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合肥最高气温40.8°C,7月25日将达到41°,创合肥有气象记录以来第二高(1959年41°C)。晚上7点多,四里河路一建筑工地集装箱里,刚刚从工地下班回来不久的朱文明光着膀子,和工友静静地坐在床上纳凉,“集装箱装了空调,否则晚上没法过。” 前一天,与朱文明同一公司的老乡,在老家的建筑工地打工时,中暑身亡。听到这个消息后,他心里“咯噔”了一下,这几天合肥的高温他已经感受到。朱文明在为老乡惋惜的同时,更多的是无奈。图为朱文明(左)在宿舍休息。 53岁的朱文明来自江苏,今年刚刚到合肥建筑工地打工,只有一个孩子,并且已经成家,但朱文明还是想趁着自己能干活,挣点钱。他说,一来不增加孩子的负担,二来也可以补贴一下孩子。图为朱文明的宿舍是一个集装箱,装了空调。 朱文明是个瓦工,一天工资是240元。每天早晨5:30就上班,上午10点多下班,中午可以休息两三个小时,下午两点半就要上班,晚上7点多下班。“天气热,在外面干活衣服没有干过,水一直不停地喝。”朱文明说,“尽管工地发了十滴水和仁丹,但自己还是小心翼翼,除此之外,没有更好的办法。”图为7月24日下午5点,合肥集贤路工地上的民工在作业。 与朱文明相隔不远的工棚里,59岁的许国明和工友们刚刚吃过饭,室外还有很多工友刚刚回来,在水池边洗澡。因为空调故障制冷效果不好,许国明打开桌子上的电扇,呼呼吹着,尽量让自己凉快一些。“现在的工棚都装了空调,晚上睡觉凉快很多。”图为许国明在宿舍休息。 许国明来自江苏海门,在合肥打工已经很多年,老伴留在家里带孙子。许国明只有一个儿子,已经30多岁,但许国明还是想给孩子多挣一点。“孩子现在压力也大,要在城里买房,房价这么高,靠他一个人肯定不行,能帮一把是一把。”图为7月25日上午10点,合肥临泉路建筑工地,一名民工在搬运板材。 许国明说,他们现在都是早晨5点半到工地,中午10点下班,下午在室内工作的2点上班,在室外的则是3点。图为临泉路工地,一名来自吉林的工人在作业。 和朱文明、许国明一样,尽管气温高达40多度,但每天依然有很多建设者奋战在建设工地上。7月24日下午和25日上午,记者在一些建筑工地,随处可以看到他们挥汗如雨的身影。图为合肥建筑工地上的工人汗如雨下。 高温中,民工兄弟浑身汗透,却不知危险也正在迫近他们。7月24日,记者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采访时获悉,7月23日晚,一名民工中暑被送到医院抢救,不治身亡。而这几天来,每天都有中暑患者被送来治疗。图为建筑工地上的工人,身上沾满汗渍。 图为合肥高铁建筑工地上的工人在电焊。 7月24日,记者从合肥120急救中心获悉,一周时间内,120急救中心接到中暑求救多达89起,而这些求救者中,户外工作者占了多数,其中不乏民工兄弟。图为7月24日,安医二附院抢救室,一名工人中暑后,被送来救治。 图为7月24日,安医二附院急症室,一名医生在抢救中暑的工人。 根据天气预报,7月25日、26日合肥最高气温高达41°C,记者呼吁有关部门和建设单位,给城市户外工作者和民工兄弟更多地关爱,毕竟生命高于一切。图为51岁的刘庆梅来自阜阳,是一名打零工的民工,早晨3点多起床到街头站街,5点多被带到四里河路附近的工地打工。他有两个孩子,一个已经出嫁,一个马上就要上大学。在他看来再热也得坚持,干一天才会有收入。 图为7月24日下午,合肥固镇路附近的建筑工地,高温下两名民工在砌墙。对很多民工来说,干一天算一天的计酬方式,使得他们并不愿意工地停工,除非有基本工资,否则连吃都难以保障。因此,他们更愿意调整作息时间,避开高温。 |
GMT-5, 2024-11-15 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