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留日女学生江歌被害案已经引发了舆论的激烈讨论咪蒙讲,法律可以制裁凶手,但谁来制裁人性?六神磊磊讲,可以见义勇为,不要替天行道。针对江歌的案件,中国的舆论场已经发出两种立场不同的声音,同时出现两次翻转辩论。
先说这两种不同的声音。
咪蒙是一个拥有着千万粉丝的自媒体公众号,之所以她的很多文章都有着10万+的爆款品质,除了其选题之考究外,更重要的是她的文章可谓是情绪化表达最为典型代表。在江歌刘鑫案发酵后,她也推出了《刘鑫江歌案: 法律可以制裁凶手,但谁来制裁人性?》的评论性质的文章。有着中国官方背景的《新京报》对这篇文章给出评价——其不仅有自己的叙事,还有自己的立场、观点和主张。但这篇文章读来,实在“燃”得可怕。
人在什么时候会“燃”?当有情人经历各种考验而终成眷属之时,当地主恶霸被勤劳善良的人民惩罚之时……当被丑恶长期压制的正义得到伸张之时。咪蒙在文章中制造了一个完美且可怜的江歌母亲和一个万恶的刘鑫全家,为读者营造了一场完全符合喜剧冲突的大戏,将读者完全带入咪蒙宣泄的情感之中,然后适时在文章中说那些被完全带入的读者想说的那些脏话,如“混蛋”、“人渣”,接着将这些上升到人性的高度,占据道德制高点,在最后以正义之师之姿态,以身作则,争取陈世峰的死刑判决,呼吁大家签名支持,同时展现弱小和大无畏一面,引用诗人王小妮的话:即使徒劳,也要让这徒劳发生。
岂能不燃?
然而咪蒙怎能不知,自己的这些极具煽动性的话所掀起的力量怎么可能与“弱小”划等号,而咪蒙“感情充沛”的文章的确推动了这件事情的发展。在“燃”之后,咪蒙借着舆论之势联系中国国内和日本当地的专业律师,为江歌母亲提供法律援助,并在公众号中及时更新进展,当然文字中不会缺少“我们都在”这样的“动情之言”。
似乎在这种情况下,用冷冰冰的文字和视角去分析整个事态显的不合时宜。就像《新京报》的文章《江歌案:杀气腾腾的咪蒙制造了网络暴力的新高潮》,将咪蒙的正义之举与网络暴力划上约等号,称:“咪蒙这样的文字里是带有杀气的,长期浸泡在这样的文字里,读者也是可以培养出杀气的。”
因读金庸而名声大造的六神磊磊也劝谏网友们“可以见义勇为,不要替天行道”,因为“有时候二者之间就隔着一线,不好分辨的。以为自己是见义勇为,搞不好忽然就越界变成宋江替天行道了。吊诡的是,有时候,见义勇为很难,替天行道反而很容易。因为见义勇为是自己流血,替天行道往往是流别人的血。”
凤凰网旗下微信公众号“風聲評論”则连续几天推出一系列文章,包括《江歌悲剧后的刘鑫:避大恩如大仇》、《逼刘鑫见江歌的母亲,从法律上看可能不如先不见》和《江歌案:咪蒙要制裁人性,但凶手真的会被死刑制裁吗?》,都在认识到刘鑫的错误的同时,看到江歌母亲在做法的不妥,试图用更为客观和理性的思路去为网络的狂欢降温。正如文章所言,“舆论审判的道德正义无法取代法庭审判的法律正义,对刘鑫的口诛笔伐只会让刘鑫压力下的证词效力备受质疑。”
随着舆论场中讨论逐渐深入,人们的关注点也渐渐从事情本身变为讨论本身,有一些人试图另辟蹊径寻求“第三条道路”。冰川思想库的成员之一连清川试图从更高的层次去结构此次舆论场,并且将矛头直指指责“咪蒙派”为网络暴民的那些人——“怀疑论主义者”。在文章《那些骂刘鑫是人渣的人,难道都是卑鄙的网络暴民吗》中,她批判这些人“奇异的思维方式”,“对于从善者我们总是满腹狐疑,而对于从恶者,我们也总是试图去寻找‘人性的,太人性的’原因,并且为社会舆论的谴责痛心疾首……”
腾讯大家的专栏作者苏更生也为“义愤填膺”的群众鸣不平,“我并不同意有人说,义愤填膺的吃瓜群众只是满足了自己廉价的道德感。不,并不是这样——八卦是制裁道德利器,这是古人的智慧。”
中国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储殷表达了同样看法,认为“现在有一种很奇怪的风尚:极度客观、完全理性”。文章强调“舆论恰恰应该批判法律不能定罪的恶”。文章最后点题之句“你可以昧着良心,但是从此别想理直气壮!这就是公道”,似乎有一种道德“卫道士”之感,这种直白的态度,与“怀疑论主义者”模棱两可的态度截然不同。
当然可以肯定的是,无论是“咪蒙派”、“六神磊磊派”,还是反虚无主义者,都希望正义得到伸张,杀人者得到应有惩罚。
舆论场喧嚣的背后,看到的是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看到的是感性和理性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的碰撞,看到的是思辨过程中的多次交锋与翻转,让事情越辩越明,也相信人们离正义也越来越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