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论坛 社区新闻 纽约新闻 国际新闻 自由快讯 交友征婚 男女搭伙
皇后区 法拉盛 布鲁伦 曼哈顿 房产买卖 二手转让 二手车 生意转让 白送 失物招领
律师 移民入籍 会计报税 法律案例 翻译服务 补习培训 旅行机票 包车地陪
大小搬家 防盗报警 印刷招牌 大小装修 冷暖水电 入籍考题 纽约驾照 加州驾照

小纽约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小纽约网 华人资讯 查看内容

美洲华侨史话(5)

2017-9-12 16:03| 发布者: 潇洒哥| 查看: 3695| 评论: 0

导语
早期华工包括契约华工和“赊单工”,一旦契约期满或还清债务以及通过某种方式获得自由以后,就有可能根据自己的意愿和条件,选择自己的职业,组织和安排自己的生活。除此之外,还有一部分华人,他们一开始就以自由身份进入侨居国,根据自己的条件从事某种职业。这样,就逐渐形成了从事各行各业的早期美洲华侨。而在早期美洲华侨生活中,华埠和华侨组织则起了特殊的作用。
第一节 早期华侨的职业状况

契约华工和“赊单工”占早期赴美华人中的绝大多数。从职业来说,他们大多从事农业生产,有一部分是为满足所在地区和所在国的特殊需要,从事开采贵金属、修筑铁路和开挖运河等等工作。在他们获得一定自由以后,有的仍滞留农场或种植园,继续从事农业生产;有的则逐渐流入城市,谋求各种职业。他们同后来以自由身份进入侨居国的华侨一起,为侨居国创造物质财富。

  流入城市的早期华侨,大部分进入了城市的服务行业,例如洗衣业、餐馆业、家庭佣工等等。有少部分则从事工商业等活动。

  (1)洗衣店

  洗衣业是华人长期从事的一种职业。早在1851年美侨李华就在美国旧金山的华盛顿街和格兰特街(当时称杜邦街)转角处开设了第一家大规模的中国手工洗衣店。李华洗衣店开设后受到美国人的欢迎,自此美国的华人洗衣业便发展起来。特别是1882年美国实施排华条例以后,其他行业中的华人受到排挤,洗衣业便成为美国华侨最主要的经济命脉。1920年人口普查表明,当时被雇佣的美国华侨有45614名,其中洗衣工人占30%左右。1949年美国华人开设的洗衣店达10000家。1931年,在加拿大滨海、魁北克、安大略和马尼托巴省,洗衣业的华人分别占华人就业总数的40%、54%、40%和30%。同时,华侨在拉丁美洲广大地区亦开设了洗衣店,同样是生意兴隆、顾客盈门,很受当地人民的青睐。

  洗衣业之所以成为美洲华侨的主要职业,是因为早期华侨缺乏资金和技术,又大都不懂英语,对他们来说,开设洗衣店比较适宜。一个洗衣店,往往只需一些搓板、几块肥皂、一个熨斗和一个熨衣架,由店主或雇几个亲戚操作,无需有雄厚的资金和高超的技能,而且能说几句英语就可以了。洗衣业之所以能兴旺发达,跟当时美洲各国的实际需要分不开。过去,美国纨袴子弟的肮脏衣服往往是送到夏威夷或香港洗涤,来回时间较长,且价格昂贵。与此相比,华侨洗衣店洗衣不仅时间短,而且价格低廉。从第一家华侨洗衣店在旧金山开业后,洗涤衣服的价格由每打衬衫八美元即降至五美元,不久又降为二美元,在当地引起了轰动。

  在美国华埠的华侨洗衣店,一般都悬挂红底或红字招牌,书写中文或以英文拼音,以识别店号,故美国东部各华埠一见此类招牌,就可识别为华侨所经营的洗衣店。华侨洗衣店全靠手工操作,每日工作十几小时,收入却十分微薄。一个从事洗衣业数十年的华侨曾以《八磅的生涯》为题,写了一首小诗,描写广大华人洗衣工含辛菇苦的生活情景:

