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纽约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小纽约网 社会杂论 查看内容

你与乔布斯之间,差的不仅仅是一万个小时

2017-10-27 09:42| 发布者: 潇洒哥| 查看: 3473| 评论: 0

努力一直都是被人推崇的良好品质,也是众多鸡汤文的宠儿,更是一剂万能药,似乎所有问题的解决办法都可以被简单粗暴地归结到“努力”身上。

考不上研究生?那是因为不努力;

工作不顺利?那是因为不努力;

努力了但还是没有升职加薪?那是因为还不够努力。

……

如果非要给努力加个程度,那估计就是玩命,反正还年轻。

前阵子有篇爆款文章《玩命工作就是年轻时最好的生活》,这么大一碗鸡汤让一群人喝得义无反顾,可我却想告诉你年轻时最好的生活不是玩命工作,而是深度工作。

乔布斯便是深度工作最好的代表。

苹果前员工大卫·布莱克曾透露,在苹果公司,员工们并不愿意遇到乔布斯,更不愿意和他一起吃饭,只因这位专注工作的CEO,经常会随机询问员工关于工作的问题,而大家往往不知该如何作答,只好选择疏远。

在第十届All Things D会议上,苹果现任CEO库克在接受采访时,也提到乔布斯给他的最大启示就是要保持专注,用深度工作来体现你的价值。

“明明我既专注又努力,为什么还是和乔布斯差着光年的距离?”

你的“伪努力”正在毁掉你

在日剧《打工仔买房记》的第一集中,男主角武诚治的上司,经常派他去买便当、做杂务,三个月后,武诚治因为受不了上司的百般刁难,选择了辞职,待业在家。

令他一直想不通的是,明明自己每天跑腿那么辛苦,已经够努力了,为什么还只是一个小员工,没有获得任何晋升。

他始终认为,是没有伯乐慧眼识英雄。

很多人也会在朋友圈花式秀努力:今天看到了凌晨两三点的北上广,明天买了本崭新的单词书开始疯狂打卡,后天又列了长长的书单,准备完成100本书的阅读计划……

可或许你今天人前励志秀努力,明天起床照旧不停刷手机。

在日剧《Legal High》中,古美门曾说:“越是工作做不好的无用之人,就越会主张自己有多努力。”

我们往往沉迷于自己的“高效”,却忽视了这一切是否真的“有效”。

你与乔布斯之间,差的不仅仅是一万个小时

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初学书法时,王羲之曾指着院里的水缸对他说:“等你把十八缸水练完,写字才有点骨架子。”

王献之凭着一股蛮劲儿一练就是五年,他拿着一个“太”字去给母亲看,母亲只感叹:“我儿写字两千日,只有一点像羲之。”

而这一“点”,恰是王羲之亲笔。

我们很容易如同初学书法的王献之一样,觉得自己足够努力就可以领悟所学之物,而如同书法一样,世上的很多事物之精髓都是需要思考与反思的,光靠蛮力付出时间往往适得其反。

一首小提琴曲,重复演奏一万个小时,也终究还是老样子;一幅书画,重复涂绘十几年,也只是机械地批量生产……缺乏思考的学习,不进反退。

有很多人认为只要做同一件事情足够长时间就会更加擅长,然而,熟练与擅长并非同一件事。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如果不断以重复的方式做某事,不但不会进步,还有下滑的危险。

衡量工作价值的不是时间与忙碌的程度,而是工作的深度

深度工作,是指在无干扰的状态下专注进行职业活动,使个人的认知能力达到极限。

这种努力能够创造新价值,提升技能,而且难以复制。

很多人都在抱怨自己的付出与工资不成正比,玩命工作却没换来更好的生活,其实对于工作这件事“量”不重要,大量Ctrl+C、Ctrl+V的工作,并不能提升你的价值,深度工作才可以。

