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论坛 社区新闻 纽约新闻 国际新闻 自由快讯 交友征婚 男女搭伙
皇后区 法拉盛 布鲁伦 曼哈顿 房产买卖 二手转让 二手车 生意转让 白送 失物招领
律师 移民入籍 会计报税 法律案例 翻译服务 补习培训 旅行机票 包车地陪
大小搬家 防盗报警 印刷招牌 大小装修 冷暖水电 入籍考题 纽约驾照 加州驾照

小纽约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们追忆西南联大,盖因追忆“先生”精神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此信息未经证实请小心诈骗
如未留电话请小心诈骗
无论何种原因切勿汇款
推荐纪录片《先生》
《先生》是一部十集大型纪录片,导演为邓康延,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播出。纪录片讲述了陈寅恪、梁漱溟、陶行知、晏阳初、竺可桢、梅贻琦、张伯苓、马相伯、胡适、蔡元培十位先生的生平事迹。
新闻链接:
今天,西南联合大学建校八十周年纪念大会在北京大学举行,据了解,西南联大校友,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云南师范大学领导、师生代表参加纪念大会。
来源:《中国青年报》
今天,大家在追忆西南联大的时候,也在追忆那段光辉的历史,追忆那个时期的“先生”。当然,不仅仅是西南联大的先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先生”是人们对教育工作者的一种尊称。现如今,当谈论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早期发展时,有几位先生对其所做的贡献往往是我们无法绕过的。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先生”一词大气又不失亲切,但在现代汉语中,用“先生”来称呼老师的用法在我们文化语境中已渐渐消失。纪录片《先生》拍摄的初衷,即为“拍摄一部回溯民国先生的十集纪录片,以共鸣隔代不相逢的后生们”。怎样的师者可尊称为“先生”?蔡元培、竺可桢、梅贻琦、陈寅恪……影片中,这一个个对中国现代大学影响深远的名字及人物背后的精神,为“先生”一词作了最好的注脚。
蔡元培:兼容并包 积极探索
1916年12月26日,蔡元培受命担任北京大学校长。北京大学的前身是京师大学堂,当时被戏称为“官僚养成所”。民国后虽改名为北京大学,但校内衙门作风未改:学生上课带着仆人,老师思想保守,校园面貌陈旧混乱。而蔡元培的到来,让北京大学焕然一新。
刚到学校,蔡元培的表现就与众不同。当时,师生们都到校门口迎接新校长,校役们像以往一样,恭恭敬敬地列队行礼。而蔡元培则“脱下礼帽,向校役鞠躬回礼”。蔡元培的举动向北大人宣告,他不是去做官的,而是去做实事、办教育的。
蔡元培甫一上任,即致力于为北大招贤纳才。蔡元培的选才标准非常具有革命性,他不看文凭、资历,也不论学术风格或政治立场,唯一的标准就是要有真才实学。在这样的原则下,蔡元培时期的北大教授团队里,既有领导新文化运动的陈独秀,又有推崇传统文化的辜鸿铭,既有连大学文凭也未曾获取,仅靠一篇论文(《究元决疑论》)就获得教授讲席的小年轻梁漱溟,又有胡适、钱玄同等一批海归学者。蔡元培的眼光、雄心和胸怀让北大一时群星荟萃。即使在今天看来,蔡元培的选人标准也非常具有先锋实验性,他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思路:规则是死的,人是活的,大学应该允许一定程度的灵活机变性。这让笔者想起最近沸沸扬扬的一条新闻——浙江大学规定,如果学术文章在《人民日报》等中央级媒体的“微信公众号”发文阅读量达到10万+,即可定为在一级学术期刊刊发。(央广网,2017-09-18)虽然目前各方对这一新规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意见不一,但是它迈出了国内高校灵活调整学术评价体系的第一步,是一次有意义的探索。
蔡元培兼容并包的教育理念也延续到了学生培养方面。当时的北大,两位老师可能同时上课,学生们会听到不同的观点,蔡元培希望学生在博采众家之长的同时,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或许会因为学术意见不一致而对立、争论,但是都能和谐共存于北大校园。今天我们在大学里提倡跨学科教育和学术自由,而90年前,蔡元培在北大的革新其实已颇得精髓了。
1916年至1927年,蔡元培担任北大校长的这十余年,被视为北京大学校史上的一段辉煌期。直到今天,蔡元培仍被北大人尊称为“永远的校长”。