  一把熨斗八磅重,

  十二小时手不闲。

  一周干满七天活,

  挣来一点血汗钱。

  拣呵洗,熨呵叠,

  为了一碗活命饭,

  辛苦劳累在“金山”①。

  十分辛苦的洗衣工作,白人不愿干,因此洗衣业成为美洲华侨长期从事的职业。但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洗衣机被普遍采用,许多白人开设了规模较大的自动洗衣机店,华人手工洗衣店遭到激烈的竞争,开始日渐衰微。只有那些采用自动洗衣机的华人洗衣店,才能继续维持下去,但亦今非昔比了。

  (2)餐馆业

  餐馆业是华人在美洲所从事的第二大行业。早在1849年7月,华人就在美国旧金山市开办了中国餐馆。1858年,华人钟能在哈瓦那桑哈街开设了第一家小饭铺。中国餐馆的菜色、香、味俱佳,烹调技术精益求精,菜式繁多,且价廉物美,很受美洲人民欢迎。采金者威廉·萧在《黄金梦和醒来的现实》(1851年)一书中曾断言:“旧金山最好的饭馆是中国人开的和按中国风味做菜的饭馆。菜肴主要是咖喱食品、杂烩和酱汁肉丁,都盛在小碟子里。由于它们的味道好吃之极,我简直没有打听其配料的好奇心了。”②中国餐馆在美洲开办后迅即得到了发展。1852年2月21日《上加利福尼亚日报》上写道:“在一段时间内,这个城市(旧金山),几乎所有的餐馆都是由华人经营的。”据1920年统计,当时受雇佣的美国华人有45614名,而餐馆工人则增加到了11438名③。1931年加拿大艾伯塔、萨斯喀德温、马尼托巴、安大略和滨海省,餐馆从业人数分别占华人就业总人数的60%、70%、50%、54%和52%。古巴、秘鲁和墨西哥的早期华侨中从事餐馆业的亦占有重要比重。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餐馆逐渐有了自己的供应基地:华人农民根据厨师的需要,及时给餐馆送去新鲜蔬菜;海湾的渔民亦经常送去中国南方人民喜爱吃的虾、海藻、鲍鱼、鱿鱼以及种类繁多的鲜鱼,使多数中国酒店和餐馆能烹调出地道的中国菜肴。中国餐馆业在美洲至今仍常盛不衰,有很强的生命力。

  在美国,中国餐馆都以三角形的黄绸旗为标志,使人一目了然,以同法国式、意大利式、西班牙式和英美式的餐馆相区别。早期中国华人餐馆一般是夫妻店或几个人合伙的小餐馆。这些餐馆随着地方风味的不同日趋于多样化,过去主要是广东餐馆,逐渐增加了四川餐馆、湖南餐馆和上海餐馆等等。这些不同的中国地方风味的餐馆,都备受美洲人民的欢迎。

  (3)商业

  华商是中国移民的先驱。经商的早期华侨与其他行业的不同,经营商业的华侨都是些较富有的、有经商经验的华侨,而且大多数集中在美国。直到美洲契约华工和“赊单工”契约期满或偿还债务后,美洲各地的夫妻店、父子店和兄弟店等等名目繁多的小商店才日益增多。凡是早期华侨较多的地方就出现了华侨小商店,凡小商店比较多的地方就逐渐形成小华埠,即华侨聚居的地区。

  到1882年,仅美国旧金山华埠就有华人商店511家,该城华埠外的华人商店有156家,总计667家。从19世纪下半叶起,古巴的契约华工逐渐摆脱了契约的束缚,转移到哈瓦那、比那德里奥、圣胡利安、德圭内斯、瓜纳哈伊等城客居下来,从商人数达到华侨总数的17%以上。其中像胡萌、何塞·马尔菲亚·王以及徐满等人逐渐发家致富,成了当地很有名望的商人。

