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论坛 社区新闻 纽约新闻 国际新闻 自由快讯 交友征婚 男女搭伙
皇后区 法拉盛 布鲁伦 曼哈顿 房产买卖 二手转让 二手车 生意转让 白送 失物招领
律师 移民入籍 会计报税 法律案例 翻译服务 补习培训 旅行机票 包车地陪
大小搬家 防盗报警 印刷招牌 大小装修 冷暖水电 入籍考题 纽约驾照 加州驾照

小纽约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们与哈佛的差距,可能就在这三顿饭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此信息未经证实请小心诈骗
如未留电话请小心诈骗
无论何种原因切勿汇款
大学文化体现在各个方面。而细节中更见真知。
在作者看来,大学的文化基因,不一定要在其核心地带寻找,边边角角留下的痕迹,也许更能反映出文化渗透在骨髓里的力量。
推荐给你,静夜思。
我们与哈佛的差距可能就三顿饭
来源 | 厦大邹振东 作者 | 邹振东
ID | xdjszzd
在哈佛大学,教授太太请教授们吃饭,本科生请教授吃饭,图书馆长请教授吃饭——这样的三顿饭,可能是我们与世界一流大学真正的差距。
与Michael Szonyi教授一起吃饭,每一次都是新鲜的体验。新鲜的重点不是吃什么,而是聊什么。这位中文名为宋怡明的老外,目前是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主任,长着一对据说是成功秘诀的善于倾听的大耳朵,操着一口流利的带闽南腔的普通话,在座的学者或吹牛,或争吵,有时甚至不欢而散、拂袖而去,但人们仍然期待着下一次私人聚餐,准确地说:是期待下一次碰撞的话题。
我没有想到这一次饭局的话题主题,关键词居然是:“世界一流大学”与“吃饭”。
01
哈佛大学的第一顿饭:教授太太请教授们
“哈佛的教授太太文化”,其经典代表就是太太经常请各位教授到家里吃饭。
哈佛学者把这样的吃饭叫做“读书会”,几乎每周都会在一个教授家举行,教授太太就是当然的女主人。所有的与会者都觉得受益匪浅,因为无数的选题、灵感都来源于此。吃饭的可能是同行,也可能是不同学科的学者,你可以想象一下:吃饭聊天的有历史学教授、语言学教授、天文学教授、神经学教授,他们可能聊什么?
邬教授对高等教育的研究有一个“鸽笼理论”:现代高等教育随着学科分类越来越细,不同专业的学者越来越困在自己的鸽笼里。出路就是要为鸽子们提供“广场”。教授太太提供的客厅饭局,就是这样的跨学科“广场”。
我不由得想起梁思成家的客厅,和他美丽的太太林徽因。
教授太太文化的背后其实有若干支撑。
首先,教授的房子要足够大。如果教授住的就是鸽子笼,恐怕没办法高朋满座。
其次,教授的工资要足够高。教授太太无需上班挣钱养家糊口。如果太太带着一脸疲惫下班回家,应该没有多少心情张罗大家吃饭。
当然,最重要的是教授太太文化品位要好。如果家里就鸡飞狗跳,恐怕没有人敢上门。
宋怡明对郑教授的说法做了修正:首先,“哈佛教授的太太文化”这个概念本身就不太准确,哈佛教授相当一部分也是女性。更重要的是,在他印象中“太太文化”早已不存在,如今一些教授的读书会,早就改在餐馆里了。这种“太太文化”的衰落,在宋教授看来绝对是好事情,它代表哈佛的父权文化已经被打倒。
不过,好事情也有代价,代价之一是原来一些好的校园文化传统也受到攻击。宋教授强调,今天的哈佛应该想办法让原来的凝聚力恢复,但这绝对不等于说要让所谓的“太太文化”恢复。
特别要说明的是,与其说“哈佛教授的太太也要出去上班了”,不如说“哈佛教授配偶也要去上班了”。哈佛教授的配偶想欣赏更丰富的生活,不一定要做家庭妇女,宋教授认为这是个值得赞扬的现象!
