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社会信用制度遍地开花,人人都要靠「做好事」去为自己的信用加分,北京市更将之推进一步,建议修订《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将「文明行为回馈」制度化,直接将文明行为纪录与落户加分、住房和医疗保障、公共服务优待、现金奖励等优惠措施,雇主更可翻查纪录,影响招聘录用、职位晋升、待遇激励的结果。影响这样大的政策,仅有9日的咨询期。
这个对每一个人都有影响的条例,是由一名任职北京地铁职员的朝阳区市人大代表杨华提出,她说在工作时发现,很多人都会在地铁内吃东西、大声打电话、喧哗、看影片等不文明行为,所以提出立例,规范民众的不文明行为。
不过,当局将杨华的提议推到极端,提出的草案几乎是完全影响每个人的生活、福利及前途,事关重大。当局却声称做过一份有141万网民、6,400份实体问卷的民调,大部份意见都是民众都认同文明行为,当局于是推动立法。
草案提出,当地每月都的最后一个周末假期,设立「新时代文明实践推动日」,教育部门要将「文明行为」纳入教育、教学课程,纳入学业质量标准,开展文明行为教育和实践活动,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则要建立文明行为评价指数体系,开展文明行为评分,制定正面清单和负面清单,对于不文明行为,还将给予一定的处罚。
北京去年底已经公布,将会在2020年底前建成覆盖全部人口的「个人诚信分」制度,除了奖励守信者,也让失信者「一处失信、处处难行」。
《北京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