  早期华商经营的商店主要是杂货店、米店、洗衣店、鱼店、中药店和理发店等,其中尤以杂货店居多。这些杂货店除了为本市及其附近的华侨服务之外,还经办中国货物的批发,给各地华埠的商店转营所需要的货物。主要经营中国国内运来的各种土特产品,有的还兼售米、鱼、肉、蔬菜和果品等等。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专售珠宝、古玩以及价值较高的艺术珍品的商店,专为旅游业服务。

  在美国经商的赵灺〔xie泻〕垣父子创办的亚路威西罐头厂制作的芦笋罐头,不但畅销美国,而且还销往欧洲,有“芦笋罐头王”之称。经营百货商店的华侨周崧,于1928年创立的中兴公司,资本为100万美元,在美国各大中城市中开设的分店有40家。此外,美国一些华商还开办轮船公司、中国邮船公司和银行等等。这些商业性的企业,随着美国和国际形势的变化,或盛或衰,但在美国商业活动和促进中美交往中都起过一定的作用。

  (4)农业

  早期赴美洲的一部分契约华工和“赊单工”,虽然契约期满或还清债务,获得了自由,但他们仍然留在农场和种植园从事农业生产。在美国,早期华侨务农最多的是在西部,尤其是加利福尼亚州,其次是俄勒冈、华盛顿和内华达诸州。根据1910年人口调查统计,在美国务农的达17200人,约占华人总人口的24%。1931年加拿大从事农业的华人达4196人,居华人就业总数的第二位。从整体来说,从事农业生产的早期华侨在美洲华人中仍占重要比重。

  在农业生产中,有的华侨租种农场主的土地,成为分成制佃农;有的华人合伙成立公司,购买农田、农舍和生产工具,生产各种农作物。有少数华人因经营有方,日渐富裕起来,成为农场主。例如,1899年全古巴就有华人农场主42个。19世纪中叶,广东中山县的陈芳在夏威夷甘蔗生产中获得成功,他经营的种植园占地达好几千亩。早期美洲华侨,除农场主种植甘蔗、红薯等作物外,大部分华人都在城镇附近种植蔬菜和水果,以满足城镇居民的需要。

  在美洲农业生产中,早期华侨曾作出过重要的贡献。我们在这里介绍一下19世纪美国华人园艺家刘锦浓对美国水果生产方面的重大贡献。

  刘锦浓(公元1860—1925年),原籍广东省台山县。1872年由香港前往美国。刘锦浓用地中海甜橙树的花粉,授给当地产哈特晚期橙,产生了优良的新品种,被命名为“刘锦浓橙”。刘橙味道甜美、汁多、核小,抗霜冻、耐潮湿,由于成熟时间长,可以较晚上市,卖上高价,因而畅销全世界。对此,刘伯骥在《美国华侨史》续编中作了生动的描写:“盖刘橙之特点,果熟后悬于树上历四年之久而不脱落,且同时另开花结子。留在树上者历两年后,果汁仍充分可食。时人称其橙树为魔术树,刘氏则被称为魔术家或天才园艺家。”④1911年,美国政府农业部果树栽培家巴勒基对刘锦浓给予特别嘉奖,授以威尔德银质奖章。这是美国授予改良新品种橙的第一次亦是唯一的一次嘉奖。此外,刘锦浓还培育成功特大的无核葡萄、迟熟的桃子、甘甜的苹果和杨梅等新品种。

  早期华侨除从事以上职业外,还从事美洲其他各行各业,但这些行业华人不仅数量较少,所起的作用亦较小,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第二节 华埠
随着美洲“淘金热”的出现或垦殖业的需要,早期华工和华侨纷纷前往大洋彼岸,到达美洲各大港口。有的分批进入矿区,在矿区或附近村镇安营扎寨,这些华人移民居留地,常被人们称为“中国营”、“中国里”;比较自由的华人移民到达美洲城镇后,便在城市中定居下来,或受雇于家庭,或做小商小贩,这些华人亦往往居住在一起,其聚居地常被人们称为“小中国”、“小广州”。

