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论坛 社区新闻 纽约新闻 国际新闻 自由快讯 交友征婚 男女搭伙
皇后区 法拉盛 布鲁伦 曼哈顿 房产买卖 二手转让 二手车 生意转让 白送 失物招领
律师 移民入籍 会计报税 法律案例 翻译服务 补习培训 旅行机票 包车地陪 大小搬家 防盗报警
印刷招牌 大小装修 冷暖水电 入籍考题 纽约驾照 加州驾照

小纽约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伴随疼痛的收养”:海外收养儿童的中国寻亲路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网友  发表于 2018-02-05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此信息未经证实请小心诈骗
如未留电话请小心诈骗
无论何种原因切勿汇款
中国涉外送养的儿童数量已大幅减少,在最大的收养国美国,每年收养的中国儿童数量,已从巅峰时期的7903人,降至2016年的2231人。但在已被送至海外收养的15万中国儿童中,回中国寻亲的举动却越来越普遍。在许多人眼中,他们是“幸运儿”,命运因跨国收养逆转。许多人不理解的是,已在海外过着优渥生活的他们,为何迫切渴望寻找亲生父母?




2014年3月,东莞福利院,孩子们在做户外活动
  海外收养中国儿童集体寻亲视频引关注


  美华人10年来助上百家庭寻亲成功


  美籍华人兰妮一直在和信息赛跑。每一分钟,这些宝贵的信息都在挥发,“像铀一样变得越来越稀薄”。在快速变化的中国,情况更是如此。它们可能是报纸上的一行小字,可能是若干年前某人的一句低语,在过去的10多年时间里,兰妮把这些信息收集起来,努力为那些被海外人士收养的中国儿童,拼凑出完整的身世故事。






  北京《中国青年报》报道,一个由兰妮上传的视频在网上广为传播。镜头聚焦在一个个黄皮肤黑眼睛的女孩儿身上。她们流利地说着外语,在铺满阳光的草地上赤脚奔跑,身后是典型的欧洲田园风光。


  唯一透露身份的,是自我介绍时,她们特殊的中文姓氏——“社”。同“国”“党”“福”一样,这是中国福利院过去常赋予孩子的姓氏之一。这些女孩都来自湖南衡山福利院。


  兰妮上传的另一段集体寻亲视频,甚至引发了更多关注。这一次,孩子们来自重庆地区的福利院,数量多达20人。


  今年46岁的兰妮,和丈夫也收养了3个中国女孩儿。因为会中文,有不少收养家庭找到她,委托她帮助孩子在中国寻亲。10多年来,她帮助过的家庭中,有上百个寻亲成功。


  兰妮热爱户外远足,但来自收养家庭的邮件和电话,将她拴在电脑和手机旁。几乎每天都有新的收养家庭联系她,也有中国父母找到她,她不得不整天对着屏幕,在这些家庭间来回切换、匹配信息。


  因跨国收养命运逆转的幸运儿?


  在海外生活优渥 却迫切渴望回中国寻亲


  中国涉外送养的儿童数量已大幅减少。在最大的收养国美国,每年收养的中国儿童数量,已从巅峰时期的7903人,降至2016年的2231人。但在已被送至海外收养的15万中国儿童中,回中国寻亲的举动却越来越普遍。


  北京《中国青年报》报道,在许多人眼中,他们是“幸运儿”,命运因跨国收养逆转。许多人不理解的是,已在海外过着优渥生活的他们,为何迫切渴望寻找亲生父母。


  一位美国养母回忆,有人鼓励孩子们“不要在意过去,要朝前看,多想想在美国的美好生活和无限机会。”


  兰妮和丈夫鼓励收养家庭帮孩子寻亲。寻亲的困难,在于收集信息。在广州领养二女儿时,他们注意到,费用清单上列着一项425元(人民币,下同)的“报纸广告费用”。福利院工作人员说,这是为弃婴刊登寻找亲生父母公告的费用,但当他们索取一份广告复印件时,却被告知“不能给收养父母”。


  他们将当地的媒体找了个遍,终于,在广州一条狭窄的小巷里,他们找到了那家刊登广告的报社。珍贵的信息藏在一间闷热的仓库中,里面堆满了旧报纸,一摞摞几乎挨到天花板。在5个小时令人绝望的找寻后,他们突然翻到2001年11月的报纸,二女儿4个月大时的照片,就印在发黄的纸张上。这张照片在女儿4个月大时拍摄,比收养文件上的照片甚至还要早一年。他们一口气买下了尽可能多的旧报纸。“既然我们这么珍视这件宝贝,或许其他收养家庭也一样。”


  收集刊登找寻公告的报纸,从此成为兰妮的主业。十几年来,她的藏品不断扩大,许多美国收养家庭通过她,获得了孩子宝贵的身世线索。一位养母顺着这些信息,为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女儿,找到了同被美国家庭收养的双胞胎姐妹。


  但更多的时候,破解孩子的身世之谜,远没这么顺利。许多收养父母飞到中国,奔向公告上提及的捡拾地点,却发现因为拆迁,原地点早没了。还有父母找到了列出的捡拾人,却发现信息对不上,线索就此断掉。兰妮的大女儿就是这种情况,捡拾人宣称,自己压根儿没捡到过这个丫头。


  最让兰妮苦恼的是,有很多中国父母质疑寻亲的真实性。她见过许多夫妇一边流着泪,一边死活不信孩子去了海外还回来寻亲。尽管DNA测试的费用由海外收养家庭筹集,这些父母仍然犹豫不决。兰妮猜测,“他们可能被骗怕了。”


