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时候祭出这篇神文了,记得当年看完,已经不能用细思恐极来形容自己的心情。
一)第一部分——小荷才露尖尖角:从进宫到官至大中大夫(建元二年始)
“生男勿喜,生女勿忧,不见卫子夫独霸天下”,此话流传甚广。不过关于独霸天下几十年的卫家一般学者都认为,虽是由裙带关系发迹,却因卫霍的赫赫军功才得以权倾朝野,从而稳固数十年。
可如今深究之下,却觉得就连这说法恐怕也有待商酌。
1)卫青和卫子夫乃同时进宫,这不禁让我想起“一雌复一雄,双飞入紫宫”(被PIA飞)。若说是因卫青乃子夫之弟的缘故,为何卫家的其他兄弟没有一起进宫?根据史记的一段,其余卫氏兄弟是在卫青领建章监之后才显贵的。若说卫青因为姐姐的缘故,为何不带其他兄弟单带卫青呢?而且卫青与子夫同母异父,带同父同母的兄弟不是更合适吗?
2)卫子夫入宫之后便被抛之脑后(当然也由于阿娇善妒的缘故),整整一年未尝得见圣面。反观卫青,在这其间没有吃任何苦,还在建章营供职,此为皇帝的卫队,得见皇帝应该不难。若说卫青真是因姐姐而受宠,何以卫子夫被刘彻忘却,而卫青倒是时常能见?
一年后,武帝把不中用的宫人挑出来,让她们出宫回家。卫子夫此时才因而得见武帝,哭泣着请求出宫。刘彻怜爱,再次亲幸。外戚世家里说,卫子夫怀孕之后,召见她的哥哥卫长君和弟弟卫青任侍中。但结合卫帅本传,即可发现此事大有蹊跷,下面马上会逐一分析。
3)先放上两段史记的译文:
《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汉武帝建元二年(前139)的春天,卫青的姐姐卫子夫进入皇宫,受到武帝的宠幸。皇后陈阿娇是堂邑大长公主刘嫖的女儿,没有生儿子,却嫉妒别人,大长公主听说卫子夫受到武帝宠幸,且有了身孕,很嫉妒她,就派人逮捕了卫青。当时卫青在建章宫供职,尚不出名。大长公主逮捕囚禁卫青,想杀死他。卫青的朋友骑郎公孙敖就和一些壮士把他抢了出来,因为这个原因,卫青没有死。武帝听到这消息,就召来卫青,任命他当建章监,加侍中官衔。连同他的同母兄弟们都得到显贵,皇上给他们的赏赐,数日之间竟累积千金之多。卫孺做了太仆公孙贺的妻子。卫少儿原来同陈掌私通,武帝便召来陈掌,使他显贵。公孙敖因此也越来越显贵。卫子夫做了武帝的夫人。卫青升为大中大夫。
《史记·外戚世家》
子夫入宫一年多,竟然没有再得亲幸。武帝把不中用的宫人挑出来,让她们出宫回家。卫子夫因而得见武帝,她哭泣着请求出宫。皇上怜爱她,再次亲幸,于是有了身孕,一天比一天更受尊宠。武帝召见她的哥哥卫长君和弟弟卫青任侍中。子夫后来大得亲幸,倍受宠爱,共生了三个女儿一个儿子,儿子名叫据。
这两段一对比,可以发现,卫青和卫长君任侍中,其实是在卫子夫怀孕,卫青被长公主囚禁,并被救出来之后才发生的。
但是之前卫青在建章宫供职,而卫长君并没有。且加侍中的直接原因并不是卫子夫怀孕,而是卫青险些被陈皇后和大长公主杀掉。
卫青领建章监之后,他的同母兄弟(包括卫长君)才得以显贵。所以,卫氏一门的显贵其直接原因并非子夫有孕,而是卫青险些遇害,终究化险为夷。史记也如此记载:“上闻,乃召青为建章监,侍中。及同母昆弟贵,赏赐数日间累千金。”
再看连同显贵的还有公孙一家,公孙一家有什么功劳?和谁有更直接的关系?卫子夫?卫青?公孙敖的功劳是救出了卫青。这更加明晰,这一批人到底是因为谁的缘故而显贵。甚至就连卫子夫大得亲幸,倍受宠爱都是在卫青封侍中,也就是卫青被大难不死之后。
不仅如此,这一故事还有许多环节值得推敲
a)第一,为什么卫子夫怀孕了,却要拿卫青出气?