  这些美洲华工和华侨称自己为“唐人”,称中国为唐山,凡同中国有关的都冠以“唐”字,如“唐衫”、“唐餐”,因此把美洲的华人聚居地,不论大小,都通称为“唐人街”(Chinatown)。在美国,于1853年报纸的报道中第一次出现“唐人街”,即华埠的字样。

  “华埠”,一则是华侨聚居的地方,另外,也是华侨为求生存,进行自卫的联络中心。

  早期华侨在异国他乡聚集而居,是他们生活的需要。到达美洲的早期华侨主要是农民,他们不懂或很少懂英语、西班牙语或其他外国语言,也不习惯美洲各国的生活方式,需要吃“唐餐”,着“唐衫”,过“唐山”的传统生活,聚居一起便于互相照顾、帮助,有助于他们在美洲生存下来。

  在淘金时期,华工到达美国旧金山沿海地区以后,有的被组织进入矿区,他们便在各矿区的小镇上聚居在一起,这些住宅区便称为“中国营”;有的直接在旧金山定居下来,为生活和工作需要,他们也都生活在一起,这些住宅区便称为“华埠”或“唐人街”。华侨在华埠里居住、经商和逐渐生活下来。当然,有些华工亦散居于各矿区、农业区、渔业区以及畜牧区里,生活就比较困难些。

  到了美洲各国排华时期,“华埠”又成为华人进行联络、团结、自卫的中心。早期“华埠”往往比较分散,在华埠内华人往往同本地区其他种族杂居在一起。美洲各国开始排华以后,华人为抵御强暴、迫害以及保卫自己的住宅和商店,他们便纷纷搬迁到一起,同时本地区的其他种族居民亦纷纷从华人比较集中区撤离,这样“华埠”就几乎成了单一的华人聚居区了。随着华侨团体的先后建立,华埠的侨团组织逐渐成为指挥华侨行动和对外活动的神经中枢。正是这些侨团组织保护着毫无竞争力的华人经营的小资本的服务行业。这些经济和政治的需要,就成为美洲华埠形成的基础,也是华埠之所以长存的基础。

  在美洲,华侨较多的城市中几乎都有华埠。美国有旧金山、纽约、洛杉矶、芝加哥及波士顿五大华埠;稍具规模的华埠还有西雅图、波特兰、奥克兰、马里斯维尔、布雷斯诺、克里夫兰、匹兹堡、费城等等。美国的华埠星罗棋布,大小华埠约80处。加拿大规模较大的有温哥华、维多利亚、卡尔加里、温尼伯、多伦多、蒙特利尔等六个华埠。拉丁美洲的规模较大的华埠,有秘鲁的利马、古巴的哈瓦那、巴拿马的巴拿马城、墨西哥的墨西哥城和墨西卡利,巴西的圣保罗等等。随着华侨的足迹,华埠如雨后春笋般在美洲大地上建立起来。

  为具体了解美洲华埠的形成过程和情况,下面集中介绍几个具有典型性的华埠:

  美国西部的旧金山华埠,原名为圣弗兰西斯科(SanFrancisco),这是美国形成最早、规模最大的华埠之一。早期华人很少有懂英语的,就根据这里出产的黄金而命名其为“旧金山”。原籍广东的华人亦称之为“三藩市”,又称“大埠”。

  旧金山原是美国西部太平洋沿岸的一个港口。加利福尼亚发现黄金后,四面八方的人们就涌入该省,而旧金山就是人们到达美国的目的地和落脚点。人们到此后,部分人在这里安家落户,经营餐馆、开设小商店,另一部分稍事停留后再进入矿区。1848年,第一批525名华人移民抵达旧金山,次年又移入450名。这些华人成为建设旧金山的奠基者。到达较荒芜的旧金山后,华人便运土填海、建深水码头、筑房屋仓库,为建设旧金山贡献力量。最初,华人商店大都开设在萨克拉门托街,后来逐步发展到都板街及朴次茅斯广场。到1853年,华埠范围南起萨克拉门托街,北至杰克逊街,东起卡尼街,西到斯托克顿街。这里有华人开设的杂货店、药材铺、餐馆等74间,成为当时规模最大、华人最集中的华埠。1877年由南至北发展至七个街区、东西有三个街区。1892年华埠商店增至674间。从1890年起,该华埠虽然逐渐萧条,特别是1906年大地震中,几乎被夷为平地,但从1908年起又开始复苏。

