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论坛 社区新闻 纽约新闻 国际新闻 自由快讯 交友征婚 男女搭伙
皇后区 法拉盛 布鲁伦 曼哈顿 房产买卖 二手转让 二手车 生意转让 白送 失物招领
律师 移民入籍 会计报税 法律案例 翻译服务 补习培训 旅行机票 包车地陪
大小搬家 防盗报警 印刷招牌 大小装修 冷暖水电 入籍考题 纽约驾照 加州驾照

小纽约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熟不一定能生巧!最新研究推翻「1万小时定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网友  发表于 2019-08-21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此信息未经证实请小心诈骗
如未留电话请小心诈骗
无论何种原因切勿汇款

依循「1万小时定律」加紧练习热爱事务,相信有朝一日必成一方之霸吗?最新科学研究恐让你大失所望,因专家发现上述理论模型可能流于简单化,即使修炼满1万小时,「熟能生巧」也未必成真,就算能「让你昨天比今天更好」,也「可能不会让你比邻居还厉害」。

「1万小时定律」由美国畅销作家葛拉威尔(Malcolm Gladwell)2008年大作《异数:超凡与平凡的界线在哪里?》提出,声称「1万小时是成就伟大的魔法数字」,主张各领域专家皆经过1万小时淬链,微软公司创办人比尔.盖兹、摇滚乐团「披头四」皆为明证。她的说法根据为1993年刊登于学术期刊《心理学评论》(Psychological Review)的美国知名心理专家艾瑞克森(Anders Ericsson)研究团队发表之论文:有成小提琴家及钢琴家的1万小时都在至少20岁以前达标,否定天赋的重要性,强调音乐家系由大量练习造就而成。

但专精认知心理学的美国凯斯西储大学心理科学系副教授麦克纳马拉(Brooke Macnamara)试图推翻这些「深入人心」的论调,认为环境、基因与两者交互因素,才是人类技能表现有所差异的关键。她与系上专家梅特拉(Megha Maitra)仿1993年那份论文的实验设计来重新操作,请教授依演奏表现将受试学生分为优、佳、略差3组,每组13人,并请学生自评自身在教授规定以外还刻意练习的时间;但和艾瑞克森的研究设计不同,受试者这次不知研究目的与分组,不具「偏见」下,表现略差者自称在20岁以前平均投入6千小时练习,表现佳和优的学者则皆声称花了1.1万小时。

麦克纳马拉因此认为,练习并非表现差异的主要原因,因菁英组成员间练习时间相差不多,他们实际获取的技巧才是关键:在西洋棋上,可能是智力或工作记忆取胜;运动时,则可能取决于运动员的氧气使用率。所有因素环环相扣。再以爱拉小提琴的孩子来说,他可能乐于练习且相当专注,因为他不把这个任务看成苦差事。麦克纳马拉强调,了解练习导致的差异限度是重要的,「练习让你昨天比今天更好,在大多数时间」,「但可能不会让你比邻居还厉害。或是你在小提琴班的其他孩子。」

这份最新研究21日登上《皇家学会开放科学》期刊(Royal Society Open Science)。但艾瑞克森并不完全认同,称麦克纳马拉虽复制了他的研究,优、佳两组却无客观差异性,才会以为他们的练习时数相同,重申26年前研究成果的科学根据:健康人体处于刻意练习的紧张状态时,其去氧核糖核酸(DNA)出现一堆基因休眠,非凡的生理机制就此启动,「任何想要改善自身表现者,都可由这类练习获得好处。」

切勿汇款小心诈骗!
联系时就说在【小纽约网】看到的!
回复

使用道具

GMT-4, 2025-4-24 19:27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