此举实在太不合理。若卫青死了,卫子夫依旧有身孕,毫无意义。且这种杀戮导致的直接后果应该是让刘彻更加宠爱卫子夫。
b)退一步讲,就算真要拿卫子夫的兄弟出气吧。但卫子夫还有其他兄弟啊,有同父同母的卫长君,还有其他几个弟弟,且这些人都不在宫中任职。若论亲疏,显然该杀卫长君;若论易下手,那些不在宫中的兄弟更好得逞吧。为何单单要杀卫青呢?
李夫人就算不是卫帅死后才出场,最早也是卫帅死前一年才出场,生下刘鹘。这个时候卫帅应该在病中。
总之,刘彻的生育情况方面出现了怪异的现象。这么个号称一天不能没有妇人的皇帝,在卫帅闲赋在家的十多年里,后宫的生育几乎为零。(有一位公主无法判断生母,但她后来不是长公主,应该比李姬所生盖长公主的年龄还小,就算多她一个吧。)
而王夫人的一个儿子,李姬所生的两子一女,按时间推算,大概是在卫帅频繁出征的几年里生出来的。
李夫人生儿子的时间,是在卫青病重或者死后。
赵勾弋生刘弗陵,那就更久远之后了。由此也可以证明野猪的生育能力没问题。
为什么会这样呢?
为什么会这样呢?
再看卫青方面,三个襁褓中的儿子封侯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但怎么在卫青闲赋在家的十四年里,他一个小孩都没再生出来?
子蝉补充总结说
武帝生六子五女
卫皇后生戾太子,王夫人生齐怀王闳,李姬生燕刺王旦、广陵厉王胥,李夫人生昌邑哀王髆,赵婕妤生孝昭帝
卫皇后生在太子之前生卫长公主、阳石公主、诸邑公主; 李姬生鄂邑公主, 还有一女夷安公主生母及出生年月不详。
刘彻是在当太子时娶了陈阿娇,陈皇后不能生育,但从结婚起,到建元四年(前137年)太皇太后崩,刘彻都比较受气。
卫子夫是建元二年入宫,然后怀孕(这胎是卫长公主)。卫青因此还差点被长公主害死,因祸得福,反而为建章监、侍中。这年卫青十三四岁,刘彻18岁
这是刘彻第一个小孩
接下来的十年时间,卫子夫又生了二女,直到元朔元年(前128年)才生下了太子,被立为皇后,此后再未为刘彻生儿育女。这年刘彻29岁,卫青24岁左右。
这是刘彻的前四个小孩,为一母所生,终于在29岁那年有了太子。其实他就是需要一个儿子,而且卫家独得专宠。
与此同时,从元光五年(前130年)到元朔二年(前127年),卫青扫龙城,收复河朔草原,从一个普通的外戚,成为长平侯。之后驻守朔方。元朔五年(前124年)卫青大胜右贤王,拜大将军,三子皆封侯。刘彻下旨赐婚,卫青尚平阳公主,至此后,卫青再无子嗣记载。但当时卫青三子皆在襁褓中,可见年龄不大。
元朔六年(前123年),卫青再次出击匈奴,虽然胜了,不过前将军赵信投降了匈奴。这年小霍崭露头角,以八百骑斩首两千。至此,领兵的重任移到了小霍身上。此后的四年(直到元狩四年)卫青没有出征。而小霍在这其间建功立业,收复河西。
刘彻的其他三子一女,就是在卫青频繁征战在外其间出生,卫青的三个儿子也应该是这其间出生。
依据是:
元狩六年(前117年),三子同时封为王,当时小霍请立诸子为王的奏折中提到:“皇子赖天,能胜衣趋拜,至今无号位师傅官。”
