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论坛 社区新闻 纽约新闻 国际新闻 自由快讯 交友征婚 男女搭伙
皇后区 法拉盛 布鲁伦 曼哈顿 房产买卖 二手转让 二手车 生意转让 白送 失物招领
律师 移民入籍 会计报税 法律案例 翻译服务 补习培训 旅行机票 包车地陪
大小搬家 防盗报警 印刷招牌 大小装修 冷暖水电 入籍考题 纽约驾照 加州驾照

小纽约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小纽约网 华人资讯 查看内容

美洲华侨史话(1)

2017-9-12 16:00| 发布者: 潇洒哥| 查看: 4708| 评论: 0

第一节 对中国人到达美洲的几种猜测

学者们认为,美洲印第安人与中国人种相同,美洲的最早主人可能是从中国去的。

  在哥伦布到达美洲前,印第安人早已分布在整个南北美洲,成为美洲大陆的主人。哥伦布在1492年航行到达美洲时,以为是到达了梦寐以求的亚洲的印度,遂把这里的居民称呼为印第安人,这个名称一直沿袭至今。人种学、考古学、民俗学等研究成果表明,印第安人和中国人一样,属于蒙古利亚人种。而中国不仅是蒙古利亚人种的发源地,而且是蒙古利亚人种分布较集中的地方,可见印第安人和中国人在血统上有着密切的亲缘关系。

  那么,印第安人远古祖先是如何从亚洲到美洲去的呢?人们一般认为,可能是在距今一万至四万年以前,从亚洲东北部经过连接古代亚、美两洲的白令海峡陆桥进入美洲的;也可能是从白令海峡冰上行走或乘船航行到达美洲的。

  但也有人认为,远古亚洲人类的环太平洋迁徙,与大陆和附近岛屿有关。大陆和附近岛屿,当冰期到来,海平面下降,即与大陆连成一片。某些岛屿即变为远古人类生息和迁移的通途。某些远古亚洲人可能由岛屿乘着独木舟,来到今天的美洲。

  中国人究竟是何时到达美洲的?

  有人认为,印第安人可能是中国殷周时的移民。在本世纪40年代,有人提出了“殷人东渡说”。据说,在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趁商大举征伐东夷(在今山东境内)之机,联合庸、蜀、羌等族,率军东征,企图一举灭殷。当周武王大军抵达牧野(今河南淇县),殷纣王才调兵遣将,仓促应战。两军在牧野交战,商朝全军覆没。纣王即登上鹿台,自燔〔fan凡〕而死。武王为全歼殷军,免除后患,又率军攻打纣王在东夷的大军。这些国破家亡的殷军,便向东从海上夺路而逃。渡海之时,恰逢飓风大浪,船只漂洋过海,到达了美洲的墨西哥。逃亡者上岸后,先到墨西哥的圣洛伦索,后又至墨西哥韦腊克鲁斯的拉文塔,并在那里建立了都城。之后,这些逃亡者的后裔便由墨西哥继续迁移,到达了中美洲一带。

  无独有偶,恰恰在墨西哥和中美一些国家的古代遗址和出土文物中也找到了“殷人东渡说”的佐证。据说现已破译了尤卡坦半岛科潘拉文塔神庙遗址出土的奥尔梅克文化玉圭上的殷商祖先名号铭文,揭开了奥尔梅克文化主人的真面目——他们就是东渡美洲的殷末军民①。在墨西哥拉文塔和圣洛伦索,考古学家们曾发现了古代的排水渠道,与我国河南安阳发现的殷墟排水管道,竟十分类似。1968年,在中美洲的危地马拉阿尔托山还发现了一尊巨石女神像。女神双手放在腹部,扁平的脸朝向天空,可能是分娩神。这尊分娩神同我国出土的一尊商代大理石分娩神形态几乎完全一样。学者们根据以上种种遗物,进行了比较研究,认为公元前1100年来到拉文塔的奥尔梅克人,可能就是从中国来的。

  还有人认为,早在公元5世纪,我国僧人慧深就可能东渡到墨西哥。1752年,法国汉学家德·歧尼根据中国《文献通考》卷三二七“扶桑国”的有关记载,提出中国僧人慧深在5世纪时即已到达扶桑国,且认为扶桑国就是墨西哥。关于扶桑国的记载,在中国正史中最早见于《梁书·诸夷传》。传中写道:“扶桑国在昔未闻也。普通中有道人称自彼而至,其言无本尤悉,故并录焉。”又言:“扶桑国者:齐永元元年,其国有沙门慧深,来到荆州。”说云:“扶桑国在汉国东二万余里,地在中国之东。其上多扶桑木,故以为名。”《梁书·诸夷传》并对扶桑国的风土人情做了详细的描述。

