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特首林鄭月娥宣佈《逃犯條例》修訂「壽終正寢」,但未能平息民怨,遊行、連儂牆、示威仍然持續。本月13日,上水發起「反水貨客」遊行,發起人稱有3萬人參加,水貨客穿梭深港兩地,多年來始終無法杜絕,而這個現象正正反映內地高稅賦衍生出產能過剩和產業補貼的問題,並遏止了中國內需增長。有專家指中國經濟模式面臨改革壓力,「如果不改變,中國經濟將失去動力」。
東莞人王一民(化名)在深港兩地從事水貨iPhone生意已經5年,2014年最高峯期適值iPhone 6在內地供不應求,當時只有18歲王一民被家人拉入行,充當「收貨和發貨的『水頭』」,2015年農曆新年前後「賺了數百萬」。雖然他稱現時水貨生意「一年比一年差」,但iPhone在內地和香港的售價至今仍存在差異,以最新的iPhone Xs Max 256G版為例,內地售價約為10,499人民幣(12,202港元),香港售價為則為10,799港元,因而出現利潤空間。
兩地同一件商品售價相距如此大,主要出於稅制問題,中國在1990年代關稅達到40%,雖然之後不斷減少,但到2016年,中國平均關稅稅率仍達7.8%。但香港作為一個自由貿易港,長期實施零關稅。根據世界銀行的統計顯示,2017年香港的企業綜合稅率為22.9%,中國內地則高達67.3%,幾乎是香港的3倍,而亞太地區企業綜合稅率均值亦僅為36.4%。
天津財經大學教授李煒光表示,過高的稅率對企業意味死亡。內地一位從事財稅研究的專家指,歐洲不少國家雖然都實施高稅率,但稅收主要用作承擔國民的高昂福利,而中國的稅收大部份用於政府主導的投資和產業補貼。中國以稅收補貼國內企業及投資的經濟模式,在過去幾十年確實令中國經濟崛起,但該專家稱這個模式近年效率和效果都不斷下降,甚至導致產能過剩。
而產業補貼亦被美國等西方國家詬病,甚至引發了貿易戰。而且高稅賦亦遏止了中國內需的增長,「如果不改變,中國經濟將失去動力」。中共政府似乎亦意識到這個問題,近年實施多項減稅政策,但效果卻受到質疑,中國官方數據顯示,去年中國稅收逾15萬億人民幣,增長8.3%,仍超過GDP的增長率。
英國廣播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