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宅」(Co-housing)和「共居」(Co-living),近年成为世界各地政府解决居住问题欲探讨的生活模式。其实共享经济不只受年轻人欢迎,《苹果》参访加州一处共宅,甚至成为年长者希望安居至老去的家园。 51岁的柯恩(Raines Cohen)和太太Betsy,搬入西柏克莱市(West Berkeley)的「柏克莱共宅」(Berkeley Cohousing)近15年。两人的婚礼当年就在这儿的共享花园举行,除此之外,Betsy对这儿生活的每个人的情况,更是如数家珍:「我们近年有5个宝宝出世,最近是一对巴基斯坦裔年轻夫妇的。哈!他们赶不及到医院,就在家中出世。」此外,「我们又有4人死了,在屋内(安祥)走的,我们见到最后一面,还可即时协助家人。」 和邻里一起「共享」的,除了生、离、死、别的情感,「还有对地震的恐惧」,都是她爱这种居住模式的原因。 「柏克莱共宅」其实是一个由14个康斗(Condo)单位和一个共用会所所组成的田园式生活圈,早在1994年已成形。Betsy透露,当时有一班人,想创造一个「一起变老」(“grow old together”)的地方。共宅整片土地的产权是共同拥有,但每人单位所负责的房贷(Mortgage)则不同,单位购入价约13万至25万美元不等,向「大地主」买入产权的人士属中等收入人士。他们和近年的新式共宅的市场对象一样,为收入水平超越「可负担房屋」申请收入上限,但又买不起市价住宅的「夹心阶层」,以稍低于市价拥有居所,是柏克莱独有而又行之成功的范例。 很多美国人崇尚个人主义和独立,Betsy则明显很喜欢这儿,「这种模式是介乎隐私和社区的中间吧。我想要宁静的话就关上门;到了有人煮了饭敲一敲钟,我又可以出去参与。」大伙儿每星期会在共用的会所房舍内,举行3次饭聚,而生活圈内的一切植物和设施需要维修或翻新的话,大家也会坐下开会分担,资金就是来自每月缴交一次的数百美元「管理费」。柯恩表示,很少会有争吵,也无需选什么「法团主席」,「大家轮流做,通常会找出一个对每个人都可接受的办法的!」 |
GMT-5, 2025-1-10 0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