02
哈佛大学的第二顿饭:本科生请教授吃饭
宋怡明认为哈佛最值得骄傲的文化是本科生文化。哈佛致力于让本科生成为大学的主人。他举的一个例子,居然也是吃饭。
哈佛会给每一个本科生一笔钱,专款专用,就是请教授吃饭。有一段时间,教授们突然发现自己被密集邀请,一打听,原来学校食堂员工罢工了。
好些大学的问题就是:本科生见不到教授。越是名牌教授,越不给本科生上课。据说,某985高校有一个博士研究生,导师是院士,一直到毕业,都没有和单独导师说过一句话。
哈佛对本科生的好,没有吃亏。据说哈佛的校长做过调查,对哈佛的捐赠,比例最大的来自本科生校友,而且这些捐赠也有相当比例要求直接花在本科生身上。这就是良性循环!
我曾经写过一篇转发率极高的文章,题目就是:《厚待自己的学生,就是厚待学校的未来》。那些校长办公室有空调,却舍不得给学生开空调的大学,别指望他们毕业了,还会热情洋溢地给你捐款。他们在大学已经热够了!
03
哈佛的第三顿饭: 图书馆长请教授吃饭
宋怡明认为哈佛还有一个优点,就是所有人员自觉为教授服务。他得意地宣布,目前哈佛大学图书馆有关金门书籍全世界最多!原因就是他在研究金门,而每年哈燕图书馆长都会请他吃饭,问他需要买什么资料。
我问宋怡明:“是不是看你是费正清中心主任,图书馆长对你特别殷勤?”他连连摇头:“我还是副教授的时候,图书馆长就这样做了,这是他的日常工作。”
“这要吃多少饭啊?”我惊叹。
宋怡明误解我是在谈钱,他笑了:“吃的是快餐啊,没多少钱。买书才花钱!”
哈佛大学整个行政保障系统都明白:大学教授的需要是最重要的需要,大学教授的时间是最宝贵的时间。因为,大学教授是哈佛最值钱的资产。
三顿饭的故事讲完了,要强调的是:大学不是请客吃饭,哈佛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并不在这里。三顿饭没有什么了不起,了不起的是支撑这三顿饭背后的大学文化。
看一所大学的文化基因,不一定要在其核心地带寻找,其边边角角留下的痕迹,也许最能反映出文化渗透在骨髓里的力量。
教授太太请教授们吃饭,本科生请教授吃饭,图书馆长请教授吃饭,分别对应着三个共同体:大学的学术共同体、教学共同体与行政共同体,它们一起建构着整个哈佛的大学共同体。
三顿饭请客的共同对象,都是教授,显示出教授是大学的重心。解决好教授这个大学重心,才能解决好学生这个大学中心。因为教授是大学最重要的生产力!中国人喜欢引用这句话:"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大学的文化就是大师能否养成的土壤,就是大师能否存活的环境。
川流不息的中国大学管理者到哈佛考察,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关注哈佛的文化。如果我们只是看到人家的实验室、图书馆,哪怕是把整个课程体系、人事政策、管理制度照搬下来,可能仍然是画虎未成反类犬。
比如,我们把哈佛大学的三顿饭,换成教授的小型研讨会,本科生的谈心室,图书馆的征集购书问卷调查,看起来教授与教授,教授与学生,行政与教授都在互动,但效果会是一样的吗?
出于记者出身的本能,我问宋怡明,说了这么多哈佛的好,那么哈佛的不好在哪里?
宋怡明楞了一下:“可能是对年轻教师的剥削”。
我似乎发现了漏洞:“你一直强调,哈佛文化的精髓就是建构哈佛身份认同的共同体,那么,这些年轻人对哈佛的认同在哪里?”
宋怡明坦率地笑了:这和我刚刚讲的真的有一点矛盾,这的确是一个问题。
—THE END—

切勿汇款小心诈骗!
联系时就说在【小纽约网】看到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GMT-4, 2025-4-30 15:3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