  德·歧尼关于“慧深东渡扶桑”的看法一提出,犹如在平静的湖水中投进了一颗石子,从此引起了无尽无休的争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的认为史料“确信无疑”,认为早在中国古文献《梁书》、《山海经》和《淮南子》中均有汤谷、扶桑的记载。汤谷、扶桑是一地异名。汤谷是以祖先崇拜而得名,扶桑是以汤谷的地理环境特征即多高大的树木而得名。“扶桑”则是日族聚居地。汤谷、扶桑即日崇拜族团以其日出之地多高大树木这一特征为国族称,谓之“扶桑国”。扶桑国族,就是太昊、少昊、羲和族团,他们生活在长江下游杭州湾、宁绍平原、太湖及苏北一带的沿海地区。而古代美洲印第安人有极其强烈而持久的汤谷扶桑观念,扶桑图大量出土于美洲印第安人文化中,构成要素与中国相同。实际上,这就是东西方扶桑国迁移史的结果②。有的认为是“游僧编造的海外奇谈”;有的认为扶桑是日本或其他什么地方。中国慧深在5世纪到达扶桑是真还是伪?扶桑是指日本还是指墨西哥?还尚待以后的中外史学工作者去研究评论。

  不过,我们在墨西哥阿卡普尔科港的拉克布拉达广场上又似乎找到了5世纪中国僧人慧深到达墨西哥的旁证。在拉克布拉达广场上,耸立着一座中国帆船到港的纪念碑。这座碑是1936年11月20日由当地州长和市长督建,以纪念1400年前抵达此地的一艘帆船。尽管建立这座纪念碑是根据墨西哥当地人的传说,但当地人传说中国帆船到达的时间正与我国史籍所载“慧深东渡扶桑”的时间相吻合。真不知确有其事,还是偶然的巧合。

  从以上诸多的猜想中,目前许多学者已得出了近乎一致的看法:即在哥伦布“发现”美洲以前,中国人可能到达过美洲。

第二节 早期赴美洲的华工和华商

 (1)早期赴拉丁美洲的华工和华商

  早期华工、华商赴美同太平洋“丝绸之路”的开辟相关。大家知道,中国丝绸早在汉代就向西输出,沿着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经中亚过西亚,远销至希腊罗马。自明代起,又向东输出,由太平洋“丝绸之路”,经过菲律宾,运抵墨西哥,远销至整个拉丁美洲。

  从东汉、三国时起,我国就逐渐开辟了由台湾前往菲律宾的航路。1565年,西班牙殖民者侵占菲律宾时,当地居民还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岛上的自然资源尚未开发,从而吸引不少华工移入菲律宾。同时,由于菲律宾可供出口的商品奇缺,菲岛的殖民者就想方设法打开通向中国的航路,把中国盛产的丝绸和瓷器等商品运入菲律宾,然后通过马尼拉,用帆船运往拉丁美洲,由此开辟了中国——菲律宾——拉丁美洲的海上“丝绸之路”。

  从十六七世纪中国明代晚期,就有一些在菲律宾的华工乘西班牙“马尼拉大帆船”横渡波涛汹涌的太平洋,到墨西哥侨居。聚居在首府墨西哥城的华工,创建了美洲历史上的第一条唐人街。有时,西班牙人为了自己的种种需要,亦雇佣中国仆役、水手、工匠以及商行伙计等赴墨西哥。移居到墨西哥城的中国理发师,于1635年在城内建立理发馆,与西班牙人开办的理发馆竞争。有些墨西哥华工,还受雇于纺织手工工场和矿场,与当地的印第安人、黑人和混血种人一起,从事繁重的劳动。通过马尼拉大帆船前往拉丁美洲的华工,是赴美洲的第一批华工,他们揭开了美洲华侨史的序幕。

  1797年,英国从西班牙人手里夺取了美洲的特立尼达岛,但该岛的劳动力奇缺,无法进行开发和垦殖,于是计划从外部输入移民,以发展当地的甘蔗种植园经济。1802年,该岛的英国总督皮克顿向伦敦建议从中国招募契约华工,到特立尼达岛作苦力。伦敦立即指令印度总督制订招募计划,并指令东印度公司的代表在广州一带拐骗300余名华人,偷偷运至澳门,由葡萄牙的船只先运到槟榔屿,然后换英国船,分先后两批到达特立尼达,被全部驱入甘蔗种植园从事艰苦的劳动。

  1808年,为躲避拿破仑大军的进逼,巴西的宗主国葡萄牙王室驻跸巴西首府里约热内卢。王室为稳定政治局势,采取了一些发展殖民地经济的改良措施。措施之一就是要从中国招募茶农,并让他们携带茶树苗,一道运至巴西,以发展中国式的种茶业。1810年,澳门葡萄牙人奉命从广东、福建招募有种茶经验的几百名中国茶农移居到巴西圣保罗州,企图把茶叶发展成为大宗出口的商品。但由于巴西的气候和土壤条件与中国不同,加上中国种茶工人有不满情绪,巴西发展种茶业的尝试失败了。