胜衣是指儿童稍长,能穿戴成人的衣冠。无师傅官是说还没有教导皇子的官员。可见这三子应该差不多六七岁,学龄前儿童。
那么以此推算,这三子差不多都是元朔五年到元朔六年出生,受孕期为元朔四年到元朔五年。这其间卫青频繁征战在外。
元狩四年,卫青霍去病领兵征讨匈奴,卫青扫了单于,霍去病封狼居胥。
怀疑那位出生年月不详也无可考的夷安公主是否是此时生的?因为既然赐名夷安,顾名思义就是安定了蛮夷,那么这一年出生,给了这个赐名其实是非常合理了。
总之,从元狩元年(前122),直到卫青病重去世的元封五年(前106)的16年其间,刘彻后宫所出为零。卫青也再无子嗣记载。
至于李夫人所生昌邑王的出生时间,从《资治通鉴》看来应该是在卫青死前
初,上年二十九乃生戾太子,甚爱之。及长,性仁恕温谨,上嫌其材能少,不类己;而所幸王夫人生子闳,李姬生子旦、胥,李夫人生子髆,皇后、太子宠浸衰,常有不自安之意。上觉之,谓大将军青曰:“汉家庶事草创,加四夷侵陵中国,朕不变更制度,后世无法;不出师征伐,天下不安;为此者不得不劳民。若后世又如朕所为,是袭亡秦之迹也。太子敦重好静,必能安天下,不使朕忧。欲求守文之主,安有贤于太子者乎!闻皇后与太子有不安之意,岂有之邪?可以意晓之。”大将军顿首谢。皇后闻之,脱簪请罪。太子每谏证伐四夷,上笑曰:“吾当其劳,以逸遗汝,不亦可乎!”
这时卫青极有可能已经病重在塌了,不管刘彻是出于真心还是安慰,总之他说了让卫青放心的话(真是想让皇后放心,说给皇后听更方便吧)
其实从昌邑王封王的时间看,他也有可能是卫青死后才生的。昌邑王是天汉四年(前97年),而卫青是元封五年(前106年去世)。根据前面几位皇子七岁封王来看,昌邑王可能是卫青死后才出生的。
不过太初元年李广利被封为贰师将军,如果按照汉书记载,当时李夫人已死的话,那么还是和资治通鉴吻合的。
至于刘彻的最后一个儿子刘弗陵,后来的汉昭帝,则是太始二年(前95年)出生,那时卫青死了已经十年了。其实那个不知道出生年月和生母的夷安公主也有可能是卫青死后出生的。
对于夷安公主的年龄,没有可以确切考证的,只有汉书·东方朔传有一段
汉武帝的妹妹隆虑公主的儿子昭平君娶了武帝的女儿夷安公主
久之,隆虑公主子昭平君尚帝女夷安公主,隆虑主病困,以金千斤、钱千万为昭平君豫赎死罪,上许之。隆虑主卒,昭平君日骄,醉杀主傅,狱系内宫。以公主子,廷尉上请请论。左右人人为言:“前又入赎,陛下许之。”上曰:“吾弟老有是一子,死以属我。”
可见是武帝的妹妹老来得子,尚夷安公主,估计她年纪应该较小,有可能是卫青死后才出生的。
===========================================================
几乎二十年的空白啊,那时刘彻是从34到50岁,而卫青是从30岁到46岁,对于正当壮年的人,居然都无所出,实在是太可疑了
1 关于倒霉的郭解
这位兄台是汉朝的“豪侠”,起初刘彻要举行搬迁活动,将各郡国的豪强富户搬去茂陵,这位兄台不肯,他认为自己不符合资财三百万的迁徙标准,便拜托当时手握重权的卫青去向皇帝求情。大概是说自己家穷。
谁知,弄巧成拙。皇帝刘彻一口回绝,对卫青说,能劳动你求情的,怎么可能是穷人呢?
