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后 法拉盛 艾姆赫斯 布鲁伦 曼哈顿 其他 全职兼职 餐馆工 甲店发廊 按摩工 生意转让 二手 二手车 电脑WIFI 防盗报警 失物招领
律师 贷款 旅行社机票 白送 保险 纽约发布 翻译 补习培训 保姆幼儿 搬家 电招车 旅馆 房产 快递货运 美容理疗 考牌练车 加州驾照
印刷招牌 签证留学 移民入籍 会计报税 装修 冷暖水电 可疑号码 法律案例 生活曝光 交友征婚 美甲笔试 手試 拔毛 入籍 纽约驾照

小纽约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小纽约网 社会杂论 查看内容

你与乔布斯之间,差的不仅仅是一万个小时

2017-10-27 09:42| 发布者: 潇洒哥| 查看: 3477| 评论: 0

努力一直都是被人推崇的良好品质,也是众多鸡汤文的宠儿,更是一剂万能药,似乎所有问题的解决办法都可以被简单粗暴地归结到“努力”身上。

考不上研究生?那是因为不努力;

工作不顺利?那是因为不努力;

努力了但还是没有升职加薪?那是因为还不够努力。

……

如果非要给努力加个程度,那估计就是玩命,反正还年轻。

前阵子有篇爆款文章《玩命工作就是年轻时最好的生活》,这么大一碗鸡汤让一群人喝得义无反顾,可我却想告诉你年轻时最好的生活不是玩命工作,而是深度工作。

乔布斯便是深度工作最好的代表。

苹果前员工大卫·布莱克曾透露,在苹果公司,员工们并不愿意遇到乔布斯,更不愿意和他一起吃饭,只因这位专注工作的CEO,经常会随机询问员工关于工作的问题,而大家往往不知该如何作答,只好选择疏远。

在第十届All Things D会议上,苹果现任CEO库克在接受采访时,也提到乔布斯给他的最大启示就是要保持专注,用深度工作来体现你的价值。

“明明我既专注又努力,为什么还是和乔布斯差着光年的距离?”

你的“伪努力”正在毁掉你

在日剧《打工仔买房记》的第一集中,男主角武诚治的上司,经常派他去买便当、做杂务,三个月后,武诚治因为受不了上司的百般刁难,选择了辞职,待业在家。

令他一直想不通的是,明明自己每天跑腿那么辛苦,已经够努力了,为什么还只是一个小员工,没有获得任何晋升。

他始终认为,是没有伯乐慧眼识英雄。

很多人也会在朋友圈花式秀努力:今天看到了凌晨两三点的北上广,明天买了本崭新的单词书开始疯狂打卡,后天又列了长长的书单,准备完成100本书的阅读计划……

可或许你今天人前励志秀努力,明天起床照旧不停刷手机。

在日剧《Legal High》中,古美门曾说:“越是工作做不好的无用之人,就越会主张自己有多努力。”

我们往往沉迷于自己的“高效”,却忽视了这一切是否真的“有效”。

你与乔布斯之间,差的不仅仅是一万个小时

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初学书法时,王羲之曾指着院里的水缸对他说:“等你把十八缸水练完,写字才有点骨架子。”

王献之凭着一股蛮劲儿一练就是五年,他拿着一个“太”字去给母亲看,母亲只感叹:“我儿写字两千日,只有一点像羲之。”

而这一“点”,恰是王羲之亲笔。

我们很容易如同初学书法的王献之一样,觉得自己足够努力就可以领悟所学之物,而如同书法一样,世上的很多事物之精髓都是需要思考与反思的,光靠蛮力付出时间往往适得其反。

一首小提琴曲,重复演奏一万个小时,也终究还是老样子;一幅书画,重复涂绘十几年,也只是机械地批量生产……缺乏思考的学习,不进反退。

有很多人认为只要做同一件事情足够长时间就会更加擅长,然而,熟练与擅长并非同一件事。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如果不断以重复的方式做某事,不但不会进步,还有下滑的危险。

衡量工作价值的不是时间与忙碌的程度,而是工作的深度

深度工作,是指在无干扰的状态下专注进行职业活动,使个人的认知能力达到极限。

这种努力能够创造新价值,提升技能,而且难以复制。

很多人都在抱怨自己的付出与工资不成正比,玩命工作却没换来更好的生活,其实对于工作这件事“量”不重要,大量Ctrl+C、Ctrl+V的工作,并不能提升你的价值,深度工作才可以。