  无论是葡萄牙人把华工移殖到巴西,或者是英国人把华工移殖到特立尼达岛,都是采用明末清初以来东南沿海一带居民结伙到南洋各地做工的民间传统方式,即形式上采取招募华工,订立雇工合同的办法。这些契约华工是19世纪中叶以后大规模输入拉丁美洲契约华工的先驱。

  (2)早期赴北美的华工和华商

  早期赴加拿大的华工与英国殖民者开发加拿大西部海滨地区有直接关系。1776年,英国宣布占领加拿大西部面积近百万平方公里的地区,称为新加利杜尼亚。当英国占领新加利杜尼亚之际,这个地区人口很少,劳动力奇缺,迫切需要输入大批廉价劳动力,来开发这片广阔的处女地。为满足这一需要,1788年,英国船长约翰·米尔斯从澳门将少量的中国铁匠和木工,移入到加拿大西部的温哥华岛,在该岛的奴加生港建造北美第一艘40吨重的大船“西北美洲号”。次年,西班牙殖民者侵入温哥华岛,将奴加生港英国人的财富洗劫一空,而华工则下落不明。据米尔斯船长记载:“运来华工是一种实践;他们一般被尊为能吃苦的、勤劳的和心灵手巧的种族。他们靠大米和鱼生活,只要低工资,这是从经济上考虑而雇佣他们。在整个航程中,有一切理由来对他们的服务感到满意。”①据说,还有一个名叫孟马克的华人,从英国到达加拿大的多伦多市,在现在多伦多旧唐人街中心的约克街开设一个杂货店谋生。以上这些勤劳刻苦的华工、华商,开创了华人进入加拿大的先河。

  美国独立之前,即17、18世纪,北美与中国的贸易交往是由当时的西班牙属地、现美国西海岸的加利福尼亚通过“马尼拉大帆船”进行的。大帆船每年定期往返于马尼拉和墨西哥之间,航途中先到达加利福尼亚海岸港口,卸下部分中国货后,再驶向墨西哥。这是当时北美西海岸对华贸易的一种间接渠道,且为西班牙所控制和垄断。当时,到达北美的华人人数极少。根据记载,1571年,曾有一批造船工到达北美加利福尼亚。在1571—1748年间,已有华工在加利福尼亚南部海岸和西北部海岸从事造船活动。

  1776年,北美殖民地人民正式宣布独立,经过艰苦的七年独立战争,并于1783年迫使英国签订承认美国的条约。

  北美反英独立战争的胜利,给对华直接贸易和移入华工创造了有利条件。独立战争胜利结束的次年,即1784年2月22日,以约翰·格林为船长、以曾在美国独立战争中立过战功的山召茂少校为船管理员的美国商船“中国皇后号”从纽约启航,渡过大西洋,绕过好望角,8月23日到达澳门,28日到达广州黄埔港,成功地完成了从纽约到广州的试航。“中国皇后号”的试航成功,标志着中美直接贸易往来的开始,是中美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

  “中国皇后号”试航成功后,美国“试验号”、“土耳其皇帝号”、“同盟号”、“哥伦比亚号”和“华盛顿号”等大批商船陆续驶华,以皮货、棉布以及鸦片换取中国出产的纺织品和茶叶等货物。随着中美贸易往来日益频繁,华工亦随之零零星星地到达美国。1785年,美国商船“巴拉斯女神号”从中国广州抵达美国东海岸的巴尔的摩时,船上35名船员中有三名为中国海员阿新、阿金和阿信。他们上岸后在美国滞留将近一年才回国。1796年,一个荷兰东印度公司人员移居费城时,曾带去五名华人仆役。1807年,已有一个华人在纽约居住。然而,在美国移民当局的正式记录中,是把1820年作为第一个中国人来到美国的年份。据美国移民委员会记录,在1820—1840年的20年间,只有10多个中国人来到美国②。

  总之,鸦片战争以前的赴美华工,只是零零星星的,在很大程度上带有偶然性。严格来说,他们还不是近代意义上的侨民。他们同19世纪中叶,中国“门户开放”后被拐骗、强迫签订卖身契约的大批赴美华工还有本质上的差异。这就是说,近代真正意义上的华工和契约华工是从鸦片战争以后开始的。
赴美华工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赴美国的“赊单工”,另一种是赴拉丁美洲的契约华工。尽管其形式不同,但他们赴美的原因和遭遇,却几乎是相同的。

最新评论

GMT-4, 2025-5-8 15:5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