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论坛 社区新闻 纽约新闻 国际新闻 交友征婚 男女搭伙
皇后区 法拉盛 布鲁伦 曼哈顿 房产买卖 二手转让 二手车 生意转让 白送 失物招领
律师 移民入籍 会计报税 法律案例 翻译服务 补习培训 旅行机票 包车地陪 大小搬家 防盗报警
印刷招牌 大小装修 冷暖水电 入籍考题 美甲笔试 美甲手試 拔毛考试 纽约驾照 加州驾照

小纽约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小纽约网 华人资讯 查看内容

最基本的教养,就是不消费别人的痛苦

2017-7-8 09:59| 发布者: 大禹| 查看: 10430| 评论: 0

亚里士多德曾说:“放纵自己的欲望是最大的祸害;谈论别人的隐私是最大的罪恶;不知自己过失是最大的病痛。

这三宗罪的起源都是为了满足个人的好奇而窥探别人的痛苦。

在综艺节目《我们的挑战》中,某位精神科医生用心理咨询中的沙盘治疗在节目中剖析薛之谦的心理,得出他“经常表现出无所谓来掩盖内心伤痛”的问题。

直到薛之谦眼泪鼻涕横流,反反复复哽咽着用上海话说“不记得了”,心理医生依旧要求他“勇敢面对自我”。

心理治疗的前提是让治疗者处于安全可靠的环境中,但是节目却强行让薛之谦在几千万人面前展现自己内心真实的一面,卸掉保护自己的伪装。

把痛苦当做消费眼球的工具,提高收视率;打着“推动心理咨询行业进入大众范畴”的旗号,却做着将心理咨询对象内心的痛苦暴露在大众视野的行为。

王小波曾经写文章讽刺过这种现象,他说:别人的痛苦才是你艺术的源泉;而你去受苦,只会成为别人的艺术源泉。

强行让对方撕去防御,直面痛苦,是一种自私的行为。

最基本的教养,就是不消费别人的痛苦

你又不是他,感受不到撕扯的疼痛,却要求他赤裸裸地展现疼痛,这就是一场哗众取宠的酷刑。

按照弗洛伊德的说法,人们对于负面隐私更感兴趣。个人成长的需要、自我保护的需要、宣泄个人欲望的需要,都导致了人们会想要通过他人的不幸来达到个人心理的满足。

只要人格还未成熟,人性还有缺陷,窥探欲就会一直存在。

但是真正有教养的人会意识到,肆无忌惮放任自己的窥探欲会给他人带来痛苦。每个人不欲为人知的隐私都应被尊重。

在韩剧《请回答1988》中,女主角德善觉得新同桌太过冷漠,只懂得学习,而不太喜欢她。

但是当得知同桌经常因为癫痫发作,口吐白沫,而被原班级的同学厌恶时,她帮助同桌掩藏这一秘密。

在同桌又一次癫痫发作时,及时制止同桌的自残行为,还让全班人当做一切都没有发生过。

同桌从医务室回来后,发现所有人都如平常一般对她。那种被珍视的感觉,才让她真正忘记痛苦,努力生活。

如果每个人的悲伤都被迫暴露在灯光下,被所有人评头论足,肆意消费,那么痛苦只能更加痛苦,不堪只能更加不堪。

最基本的教养,就是不消费别人的痛苦

△ 

初中时,一位同学的父亲在工地被砸伤,瘫痪在床,家庭面临困难。

他成绩很好,学校为他申请了贫困生补助,而且让他作为贫困生代表在国旗下发表演讲,感谢师生校友的捐助,而且特别强调让他把家庭情况写清楚,写得“情真意切”。

平时,他是个特别要强的人,就算家庭发生了变故也不肯向朋友哭诉,不敢和大家聊他的家庭情况,怕被大家看不起。

但是那天他站在国旗下,向几千人“坦白”:“我的父亲瘫痪在床,母亲没有稳定的工作,整天以泪洗面。感谢学校,感恩大家,是你们的无私帮助让我可以继续读书……”

那天晚上他一个人躲在空荡荡的教室里痛哭,第一次清楚地认识到了自己的贫困。

他说:“那种感觉就像你被迫在几千人面前脱光,然后意识到你和面前的这些人再也不是平等的了。”

他说:“从那个时候我就知道,贫穷就是一种罪。”

最基本的教养,就是不消费别人的痛苦

十二三岁的小孩,还学不会成人世界里的掩饰,任何的不同在小孩心里都会被无限放大。

他们会因为“特殊身份”对朋友分类,会口不择言地嘲笑,所以那些“贫困生”因为家庭原因被孤立形成的小圈子,没有人会愿意进入。

很多孩子不到万不得已不愿意暴露自己的家庭情况,宁愿不要钱也不愿意被边缘化。

念高中的时候,我们曾被拉去报告厅作为一场颁奖仪式的观众,好几位考上重点大学的高三毕业生被颁发助学金。其中一位学姐作为代表发言,讲述自己父亲的去世,讲述家庭的困难,感谢全市的帮助,感恩能获得这些助学金。

她在台上几乎泣不成声。后来我才知道,她不是因为想到父亲的离世才痛哭,她是对于在公众面前戳破自己的脆弱、窘境而难过。

单纯的善意应该要考虑到被施舍方的心理,而不是让它沦为展现个人“善意”的秀场。

以善良的名义,活生生把别人的痛苦撕开来展现给大众看,这种“善良”才更应该让人警醒。

△ 

知乎网友@Islac曾说,所谓“消费别人的不幸”就是将他人的不幸作为衬托自己善良或幸福的工具,升华自我形象,满足内心意淫。

很多新闻报道,为了突出悲情故事,将麦克风和镜头对准当事人,一遍一遍地追问他们的细节和感受。

“你一定很痛苦吧?”这是很多人在采访中一定会被问到的问题。

每当看到这样的镜头,我都忍不住会想,让一个已经受伤的人面对冰冷的机器,在陌生人面前一遍遍揭伤口,承认痛苦,这应该很残忍吧?

把痛苦剖开、放大、甚至是扭曲,然后告诉围观者:

你们看,这个人好惨啊,但是他好坚强哦。

赢来一点关注和点击,成全一些人茶余饭后的谈资,释放一些廉价的感伤,被自己的善良感动一回。

然后,这个不幸的故事就被抛在脑后。

消费苦难,就是明明置身事外,却偏偏要说自己感同身受。

尼桑曾说:“如果我们学会使自己更加愉快,那么我们最好不要给别人制造痛苦,不要有折磨别人的念头。”

通过宣扬别人的不幸而盗来的幸福感终归是不长久的,伪善的谎言一戳就破。 

最好的教养在于,不要把自己的利益凌驾于别人的伤口上。 

台湾漫画家朱德庸有一本漫画《大家都有病》,说的是这样一种现状:生活中的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带着一些伤痛前行。

这些伤痛代表曾经失败、不堪的自己,是每个人最隐秘的内心世界。它们和身体的隐私部位同等重要,如果被强行剥开,无异于强奸。

所以不要轻易触碰雷区,你没有资格“帮助”别人认识到痛苦。

任何无关痛痒的义愤填膺,都是“不需要深度,只表达态度”的个人作秀。

无论你的目的是鞭挞人性还是宣扬正义,不拿他人的痛苦当消遣,不拿他人的痛处当谈资。愿意帮忙,就伸出援手,但事后请不要随意炫耀。

这就是教养的体现。

刚表态过的朋友 (0 人)

  • 匿名

  • 匿名

  • 匿名

  • 匿名

  • 匿名

  • 匿名

  • 匿名

  • 匿名

最新评论

GMT-5, 2025-4-20 18:5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