商业作家埃里克·巴克将深度工作称为“21世纪的超级力量”。


说到深度工作就不得不提到股神巴菲特,他在5岁的时候,就已经学会了“做生意”,最开始是上门推销可口可乐,之后是贩卖报纸,也曾经推销过口香糖。

10岁时父亲要带他去旅行,他便提出要去纽约证券交易所。

11岁时,已经学会了炒股,到16岁上大学之前,他就已经通过炒股赚取了53000美元。

21岁以全A+的成绩获得了哥伦比亚大学的经济学硕士学位。

2008年,超越比尔·盖茨,成为世界首富。

施罗德曾评价巴菲特说:“他除了关注商业活动外,几乎对其他一切如艺术、文学、科学、旅行、建筑等全部充耳不闻——因此他能够专心致志地追寻自己的激情。”

巴菲特成功的最大秘诀就是:一生只做一件事,把这件事做到极致。

著名教育学家威尼弗雷德·加拉格尔也曾说:“我将活出专注的人生,因为这是最好的选择。”

所以你一定要明白用工作时长来考量自己工作价值的做法太过幼稚,真正决定工作价值的,并非那些琐碎浮浅的表象,而在于“水面”之下真正的“深度”。

深度工作能带来高质量的工作表现,让你在职场脱颖而出

沃顿商学院最年轻的终身教授,畅销书作家Adam Grant,他在一年的时间内在国际大刊上发表了七篇论文,第二年他发表了五篇,还出版了一本书。取得如此成绩完全得益于他的深度工作。

他用整个秋季来专心教学,这让他成为沃顿商学院中受学生评价最高的老师。他用春季与夏季做研究,他可以在十几天时间内不回邮件,不回电话,敲门也不开。虽然这样的做法有些极端,但骄人的成绩却有目共睹。

或许你会说作为教授,他有大量的时间去潜心研究,这是工作性质导致的。

那么再来看看Twitter的创始人Jack Dorsey,他每天都被大量的信息轰炸,邮件、会议,几乎一刻不停,可对他而言,邮件、会议就是他的工作内容,而他能够很好的投入,最终成为科技行业的代表性人物。

你一定要明白,深度工作不是一味地不被打扰,而是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的本职工作中,从而在工作中做出杰出贡献。

你与乔布斯之间,差的不仅仅是一万个小时

深度工作除了能让你在工作中胜出,还能让你获得幸福感。

美国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曾提出“Flow 涌流理论”,是指当你进入涌流状态时,即在专注或沉浸其中的心理状态下,大脑处于最佳认知水平,在创造出最高质量的产品的同时,你并不觉得累,反而会有精神愉悦之感。

就是说当你处于深度工作的状态时,不仅能提高工作效率,更能让你幸福感满满,而不是像玩命工作那样让你身心俱疲。

我不希望你还没等到65岁退休,身体就被掏空,上个楼就腰酸背痛。

如何做到深度工作

1、工作要深入,摒弃浮浅工作

所谓浮浅工作(Shallow Work),就是操作简单,容易被复制和替代,且价值有限的工作。

当今是人工智能的时代,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曾说:“未来会有数以百万计的工作被人工智能所取代。”

普华永道也曾大胆预测,在2030年以前,美国有38%的工作将完全被自动化的机器、电脑程序取代。

在我国,2016年,富士康位于江苏昆山的工厂用机器人替代了6万个工人,员工人数锐减到5万;同样是在昆山,还有大概600家企业试图效仿富士康,用机器人取代人力。

所以为了防止被人工智能替代,你一定要学会摒弃浮浅工作,去创造属于自己的价值。

如果有好几个工作同时要做,可以对重要的工作排优先级,去思考每件事如果交给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他需要多久完成,从而根据耗时长短,进行价值排序,确定自己应该先做什么。

2、不要过度依赖社交媒体

现在有很多人都有社交媒体依赖症,总是误以为自己的手机在震动。

知乎上有这样一个问题:“如何提高背单词的效率”,“放下手机”成为点赞数最高的回答。

前段时间,德勤和市场研究机构GlobalWebIndex发布了一份关于千禧一代(20-33岁)媒体消费习惯和偏好的调研报告。

报告中指出,在全球互联网使用时长的每3分钟里,就有1分钟被用在了社交媒体和即时通讯上,网民平均每日活跃时长超2小时。94%的用户有至少一个社交媒体账号,平均每人有8个账号,而在2012年,人均账户数仅为3个。

