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论坛 社区新闻 纽约新闻 国际新闻 自由快讯 交友征婚 男女搭伙
皇后区 法拉盛 布鲁伦 曼哈顿 房产买卖 二手转让 二手车 生意转让 白送 失物招领
律师 移民入籍 会计报税 法律案例 翻译服务 补习培训 旅行机票 包车地陪
大小搬家 防盗报警 印刷招牌 大小装修 冷暖水电 入籍考题 纽约驾照 加州驾照

小纽约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小纽约网 华人资讯 查看内容

美洲华侨史话(9)

2017-9-12 16:08| 发布者: 潇洒哥| 查看: 6517| 评论: 0

导语
美洲华侨与祖国血肉相连,是同呼吸、共命运的关系。祖国富强之日,正是华侨在异国他乡受人尊敬之时。所以,华侨对祖国的前途和命运十分关注,迫切希望祖国能够早日繁荣富强起来。

  美洲华侨无论是在反对帝制时期,还是在抗日救亡的烽火岁月里,或是在文化经济建设中,对祖国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第一节 反对帝制时期的贡献
美洲是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在海外初期革命活动的基地,美洲华侨则是支持孙中山先生进行以反对帝制为中心内容的辛亥革命的生力军。

  1894年兴中会在美国檀香山成立,1911年武昌起义推翻清政府,由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又进行反袁的二次革命,初步完成了这个民族民主革命的历史任务。在这17年中,美洲华侨为推翻帝制、建立民国进行了巨大努力,作出了不朽的贡献。孙中山先生对美洲华侨及其他地区华侨的这种杰出贡献给予高度的评价:“华侨是革命之母。”

  (1)积极参加孙中山创建的革命组织兴中会和同盟会

  美国的檀香山是孙中山在海外进行反清革命的策源地。檀香山是夏威夷的政治、经济和文教事业的中心。18世纪末叶,契约华工就开始到达檀香山,从1851年起,华工就大规模移入,到1910年华工已达21674人,占全岛人口的11.3%,赴檀香山的华工比赴美国大陆的早,而且比例亦高。赴檀香山的早期华工,大多来自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县)。早期华侨且在香山占有较强的经济实力。

  孙中山先生的胞兄孙眉于1871年渡海抵达檀香山谋生,是茂宜岛上富甲一方的农场主,又在茄荷雷经营商务,是当地颇有名望的华侨资本家,素有“茂宜王”之称。1878—1883年,孙中山曾就读于檀香山由英、美教会兴办的意奥兰学校和奥阿厚书院。1884年又在孙眉商店里当店员。在这里,他接触到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先进的资产阶级思想,大大开阔了视野。从1878年起孙中山曾六次到达檀香山,旅居时间前后长达5年半之久。

  孙中山早期曾怀有强烈的“实业救国”或通过“改革国邦”的改良办法拯救中国。于1894年曾给李鸿章写了《上李鸿章书》,并与同仁一起赴天津,亲自会见李鸿章面议改良事宜。上书及面议失败后,孙中山清醒地认识到“清政府积弊重重,无可救药,非彻底改造,决不足于救亡”①。毅然走上了革命道路。

  清政府为维护摇摇欲坠的统治,加强同帝国主义的勾结,加紧对中国人民进行镇压。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斗争,自然就成为清政府的肉中刺、眼中钉,力图进行镇压。为进一步开展革命斗争,孙中山于1894年冬途经日本抵达檀香山。

  孙中山抵达檀香山后,在华侨中积极宣传革命,获得了经营商业的宋居仁、夏百子、邓荫南等的响应。11月24日,孙中山与华侨陈孟谦、黄保、冯永明和黎显祥等20余人,在美国卑涉银行华人经理何宽住宅召集会议,选举华侨刘祥仁为第一任会长,组织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在兴中会章程中,孙中山厉斥清政府“庸奴误国,荼毒苍生”的祸国殃民的反动统治,鞭挞了世界列强“蚕食鲸吞”中国的侵略活动,第一次响亮地提出了“振兴中华”的革命口号。在尔后为兴中会写的入会誓词里,孙中山还提出“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革命纲领,其目的就是要推翻清政府的统治,赶走列强,建立以美利坚合众国为榜样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孙中山在美洲华侨中的革命活动,使美洲华侨逐步觉醒,投身于以孙中山先生为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行列。同盟会成立前,兴中会有名册可查的会员共286人,其中在1894年冬在檀香山入会的华侨就达126人之多。兴中会的成立对孙中山领导的初期革命活动曾起过重要作用。

