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已经在三个长答案中写到宗族社会了。
这会是第四个。
题主问为什么鲁迅笔下吃人的社会没有发生改变,原因就是,鲁迅笔下的那个宗族社会,一百多年来,丝毫没有发生改变。
宗族社会是东方文化的核心社会模式。宗族社会指的是以父权——注意,是父权,而非父亲——为核心而集聚起来的一系列社会治理、社会规范和社会价值观。
顾名思义,宗族是由共同的祖先所形成的。一个宗族在一片土地上生活,以共同利益结成牢固的政治、经济共同体。一直以来,宗族是地方自治的一股重要力量,甚至于中央政府所派的地方官员,都必须要尊重宗族族长的意见和建议,有时候宗法甚至大于国法。宗族的力量在固定的范围内是牢不可摧、至高无上的。
自古以来,由于中国并不是一个像欧洲或者中东那样纯粹的宗教社会,政府缺乏对人民的精神控制力。而宗族的观念巧妙地填补了人民的精神空白,以姓氏和故乡为共同点的宗族成为了人们普遍的精神依托。
宗族社会的核心观念是壮大宗族,而外化行为便是传宗接代。以宗族观念被拢聚起来的人具有坚不可摧的向心力,在近代和现代的数场战争中,都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宗族强调集体利益,而极度忽视个人的自由和权利——并且,在强大的既得集体利益的麻痹下,个人也会忘却自身的所谓“私利”而去追求宗族的“公利”。一旦遇到外力侵入,每一个人都会不惜牺牲生命,来保卫自己宗族的利益。
鲁迅先生笔下的乡村和城镇,以及生活在其中的人,便都是当时宗族社会的真实写照。
那么,一百多年过去了,现在的中国社会,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吗?
很遗憾,没有。
近期爆出来的“最美乡村女教师”郜艳敏事件中,仍然残存于中国社会、尤其是乡土社会当中的强烈的宗族制度,令我不寒而栗。
郜老师是被拐卖到下岸村的。按照我国刑法,拐卖人口是重罪,最高可以判处死刑。面对显而易见的穷凶极恶的犯罪行为,村民,甚至镇上、县里的人,非但没有选择报警或救助,反而选择了隐瞒和欺骗——甚至,为了掩盖自己的罪行,为受害者建立了一座银幕上的牌坊。
为什么?
因为村里、镇上甚至到县里,都是一个坚不可摧的宗族社会。
你是一个女人,是可以用来传宗接代的,又是花钱买来的——我穷,我花这么多钱很不容易,所以你就可怜可怜我,留下来吧。村里的人也都是抱着这样的看法;镇里也是,县里也一样,甚至更高层面——这件事情真的不能细想。家丑不可外扬啊,更何况不就是个女人嘛,正好解决了单身汉的结婚问题。况且,郜老师也不是个别现象,村子里买了这么多女人,这很正常。报警?曝光?别闹了,大家都是亲戚,乡里乡亲的,况且又不是什么大事。来,抽烟抽烟。
细思恐极吧?
这并不是个别现象,也不只存在于落后和贫穷地区。在 如何看待「最美乡村教师候选郜艳敏:被拐女成为山村女教师」? - 徐小疼的回答 这个回答里,我写过,如今泛滥的相亲节目、春晚上对于“剩女”的嘲弄以及大众媒体对于女性的轻蔑与物化,无不体现者宗族社会的影响力。同时,对于集体利益的强调和对于个人私利的轻视,也正是宗族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更有甚者,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更重于进行“道德教育”甚于“法律教育”——这不正是“宗法大于国法”的最好的体现么?
幸运的是,我们可以看到,法治观念和个人权利保障体系正在不断完善。有越来越多的人正在意识到现代化法制和保障个人利益的重要性,也有更多的人在追求不同性别和性向间权利的平等。这是一件好事,但却也是一场持久战。社会观念的进步、价值观和法制观念的改变或许需要很多代人的时间;现在的我们,很有可能将会是时代进步的牺牲品。
但是,没有关系。如果前途是光明的,那么曲折的道路,至少我个人,我也愿意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