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美国著名国际问题专家、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首任院长格雷厄姆·艾利森(Graham Allison)出版了他的新书——《注定开战:美国和中国能否逃脱修昔底德陷阱?》(Destined for War: Can America and China Escape Thucydides’s Trap)。7月2日,英国《泰晤士报》刊登了一篇关于此书的书评。 书评中称,这本书是一记有用且重要的警钟,战争的风险是切实存在的,其后果难以形容得可怕。与此同时,书评中还引用了艾利森的话,称美国不必成为中国的奴隶,但必须要学会接受中国强大。 书评中写道,1962年夏天,时任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读了《八月炮火》一书,并为之深深震撼。该书记录了欧洲如何进入第一次世界大战。 两个月后,这位美总统就遭遇了古巴导弹危机,这是冷战期间最危险的一个时刻。掌握的一些历史教会他如何应对此次事件。 如今的总统特朗普似乎只阅读合同,而且他所认为对历史的了解,大部分都是错误的。40年来一直进出美国政府的哈佛专家格雷厄姆·艾利森认为,这一点令人感到担忧。他看到了美国和中国之间存在严重的开战危险,这某种程度上源于美国拒绝承认自己作为世界上处于支配地位的国家,正在被一个后来者所取代。除非每个国家都显示出对另外一个国家的核心利益的极大尊重,而不是像此前那样,否则灾难将会降临。 艾利森认为,美国人喜欢教训中国人行事要“更像我们一样”。然而,如果他们这样做了(如果他们效仿20世纪美国那种咄咄逼人的做法),结果将是令人不快的。 “修昔底德陷阱”是指公元前5世纪崛起的城邦雅典和军事霸主斯巴达之间的冲突。雅典一位使者告诉斯巴达人:“弱者应当臣服于强者是一条亘古不变的法则”。但是后来的战争冲突把这两个城邦都毁了。 该词常见于分析中美关系的文章中,而《注定开战》的作者艾利森就是该词的提出者。他曾于2012年借“修昔底德陷阱”的历史学隐喻,复燃了西方学术界尤其是美国研究者对美国衰落的焦虑,以及对中国崛起的担心,成为当下国际研究与大国博弈的热门话题。 书评中还提到,艾利森在《注定开战》里提供了一系列有关中国非凡崛起和美国相对衰落的数据。1945年以后,美国占了全球近一半的市场,而到了1980年,这一比例下降到22%,如今只有16%,未来到了2040年,可能会下降到11%。 与此同时,中国却从1980年的2%上升到去年的18%,预计在未来25年将达到30%。 新加坡总理李光耀被艾利森称赞为一位最敏锐的中国问题观察家。李光耀称中国是“世界历史上最大的一个参与者”。自2008年后,每隔一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量(GDP)比整个印度的经济规模还大。 艾利森还在书中写道,“世界从来没有见过全球力量对比如此迅速的根本性转变,如果北京和华盛顿的领导人继续像过去十年来那样行事,美国和中国势必会有一战”。 美国希望遏制中国,而中国不希望被遏制。艾利森警告说,不要心存妄想,认为美国的军事力量难以抵挡。 艾利森希望白宫成立一个“历史顾问委员会”,就像“世纪顾问委员会”一样,为眼下世界上“最大权在握的那个人”提供一点早该接受的教育。 这本书听起来是一记有用且重要的警钟。稳定性和可预测性是避免冲突的关键因素,美国需要一项协调一致的战略,而不是不时地因为言论或巡航导弹冲上世界舞台。 美国和它的总统渴望保持历来对中国的控制,艾利森说,这样的结果并不在可选之列。我们不必成为中国的奴隶,但我们必须学会接受其强大,尽管有时它展示自己强大的方式令我们反感。而为了避免一场战争,这一点可能还不是我们必须要吞下最苦的药片。战争的风险是切实存在的,而其后果难以形容得可怕。 哈佛大学的政治学家格雷厄姆·艾利森(Graham Allison) 据澎湃新闻网此前报道,尽管艾利森是以《注定开战:美国和中国能否逃脱修昔底德陷阱?》来命名自己的新书,但是在6月25日举行的第六届世界和平论坛上,艾利森却表示,“中美之间的战争不是不可以避免的。” 当时,美国务院负责东亚和太平洋事务的前副助理国务卿托马斯·克里斯坦森(Thomas Christansen)也同样认为,虽然中美之间存在一些结构性的矛盾和挑战,但是中美之间并非“注定一战”。 为了处理中美之间的复杂关系,避免陷入所谓的“修昔底德陷阱”,早在2013年我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就提出了以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为内涵的新型大国关系的战略方向。今年3月份美国国务卿蒂勒森访华,以及4月份中美元首海湖庄园会晤时,美方也对此做出了积极的回应。 |
GMT-5, 2024-12-25 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