  旧金山重建后,面貌为之一新。当时美国基督教科学杂志发表的《三藩市华埠写真》一文中,描写了当时华埠的概貌:

  “新华埠市容,不甚雅观,沿街全系铺户,间有餐馆或咖啡室一二所;街道窄狭,行人挤拥,孩童则嬉戏于污秽楼梯之下……然华埠中最悦目者,厥惟古玩、顾绣、瓷器、茶具、皮箱、及雕刻精细之象牙与古铜器具,颇足引起游客之兴趣。

  华埠之中,杂货店门前吊以草绳者,或姜或果,或草药,或腊鸭咸鱼。店内暗翳之处,则有屠夫,或切肉,或打算盘。其伙伴,至多只有一人能说英语,其余则否,与新客无异。间有改穿西装者,惟多数人仍足穿布鞋,头戴黑色便帽。华人虽久居美国,仍不同化,一若生活在广州市者然。彼辈远适异域,挟固有文化习俗以俱来,而不愿放弃,以故虽在外国,自成风俗。华人处此环境,有历二十年至四十年者。街道两旁,铺户之楼上,乃住眷之所,一家数口同住一房,或分住数房,所住地方之宽狭,非以人数为标准,但以贫富而悬殊;埠中某些住区,则透露最穷苦之状者有云。总而言之,华埠内之生活状态,乃新旧交替东西混乱之结果。”①

  以上文章以简洁的笔法,叙述了当时旧金山华埠市容、店铺、文化习俗以及贫富悬殊等等情况,反映了当时旧金山华埠的真实面貌。

  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旧金山华埠更有大的发展,华人团体筹建的会所、富丽堂皇的具有民族形式的楼房拔地而起。到1940年,旧金山华侨、华人总数已增加到20000多名。除各种商店、餐馆外,还有戏院、电影院、古玩工艺店、医院、邮电局、银行、轮船公司和铁路公司的办事处以及书店、报馆、印刷所等等,已建成一套完整的生活体系。

  拉丁美洲地区的秘鲁利马,也是一个规模较大的华埠。19世纪下半叶,秘鲁契约华工契约期满并获得一定自由以后,部分华人陆续流入城市,或作雇工、或作小商小贩。其中有许多华人进入了利马,在利马的秘鲁财政部和意大利公园附近的加邦街、爱育街和巴鲁卢街一带,逐渐形成了秘鲁最大的华埠,即利马华埠。华人在秘鲁利马华埠内开设商店、餐馆和旅店等等,从事各种商业活动。后来,秘鲁华侨团体的领导机构中华通惠总局和八大会馆,亦设在这里。住在此华埠内的绝大部分是广东人,故华埠内通用粤语。从该华埠的建筑形式到居民习惯,都具有中国民族特式。旅游者置身利马华埠,犹如在中国一般。

  加拿大较早的华埠是维多利亚华埠。维多利亚是在加拿大西海岸的一个港口。加拿大出现“淘金热”后,维多利亚成为华人赴加拿大产金区的第一个落脚点,也就成为加拿大第一个出现华埠的城市。最初,由美国来的华商在约翰逊街和考伦街开设商店,以后逐渐扩展到赫洛德街、政府街和道格里斯街。建筑太平洋铁路时期,华埠内有1000—3000人,占全市人口的1/3。在该埠菲斯加德街南端设有中华会馆和华侨公立学校。在19世纪,维多利亚华埠是不列颠哥伦比亚华人社会的中枢,各种华人团体最先在这里设立,并一度成为华侨团体的总部所在地。进入20世纪以后,维多利亚华埠的规模略逊于多伦多,但在加拿大华埠中仍占有重要地位。

最新评论

GMT-4, 2025-5-8 15:37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