商业作家埃里克·巴克将深度工作称为“21世纪的超级力量”。


说到深度工作就不得不提到股神巴菲特,他在5岁的时候,就已经学会了“做生意”,最开始是上门推销可口可乐,之后是贩卖报纸,也曾经推销过口香糖。

10岁时父亲要带他去旅行,他便提出要去纽约证券交易所。

11岁时,已经学会了炒股,到16岁上大学之前,他就已经通过炒股赚取了53000美元。

21岁以全A+的成绩获得了哥伦比亚大学的经济学硕士学位。

2008年,超越比尔·盖茨,成为世界首富。

施罗德曾评价巴菲特说:“他除了关注商业活动外,几乎对其他一切如艺术、文学、科学、旅行、建筑等全部充耳不闻——因此他能够专心致志地追寻自己的激情。”

巴菲特成功的最大秘诀就是:一生只做一件事,把这件事做到极致。

著名教育学家威尼弗雷德·加拉格尔也曾说:“我将活出专注的人生,因为这是最好的选择。”

所以你一定要明白用工作时长来考量自己工作价值的做法太过幼稚,真正决定工作价值的,并非那些琐碎浮浅的表象,而在于“水面”之下真正的“深度”。

深度工作能带来高质量的工作表现,让你在职场脱颖而出

沃顿商学院最年轻的终身教授,畅销书作家Adam Grant,他在一年的时间内在国际大刊上发表了七篇论文,第二年他发表了五篇,还出版了一本书。取得如此成绩完全得益于他的深度工作。

他用整个秋季来专心教学,这让他成为沃顿商学院中受学生评价最高的老师。他用春季与夏季做研究,他可以在十几天时间内不回邮件,不回电话,敲门也不开。虽然这样的做法有些极端,但骄人的成绩却有目共睹。

或许你会说作为教授,他有大量的时间去潜心研究,这是工作性质导致的。

那么再来看看Twitter的创始人Jack Dorsey,他每天都被大量的信息轰炸,邮件、会议,几乎一刻不停,可对他而言,邮件、会议就是他的工作内容,而他能够很好的投入,最终成为科技行业的代表性人物。

你一定要明白,深度工作不是一味地不被打扰,而是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的本职工作中,从而在工作中做出杰出贡献。

你与乔布斯之间,差的不仅仅是一万个小时

深度工作除了能让你在工作中胜出,还能让你获得幸福感。

美国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曾提出“Flow 涌流理论”,是指当你进入涌流状态时,即在专注或沉浸其中的心理状态下,大脑处于最佳认知水平,在创造出最高质量的产品的同时,你并不觉得累,反而会有精神愉悦之感。

就是说当你处于深度工作的状态时,不仅能提高工作效率,更能让你幸福感满满,而不是像玩命工作那样让你身心俱疲。

我不希望你还没等到65岁退休,身体就被掏空,上个楼就腰酸背痛。

如何做到深度工作

1、工作要深入,摒弃浮浅工作

所谓浮浅工作(Shallow Work),就是操作简单,容易被复制和替代,且价值有限的工作。

当今是人工智能的时代,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曾说:“未来会有数以百万计的工作被人工智能所取代。”

普华永道也曾大胆预测,在2030年以前,美国有38%的工作将完全被自动化的机器、电脑程序取代。

在我国,2016年,富士康位于江苏昆山的工厂用机器人替代了6万个工人,员工人数锐减到5万;同样是在昆山,还有大概600家企业试图效仿富士康,用机器人取代人力。

所以为了防止被人工智能替代,你一定要学会摒弃浮浅工作,去创造属于自己的价值。

如果有好几个工作同时要做,可以对重要的工作排优先级,去思考每件事如果交给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他需要多久完成,从而根据耗时长短,进行价值排序,确定自己应该先做什么。

2、不要过度依赖社交媒体

现在有很多人都有社交媒体依赖症,总是误以为自己的手机在震动。

知乎上有这样一个问题:“如何提高背单词的效率”,“放下手机”成为点赞数最高的回答。

前段时间,德勤和市场研究机构GlobalWebIndex发布了一份关于千禧一代(20-33岁)媒体消费习惯和偏好的调研报告。

报告中指出,在全球互联网使用时长的每3分钟里,就有1分钟被用在了社交媒体和即时通讯上,网民平均每日活跃时长超2小时。94%的用户有至少一个社交媒体账号,平均每人有8个账号,而在2012年,人均账户数仅为3个。

