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后 法拉盛 艾姆赫斯 布鲁伦 曼哈顿 其他 全职兼职 餐馆工 甲店发廊 按摩工 生意转让 二手 二手车 电脑WIFI 防盗报警 失物招领
律师 贷款 旅行社机票 白送 保险 纽约发布 翻译 补习培训 保姆幼儿 搬家 电招车 旅馆 房产 快递货运 美容理疗 考牌练车 加州驾照
印刷招牌 签证留学 移民入籍 会计报税 装修 冷暖水电 可疑号码 法律案例 生活曝光 交友征婚 美甲笔试 手試 拔毛 入籍 纽约驾照

小纽约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小纽约网 华人资讯 查看内容

“你有出息了,还怕找不到对象?”

2017-6-23 09:23| 发布者: 大禹| 查看: 5674| 评论: 0

大概半年前,一则新闻引起了我的注意:

国内一家非常知名的食品企业董事长,在小寨沟旅游途中,被景区内一块猴子蹬掉的石头砸中脑部,送至医院抢救后不治身亡。

看到这则新闻,我心中突然有所触动。

于是在网上搜他的名字,最近的新闻是他接受记者采访,说尽快实现集团上市与国际化,言语间是满满的志在必得。

去旅游放松放松而已,这实在是宏大的人生主线之外再平常不过的一个小插曲了。

前一秒,你脑子里还在想着实现集团上市与国际化。下一秒,砰!你被猴子砸死了。

然后?然后就没有然后了。一切结束。End of story。

什么上市、国际化、现金流,什么毛利、销售网点、做大做强,这些东西再无意义。

你花费十二年寒窗苦读、结交名士、积攒资源、卧薪尝胆、忍辱负重,一步一步扎实地积累。

也许前一秒你还在打电话遥控着千军万马,挥斥方遒。也许正在微信群里接受着无数人的吹捧。

然后,突然间,毫无预兆地,一只猴子终结了这一切。

什么是人生无常?这就是。

年轻时爱说“一定”,成熟后相信偶然。

年轻的时候,我们爱说“一定”这两个字。

你行的,你一定可以的;

你这么刻苦,一定能考好;

你付出了那么多,一定有回报;

你那么聪明,一定没问题;

你这么有钱,一定好多人喜欢;

你和领导关系铁,这个项目一定是你的。

一定,一定,一定……说多了,自己都信了。

接受自己没考好,比会考试重要一百倍

我们对人生的必然性充满了期待,总是爱把条件和结果之间不断地画等号,等号画得多了,人生的路线图就呼之欲出了。

随着年龄见长,才发现世界上有那么多“不一定”的事情。

原来条件齐备了,成功并不像打游戏交任务那样必然发生。

原来还有那么多意料之外的因素,许许多多小得不能再小的事情,却能彻底改变我们人生的走向。

甚至,一只在山上奔窜的猴子就能瞬间终结人生的一切意义。

当你意识到成功只要做对10件事的时候,你长大了;

当你意识到能有100件事让你成功不了的时候,你老练了;

当你发现有1000件事情能让你失败的时候,你成熟了。

所以随着年龄增长,见识增多,我越来越理解那些转发锦鲤的考生,那些笃信命运的成功人士。

每年高考放榜,微博的锦鲤就开始一波刷屏。

每年大年初五,迎财神的爆竹声甚至压过了年三十。

有人说能从里面听见贪婪,但我听到的却是恐惧:

只有真正成功过的人,才知道成功里面有多少偶尔性。

自己侥幸绕过了多少分分钟足以灭掉自己的偶然性分叉口,才站到了今天的位置。

又不知前方还有多少名为“偶然”的陷阱,随时随地可以夺走自己拥有的一切。

成功者不会告诉你,他们的成功里有多少偶然的因素。

这倒并不是说他们的成功是一场甜蜜的意外。所有的看似偶然的成功,背后都有着长期的筹划或是深刻的直觉。

所谓偶然,指的是,有太多的意外因素可以让你不成功。

一将功成万骨枯,成功者或许只是幸存者。

历史上的成功者,背后不知道有多少和他一模一样,甚至起点更好的人,在历史如漫天箭雨般的偶尔性中被摧毁。

也许曾经有过许多和诸葛亮一样聪明甚至更聪明的人,求贤者来了两次不巧没遇到,人家就不来了。

也许曾经有过许许多多和曹操一样甚至更雄才伟略,一心建功立业的奇人,刚出场第一集就被杂兵一刀宰了。

你上哪说理去?

一将功成万骨枯。

接受自己没考好,比会考试重要一百倍

而这些人,你是不会在历史书上看到的,因为对于我们这条世界线来说,这群人早就凌乱地死在历史的烟尘里了。

你根本看不到,所以也就等于不存在。你能看到的那些在史书上的名字,只是在偶然性箭雨中侥幸留存下来的人。

以为通过复制幸存者的经历,就能达到他们的成就,那就太幼稚了。

他们首先是幸存者,然后才是成功者。只看到成功,没看到幸存,我们通常管这叫幸存者偏差。

成功者最爱说的是,我成功是因为我做到了一二三。

但其实有的是也做到了一二三的人,甚至有做到一二三四五的人,他们在哪呢?他们怎么没成功呢?

学会与不完美相处,才是真正的成熟。

我们过去过分强调主观能动性,为了逼着所有人把自己的潜能用尽,故意不告诉我们世间存在着太多的偶然性。

这种观念的渗透是如此的长期深刻和潜移默化,以至于我们离开了校园多年后依然还在被影响着。

于是很自然地,就有了“只要我提升了,就一定能取得成就”之类的错觉。

这种思维有错吗?谈不上错。

但问题出在许多教育者把这个逻辑链条给绝对化了。好像“只要”做到了一二三四,就一定能顺理成章地获得五六七八。

所以这个逻辑链发展到极致就变成了:你不成功,一定是因为你没有努力,你不够优秀。

要是你和他说,努力的人也可能不成功,不仅如此,优秀的人、漂亮的人、聪明的人、富裕的人,都有可能失败,而且这个可能性很大。

这些人恐怕是不会听的,因为一旦这个逻辑链条断了,自己过去的努力的意义,瞬间就缩水了。

这种把必要条件偷换成充分条件的粗暴逻辑,经常会产生一些经不起真实世界验证的言论。譬如“你有出息了还怕找不到对象”之类的。

接受自己没考好,比会考试重要一百倍

于是这些孩子在付出了许多,却没有获得期望中的东西的时候,就会陷入一种“老天违约”式的迷茫与困惑。

有些人断定上天不公而就此沉沦;有些人转而责己,觉得必然是自己做的还不够好。

换言之,这些人还是相信自己和老天之间是存在一纸协议的。问题出在自己,协议本身没问题。

于是在每一次失败之后,又重新开始进行“自我提升”。好像一切今天的问题,在“更强的明天”就迎刃而解了。

如果有人胆敢跳出来说,就算你完成了这些,也仍然可能没有什么卵用,那说这话的人就是负能量,就是不积极。

我们从来没学过要怎么与自己的不完美相处。

如果某天早上醒来,突然意识到:

就算我完美了,那人也未必爱我;

尽管我提升了,也不一定会取得什么成就;

即便我懂得多了,成功的概率也可能只是微弱地上升。

想明白了这些道理以后,还能依然坚定地去做一件事,这恐怕才是成熟的标志。

能够在极为约束的条件下,用有限的资源来做一些没有把握的事,并平和地接受不理想的结果,这才是生活的常态。

这种“不和自己为难”的能力,比会考试重要一百倍。

最新评论

GMT-5, 2025-2-24 05:28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