蔡元培并未参与西南联大任何建设。
梅贻琦:无为而治 力挽狂澜
清华大学前校长梅贻琦不喜说话,人称之为“寡言君子”。他担任校长期间,提倡“教授治校”。清华大学的“教授治校”体制始建于20世纪20年代末,梅贻琦上台后,不惜削减自己的校长权益,全力加以扶持。当时清华校内设有教授会、评议会和校务会议。教授会由全体教授组成,评议会相当于教授会常务委员会,是学校的要务决策机构,二者相互制衡。校务会议是处理日常事务的行政机构。梅贻琦执掌清华的实践过程中,从制度建设和完善上赋予了“教授治校”真正的地位,使“教授治校”成为教师心目中一项不可侵犯的原则。“教授治校”在清华园内营造出了一种民主自由的氛围,人人都有权利、有机会对学校事务发言;另一方面,校领导班子中没有了外行滥竽充数,校务始终井井有条。而作为校长,梅贻琦则不爱对校务指手画脚,通常的态度是“吾从众”。他曾有一句名言,说校长的任务就是给教授搬搬椅子,端端茶水。梅贻琦的治校理念,颇有上古时期无为而治的意蕴。
但关键时候,寡言的梅贻琦又不失一位校长的担当。梅贻琦担任清华校长的第七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清华师生几经辗转,逃到了云南昆明。在这里,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南开大学组成了西南联大。这一时期的梅贻琦虽然保持了一贯寡言温和的风格,但在处理大事时显得异常果断。他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清华就好像一条船,漂流在惊涛骇浪中,有人正赶上负驾驶他的责任,此人必不应退缩,必不应畏缩,只有鼓起勇气,坚韧前进。”在梅贻琦的带领下,西南联大成就了战火中弦歌不辍的教育奇迹,至今为世人所乐道。
陈寅恪:学贯东西 行为世范
1926年,一个既没有文凭又不出名的学者到了清华园,成为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导师。但很快,清华的师生们就惊叹于他的博学。课堂上,他的讲课风格不拘一格,讲授的学问贯通中西,连葡萄酒原产何地、流往何处这样的冷僻知识都能给学生讲述得一清二楚。他授课时,连教授都会前来听课,于是有人称他为“教授的教授”。他就是国学、史学大师陈寅恪。
陈寅恪出身世家,其祖父为洋务运动代表人物陈宝箴,父亲陈三立是“清末四公子”之一。陈寅恪本人曾在海外游学13年,足迹遍及日本、德国、瑞士、法国、美国。东西方文化都在陈寅恪身上刻下了深刻的烙印。陈寅恪每次在清华上课,能够听懂的人不多,但只要是从陈寅恪师门下走出来的弟子,后来都成为了大家。作为教授,陈寅恪深厚的学术素养是其最大的优势,他的知识储备化作养分不断地滋养着身边的学生。
作为文史教授,陈寅恪对学生有一个特别的要求,那就是数学一定要好,他认为数学所训练的逻辑思维能力对于史学研究同样重要。陈寅恪做学问如同自然科学一样,也一定要精确推导。这和我们一般观点大相径庭。的确,理科知识对于文科学生来说不是必修课,但是其训练的思维方式却是不可缺少,反之亦然。这或许就是通识教育的意义所在吧。
而后的岁月,陈寅恪遭遇了一次又一次的沉重打击。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后,父亲绝食而死,自己两目先后失明,在南迁流亡途中,珍视如命的研究书籍丢失。面对人生中接连不断的打击,陈寅恪始终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在昆明时,物质极度匮乏,陈寅恪一家住在茅屋中,他日常研究和写作都是趴在木箱上完成。双目完全失明后,他在助手的帮助下,继续授课、研究。晚年,陈寅恪花了10年的时间,艰难地完成了著作《柳如是别传》,这本书煌煌85万言,浓缩了他一生的学养和志趣。陈寅恪的一生跌宕起伏,充满艰辛,但是他对学术的执着和追求始终如一,堪为天下读书人的表率。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句话点出了为人师者最本质的两点要求。陈寅恪成为清华百年历史上受人尊敬的先生,归根结底,一靠学识,二靠精神品质,二者皆做到极致,如此而已。
昔日,在波澜壮阔、战火纷飞的岁月里,先生们的学识和精神犹如灯塔,照亮一方河山;如今,先生们的背影已日行渐远,而中国高等教育事业仍然任重道远。事业未竟、前路漫漫,高教行业呼唤新时代的先生。

切勿汇款小心诈骗!
联系时就说在【小纽约网】看到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GMT-4, 2025-4-30 15:39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