你会有越来越深刻的感触,每天好像也没干什么,随便刷刷朋友圈、微博、知乎、推特、贴吧……一天就过去了。

卡尔·纽波特在《深度工作》里提出对于社交媒体的看法,他指出“它们只是产品,由一些私人公司开发,投资巨大,营销精心,最终的设计目的是虏获你的个人信息和注意力,将其卖给广告商”。

再来算这样一笔账,每天工作的时间是8小时,外卖订餐半小时,同事闲聊半小时,领导开会几小时,最后会发现真正属于自己的工作时长可能只有2、3个小时,期间再加上邮件的收发、微信的回复来打断,你连最后那段完整的时间都没办法用来深度工作,又何谈高效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

你与乔布斯之间,差的不仅仅是一万个小时

3、画出自己的能力树

很多人都曾疯狂地想用证书来武装自己,人力证、会计证、心理师证……都考过,终于成为了理想中的斜杠青年,可最后发现,这些东西对于本职工作毫无用处。

商业中的有一条著名法则:你想干的越多,最后成就的就越少。

所以确立明确的工作目标就显得尤为重要,一定要先明确自己工作的主线在哪里,这也是搭建能力树的第一步。确定了主干之后,再去拓展自己的能力体系。只有这样,才能扎根工作中,屹立不倒。

马东1996年进入北京电影学院电视专业学习,在上学期间打实了专业基础。

1998年—2001年进入湖南卫视主持谈话类节目,在此期间,他深谙本职工作,成为了家喻户晓的主持人,也训练出了良好的说话技巧。

之后,马东就任央视,不仅出色地完成本职主持人的工作,还开始做制片和导演,并在2011年成为央视春晚语言类节目导演。

2013年他正式离开央视,成为爱奇艺首席内容官,并参与策划主持了国内首档说话类真人秀《奇葩说》,受到观众热捧。

2015年,他离开爱奇艺,创办米未传媒,出任CEO。

你会发现,在马东的职业生涯里,有一条贯穿始终的主线——主持人,在专注于本职工作的同时,又开始一步步地拓展自己的相关技能,形成能力树,最终才得以有所成就。

4、培养习惯,找到自己的节奏

我们听过太多的21天养成计划,深知习惯的重要性,而轻松开启深度工作的最好方法是将它转化成一种生活习惯。

你可以制定深度工作计划表,设定启动时间,每天在这个时间开始深度工作,从而培养出习惯。

美国作家斯蒂芬·金养成的习惯就是每天把自己锁在房间里,不写够字数不出来,这才有《肖申克的救赎》、《致命游戏》等传世佳作。

当然别人的习惯并不一定会适合你,所以在深度工作前一定要先找准适合自己的工作模式。

隔离模式:明确自己要完成的工作后,找到一个隔离的环境,始终保持高度集中状态去完成工作;

规律模式:不用完全与外界隔离,但要明确深度工作的时间段,在每天固定的几个时间段投入到深度工作中,形成自己的节奏;

记者模式:明确一项工作的deadline,在deadline前按需规划,利用时间点,集中工作。

你与乔布斯之间,差的不仅仅是一万个小时

找到自己的模式之后,坚持去做,使之成为生活的日常。

作家格拉德韦尔在《异类》一书中曾指出“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一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超凡的必要条件”。

但很多人不明白的是,他与天才的距离不仅仅是这一万个小时,还有对工作的深度挖掘。

就像我们每天吃饭,也没有成为靠一张嘴走遍天下的美食家;我们每天走路,也没有成为维秘的T台模特;工作一辈子,也没有成为所在领域的专家。

我希望你不要再单纯的迷信这看似科学的一万小时天才定律,一定要明白,不够专注的工作态度并不能使你成为行业的精英,只有深度工作才可以。

深度工作总结来说就是:

你必须要找到自己真正感兴趣和擅长的领域,保持专注,死磕到底。

这个过程会有点儿艰难,你可能要面对无数次的失败和挫折,并不断改进调整,才能形成一个正向的反馈机制。

你也不要心急,蝴蝶的美丽需要痛苦地蜕变,你的成长也需要经历漫长的摸索和日复一日、坚持不懈地训练。

最新评论

GMT-5, 2025-1-23 13:17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