  兴中会为中国革命同盟会(简称同盟会)的成立在组织上创造了条件。1905年8月在孙中山的倡导之下,以兴中会和华兴会为基础,联络光复会,在日本东京成立同盟会,举孙中山为总理,黄兴等分任协理,分任执行、评议和司法三部工作,成立全国性的革命组织。确定政纲为“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制订《军政府宣言》、《中国同盟会总章》和《革命方略》等文件,创办《民报》,对改良派展开论战;在国内外建立革命组织,联络华侨、会党及新军,为推翻清政府作好了组织上的准备。

  (2)美洲华侨为推翻帝制所作的贡献

  兴中会成立后,孙中山为实现其革命纲领,从两方面着手作了准备:一是大造革命舆论,同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君主立宪改良派展开大论战,以提高美洲华侨和中国人民的革命意识;一是积极准备和实施武装起义,以最终结束帝制在中国的统治。

  在同君主立宪改良派的论战中,美洲华侨社会曾是革命派与君主立宪改良派进行大论战的主要场所。

  1898年维新运动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先后逃到日本。他们在日本创办《清议报》,鼓吹“斥后保皇”,仍怀着对光绪皇帝的“愚忠”思想进行保皇活动。1899年7月20日,康有为等到达加拿大,成立“保救大清光绪皇帝会”。保皇派以保皇才不至亡国的说教,以保皇有功,将来可以论功行赏、升官晋爵、发财致富为诱饵,拉拢美洲华侨。梁启超并以“革命保皇二事,名异而实同”、“借名保皇而实革命”的谎言,欺骗华侨,大挖革命派的墙脚。康有为公开抛出《辩革命书——与南北美洲诸华商书》,攻击革命,为清政府张目;鼓吹清朝是“古今至仁之政”的“圣朝”,说革命必“自生内乱”而亡国,散布中国民智未开,不能实行民主等等。康、梁的保皇言论和保皇活动,曾一度迷惑了不少华侨,使他们加入了保皇会。在很短时间之内,美洲华侨曾设立11个保皇会总部,86个支部,其中加拿大12个,美国58个,墨西哥九个,中美洲四个,南美洲三个②。并在檀香山、旧金山等地出版保皇刊物,极力诋毁革命。

  不清除保皇派的影响,就会使革命蒙受损失。为此,1903年10月,孙中山由日本到达檀香山,先后在华侨程蔚南主持的《檀山新报》发表《敬告同乡书》和《驳保皇报书》两篇文章,宣传不首先推翻清政府就断不能救国的道理,同保皇言论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为了取得华侨组织洪门会的支持,孙中山接受其母舅洪门人士杨文纳的建议,经洪门前辈钟非养的介绍,于1903年11月2日加入了洪门会。此后,孙中山依靠洪门会的支持,逐步清除了康、梁保皇势力在檀香山华侨中的影响。

  1904年4月6日,孙中山离开檀香山到达美国大陆,在旧金山上岸时遭到保皇势力的暗算,一度被美国移民局拘留,经洪门会—致公堂总堂主要领导人黄三德大佬营救,在胜诉后光荣出狱。孙中山出狱后,更加强了对美国保皇势力的斗争。

  为了使洪门会—致公堂的侨胞支持祖国革命,孙中山撤换了为保皇派效力的《大同报》主编,使其为祖国革命呐喊,制造舆论;同时委托旧金山《中西日报》刊登邹容著的《革命军》,以宣传革命宗旨。孙中山为洪门会—致公堂重订总章程,规定:“本堂以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宗旨”,以此代替“反清复明”的陈旧口号,并倡议洪门会重新注册,整顿思想。经孙中山多方努力,美国洪门会一致公堂逐渐成为一个革命的华侨组织。此后,孙中山在日本成立国民党前身同盟会时,美国旧金山亦成立了支部,并经黄三德同意后同盟会美洲支部与洪门会一致公堂合并,将致公堂逐步纳入了革命轨道。

