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论坛 社区新闻 纽约新闻 国际新闻 自由快讯 交友征婚 男女搭伙
皇后区 法拉盛 布鲁伦 曼哈顿 房产买卖 二手转让 二手车 生意转让 白送 失物招领
律师 移民入籍 会计报税 法律案例 翻译服务 补习培训 旅行机票 包车地陪
大小搬家 防盗报警 印刷招牌 大小装修 冷暖水电 入籍考题 纽约驾照 加州驾照

小纽约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小纽约网 华人资讯 查看内容

在河北省三河市生活的巴基斯坦难民是怎么回事?

2017-6-25 10:28| 发布者: 大禹| 查看: 5622| 评论: 0

常年只有100多人


“我很想留在中国。”河北省三河市一个普通的三居室住宅里,一位年轻的巴基斯坦男子对我说,“我愿意接受采访,是希望能让中国社会注意到我们的存在,帮助我们留下来,拿到中国国籍。”


这是2014年年底的一天,他刚对我讲述了自己一家人几年来的经历:先是提心吊胆、随时面对暴力袭击,甚至一个亲戚在袭击中丧生。随后来到中国,生活重新变得安稳。他很想一直在这里生活下去。


他的妻子微笑着端来自制的奶茶。他们不到两岁的女儿生得清秀可爱,眼睛大且明亮,小身子抱在怀里温温软软的。小姑娘经常和同小区的中国小孩一起玩,已经会用汉语叫“哥哥”、“姐姐”。


这一家三口在中国的身份,难民。他们经联合国难民署驻华办事处甄别认定身份,合法在中国暂时居留,等待下一步安排。三河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大队的警察定期来探访他们,并宣讲中国法律法规和难民管理相关政策。


近年来,在中国,与这一家三口有同样身份的人,一直保持在一百多名。“其中大部分是非洲人,成为难民的主要原因是战争和冲突。”难民署驻华代表处工作人员介绍说。


他们不可能留下来


我注意到这些难民在中国的故事,始于2013年年底,偶然在网上看一位东莞人提到,他家乡有一些非洲难民,“听说是联合国难民署安置的。”


中国也接收难民?好奇心让我追索下去。


之前已有公开资料记录: 1978至1982年,大约26万越南人、2500名老挝人和为数不多的柬埔寨人涌入中国。他们被中国政府集中安置到广西、广东和云南等地,大部分是在华侨农场之类的地方。这些难民基本都有华人血统,除了已经返回来源国的那部分,大多数都已拿到中国身份证,比较好地融入了当地社会。到如今,这些难民及他们的后代,已接近30万人。


联合国难民署驻华代表处提供了进一步信息:1980年左右涌入的那批难民有一个专有称呼“印支难民”,他们是中国政府难民政策的特例。那以后到现在,从任何国家地区来到中国的难民都不会得到中国政府的安置,也不能长期留下来。


按国际惯例,对于难民的永久解决方案通常有三种:


1. 自愿遣返:来源地局势好转,可申请由难民署帮助返乡;


2. 就地融合:即在申请难民身份的地方定居,成为该国公民;


3. 第三国安置:可申请去愿意接收难民、给他们国籍的国家,如美国、加拿大、法国、瑞典等。


国际法上对于“难民”地位的认定,主要依据1951年《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及1967年《关于难民地位的议定书》。中国政府已经于1982年签署了这两个文件。


虽然中国法律表明了给予难民庇护的立场和态度,但是,中国并没有明确统一的难民事务主管部门,也没有任何法规或政策,让非印支难民们能在此“就地融合”。


本文开头所提到的巴基斯坦家庭“留下来”的愿望,至少到现在为止,都不可能实现。

如何在中国拿到难民身份


这对夫妇在巴基斯坦经常受到暴力袭击,甚至有一个亲戚因此被杀。2010年,觉得有生命危险的他们下决心逃离。他们持旅游签证乘坐汽车来到中国,经喀什转赴乌鲁木齐,然后买了机票飞到北京,来到位于亮马桥的联合国难民署驻华代表处办公室。


这是在中国拿到难民身份的第一关:合法入境。中国的边境管理非常严格,要通过这一关,首先要能办到合法签证。


除了持旅游签证入境,常见的情况还有,合法在中国上学或经商、工作的人们,突然因为来源国爆发战争等原因而无法回国,于是申请难民身份。


第二关,是难民署的甄别面试。


在通常持续2-4个小时、一对一的面试中,难民署工作人员会对庇护申请者的经历提出许多问题,根据各种情景、细节来判断回答的可信度。受试者有最多两次机会,如果始终不能通过,则由中国公安机关按照非法居留处理。很多人会在这一关被筛下。


通过面试者会拿到一纸《难民证明》,难民署会将他们的信息与中国公安部门分享。


拿到《难民证明》后,就可以自由选择居住地了。难民署工作人员会提供一些建议,但不会负责进一步事宜,也不提供房租。对广袤的中国了解甚少的难民们,都喜欢追随先到的本国同胞,河北省三河市即为巴基斯坦难民常选择的地方。


