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纽约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幼儿心理】如何理解孩子的自言自语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此信息未经证实请小心诈骗
如未留电话请小心诈骗
无论何种原因切勿汇款

摘选自《家庭教育》杂志《自言自语是幼儿正常行为吗》一文

作者:孙丽丽

两岁的娇娇拿着空药瓶自言自语:“吃药药,吃药药。乖,吃了药就不打针了。”

3岁的牛牛提着新买的水彩笔盒,自言自语:“我走喽!我不回来吃饭了。”提着盒子在客厅里走来走去。

4岁的小胖在玩拼图,他自言自语:“这块有蓝天图案,放在上面。这块篱笆图案在下面……”

孩子的自言自语让父母有些不解,也有些担心:他们是否因为寂寞才自言自语?是不是所有幼儿都爱自言自语?如何理解幼儿的自言自语现象?


专家观点:每个幼儿都会自言自语,在生活中看似非常平常,但这件平常且必然发生的事,对幼儿来说有重大意义,这是儿童自我成长的重要体现。

从幼儿身体动作层面来说。幼儿通过自言自语来熟悉事物运作方式,例如:“兔兔,我给你洗澡,先洗头,我不会弄痛你眼睛的。”

从幼儿社会情绪发展层面来说。幼儿通过自言自语来重现互动和情绪,例如:“多吃蔬菜,妈妈可高兴了。”

从幼儿认知层面来说。幼儿自言自语中必须做的抽象的思考:脑海中有爸爸开车时转动方向盘的印象,就边转着玩饼干盒盖(象征方向盘)边说:“绿灯亮,往前开。我得快按喇叭,我要转弯了。”此时的动作技巧与未来运用文字是相关的。

从幼儿语言发展层面来说。自言自语中的孩子再现了他生活情境中所需用到的语言、对话,这样,他们对语言的掌握和精准度提高了。

可见,幼儿自言自语行为,是他们未来成为成功的学习者所需具备的基础。对此,父母要给予理解和帮助。


一、幼儿通过自言自语来帮助思考。

幼儿的思考能力,在发展初始,具有“社会性”和“外显性”两项特质。由于年幼孩子需要依赖父母及其他成人的教导、遵循成人所设定的规范,才能养成良好的行为,这就是所谓“社会性的思考”。又因为行为的规范来自成人的言辞命令,当孩子尝试调节自己的行为时,他会出声模仿那些言辞命令,来帮助自己实践,这便是所谓的“外显性思考”。

幼儿必须先有能力运用语言与别人沟通,且经过一段长时间的培养,才能将这种社会性和外显性的思考能力,转换成内化的能力,并终能专注于自身的思考。

心理学家有关人类“自言自语”现象的研究指出:幼儿的自言自语,其实在发展过程中扮演着相当正面的影响。当孩子在面对一些较有挑战性的事情,或是在解决困难的过程中碰到难题、出错,甚至不知从何做起时,他们便会产生自言自语的现象。因为在对自己说话的过程中,言语可以帮助孩子思考,帮助他们专心,并且能够引导自我、改进自己的表现。

当孩子进入小学后,这种自言自语的现象,表面上好像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消失。但是,这种自言自语的现象,由早年的外显性,慢慢转换成内化及隐秘性。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认知发展更趋完备,他们就不再把思考的过程大声地说出来,但在内心还是经历相同的思考过程,自我内在的对话依然存在,只是外人无法观察到罢了。


二、幼儿用自言自语督导行为,表现更优。

对于自言自语的现象,发展心理学家维·高斯基(L.Vygotsky)认为,儿童不只利用语言与别人沟通,也会运用语言帮助自己计划事情、引领自己和督导自身的行为。

有研究发现,那些常常自言自语的幼儿,他们的社会性发展比较少自言自语的同伴要好。心理学家的解释是:幼儿的自言自语是一种自身的训练,可以为日后与他人的互动和沟通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当孩子对自己说话时,他是利用语言来督导自己的行为、引领自己思考。例如,小胖在玩拼图时,他手中拿着一块拼图,然后对自己说:“这块图上有一些天蓝色,也有些白色,看起来好像是天上的云,所以应该把它放在拼图的上方。”于是,一边说一边做动作;娇娇玩玩偶时,自编自导剧情,她的表情动作也随之流露出来。


三、将规则口诀植入“自言自语”,帮助幼儿学会规范行为。

父母常感孩子有过度好动、专注力差、做事没长性等问题。受过幼儿师范教育且有教学经验的老师,会利用学前儿童自言自语的行为特征,把一些行为规则变成口诀。例如,让孩子学会保持安静,学习如何专注,老师会教幼儿念口诀:“谁安静,我安静。”或“小眼睛看黑板,小耳朵竖起来。”当幼儿反复诵读这样的口诀,并对此自言自语时,他们的行为会不知不觉配合,达到专心的状态。一段时日后便习惯成自然。因为“自言自语”有自我提醒价值,能帮助孩子调整自己的行为。

这里,建议父母不妨学习老师所用的引导方式,来改善孩子不良的行为。例如,孩子挑食,只吃荤菜,不肯吃素菜,父母这样教导孩子;“我是好宝宝,我爱吃蔬菜,我的身体棒!”孩子念熟了,就餐时往往会“注意”餐桌上的蔬菜,将吃蔬菜和身体健康、不生病、不吃药打针联系起来。有些儿童还能自己教导自己,比如绘本《胖国王》里面有故事和儿歌(关于营养知识的),孩子朗朗上口后,常常边玩边自言自语地念叨,行为也会跟着改变,同时,他们还知道了如何去做对的事情。


四、倾听孩子,并顺应情况与孩子的自言自语“对话”。

父母了解孩子自言自语的缘由及发展的意义后,不但能引导孩子将此运用在行为规范上,还能了解孩子在思考什么有趣的事情。建议父母经常倾听孩子并顺应当时的情境,回应孩子,和他一搭一合地对话。例如,看到3岁的女儿把娃娃放在床上,边拍娃娃的小肚子,边自言自语:“你不哭,我才给你讲故事。”可搭腔道:“娃娃吃饱了吗?是不是太困了?”孩子喂玩具熊吃药时自言自语:“你想吃啥呢?我去找找看。”父母可搭腔:“熊熊生病了吗?他吃药乖不乖?”接着观察孩子会怎么做;较大的孩子模仿恐龙或怪兽时自言自语,父母可搭腔说:“好可怕的怪兽啊!怪兽为什么生气?是不是肚子饿了?”描述孩子的动作,或说出孩子可能有的感受,都可以鼓励孩子游戏,或帮助孩子处理自己的情绪。

但是参与时也要注意不要喧宾夺主,看看孩子的反应,父母就会知道自己的搭腔受不受欢迎,孩子有时需要成人,有时也喜欢独自玩耍。


切勿汇款小心诈骗!
联系时就说在【小纽约网】看到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GMT-5, 2024-11-30 10:56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