  “收养很美好,但也伴随着疼痛”


  孩子无法摆脱“被抛弃感” 离开亲生父母带来创伤


  天天和收养父母接触,兰妮知道,许多养父母焦虑得辗转难眠。曾向她寻求帮助的美国母亲苏珊,有时熬夜到凌晨两三时,只为给女儿制作寻亲海报。她表示:“收养很美好,但也伴随着疼痛。”


  北京《中国青年报》报道,领到11个月的大女儿时,苏珊接过的是一个下肢乏力、排斥被抱的孩子。她抵触养父母的照顾,常常歇斯底里地哭泣。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去年,即便她已长成一个成绩优异的高中生。她提前通过了美国高考,分数足以申请任何一所美国大学。面对镜头,她露出大方得体的微笑。私底下,她却常常被莫名的悲伤、焦虑和愤怒裹挟。


  苏珊知道,女儿没能摆脱“被亲生父母抛弃的孤独感”。作为养母,她感到不知所措。带女儿看心理医生花了数千美元,收效却甚微。


  直到一位专注于收养儿童的治疗师出现了。对方点醒了苏珊:“将一个孩子从亲生父母和原生文化中带走,一定会给孩子带来创伤。这个伤口,只有亲生父母能弥合。”


  花了十几年时间,这位母亲才意识到,更多的问题出在她的认识上。“良好的教育、来自养父母的爱并不能治愈一切。”离开亲生父母那一刻,孩子便缺了重要的一块。


  兰妮也曾遇到类似情况。三女儿七八岁时,有一天在餐桌上,她突然变得很低落,气急败坏地质问兰妮,“妈妈,你当初为什么要把我丢在福利院?”


  兰妮和丈夫目瞪口呆。这个在3岁半时被领养、患有癫痫的女儿,记忆发生了错乱。被领养后,她一直以为兰妮就是生母。对被抛弃的忿恨,在这个小女孩心中挥之不去。


  兰妮耐心地向小女儿解释,给她播放从福利院接走她时的视频,女儿却仍沉陷在悲愤中。从被领养时起,她便是一个固执而叛逆的孩子。兰妮这才意识到,必须要为女儿寻亲,给她一个确切的答案。


  兰妮也知道,绝大多数寻亲都以失败告终,“能找到的非常非常少”。一位比利时母亲从衡山福利院收养一个孩子后,为孩子寻亲12年,5次前往衡山福利院,全都无功而返。


  有被收养的孩子在网络上吐露心声:他们常被人提醒,从中国福利院中的弃婴,变成发达国家的公民,是多么幸运,他们要学会感恩。但很少有人意识到,这种“幸运”,都始于他们命运起初的“不幸”。


  兰妮听说过不少悲剧:有养母半夜给她打电话求助,女儿被发现第四次试图自杀。也有孩子已经成年,却始终无法摆脱“被抛弃感”,最终选择离开人世。


  还有越来越多的海外收养儿童,因此踏上了追溯过去的旅程。


  寻亲旅程中了解身世 当初故事或非“抛弃”


  与亲生父母建立联系后 爱生气的小姑娘变得自信开朗


  苏珊陪大女儿回了两次中国。近40个家庭赶来与“女儿”相认,他们的故事各不相同,有的因重男轻女放弃了女儿,有的因计划生育政策失去了女儿,有的被劝说将女儿送去了福利院。但每一个母亲都流着泪拥抱这个“女儿”,告诉她,在失去她的数千个日夜里,她们没有一天不思念着她。


  北京《中国青年报》报道,兰妮也曾帮过许多中国家庭寻亲。为找回被婆家遗弃的女儿,山东年轻母亲刘佳佳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她雇过私家侦探,反被骗了几万元。她报过警,找过媒体,得知孩子已被美国家庭收养后,大脑一片空白。原先,她满脑子都是找到那户抱走孩子的人家,“跪下来求她,要十几二十万元也给他们。”最后,她去了北京,找到中国儿童福利和收养中心,恳求帮她联系美国家庭,只求以后有机会和孩子见上一面。负责人的态度很好,但他们无法受理个人申请。


  兰妮看到帖子后,主动联系上这位年轻的母亲。她将帖子翻译成英文,发布在许多收养家庭组成的小组中,帖子被广泛转发。两年多后,美国那户收养家庭终于看到帖子。现在每天,刘佳佳睁眼就盼着养母发来照片,同她分享5岁女儿的种种趣事。


  养母暂时没有将这件事告诉孩子,她想“等待合适的时机”。刘佳佳愿意默默地躲在暗处,耐心等女儿成长。有一天,她会亲自告诉女儿,“妈妈是爱你的,从来没有放弃过你。”


  兰妮的小女儿最终也找到了类似的答案:亲生父母并未真正抛弃她,他们将这个家中的二女儿过继给了亲戚,但不料她在3岁时被送进福利院。父母去福利院找她时,她已被美国父母收养。了解自己的身世,并和亲生父母建立联系后,这个总爱生气的小姑娘终于变得自信开朗起来。


  苏珊和女儿没有这么幸运。和许多收养家庭一样,她们的两次寻亲之旅都没有结果。但苏珊发现了女儿的变化。每次见到那些悲痛的中国父母,女儿都变得更加温和平静,她开始明白,那个发生在她命运之初的故事很可能不是“抛弃”二字那么简单。在苏珊看来,即便找不到亲生父母,她们的旅程也是圆满的,“寻亲本身就是一种治疗”。

切勿汇款小心诈骗!
联系时就说在【小纽约网】看到的!
回复

使用道具

GMT-4, 2025-4-21 23:00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