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没有如期归来,而这正是离别的意义」﹐作品曾触动无数读者、流亡海外20多年的中国诗人北岛,日前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演讲;他忆述当年获准回国探父,惊觉故乡北京巨变,「如家里的陌生人,连方向也不清楚」。北岛把失落感转化为文字,写成散文集《城门开》,「用文字构建另一个城市,是作家唯一可做的事」。 去年从香港中文大学教职退休后,北岛甚少出席公开活动。他的散文集《城门开》英文版《City Gate, Open Up》今年在美国出版,北岛应纽约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研究所邀请出席座谈会;活动吸引百多名学生参加,大部份为中国留学生,一睹这位曾不容于中国政府的诗人风采。 1949年出生于北平(现北京)的北岛,「89学运」后流亡瑞典、德国、丹麦等地,2001年他获特准回京探望病危老父,是《城门开》创作灵感来源,「2001年第一次回到北京,找不到家,(北京)变化不能想像,对我很大的震动」,北岛形容,「我变成家里的陌生人,方向搞不清楚,连地标都没有了,完全是不认识的地方」。 对于老家的陌生感,引起不少中国留学生共鸣,有学生请教北岛如何疏导情绪,北岛回答说「我可以用文字建另一座城」;他续说,现代化是中国社会基本矛盾来源,作家特别难受,「所有的故乡、城市变成一样,城中是一间五星级饭店,旁边有一座政府大楼」。 仅仅在探望父亲后一日,北岛再次被要求离开中国,在柏林完成散文集最后一个章节《父亲》的他表示,其父子关系与中国社会有直接联系,「写的时候非常痛苦,在跨越很重要难关,但我一定要把文章写出来」。 不仅是父子关系,北岛童年亦深受中国文化大革命影响,《城门开》不少章节讲述其「文革」经历。北岛回忆道,儿时家中有两个书柜,「一个放满『经典』书本,像马克思、列宁、毛泽东著作」,另一个书柜放阁楼,摆满民国时期画报、甚至色情书本,北岛笑说「书本我都看完,但『文革』破四旧,书本被一把火烧掉,心理很复杂」。 直至2011年,北岛获邀回国参加活动,结束20多年流亡生活。现已不多谈政治的他,今年「六四」当日重新手抄著作《回答》,诗中名句「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民运期间深受天安门广场学生传诵。对于过去,北岛读出瑞典已故作家特朗斯特罗默(Tomas Tranströmer)诗句来总结,「是幼年,那最初的阶段, 我们生活最主要的特征已被决定。」 |
GMT-5, 2025-1-10 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