  在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和革命派为有力地展开对保皇派的斗争,先后在美洲创办了许多刊物,其中包括有《大同日报》(1902年,旧金山)、《檀山新报》(1903年,檀香山)、《民生日报》(1906年,檀香山)、《华英日报》(1907年,温哥华)、《自由新报》(1907年,檀香山)、《大声报》(1907年,檀香山)、《大汉日报》(1910年,温哥华)、《民醒报》(1912年,秘鲁利马)、《少年中国晨报》(1911年,旧金山)、《新民国报》(1910年,加拿大)。这些刊物在同保皇党的论战中,热情宣传了孙中山的革命思想及兴中会、同盟会的革命纲领,促进了美洲华侨的觉醒,使美洲华侨投入到祖国革命斗争的洪流中。

  在同保皇势力斗争的同时,孙中山在海内外积极筹备武装,以推翻帝制,实现共和。

  兴中会成立后,孙中山就开始筹划广州起义,着手在美洲华侨中筹款。孙中山的胞兄孙眉以六七元一头低价,贱卖牛牲,以供军饷。檀香山的侨商邓荫南则“尽卖其商店和农场,表示一去不返之决心”,捐款6000美元。美洲华侨不仅捐款,而且还跟孙中山一起,积极参加和筹备广州起义。以孙中山为首的兴中会,试图以香港为根据地,准备于1895年10月26日在广州发动起义。于1894年冬由檀香山回国的邓荫南、宋居仁、侯艾泉、夏百子等华侨③,与200余名革命志士,带着6000余支手枪,从香港乘船到达广州。但由于叛徒已向清政府告密,他们刚一上岸,就遭到追捕。陆皓东等40余革命党人倒在血泊之中。孙中山机智地逃出广州,经由香港到达日本。广州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它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的第一次反清革命起义,同康有为、梁启超谋求改良的道路迥然不同,是一条通向胜利的道路。

  广州起义虽然失败,但革命派并没有气馁,他们反而加紧革命的步伐,又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1900年的惠州起义,1906年的萍浏醴起义、1907年5月的潮州黄岗起义、同年6月的惠州七女湖起义、9月的钦州廉州防城起义、12月的镇南关起义、1908年3月钦州马笃山起义、同年4月的云南河口起义、1910年的广州3000名新军起义以及1911年4月27日广州黄花岗起义。在这些起义中,美洲华侨不仅慷慨解囊,而且誓死如归,为革命贡献了很大力量。在广州黄花岗起义前,孙中山在海外华侨筹款总数为15.7余万元,其中加拿大华侨七万余元,美国1.5万元,两地捐款占总数一半以上,居华侨捐款之冠。美洲许多华侨曾积极参加著名的广州黄花岗起义,血洒黄花岗。美洲华侨陈永惠回国后,还在广州高第街设德日新洋服店,作为革命党人秘密联络的机关。尽管这些武装起义都失败了,却大大激发了革命人民的斗争意志,增强了推翻腐朽清王朝的决心。

  1911年5月孙中山重新赴美洲,在美国芝加哥、洛杉矶等地为革命奔走呼号、筹集起义经费。1911年7月,孙中山在旧金山促成同盟会与致公党联合成立洪门筹饷局,由黄三德任筹饷局的总督,进行更大规模的筹饷活动,以购买更多武器,支持祖国革命。

  古巴华侨还配合孙中山先生进行革命宣传,动员清军官兵投入革命队伍。1911年8月,清朝最大的军舰“海圻号”访问古巴,古巴三民阅书报社等侨团特地印发题为《海圻军人听者》的传单,利用华侨到舰上参观和舰上官兵上岸看戏的机会,向他们散发传单和讲演,鼓动他们参加革命,使清军官兵大为感动。“海圻号”返回上海后,舰上官兵响应武昌起义,参加了革命。

