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特别能理解李文星,在北京计算机培训班特别贵,他当时内心肯定也是特别急躁,非常想找到一份工作。”今年刚刚大学毕业的胡起,在互联网求职过程中也遭遇了种种不顺。 “我6月份毕业刚到北京,当时在一个招聘网上了看到了一家名为‘用友科技’的公司,简历投递第二天就接到了面试电话,面试很顺利,对方承诺了8000的高薪,但提出要先去天津出差2个月。”胡起对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说,他原本已经收拾好行李准备去天津,但在接到面试电话后,却再也联系不上这家公司了。原本还有些失落的他,在看到李文星事件后,吓出了一身冷汗。 8月,澎湃新闻记者采访了数名大学生,他们有的刚刚毕业,有的还在实习,有的已经是求职“老江湖”,却都遭遇了各种各样的求职骗局。 着急找工作,一天投30份简历 今年5月,毕业于广东某高校的程越,开始了自己的第八份工作。 2015年毕业的他,已经在2年内已经换了7份工作,最短的仅做了一个星期,“都是在网上投简历,没有几家是正经的,不是骗钱就是骗劳动力。”但眼看着身边的同学都慢慢稳定下来结婚生子,自己却还没有一份稳定的工作,程越的求职压力越来越大。 “最多的时候,一天在两个招聘网站投了30多份简历。”今年5月,程越终于找到了一家“高薪”工作,“是一家化妆品公司的销售经理,面试的时候说看重我工作经验多,底薪就有8000多,如果能完成业绩,至少能拿到15000左右。”这对于本科毕业的程越有着很大的吸引力。 然而到了入职时,程越才发现,大家都是“销售经理”,实际工作就是出去跑美容院,推销产品,“其实这不是我想做的工作,但是当时觉得工资给得高。” 入职后,程越被通知,在拿正式工资前还需要进行为期3个月的试用,其间没有工资,只有提成,“我一开始是很怀疑的,但老板说,只要能完成业绩底线,提成和正式工一样多,能拿8000(元)左右。” 为了这份“高薪”,程越几乎没有休息地在外跑各种美容院,并成功与两家美容院签了合同,然而第一个月却没有收到一分钱工资,“公司说试用期的工资要等结束后一起发放。” 但距离试用期还有1个月时,公司以“业绩不合格”为由,将程越等一批招进来的7个人全数辞退,“我因为签了两家美容院,所以给了我1200块钱的‘实习提成’,而其他没有签的人,一分钱都没有,但他们也联系了很多可能会签的潜在客户。” 这一段“被骗”的工作经历,对程越造成了很大的打击,“我现在都不敢在网上轻易投简历了,一看有试用期,更加不敢尝试。”但求职压力如影随形,日益加重。 今年刚刚从天津理工大学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的李梓,也面临着无法言说的就业压力,“连续参加了几场本市招聘会都没有结果,压力真的很大,又不想呆在家里啃老,找工作很着急。” 为了能够赶快找工作,和程越一样,李梓在58同城招聘网上开始广撒网,四处投简历,很快就有几家“名企”找上门来,称愿意“高薪聘用”。 李梓选择了天津市西青区的一家公司前去面试,到了面试地点后,他却被对方带往了一间没有任何标志的写字楼,“那个‘工作人员’说是‘员工分配中心’,要先交25块钱的入职费用,用于拍摄登记照和身份证复印。” 这些流程都完成后,李梓以为马上就可以到公司面试了,却没想到对方再次提出了让她交200元参加“入职体检”。“当时我就起了疑心,我连公司的影儿都没看到,还没有面试就直接入职,这也太奇怪了吧?”随后李梓便拒绝交体检费并离开了写字楼。 这样骗局在程越的眼里看来,只是“小菜一碟”,但对于李梓的情况,他深有感触,“着急找工作时是最容易被所谓‘高薪’和‘名企’欺骗,没有工作的时候太着急了,自己压力大,家里人也催,等得越久,期待越高,看到高薪的工作更是不敢放弃机会。” 据人社部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预计将达到795万人,再创历史新高,加上往年未就业的毕业生,就业任务繁重。人社部总结2017年就业形势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总量压力巨大,二是结构性矛盾更突出。 在就业压力持续增长的背景下,和李梓有类似经历的大学生不在少数,很多学生都是因为毕业找工作压力太大而“乱投医”,以致上当受骗。 一位毕业多年的“老江湖”余超告诉澎湃新闻,自己今年上半年正失业在家,突然接到了一位相识多年的老朋友友介绍说自己在湛江有家店面现在缺人手,结果却被带往北海遭遇传销组织洗脑。 面试地点挺正经,工作现场脏乱差 “他们面试地点有完整的门面、广告、前台、办公室……所以我就完全相信他们了”,武汉某高校学生雷小东(化名),想在暑假时给自己找一份兼职,通过中介找到了一家名为“海之最”的月饼厂看流水线的工作,按要求先参加了面试。 让雷小东惊喜的是,面试官根本没问多少问题,收了100元中介费和100元保证金,就和他签订了合同,让回去等消息。 