租到房子,在派出所填写《外国人住宿登记表》并告知难民署,难民们终于可以在中国开始临时的安定生活。当地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大队会定期探访,宣讲相关政策法规。


同时,难民署驻华代表处会将他们的信息提交到美国、加拿大、法国、瑞典等有常规机制接收难民的国家,以供挑选。这些国家每年都会确定愿意接收的人数,有时还会提出不同的具体要求,如非单身或不能患有某些疾病等。

难民能得到什么福利


从甄别到日常管理,以及最终安置回来源国或第三国,都由难民署负责。中国政府并不干预,只做一些常规的居住登记,以及在医疗、教育等方面提供一些配合。


我去拜访的时候,那家巴基斯坦人作为难民在三河已生活了三年多,能用汉语进行简单的日常交流,还生下一个女儿。


女儿出生在难民署帮忙联系的当地医院,生产费用可报销95%。


报销医疗费用是难民署提供的常规福利,费用来自联合国根据难民人数确定的专项资金。


报销有严格限制,每次金额如果大于两三千元的话,难民署办公室就会开会讨论。“如果要采用手术等比较复杂的治疗手段,我们会发给那医院一张评估表,请医生评估是否的确需要手术、是否有更经济实惠的治疗方案。”联合国难民署驻华代表处工作人员说。此外,如治疗近视眼这种不是为解除生命危险的手术,不在报销范围内。


如果经济情况相当差,在中国生存比较困难,可以向难民署提出经济帮助的申请,获得批准后,难民署会提供经济帮助。2014年时,在中国大陆境内统一标准为每人每月1200元。


实际上,有能力合法进入中国、到北京找到联合国难民署办公室的人,相当一部分都并不需要这笔补贴。曾有热心的三河居民给一家难民送去旧衣物,却发现对方并不怎么欣喜,后来知道他们在巴基斯坦是富裕的大商人。


2012年底,中国外交部与公安部、教育部、民政部共同签订了协议,难民儿童从此可在中国上公立学校。


到目前为止,难民们都没有在中国工作的权利,因为这种身份不在《外国人在中国就业管理规定》所列范围内。


将来,中国会让难民留下来吗?


2014年夏天,我得知那家巴基斯坦难民已被美国接收,于是将他们一家的故事补充完整,梳理了中国政府对难民的常规政策和程序,最终发表在2014年7月的一期《vista看天下》杂志上,题为《外国难民,活在中国》。


不久之后我发现这篇报道被转载到百度的一个贴吧里。这个版本仍然标着我的名字和就职杂志名,细看去却让我非常生气,因为很多细节都被特意篡改了。


在我的原文中,这家人很喜欢中国,希望能在这里合法工作、长期居留,甚至拿到中国国籍,其中那位丈夫经常教其他难民中的青少年学英语。如果实在不能留下来,他们希望能去加拿大。


而在被篡改的版本中,他们说中国好、希望留下来的句子被删掉了,“教英语”被改成了“教伊斯兰教义”,“希望去加拿大”被改成了“希望去美国”……


最荒谬的一处是,我在原文里提到,这对年轻夫妻在2010年9月底进入中国,2014年6月离开,期间生了一个孩子。而被篡改后的版本中,凭空多出了这样一句话:“这对夫妻在中国期间,生了6个孩子,都由中国政府发放生活补贴。”


一个女人,三年多的时间,生6个孩子?

总之,篡改后的内容将他们描述成瞧不起中国、一心向往美国,但拼命生孩子、拿中国政府补贴,并热衷于传播宗教的人。

在那个弥漫在民族主义情绪的贴吧里,篡改后的版本引发了不少网友的愤怒。

之后几年,在国内各个网站“该不该接收难民”的讨论中,对难民的国籍、宗教、种族、肤色、经济情况、教育程度的偏好或抨击都是最常见的争论点。

比如,很多网友认为所有的华裔都应该接收,而不欢迎非洲人;犹太人通常也受到欢迎。

有时,同一个人的不同偏好会发生“冲突”。

比如,不少人表示“不欢迎穆斯林”,但又对我那篇报道的主人公表达好感,仅仅因为他们来自“巴铁”(即“巴基斯坦铁哥们”,这是网络军事论坛常用的友好称呼缩写)。

此外,难民可能享有的福利,也让很多人愤怒。

一些新闻网站转载那篇报道时,把“每月补贴1200元”作为标题。许多网友没有注意到这笔补贴是难民署发放的,于是在评论区发泄怒火:

“我累死累活干一个月,工资还没有1200!”

“我们这里低保都没有那么多!”

“自己的孩子吃不饱,拿东西去送别人!”

这部分评论者觉得自己的生活已经很艰难,认为政府不该让难民进来跟自己抢资源和机会。

也许,这正是中国政府不接受难民“就地融合”的原因。

“中国是发展中国家,本身人口负担就很重,所以近年不太可能接收外国难民。”难民法权威、中国政法大学退休教授梁淑英告诉我。

最新评论

GMT-4, 2025-5-17 23:5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