你会有越来越深刻的感触,每天好像也没干什么,随便刷刷朋友圈、微博、知乎、推特、贴吧……一天就过去了。

卡尔·纽波特在《深度工作》里提出对于社交媒体的看法,他指出“它们只是产品,由一些私人公司开发,投资巨大,营销精心,最终的设计目的是虏获你的个人信息和注意力,将其卖给广告商”。

再来算这样一笔账,每天工作的时间是8小时,外卖订餐半小时,同事闲聊半小时,领导开会几小时,最后会发现真正属于自己的工作时长可能只有2、3个小时,期间再加上邮件的收发、微信的回复来打断,你连最后那段完整的时间都没办法用来深度工作,又何谈高效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

你与乔布斯之间,差的不仅仅是一万个小时

3、画出自己的能力树

很多人都曾疯狂地想用证书来武装自己,人力证、会计证、心理师证……都考过,终于成为了理想中的斜杠青年,可最后发现,这些东西对于本职工作毫无用处。

商业中的有一条著名法则:你想干的越多,最后成就的就越少。

所以确立明确的工作目标就显得尤为重要,一定要先明确自己工作的主线在哪里,这也是搭建能力树的第一步。确定了主干之后,再去拓展自己的能力体系。只有这样,才能扎根工作中,屹立不倒。

马东1996年进入北京电影学院电视专业学习,在上学期间打实了专业基础。

1998年—2001年进入湖南卫视主持谈话类节目,在此期间,他深谙本职工作,成为了家喻户晓的主持人,也训练出了良好的说话技巧。

之后,马东就任央视,不仅出色地完成本职主持人的工作,还开始做制片和导演,并在2011年成为央视春晚语言类节目导演。

2013年他正式离开央视,成为爱奇艺首席内容官,并参与策划主持了国内首档说话类真人秀《奇葩说》,受到观众热捧。

2015年,他离开爱奇艺,创办米未传媒,出任CEO。

你会发现,在马东的职业生涯里,有一条贯穿始终的主线——主持人,在专注于本职工作的同时,又开始一步步地拓展自己的相关技能,形成能力树,最终才得以有所成就。

4、培养习惯,找到自己的节奏

我们听过太多的21天养成计划,深知习惯的重要性,而轻松开启深度工作的最好方法是将它转化成一种生活习惯。

你可以制定深度工作计划表,设定启动时间,每天在这个时间开始深度工作,从而培养出习惯。

美国作家斯蒂芬·金养成的习惯就是每天把自己锁在房间里,不写够字数不出来,这才有《肖申克的救赎》、《致命游戏》等传世佳作。

当然别人的习惯并不一定会适合你,所以在深度工作前一定要先找准适合自己的工作模式。

隔离模式:明确自己要完成的工作后,找到一个隔离的环境,始终保持高度集中状态去完成工作;

规律模式:不用完全与外界隔离,但要明确深度工作的时间段,在每天固定的几个时间段投入到深度工作中,形成自己的节奏;

记者模式:明确一项工作的deadline,在deadline前按需规划,利用时间点,集中工作。

你与乔布斯之间,差的不仅仅是一万个小时

找到自己的模式之后,坚持去做,使之成为生活的日常。

作家格拉德韦尔在《异类》一书中曾指出“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一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超凡的必要条件”。

但很多人不明白的是,他与天才的距离不仅仅是这一万个小时,还有对工作的深度挖掘。

就像我们每天吃饭,也没有成为靠一张嘴走遍天下的美食家;我们每天走路,也没有成为维秘的T台模特;工作一辈子,也没有成为所在领域的专家。

我希望你不要再单纯的迷信这看似科学的一万小时天才定律,一定要明白,不够专注的工作态度并不能使你成为行业的精英,只有深度工作才可以。

深度工作总结来说就是:

你必须要找到自己真正感兴趣和擅长的领域,保持专注,死磕到底。

这个过程会有点儿艰难,你可能要面对无数次的失败和挫折,并不断改进调整,才能形成一个正向的反馈机制。

你也不要心急,蝴蝶的美丽需要痛苦地蜕变,你的成长也需要经历漫长的摸索和日复一日、坚持不懈地训练。

最新评论

GMT-5, 2025-2-24 06:34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