然而一连等了3天,雷小东仍然没有收到通知,等他找上公司的门时,却被告知省内的工作已经没有了,建议他去北京工作,“她说是去北京一个物流公司做分拣,很轻松,包吃住,一天还有100块钱,当时我充满幻想,想象着已经是像顺丰一样厉害的物流公司。” 因为是外地,中介又额外收取了200块钱。在去北京的途中,雷小东给朋友们发送了自己的位置,还在国家工商信息网上查找了中介所说的物流公司名称,“翻烂了手机也没有查到。” 到了北京,一辆大巴车拉着雷小东等一号人进了六环处一个名叫大兴村的棚户区“等了十来分钟,来了3个光头,穿着脏兮兮的背心,趿拉着拖鞋板,戴着大金链子,还有纹身。” 雷小东说,“光头”和司机接头后,就把雷小东一行人带到了村子里。“一个小门,上面用广告布拉了一块招牌,写着‘某某物流’,真的是无法形容,脏乱差都算是高估了,就像收破烂的。” 晚上11点多,陆陆续续有人从外面回来,“浑身脏兮兮的,没有一块干净的地方,走路都是拖着脚步,随时要倒下去一样,不说一句话,澡也不洗的直接就睡。” 雷小东告诉澎湃新闻,他们都是被招聘来的大学生,他想找一个人打听下情况,然而对方只是悄悄说了句:“要走趁早走。” 第二天天还没亮,雷小东等人就被一辆小型面包车拉到了一间位于五环外的仓库,里面堆满了家用防盗门,“最轻的有100来斤,最重的双开门有400多斤,我们就是要把这些门从仓库搬到货车上。” “200多斤的铁门就靠人用背背着,货车车厢离地面很高,负责人就用宽木板搭了个斜面,背着这些门踩着木板上车,随时有踏空的可能”。在搬运时,雷小东趁机和一个专职搬运工搭上了话,得知像这样的工作一天工资就需400元,而公司只承诺他们100元。 完成一个仓库的工作后,雷小东又被拉着去了另一间仓库,“从早上4点半到晚上11点半,几乎没有休息过,衣服也被磨破了,手被划伤了,还好在凌晨1点活着回了宿舍。” 晚上,雷小军一行人都无法入眠,一起商量着该如何离开。第二天一早,雷小东借钱买了回武昌的票,一行18人结队出门,“他们没敢拦我们,我们也没敢要那一天的工资。” 除了雷小东,毕业于湖南某大学的王鑫向澎湃新闻总结了类似经验,“很多假公司的面试地点都会选择在有名的地方附近租房,看上去都很好很正规的样子,实际上去了工作地方就知道什么叫脏乱差”。 招聘平台漏洞多,投诉无门 “说实话我这个暑假被骗了3次,都是在58同城找的,我现在已经把58同城卸载了”,广西某高校大三学生鲁波本想找一份暑期兼职,却没想到屡次被骗,对于网络招聘他已经完全不再相信。 鲁波说,自己一直想找份暑期实习,在58同城上看到一些工作岗位比较符合就投了简历,简历通过后公司就会有人电话联系。暑假里自己通过这种方式找工作已有3次被骗经历,“前两次被骗的少,每次200元,而且他们是以办理工作证收钱,然后就没下文了。” 最近一次受骗是应聘一个名为“星空明月文化传媒”的影视公司提供的平面设计岗位,去后却被安排当群众演员,“我当时就蒙了,我报的是平面设计师,感觉被骗了,还交了1000元食宿费。”鲁波说,当时面试的大多是大学生,不过不管应聘什么,最终都是做群众演员。 “这种事情报警也没用,警察说这事他们管不了,不能说网络招聘都是假的,我们应聘者需要提高辨别能力,我以后再也不会轻易相信网络招聘了。”鲁波说。 遭遇过数次影视公司被骗经历的李国弘说,“招聘平台上公司简介很少,这些公司经常换名字,都是一个套路,换完名字再骗人,根本没人管。” 被化妆品公司欺骗了2个月的程越,对于网络招聘也失去了信任和希望,“前几天我在其他网站上尝试再找一下这家化妆品,很容易就找到了,他们还在继续同这种套路来招人,我也尝试给平台打电话投诉,可是电话一直打不通。” 但除了网络招聘,程越也不知道还可以在什么地方能够找到大量的招聘信息,“跑招聘会的效率很低,经常投了简历后石沉大海,而且适合自己的工作不太多,逛了一天也投不了几份简历,不如网上招聘的信息那么多。” 程越坦言,尽管知道网络招聘有各种骗局,但或许不久之后,自己还是要重新回到各大网络平台来找工作,“真的希望国家能够加大对招聘平台的管控,平台也能够提高对招聘公司的审核,尽量给我们大学生们提供一个安全的就业平台。” 近年来,大学生求职被骗的案例层出不穷。据河南一家媒体统计显示,仅2016年6月至8月,其新闻热线就接到72条大学生在线求职受骗的线索。 2016年7月,《扬州晚报》曾报道一名刚毕业的女大学生网上求职,结果轻信淘宝“刷单”被骗近万元。此外,今年1月份《中国青年报》报道西安市西京学院一毕业生求职不到一个月撞见三个大“坑”:被用人单位提前收取“防违约押金”、被黑中介骗了500元钱、被疑似传销组织的不明团伙骗到了外地。 网络招聘市场存在立法滞后的现象 对于屡屡发生的大学生求职被骗现象,广西民族大学社会学研究院研究员龚永辉认为,网络招聘所引领的社会趋势是无法改变的,“社会走得很快,就像走路的姿势一样,立正时身体是平平稳稳的,走得快就是两脚交替前行,身子是前倾的,走的任何一步如果静止看都是偏的。” 他表示,大学生求职被骗是网络招聘市场发展太快而出现的正常现象,但想要维持平衡,“发现一个问题就要堵住一个漏洞。” 事实上,虽然近些年大学生求职被骗案例越来越多,但国家并非没有相关法律法规监管。