事情到此并未截至,因为这个事情,郭解大人在刘彻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反面印象,后来,郭解的门客杀了某个说他不是贤人的儒生,这事情并不是郭解干的,他也不知道杀人的到底是谁,本来是无罪。
但刘彻就是看不顺眼他,说这个罪过比他自己杀人还严重,把他全族咔嚓了。
皇帝为什么要对这么个人如此深仇大恨呢?他并不是他的臣子,莫非就是因为他对卫青的影响力?
不CJ的想,这样的手法,是什么样的心理在作祟?
注:1)《史记·游侠列传》及徙豪富茂陵也,解家贫,不中訾,吏恐,不敢不徙。卫将军为言“郭解家贫不中徙”。上曰:“布衣权至使将军为言,此其家不贫。”解家遂徙。
? 2)《史记·游侠列传》解客闻,杀此生,断其舌。吏以此责解,解实不知杀者。杀者亦竟绝,莫知为谁。吏奏解无罪。御史大夫公孙弘议曰:“解布衣为任侠行权,以睚眦杀人,解虽弗知,此罪甚于解杀之。当大逆无道。”遂族郭解翁伯。
2 关于倒霉的主父偃
与郭解类似的命运降临在这位大人身上。他和郭解不同,家里属于一穷二白,却胸怀大志四处游荡。无奈无人厚待,他也索性以为诸侯不值游学。于是西入函谷关,拜见了卫青,似乎命运之神开始眷顾了。
卫青数次向刘彻举荐主父大人,从来求贤若渴的刘彻不知犯了什么毛病,就三字“不答应”,死不肯召见。
时间久了,其他宾客也开始厌恶他,迫得这位大人亲自去上书刘彻,而且早上上书,傍晚刘彻就与他见面了,可见并非不需要人才。
一见之下,更觉此人确实是个可用之材,刘彻便开始重用他。之前卫青举荐,想必也说了不少,刘彻也应该知道这是个人才,怎么就是不肯见呢。
主父先生看来也很记恩,之后尊立卫子夫为皇后,他也有很大功劳。顺说把豪强弄到茂陵去也是他出的主意。
可怜主父先生以为此后便是好日子了,哪里知道刘彻是个莫名其妙记仇的人,虽然记的哪门子仇主父先生根本不知道。
总之,用他削弱了诸侯之后,刘彻也毫不留情地把他全族咔嚓了,来绝诸侯之口,根本就是个倒霉的替死鬼。抖抖,除了兔死狗烹,诸位觉得刘彻此举的深层不可告人理由是什么呢?
注:1)《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家贫,假贷无所得,乃北游燕、赵、中山,皆莫能厚遇,为客甚困。孝武元光元年中,以为诸侯足游者,乃西入关见卫将军。卫将军数言上,上不召。资用乏,留久,诸公宾客多厌之,乃上书阙下。朝奏,暮召入见。
? 2)《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尊立卫皇后,及发燕王定国阴事,盖偃有功焉。
? 3)《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主父服受诸侯金,实不劫王令自杀。上欲勿诛,是时公孙弘为御史大夫,乃言曰:“齐王自杀无后,国除为郡,入汉,主父偃本首恶,陛下不诛主父偃,无以谢天下。”乃遂族主父偃。
3 关于幸运的道士公孙卿
这家伙哄骗差不多到了中老年的刘彻,说某山上会有神仙降临。等刘彻一行浩浩荡荡的来了,却什么都没有。
哄骗皇上的罪名是很严重滴,想想少翁栾大们,谎言被戳穿之后下场如何吧。
这家伙怕得要命只好去走门路。走的是当时,已经门前冷落车马稀的卫青门路。卫青揽下了这事,而且在对刘彻说话时,注意了说话艺术,他并没有直接为这人求情,而是对刘彻说,神仙是可以见的, 而陛下去传,所以没见上。如今陛下可以建观于这里,那么神仙就会来了。不过神仙喜欢居住在高楼,如果不够高,神仙也不会降临。
刘彻听后,根本没有责罚这个幸运的道士,而是真的依卫青的开脱之词,修了恢宏的道观。
这说明什么?
