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年透过投资东欧及利用「一带一路」进行经济扩张,《日经》评论认为,中国正在欧洲筑起了一座「经济长城」,希望阻挡传统西方价值观及输出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并在中美贸易战下寻找新的经济动力。不过,欧洲部份国家现在对华的取态正在转变,加上中国经济放缓,中国能否在欧洲成功仍是未知之数。
文章提到克罗地亚杜布罗夫尼克4月举行了第八次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17+1」)会议,在参加会议的17个国家中,有12个是欧盟成员国。作者认为,如果把这些成员国连在一起,会见到中国正在欧洲经济区筑起一座「长城」。中国这样做具象征意义,它似乎希望阻挡传统西方价值观,如自由及民主的扩张,另一方面透过「一带一路」输出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例如希腊最大港口比雷埃夫斯港(Piraeus)现在是由中国国企营运,如果「一带一路」伸延到意大利的里雅斯特(Trieste),中国在地中海及阿得里亚海(Adriatic Sea)的影响力将会增加。
中国国企在塞尔维亚十分活跃,当地唯一的钢铁厂3年前被中资河钢集团收购;当地唯一的铜矿去年亦被中资买下。作者指出,中国最近进入欧洲的举动是经过计算,在中美贸易战下,中方利用「一带一路」向西方发展可提供新的经济动力。目前中国的影响力已渗透到中亚国家,习近平要和美国进行持久战,中国能否在欧洲前共产主义国家取得成功将十分关键。
欧盟国家过往考虑到中国市场带来的巨大利益,所以对中国在其区域的扩张采取宽容态度,但各国现在的取态正在转变,特别是北京年初与意大利签署「一带一路」合作备忘录之后。法国总统马克龙(Emmanuel Macron)表示,欧洲对中国的「天真」时代已结束;德国总理默克尔(Angela Merkel)指出,德国与中国「既是合作伙伴,但也是具不同政治制度的竞争对手」。
作者认为,中国正面临经济下滑的问题,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上季经济增长数据,第三季GDP增长仅6%,为有纪录以来最低。如果中国经济急速放缓,中国别无选择下只能逐步削减海外投资。中国或许正跟随日本上世纪90年代泡沫经济爆破的旧路,未来欧洲的「长城」及「一带一路」国家将感受到中国经济转变所带来的影响。
日本《日经亚洲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