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钢琴师》里,曾有一段很经典的关于“选择”的论述,拒绝下船的主角1900对世界上唯一知晓他存在的朋友Max说“如果琴键是无限的,那么,Max,那架琴上就没有你能弹奏的音乐了。” 茨威格说,对一种事物的恐惧,比惩罚更坏,因为惩罚可谓多少有了定论,总是比可怕的未知的源源不断的东西要好。而选择恐惧症正是这种东西。选择恐惧症的普适性是有目共睹的,《生命时报》曾调查显示社会上有83%的人有过选择恐惧症,而超过半数的人表示害怕做选择。正如西方那句谚语说,有选择权的人是最富有的人。那么我们所谓的选择恐惧症,还不是因为穷。 △ 对买买买的选择恐惧,往往是金钱匮乏的表现。 常常看见三两个女孩在商场纠结一团,为买一件大衣是去有折扣的那家,还是去赠送代金券的那家; 这双鞋是新款的但是价格不菲,那双鞋便宜点但是是去年的款式; 在网上买东西的必经之路,是看完销量看评价,看完介绍看价格,淘宝京东苏宁选来选去,归根结底还是因为钱。 朋友说,别纠结了,买就买呗。 其实哪里是纠结,还不是因为穷。 我们不断地嘲讽那些“买买买”一族,却不知道更多的群体正被“买哪个”困扰。 《爱情保卫战》中曾有一对年轻情侣,几年的感情在不断地争吵中濒临分手。他们自爆每次逛街买东西都是吵着回来,小伙子指责姑娘不管买什么,都东挑西选货比三家,简直不胜其烦,她的选择恐惧症要逼疯自己。但姑娘理直气壮地反驳说我们每个月就那么点钱,不精挑细选省着花怎么办。我倒是想纠结的时候两个都买了,我也得有那个钱啊。 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的心理学家Jeffrey Hughes和Abigail A.Scholer就对这一选择困难症进行了研究,他们称这一症状的人为“利益最大化倾向者(maximizer)”。换句话说,在正式的决定之前,他们会仔细考虑所有可能性,以便从中发现对自己最有利的选择。 而当我们把这种选择落实到物质上时,细化来说不过是对价钱的比较,想要挑到同等质量里最便宜或是同等价钱里质量最好的物品。 所以,所谓“货比三家不上当”的老话,悔的是买到物低所值的东西后,多花的银子。 一旦不愁吃穿用度,资金富足,那么是买买买、吃吃吃还是来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就都无须纠结了。 对选择的恐惧,不过是穷的另种说法。 △ 人生的大智慧,无外乎审时而拿,度势而放。 人生若干的十字路口中,选择恐惧症所指向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匮乏,更是智慧上的贫穷。 前段时间热播电视剧《欢乐颂》中,邱莹莹和安迪之间的人生差距,很大程度是被“果断”拉开的。 试想,如果邱莹莹有安迪那样的弟弟,那么按照她的思维与价值判断,必定会在把弟弟留在身边还是送医院的选择之间痛苦不堪,到处与人商量询问,又无法决定。 如果人做事犹豫不决,瞻前顾后,徘徊不定,那么本该有的机会与发展,就在观望与犹豫中擦身而过。 《我的前半生》中职场精英的贺涵,之所以在业界功成名就,很大程度源于他做事果决,面对潜在的商机果断决定,很少纠结。 即使面对自己女朋友,同样也是竞争对手的唐晶,二人也定下规则,感情事业互不干扰。所以贺涵甚至在离职前将唐晶的很多大客户抢走,致使唐晶在公司濒临危机。纵然这种做法常使得一场约会不欢而散,但在感情与事业上拎得清、不纠缠的男人,才是真正人生配置中的高端玩家。 反观自己大学毕业时,面对几个公司伸来的橄榄枝纠结不下,衡量不清,想留住这个又想保着那个。对一个心仪的公司迟迟不肯答复,因为想等着观察另一个公司的待遇公布,结果鸡飞蛋打。 对人生路上的选择与纠结,更多的是精神的不自立和过度依靠。 所以,人不会死在绝境,却往往死在十字路口。 而在十字路口的死因,常常是人生智慧与境界的贫穷。 △ 没钱是穷不假,缺乏行动力更是一种穷。 曾在知乎上看见过一名叫“秋天花开”的网友,愤愤不平地将自己对公司的贡献与公司的不公正待遇列出,向网友询问辞职是否可行。 看了他的倾诉,若一切属实,那么公司实属过分。 在大家对公司的一片声讨与对他辞职的支持声中,这个网友等了几天还是怯怯地回复:算了吧,房贷车贷都没还完,要是一时半会找不到下份工作,这不是作死么。 观众唏嘘。 因害怕失去经济来源而退缩,继续每天压抑的工作,这是好多人都经历过的境遇。 想起一个朋友曾经说的,老子要是不差钱,早就辞职了,还在这受这份气。 种种的难以抉择僵持不下,还不是应为穷。 