的浪费资源,书白读。

刚表态过的朋友 (0 人)

  • 匿名

  • 匿名

  • 匿名

  • 匿名

  • 匿名

  • 匿名

  • 匿名

  • 匿名

  • 匿名

  • 匿名

  • 匿名

  • 匿名

  • 匿名

  • 匿名

  • 匿名

  • 匿名

  • 匿名

  • 匿名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GMT-5, 2025-2-23 14:1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