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反送中示威浪潮持续多月,美国《纽约时报》有分析指背后原因包括身份认同危机,许多人从原来自视同时是香港人、中国人和世界公民,变为较狭义的香港人。
分析指最新研究和民调显示香港爆发长达多月的示威,不只是北京过度干涉的结果,也是香港人身份认同出现重大变化引致。经济动荡和移民人数激增,使香港的传统身份承受巨大压力,许多人发展出一种较狭义的新身份。香港人和中国人这两种长期互补的身份,突然变得互不相容。
香港中文大学研究员Alan Yau指,九十年代的港人身份定位建基于世俗和繁荣,但到了最近许多人都转向较封闭内敛的身份认同。原本在社交圈很少看到的国旗、国歌等越来越常出现,令港人感到受围困。
文章指这将香港变成一个火药桶,香港教育大学政治学者方志恒称之为「一个国家、两种民族主义」,影射理应保护香港地位的「一国两制」。当亲北京议员推动容许引渡犯人到中国的《逃犯条例》修订,便让许多人的权利和他们已显得脆弱的独特身份受威胁。
中国经济膨胀,资金流入香港,香港成为中国金融服务中心和贸易渠道,中国新富人把大量金钱倾入本地地产市场,推高生活成本,引发房屋危机。居民中较穷的一群受到房屋资助保障,但一直以来占主导地位;而受过教育的白领专业人士则受到严重打击,他们的薪水停滞不前甚至倒退,许多人比父母一辈更穷。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副教授黄鹤回说,这群人改变了政治立场,对中国和中国人更加存疑,要将自己的港人身份守得更紧。
44岁的马姓(Jacky Ma)抗争者参加了天水围的示威,他表示连当医生、经理的朋友都要艰难度日,儿子是个放射治疗师,但也找不到工作。他说:「他们都很悲哀。中国人来这里买楼,楼价变得难以负担,所以争端首先就是工作,其次就是房屋,然后就是生活。」
现时香港每七个人就有一人是1997年后才从中国移居香港的新移民,中国游客亦从每年约200万人激增至4,000万人甚至更多。马男指社区变得更不团结、更不熟悉,新移民家庭大部份讲普通话,他们很少与讲广东话的本地人混熟,许多人认为新移民令本土文化变差,政府亦偏帮他们,「很多时你看到政府的政策,它们都是替谁考虑?主要是新移民。」
知名社会心理学家康萤仪最近进行的调查发现,当人们因身份认同受威胁而集会,他们倾向把世界分为心理学所称的「内团体」与「外团体」,而《逃犯条例》法案令香港政府在精神上被分到「外团体」,「所以你越自我认同为香港人,就越不信任政府。你把香港政府视为『他者』」。社会形成敌我分明的身份认同,较年长的人倾向觉得示威者与警方冲突就是冲击香港本身,有参与中环集会的20岁学生说妈妈原本支持「反送中」,但当示威者把矛头转向警方时她就变得愤怒。
分析指香港可能与美国一样受到党派分化所苦,Alan Yau说:「我自己也正经历此事。我是黄丝,妈妈是深蓝。我们再也没有共识。」他认为这种分歧对香港特别危险,因为香港从来不是一个国家,大家没有潜在共识的国家民族认同感,「在美国,美国人的身份是既定事实。你毋须质疑它。对于香港我们不能讲同一番说话,我们再也不能定义什么是香港人。」
美国《纽约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