至少两点。一,刘彻在外出巡游的时候,没有把卫青撇在长安。让他随行。
二,呵呵,卫青在刘彻心目中的分量到底是什么样的呢?哪怕是传说中,他备受冷落的时间段里。
注:班固·《汉武故事》拜公孙卿为郎,持节候神;自太室至东莱,云见一人,长五丈,自称巨公,牵一黄犬,把一黄雀,欲谒天子,因忽不见。上于是幸□氏,登东莱,留数日,无所见,惟见大人迹。上怒公孙卿之无应,卿惧诛,乃因卫青白上云:“仙人可见,而上往遽以故不相值。今陛下可为观于□氏,则神人可致。且仙人好楼居,不极高显,神终不降也。”于是上于长安作飞廉观,高四十丈;于甘泉作延寿观,亦如之。
4 关于李广利受封将军的时间
大家都知道刘彻对李夫人的宠爱,以及李夫人临终前刻意不让刘彻见到自己的容颜以保持美好的形象,希望刘彻因此眷顾自己的兄弟们。
刘彻确实因此对她念念不忘,但一直到卫青死一年后,才封李广利为贰师将军。
不过,为什么不是在李夫人初死后不久,刘彻最最最为惦记怀念的时候,封她的兄长为将军呢?
而刘彻早就要牵制制约卫青的军权,却用了他的外甥霍去病来分担,霍去病死后,大司马又变成了只有卫青一人。
如果要制约谁,为什么不用他的对头?这是最起码的权力均衡之术,刘彻不可能昏头昏脑不知道吧?
不CJ的答案只有一个:刘彻不会在卫青活着的时候,让任何外人(小霍明显算卫家人)拥有威胁到卫青地位的可能。
注:1)《汉书·外戚传》及夫人卒,上以后礼葬焉。其后,上以夫人兄李广利为贰师将军,封海西侯,延年为协律都尉。
2)《资治通鉴·卷二十一》世宗孝武皇帝下之上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一零四年)
? 天子尝使浞野侯以七百骑虏楼兰王,以定汉等言为然;而欲侯宠姬李氏,乃拜李夫人兄广利为贰师将军,发属国六千骑及郡国。
5 关于从来没人敢诬告卫青
纵观这么多年的记录,居然没有任何人物参奏卫青图谋不轨啊之类的记录。这应该不是因为卫青的权势大,(后来刘弗陵时代,霍光的权势够大吧,却依然有人告他谋反)也不会因为他性格好,想扳倒他的人就对他心存怜惜。
再说卫太子,卫青生前,卫皇后因太子不类皇帝而不安,刘彻得知后,就和卫青说,对太子,他十分满意,安了卫家的心(为什么不直接和皇后说呢)。可卫青死后,卫皇后和卫太子就遭殃了。那些憋了很多年的人物似乎终于一个个冒头。
但如果卫青真在此前就受刘彻的冷落,抑郁不得志,那些要扳倒卫家的李广利刘屈牦们,怎么不在那时候动手呢?因为那时候还有一个更好的借口――――只要说卫青因被冷落,心怀不满心生怨恨,勾结皇后欲立太子为帝。一个握有兵权,一个为后宫之主,还有个太子在手,皇帝不信也要疑三分吧。
注:1)《资治通鉴·卷二十二》初,上年二十九乃生戾太子,甚爱之。及长,性仁恕温谨,上嫌其材能少,不类己;而所幸王夫人生子闳,李姬生子旦、胥,李夫人生子髆,皇后、太子宠浸衰,常有不自安之意。上觉之,谓大将军青曰:“汉家庶事草创,加四夷侵陵中国,朕不变更制度,后世无法;不出师征伐,天下不安;为此者不得不劳民。若后世又如朕所为,是袭亡秦之迹也。太子敦重好静,必能安天下,不使朕忧。欲求守文之主,安有贤于太子者乎!闻皇后与太子有不安之意,岂有之邪?可以意晓之。”大将军顿首谢。皇后闻之,脱簪请罪。
? 2)《资治通鉴·卷二十二》卫青薨后,臣下无复外家为据,竞欲构太子。
6 关于刘彻要求众人对卫青行跪拜礼
在史记的汲郑列传中有这么一段:
