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后 法拉盛 艾姆赫斯 布鲁伦 曼哈顿 其他 全职兼职 餐馆工 甲店发廊 按摩工 生意转让 二手 二手车 电脑WIFI 防盗报警 失物招领
律师 贷款 旅行社机票 白送 保险 纽约发布 翻译 补习培训 保姆幼儿 搬家 电招车 旅馆 房产 快递货运 美容理疗 考牌练车 加州驾照
印刷招牌 签证留学 移民入籍 会计报税 装修 冷暖水电 可疑号码 法律案例 生活曝光 交友征婚 美甲笔试 手試 拔毛 入籍 纽约驾照

小纽约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小纽约网 华人资讯 查看内容

“中国式打击教育”,不合格父母自创的遮羞布

2017-8-10 09:58| 发布者: 潇洒哥| 查看: 4246| 评论: 0

 有网友问:母亲总是打击我,经常说我长得丑气质差穿得丑。我不理解为什么母亲会这样,不是说母亲都喜欢自己的女儿吗?面对这样的母亲,我该怎么办呢?

  01/

  也许能令这位网友感到一丝宽慰的是,她的母亲并不是特例。毕竟做父母这件事,也不需要经过考试。

  只不过太多的孩子在成年后都选择把伤痛埋下不提。

  但是不计较不代表不记得,不说不代表没有伤害。

  对于这些父母,孩子仿佛是他们的作品,横看竖看,他们就是对自己的这件作品不满意。

  奇怪的是,作为塑造这件作品的人,他们不怪自己手艺不精,用心不够,反而责怪孩子是一滩烂泥扶不上墙。

  
女孩不堪父母打骂,宁愿捡垃圾也不回家

  

  佳丽是我的大学室友,今年是她的考研三战。

  她想工作,不想考研,她妈就会说,“读个三流大学,四年啥也没学会,不读研以后喝西北风去?我可不养你!”

  去年考研,虽然分数没达到报考学校的分数线,但是如果调剂的话也能调到一所不错的学校。她妈就说,“三百多分很高吗?你咋这么看得起自己?”

  之前,佳丽也和母亲提过,如果考研考不上,想试试出国读研。她妈就说,“你把爸妈当提款机?白吃白喝家里这么多年,还有脸要钱出国!“

  佳丽本可以在老家复习考研,现在她毅然决定自己边工作养边做考研的准备。

  “吃人家嘴软拿人家手软!真想从此断绝关系!”

  02/

  “因为父母爱你,所以可以原谅”。

  真相是:打击式教育是中国式父母硬扯下来的遮羞布罢了。

  在知乎上,有网友问,如何面对父母的打击式教育?

  最高票的回答是:不存在打击式教育,打击就是打击,打击的目的可能包含了教育,但更多的是对子女的否定。

  前段时间,四川一名高中生小斯在高考后选择自杀。在他自杀后,他的QQ空间发出了一篇定时说说,控诉对父亲的不满。

  
小斯自杀前在QQ空间发的说说

  

  小斯说,父亲心情不好的时候,会打他,考98分都会被骂。他已经完全感受不到父亲的爱了。而父母在伤痛之余,还是不懂自己对孩子的心灵造成了怎样的伤害。

  有一个笑话这么说:为什么父母只会看成绩?——废话,你以为他们看得懂答案吗?

  试想一下如果爱因斯坦生在中国,应该早就因为功课太差被爸妈打击到不会思考了。北大清华的高材生很少有学得特别苦的,因为没有学习的动力、兴趣和自发性,一个人根本就不可能走这么远。

  对于信奉“打击式教育”的父母来说,竟然把孩子的快乐视为最大的敌人。

  有的父母一辈子都不能明白他们的打击造成了什么样的后果。自童年时期对孩子的打击,早就让孩子为了保护自己,日积月累建立起和父母之间的围墙,当孩子长大成人之后,他们会选择彻底切断和父母之间情感的沟通。

  
深圳龙岗16岁女孩服毒自杀,曾常常被父母打骂。

  

  有网友在讨论时称,父母从小就打击自己,长大后,自己的性格变得十分内向,不敢轻易说出自己的想法,朋友圈很小,对外人沟通总是讨好状态,事情做的不好,直接会让自己内疚很久,哪怕是他人的过错。

