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兩場過百萬人反送中遊行和青年衝擊立法會事件,全國政協副主席、前特首董建華日前狠批推行通識教育是造成年輕人問題的主因,形容通識教育失敗。專研公民教育的教育大學學者梁恩榮接受《蘋果》訪問時就反駁,不少研究早已否定通識科令學生激進和上街的說法,認為現時仍講這些說話「一係就係無知,一係就別有用心」,指這些研究隨時能在網上找到,反問提出這些言論的人「點解發言之前唔做好功課?」
記者 鄧力行
早於2014年雨傘運動期間,教大教育政策與領導學系客席副教授梁恩榮已曾做過有關通識科與學生上街關係的研究,曾親身到不同學校作個案研究,亦研讀過很多海外文獻,結論是學生上街並不是因為個別科目,而是因為學生對於社會議題所作的道德判斷。
梁恩榮憶述,早年他曾讀到一個英國的研究,提及2003年英國決定派兵參與伊拉克戰爭,當時英國很多學生參與示威遊行,做研究的英國學者問學生為何上街,大部份學生的答案都是「這是一場不公義的戰爭」。研究的結論是,當社會上出現一個「議題」,人會對議題作道德判斷,若認為是不公義,有些人便會有道德的衝動和熱情,要走出來糾正,所以上街示威。
初時讀到這英國研究,梁恩榮也沒有太大共鳴,直至2014年雨傘運動期間,他因為研究訪談一位中五學生,這英國研究的結論好像活現眼前。梁恩榮說,這個中五學生在雨傘運動期間,每天早上照常上學,下午3時半下課後便帶功課到金鐘做,做完功課後便在佔領區一直坐到10時半才回家休息,第二天早上又繼續上學。梁恩榮當時問中五生,中五課業如此繁忙,為甚麼要這樣做?中五生卻一臉嚴肅回答:「梁博士,生於亂世,有種責任。」
這一幕令梁恩榮印象非常深刻,他將2014年香港中五生的答案,與2003年英國研究結果聯繫,認為是中五生對於社會上的「議題」,即人大8.31決定的假普選作出道德判斷,認為這是不對的、不公義的,所以要承擔「責任」走出來,就像英國學生反對不義戰爭一樣。
雨傘運動期間,梁恩榮也曾到訪一間逾半學生參與罷課上街的學校,他以小組形式訪談該校學生,逐一問他們通識科是否令他們上街的原因,這些學生卻清楚回答說不是,反而認為藝術教育對他們的影響更大。他追問通識科課堂上的情況,發現老師教得相當好,在課堂上有提供不同立場說法,讓學生可以多角度思考,老師也不會將自己立場加在學生身上。
梁恩榮認為,除非這些「議題」不再出現,否則沒有通識科反而更危險,因為通識科的功能是幫助學生理性分析,若學生的道德判斷當中沒有理性分析,只是出於情緒而非思考,很容易會變成喜好的判斷,而非對錯的判斷,屆時推動學生上街的只會是一種民粹式衝動,令人更加擔心。
2012年反國教、2014年雨傘運動、2019年反送中,這些年來香港不斷出現梁恩榮口中的「議題」,他認為這些議題都讓人感到不公義,反映香港有結構性暴力存在,立法會有功能組別、特首由小圈子選舉產生,權力分配出現不均。
梁恩榮自言是「和理非」,認為衝擊和掟磚等直接暴力是有問題,但指大量國際研究已肯定,很多時直接暴力是由結構性暴力引發,這些結構性暴力一日不剷除,直接暴力只會重重複複發生。他坦言對香港現況感到擔心,很多人呼籲政府設獨立委員會調查,但政府不聞不問,若結構性暴力仍存在,有問題的議題就會不斷產生,「唔解決結構性暴力,咁嘅惡性循環就好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