大将军卫青已经越发地尊贵了,他的姐姐卫子夫做了皇后,但是汲黯仍与他行平等之礼。有人劝汲黯说:“从天子那里就想让群臣居于大将军之下,大将军如今受到皇帝的尊敬和器重,地位更加显贵,你不可不行跪拜之礼。”汲黯答道:“因为大将军有拱手行礼的客人,就反倒使他不受敬重了吗?”大将军听到他这么说,更加认为汲黯贤良,多次向他请教国家与朝中的疑难之事,看待他胜过平素所结交的人。
从这里我们可看出来,刘彻想要“群臣居于大将军之下,最好行跪拜之礼”。
刘彻的这个念头实在是太BH,要知道在汉代,臣子哪怕见了诸侯王,都不用行跪拜之礼,因为他们只是天子的臣子。
除了皇帝外,按制度还有什么人臣子见了应该行跪拜之礼呢?(除了皇帝,太后,太皇太后,能接受群臣拜见的,我只能想到皇后了)
注:《史记·汲郑列传》大将军青既益尊,姊为皇后,然黯与亢礼。人或说黯曰:“自天子欲群臣下大将军,大将军尊重益贵,君不可以不拜。”黯曰:“夫以大将军有揖客,反不重邪?”大将军闻,愈贤黯,数请问国家朝廷所疑,遇黯过于平生。
7 关于儿子犯法,卫青与公孙贺的对比
倒霉的公孙贺,他儿子公孙敬声挪用了军款案发被捕,可怜的老爹为了替儿子赎罪便去逮捕大盗朱安世希望能将功赎罪,哪知最后的下场是父子二人都被关入监狱并死在其中,全家灭族。
而卫青的儿子们,先后犯过什么错误呢?
老大卫伉,犯下的罪名是矫制不害,就是竟敢伪造皇帝的命令。大家通常看到的“假传圣旨”就是这意思,后面通常连着“罪该万死”,而不是“挪用军费,罪该万死”。
比起公孙家,不说后果,谁的犯罪动机比较恶劣呢?
刘彻对此事的处理,不过是削了卫伉的爵位。
另外两个卫不疑卫登,坐酎金失侯,说白了就是皇帝祭祀的时候,按照规定要缴纳酎金,而这两位在交这些金子的时候,分量不足或是兑假了。
他们最终得到的处理,也不过是被削了爵位。
看到这里可能还不觉得什么,但看班固的汉书,却写到一个细节:刘彻虽然削了这些不争气家伙们的爵位,却依旧保留了他们的一千户封邑……
在卫青活着的时候,刘彻实在是太太太偏袒卫家人了。
注:1)《汉书·外戚恩泽侯表》元鼎元年坐矫制不害,免。
2)《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大将军长子宜春侯伉坐法失侯。后五岁,伉弟二人,阴安侯不疑及发干侯登皆坐酎金失侯。失侯后二岁,冠军侯国除。其后四年,大将军青卒,谥为烈侯。子伉代为长平侯。
? 3)班固·《汉武故事》大将军四子皆不才,皇后每因太子涕泣,请上削其封。上曰:“吾自知之,不令皇后忧也。”少子竟坐奢淫诛:上遣谢后,通削诸子封爵,各留千户焉。
? 4)《汉书·公孙刘田王杨蔡陈郑传》贺子敬声,代贺为太仆,父子并居公卿位。敬声以皇后姊子,骄奢不奉法,征和中擅用北军钱千九百万,发觉,下狱。是时,诏捕阳陵朱安世不能得,上求之急,贺自请逐捕安世以赎敬声罪。上许之。后果得安世。安世者,京师大侠也,闻贺欲以赎子,笑曰:“丞相祸及宗矣。南山之行不足受我辞,斜谷之木不足为我械。”安世遂从狱中上书,告敬声与阳石公主私通,及使人巫祭祠诅上,且上甘泉当驰道埋偶人,祝诅有恶言。下有司案验贺,穷治所犯,遂父子死狱中,家族。
补充说三点
1)关于刘彻年号的换号问题
刘彻的众多年号中,截止元封都是六年一循环,而自从元封五年卫帅薨后,所有的年号,都是四年一循环。猜想一下为什么呢?从元封五年以后,所有的年份都截止XX四年为止,再不会出现XX五年。
附带一份汉朝的年表,各位大人看看:
Netor网同纪念....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分界呢?大概就是卫帅于元封五年去世之后,刘彻再也不想听到XX五年这个让人伤心的年份了吧,其实野猪的内心还是很脆弱的
2)关于卫帅的最后十几年都干了些什么的问题?