  这个回答收到了很多赞,不知道多少网友是在一条条对号入座后苦笑着按下这枚赞。

  可怜又可恨的父母一直在等孩子的一句感谢,而孩子却一直在等父母的道歉。

  03/

  孩子被父母带到世上,本身就是不由自主的。既然选择把这个生命带到人世间,就要做好为它负责的准备。

  前段时间读华裔作家伍绮诗的小说《无声告白》。故事以二女儿莉迪亚的死为开头,一步步剖析出看似平静和谐的家庭内部的种种矛盾。在父母眼中,女儿莉迪亚听话懂事,把实现父母的愿望视为毕生梦想。

  随着越多的细节浮出水面,莉迪亚的死变得越发合乎情理。她不爱医学,但是为了讨好妈妈,她做了一个“学霸”。作为一个亚裔女孩,迫于父亲教导她要积极融入集体,她每天都假装放学后和朋友讲电话,实际上电话的那头空无一人。

  莉迪亚的父母虽然鲜少用恶毒的语言打击她,但是这种无形中施加的压力让这个十几岁的女孩无所适从,最终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

  
《无声告白》

  

  父母教育失败的可怕之处并不在于表层上的言语攻击,而在于他们给孩子营造了一种错误的是非观和世界观。

  看似孩子对父母扭曲的三观逆来顺受,实际伤害累积,最终的恶果就是压垮孩子的承受极限,让孩子走上不归路。

  记住,孩子不是父母失败人生的后悔药。

  04/

  陈乔恩在上《旋风孝子》的时候,每一期和母亲互动的场面都十分尴尬。

  她和母亲之间的互动根本不像一对亲密的母子,旅程中母女两人相对无言,合影时母亲的手不知安放在何处。

  在上《非常静距离》的时候,陈乔恩也讲述了她从小在母亲的“打骂教育”中成长起来。小的时候,她甚至宁愿选择在墓地里对着亡者的墓碑发呆,也不要回家面对母亲。

  成年后的陈乔恩很多时候都更喜欢自己一个人宅在家里,因为她不知道该如何与人沟通。在生活上遇到困难,她也不会选择告诉母亲,而是向哥哥诉苦。

  或许,孤单比痛苦更舒服。

  05/

  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曾在《中国人的修养》一书中说到:

  “决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学习成绩,而是健全的人格修养。想要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家长首先要做的就是改变说法的语气和方式。“

  可惜太多的父母都不知道这一点,他们在言语上对孩子的打击,犹如带有倒钩的皮鞭。成年后,曾经是伤口的地方,生出逆鳞,那是他们用来保护自我的盔甲,也是将自己与世界隔离的保护层。

  在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中,主人公松子从小不受父亲的喜爱,父亲总是板着脸对她。

  一次,松子和父亲一起出去观看表演,舞台上演员滑稽的鬼脸把父亲逗笑了。松子发现后,就时常模仿这个鬼脸,搏父亲的笑容。这么做的后果就是,松子在成人之后,每次遇到事情难以解决的局面,就对同事或者身边的人做这个鬼脸。

  然而,这个鬼脸常常弄巧成拙,把局面转变得更加难以收拾。

  
《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中松子的鬼脸成为她从小到大讨好父亲的唯一方式

  

  可以说,父亲的冷漠造成了松子在成年后性格的畸形。

  当一些父母是出于“严加管教”“为你好”的心理打击子女的时候,还有一些父母,他们的打击完全是出于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内心。

  这样的父母往往构成两个极端,要么犹如松子的父亲一样,给孩子无尽的冷漠,要么就是为了满足自我的控制欲,完全不考虑孩子的内心感受,把在工作生活中的压力转接到对孩子的打骂讽刺之中。

  有心理分析称,这样的父母是“缺乏界限感”的。他们不把孩子当做独立的个体,而是看做发泄的对象。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每瞬间,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你教育孩子,也是在教育自己,并检验自己的人格。

  然而,太多的父母都忘记检验自己的人格,觉得小孩没有心,可以随意伤害。而小孩子记得被打就是矫情,就是白眼狼记仇,却让孩子成为自身人格的受害者。

  06/

  回到《说说而已》中那位网友提出的问题,黄老师给出了这样的回答:

  有网友说,父母如今五十多岁了,有时候和他们静下来沟通,回忆小时候对自己的伤害,他们会矢口否认。

  但是当自己再做错事,父母指责自己的语气和二十年前一模一样。

  他就知道,他已经不奢求父母能改了。

  唯一能做的就是,设置好自己的心理防线,不让父母的言语再伤害到自己。

  如果自私的父母伤害孩子,是因为害怕孩子变得强大,那就让自己真正变得强大起来,远离他们的伤害吧。

最新评论

GMT-5, 2025-2-24 05:0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