  武昌起义前,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华侨、律师陈友仁曾弃家回国,追随孙中山致力于革命事业。美洲华侨还组织“义勇敢死队”,以台湾籍华侨黄湘为队长,决心回国杀敌。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第二天凌晨,革命军攻克总督衙门,并由革命党人着手建立军政府。10月15日,孙中山在芝加哥以同盟会的名义召开预祝中华民国成立大会。随后,纽约、旧金山华埠举行盛大游行,庆祝武昌起义的胜利。筹饷活动此时也进入高潮。自武昌起义后,美国各地华侨自动捐款,支持革命,十分积极。《中西日报》为读者转交捐款,应接不暇,十分感人。有一天,有一位穷苦华侨工人,身穿古老服装,留着辫子,手携口袋,步入报馆,对总理伍盘照说:“余老矣,不能回国参战,但愿捐出余所有积蓄,以助此举。”④说罢捐赠了平生的全部积蓄1500美元,以支持祖国革命。捐款支持革命,可歌可泣的事迹,难以尽述。据统计,旧金山洪门筹饷局自成立至广东光复的三个月中,就筹得144000美元。

  武昌起义爆发后,消息传到了秘鲁首都利马,利马华侨爱国社于10月16日晚举行集会,随后成立秘鲁华侨筹饷局,从10月17日至20日,四天内就筹得款项12535元。此外,智利、巴拿马等地的华侨也掀起了为革命而捐款的热潮。

  孙中山在南京担任临时大总统的时候,财政非常困难,也得到过美洲华侨的捐款资助。华侨在庆贺他就职的电文中,很多附笔提到捐款。例如在美洲华侨的贺电中说:“闻公被选为中华民国大总统,阖境华侨欢极,庆国得人,齐说万岁。款继发。”⑤

  华侨,包括美洲华侨,在辛亥革命前捐款支持武装起义,辛亥革命之后筹款支持新政府过程中,令孙中山先生感戴不已。孙中山在总结民主革命运动,论述各阶级对辛亥革命的贡献时指出:“其慷慨助饷,多为华侨。”⑥

  应该特别指出,美洲华侨航空部队对辛亥革命的贡献。美洲是首批中国航空人员接受教育和培训的场所,而广东特别是广东五邑⑦华侨则是中国航空人员的先驱。在整个辛亥革命的过程中,许多广东华侨在“航空救国”的思想指导下,潜心于航空技术的研究,踊跃参加航空部队,身先士卒,不畏艰险,乃至牺牲了自己的宝贵生命。

  在辛亥革命期间,广东五邑美洲华侨先后组成广东军政府飞机队和华侨革命飞机团等航空部队,有力地支持了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

  1911年2月22日,中国航空先驱冯如在孙中山的启发下认清了形势,与助手朱竹众、朱兆槐、司徒壁如一起,携带飞机两架及制造飞机的机器和原材料返回广州燕塘,决心成立中国飞行器公司,发展航空事业,报效祖国。武昌起义后广州驱逐了清政府官吏,建立了广东军政府。冯如被任命为广东革命军飞机长,朱竹众为次长。建立了广东军政府飞机队。经过努力,于1912年3月制成飞机一架,这是中国人在国内制造成功的第一架飞机。广东军政府飞机队虽未参战,但对增强革命士气,巩固广东军政府产生了一定的作用。

  武昌起义后,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美洲总支部号召华侨出钱出力,组织华侨革命飞机团,回国参加革命。在华侨的积极支持下,筹到了大批款项,购买了美国最先进的由寇蒂斯飞机制造厂生产的飞机六架。并招募了世界著名华侨飞行者谭根和李绮庵等20余名青年华侨,并由李绮庵为代理统领职务,组成华侨革命飞行团,于1911年11月30日携带第一批飞机三架及飞机装配技师和人员回归祖国,最后抵达南京。华侨革命飞行团在试飞中虽然失败,但试飞的消息传到北京,却震惊了清朝末代皇帝溥仪。

  在全国人民和华侨的斗争下,1912年2月12日,清王朝发布宣统皇帝退位的诏书,宣告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覆灭。2000余年来的封建专制统治就此结束!

最新评论

GMT-4, 2025-5-8 15:3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