2015年2月1日,劳动保障部新修订的《就业服务与就业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正式实施。 《规定》明确指出,禁止职业中介机构提供虚假就业信息;以暴力、胁迫、欺诈等方式进行职业中介活动;为无合法证照的用人单位提供职业中介服务;伪造、涂改、转让职业中介许可证;扣押劳动者的居民身份证和其他证件或者向劳动者收取押金等违法行为。 同时,2014年出台的《网络交易管理办法》第二十三条也规定,第三方交易平台经营者应当对申请进入平台销售商品或者提供服务的法人、其他经济组织或者个体工商户的经营主体身份进行审核和登记。 对以上规定,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程方平表示赞同,“网络平台不是收了钱就完事了,大学生在网络平台求职被骗平台也是有连带责任的,如果平台一味地强调自己是没有责任的,老百姓最终也不会买账。” 他认为,网络服务机构应该具备一定的职业道德,“现在有的是直接犯罪,有的是容忍犯罪,这个是需要规范的。” 同时,程方平指出,现阶段网络招聘市场确实存在立法滞后的现象,“立法监督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利益相关者的监督,在这些方面如果没有法律规定,或者没有实际作用,很多问题都会长期得不到解决。” 上海政法学院社会学教授章友德也对澎湃新闻表示,现阶段政府对市场的监管尤其是对新兴产业的监管力度还不够,“政府一方面鼓励互联网等新兴产业大力发展,但另一方面对这些新兴产业或者产业转向的间隙中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明显严重滞后,并没有有效地、针对性地监管。” “毕业生就业权益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 除了应当加强立法和监督,章友德还指出,从教育供给方来看,学校虽然有专业教育,但就社会鉴别意识、风险应对能力等方面是目前学校教育的短板,“学校教育不能停留在专业方面,学校和社会是两个不一样的环境,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脱节没有让同学们认识到社会的复杂性,所以学校方面还必须加强工作。” 对此,作为高校一线就业工作人员,山东大学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中心老师常海峰告诉澎湃新闻:“就我们学校而言,目前开设了职业规划、就业指导等课程,内容有专门涉及大学生求职中的权益保护,还举办模拟求职活动和专题讲座,努力帮助学生提高虚假招聘防范意识和就业权益保护能力。如果出现被骗情况我们也会帮助同学们维护合法权益。” “构建有效的大学生就业权益保护体系并切实维护多方主体的合法权益,可以说是任重道远。一些不法分子试图通过高校就业平台和人力资源中介发布虚假招聘信息,对此我们一直密切关注。” 常海峰说:“对于学校就业信息平台而言,老师作为‘把关人’会投入大量精力审核把关。任何用人单位来校宣讲或发布在线招聘信息,我们都会严格审核其经营状况、资质并加强信息管理,确保学校就业平台安全可靠。同学们在求职中也要充分利用学校建设的正规渠道和平台。” 不过常海峰也表示,毕业生就业权益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大学生也应提高防范意识和能力。“作为求职者,每个同学都应该了解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法律法规和签约流程等事务,注意加强信息甄别,认真核实职位内容,防范缴纳各种名义的费用,出现侵权状况时保留证据并及时与老师联系。” “现在大学生毕业了很多都还没成人,18岁获得公民权,20多岁自身防范意识还不够,学生好像永远长不大。”龚永辉认为,家庭安全教育和学校就业教育的缺乏虽然是大学生受骗的重要因素,但社会本身就是有天使也有恶魔,“政府监管是必须的,但也不能完全依靠别人,每个人都应该独立提升个人素质,如果长不大就会在社会受到伤害”。 此外,程方平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也表示,社会上一些欺骗性的招聘都是直击弱点,提供的都是一些工作不忙、任务不重、收入又高的工作,很有诱惑力,“这些就是投其所好,如果大学生以平和的心态去就业可能就会好一些,常态的招聘都是务实的。” 同时他也认为,“社会就是真实的社会,不是说到处都是圣人,肯定会有些问题,我们了解了以后对自己负责了才会少受骗”,大学生求职被骗首先要从自己找问题,毕竟没被骗的还是多数,“大学生已经成人了,我们大学生毕业的时候要是一个成熟的人。” |
GMT-5, 2025-1-12 1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