很多人以为卫帅被夺了兵权,在家深居简出,其实不然,卫帅没有呆在家里,而是被刘彻带着四处旅游去了。补上蜜月旅行啊。
来看一看汉朝天子车驾的规格。
天子出,有大驾、法驾、小驾。大驾则公卿奉引,大将军骖乘,太仆御,属车八十一乘,备千乘万骑。法驾,公不在卤簿,唯河南尹、执金吾、洛阳令奉引,侍中骖乘,奉车郎御,属车三十六乘。小驾,太仆奉驾,侍御史整车骑。《汉官解诂》
也就是说,天子出行,如果用大驾,都是大将军骖乘。这是规定。
骖乘什么意思呢?就是和皇帝同坐一辆车。
再看下关于皇帝出行的记载
汉朝舆驾祠甘泉汾阴备千乘万骑。太仆执辔。
大将军陪乘名为大驾。
所以说,大规模的出行,封禅,祭神,或者是寻仙,甚至就是到甘泉宫,都是用的大驾。
那么也就是说按照规定,这些出行都是卫帅骖乘。
再看卫帅最后的十几年里,野猪出游之多,可谓顶峰时期,不是去哪里祭神,就是封禅、巡视,那么卫帅也就自然整天跟着野猪四处旅游了,还坐在同一辆车里,真是想CJ都CJ不起来。
再特别说一下,看汉朝的制度,刘邦拜过韩信为大将军,位在诸将之上,但是杀了韩信后,大将军一职就被废弃了。直到刘彻,才专门为卫青重置大将军之位,作为最高军职,并且统领内朝,分丞相权。
上面那些礼仪,我看应该不会是刘邦时候的吧,那么这些不CJ的规定应该是刘彻制订的了。这个……绝对是私心啊……
3)关于卫帅陪葬茂陵的位置
先看看西汉皇陵的一般安排:
西汉的皇后陵一般在帝陵之东(东北或者东南),故称“东园”。除刘邦与吕后的墓冢建在同一陵园这一特例之外,西汉一代皇帝与皇后均各自起陵园。
吕后陵在高祖陵东南280米
安陵西北270米处有一墓冢,有学者认为,这是孝惠帝张皇后陵 ?
灞陵东北1公里左右,有汉文帝窦皇后陵 ?
阳陵东北450米处,有个高25米的墓冢,那就是景帝王皇后陵 ?
昭帝陵墓东南665米处是昭帝上官皇后陵。 ?
杜陵东南575米处是宣帝王皇后陵。 ?
陵园东北约350米处,有孝元傅皇后合葬陵。 ?
延陵东北约600米处,有汉成帝班婕妤墓,延陵之西还有一大冢,疑为许皇后陵。 ?
陵园东北620米处,有哀帝傅皇后合葬陵。 ?
平帝王皇后合葬陵位于康陵东南570米
汉武帝茂陵的东北面1公里处该安葬皇后的地方葬的却是——卫青(还完全是按照他奶奶太皇太后窦氏的位置)。
霍去病葬在东面一公里(挨着卫青,不过要稍远些)。然后李夫人的墓本来在甘泉宫下,霍光在刘彻死后将其墓移到茂陵之西,尊为皇后,但如果按照刘彻本人的安排,茂陵没有后妃陪葬,而该葬皇后的“东园”葬的却是大将军——卫青。
=============完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