就像诸多戏精每晚在脑海中上演着无数的桥段,明天开始学习外语,再不能因外语不好丢了业务;为了追到男神明天开始减肥,不减到20斤不罢休;明天开始,告别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早睡早起自己做饭瑜伽跑步。 但是到了第二天,已经工作了一天,是先看一集电视剧放松还是先学外语,是先跟朋友吃一顿还是先减肥,是先对付一顿,还是先开始自己做饭的健康生活。 你僵持不下的纠结,还不是迟迟不愿行动。 将拖沓的黑锅丢给选择恐惧症,“不知道该干什么”的背后其实是“我现在还不不想动” 于是,很多“选择恐惧症”的结果,就衍生成了那句——“我时间不够了” Facebook的首席执行官扎克伯格在一个问答会上,被问到为什么每天都穿同样的灰色T恤。 他从容回答说,他的衣橱里有20件那种灰色T恤,他只是不想浪费精力去决定每天穿什么衣服。 “我真的很幸运,每天醒来能为全球逾十亿用户服务。如果我把精力花在一些愚蠢的,轻率的事情上,我会觉得我没有做好的我的工作” 最可怕就是,别人在用时间努力,而你在用时间选择。 做还是不做考量的是执行力,永远活在脑海中世界,只能年复一年重复悲剧。有足够的自信与行动力,选择将不再是一道难题。 △ 你怕选择,实际上怕的是选错吧。 表妹今年大三,面临着找工作与考研的两难选择,几乎每一个人在这个阶段都迷茫过。但表妹不同于常人的是,她几乎问遍了包括我在内的身边每一个过来人:学校的老师、有经验的亲戚、网上的各路网友和同样面临这一选择的同学们。 可这样一个关键的时间点,她到底该何去何从是没法用别人的经验来嵌套的。 人们说的越多,给的建议越具体,她反而越难以选择。最终在纠结近两个月仍没有决断后,她气馁的看着身边的人或是收到了officer,或是坚定地在自习室学习,或是已经拿到了雅思的成绩准备出国。 每个人身边总会有那么几个选择恐惧症的人,他们迷茫于选择、没有主见,逢人便问、再三求证,为了得到“利益最大化”的结果而思来想去,纠结至死。 可是这样的选择最终往往只是浪费时间,而未必能做出所谓明智的“选择”。 很多时候不是不能选择,而是不敢选择。是不愿担当责任,甚至可说是一种逃避。 害怕会因自己的选择而后悔,不敢面对,是勇气与责任心的缺失与贫穷。 几乎所有人都有过这样的考试经历:一张卷纸上,看见不会的选项,随意蒙一个也要想上一会,到底该蒙哪个?要不再算算? 曾经就这个问题问过一直第一个交卷又次次高分的学霸。 他回答的很司空见惯,“我在心里快速盘算,如果我多想一想,能想出来么。一旦答案是不能,当机立断随意蒙一个。”他得意地说,这是壮士断腕的策略,为了留时间给会做的题和顾全大局。 道理都懂的,可是当我把这个道理苦口婆心的解释给一个和我一样“选择恐惧症”的同学,他轻而易举地把我顶回来,“说得容易,你错得起,我错得起么?” 我无言以对。 学霸之所以是学霸,因为他在做题时有把握,即使错了两道选择题,当不了第一但也出不了前五名。而中等生就不一样了,即使是不会的选择题也不敢随意决断,生怕一失足成千古恨。 所以说来说去,还不是因为怕一时的选择失误而因此丢分。 我们在选择恐惧的时候,似乎将自己投入到了一个想象中的世界:只要这个选择做好了,前途一片光明,世界臻于完美。 于是就在一两道选择题上反复较劲,生怕因为一时的选择,后果不堪设想,幻想就此崩塌。 所以,当我们有了足够的勇气去面对生活的本来面目,有了足够的信心去承担一切随之而来的责任。就会发现,任何一次选择,都不会让生活一劳永逸地逃避所有难关。 是勇气的贫穷与信心的匮乏,是对责任的逃避与生活真相的自我掩盖,让每一次选择,都变成了艰难取舍。 因此,所谓的选择恐惧症,还不是因为穷。 而这种穷,有时还真不一定体现在物质上。 △ 无论穷在物质、智慧、行动还是责任,都要明白人生没有两全法。 用一句残忍治愈选择恐惧症的话说,“难道你这个选对了,生活就能变得更好了?” 美国的一个研究机构曾显示现代人每天平均要做70个决定,而对于选择恐惧症患者来说,主要其中的10个就足以逼死他们。 但是要知道,人生充满了可能性,活在当下,大可不必每个选择都高瞻远瞩,步步为营。 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执行力还是勇气或信心,缺乏这些的“穷人”是无法稳坐人生驾驶舱,真正把握命运的。 了解自己的内心、清楚自己的诉求、规划想要的生活,才是正道。 |
GMT-5, 2024-12-22 1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