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多德迷,怎么没人说普鲁士呢?也许是因为它不算民族?
18世纪时,法国的米拉波伯爵就说,普鲁士不是一个有军队的国家,而是一支有国家的军队。那个时候就有人打比方,普鲁士是北方的斯巴达。
在近代历史上,普鲁士的军事建设的意义在于提高了军队的地位,并与国家和社会的整体架构紧密相连。19-20世纪之交,国民经济学派的代表施默勒(Gustav Schmoller)总结说,在普鲁士,
军队从强盗式的、一心只为赚钱的上校们的私人行当变成了国家的军队,它与国家密不可分,同它一起成长,服务于整体荣誉和利益。大批国民年轻时曾参军并接受军事训练,没有军队,他们对公民生活和公民天职将是陌生的;在军官中则形成了一个终身的职业军人团体,这保障了军队的技术和军事效率,而当时这种效率到此时仍只有雇佣军能提供。容克成为军官,农民负担划区兵役,这使他们与国家和君主建立起恰当的联系。军队的组织同时也从根本上改变和改善了社会状况。
在普鲁士,军队是国家和社会的学堂,它的建设和角色的转变是普鲁士国家成长的基石。在这个过程中,施默勒认为,大选侯(1640-1648年在位)、腓特烈二世(1740-1786)及其父亲腓特烈一世(1713-1740)这“三个腓特烈”是关键人物。尤其是在腓特烈一世期间,若以比例计,普鲁士花在军队身上的钱、常备军在人口中的比例都远远超过其他主要欧洲国家。1733年的一项征兵令,被视为普遍兵役制的先声,其中有言:国家的所有居民皆为武器而生。也是在腓特烈一世期间,军队着装和武器的统一化宣告完成。他曾说,国王的制服对每个人都是最合适的,1725年起,他就没有脱下过军装,于是为着装的统一定下了基调。这位国王因此被称为“士兵国王”,他也称呼自己的士兵为“可爱的天蓝色的孩子”,并且对他们怀着慈父般的关爱;与所有别国的军队相比,普鲁士士兵的军饷最优厚最正规,伙食也最好。即使是三倍的工资,大部分士兵们不愿也不会再去当雇工;如果他表现良好,他会比别国的军人享有更大的自由。
在大选侯和腓特烈一世时代,军队从地痞流氓和社会渣滓的收容所变成了公民教育的学校和真正从属于国家的军队,而此前,军队中外国人的比例甚至高达三分之二;普鲁士军官团与划地征兵制(每个步兵团平均五千户)巩固了容克贵族的社会统治地位,农民在乡下是贵族的农奴,在部队中是贵族的士兵;但普鲁士的政策也提高了农奴的地位,施默勒说,由于征兵制的影响,农民从备受虐待的农奴成为国家的公民,他们在部队里可以学习文化,返乡之后是国王的休假士兵,他们对国王和国家的忠诚感在增长。
以上主要依据Gustav Schmoller, 《普鲁士军队的起源,1640-1740》,见其论文集《近代普鲁士》(Modernes Preußen)。
今天人们了解更多的,可能是腓特烈二世期间普鲁士军队的战斗力。七年战争一开始,普鲁士与法奥俄三国对抗,被人称为350万人与7000万人的较量,然而1757年罗斯巴赫一战,普鲁士军队居然大获全胜。但如果不是1762年叶卡捷琳娜二世上台,普鲁士恐怕在劫难逃。那时的腓特烈二世更像是个到处躲藏的避难者,而不是一国之君。另外,腓特烈二世之所以在德国历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不仅是因为他的军事才能,还因为他作为开明君主在启蒙时代的种种作为深得全欧洲的称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