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后 法拉盛 艾姆赫斯 布鲁伦 曼哈顿 其他 全职兼职 餐馆工 甲店发廊 按摩工 生意转让
二手 二手车 电脑WIFI 防盗报警 失物招领 律师 贷款 旅行社机票 白送 保险 纽约发布
翻译 补习培训 保姆幼儿 搬家 电招车 旅馆 房产 快递货运 美容理疗 考牌练车 加州驾照
印刷招牌 签证留学 移民入籍 会计报税 装修 冷暖水电 可疑号码 法律案例 生活曝光
交友征婚 美甲笔试 手試 拔毛 入籍 纽约驾照

小纽约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小纽约网 社会杂论 查看内容

仅2011年,北京市教育管理部门一口气关闭了五十多所打工子弟小学和幼儿园。 ...

2017-9-14 10:48| 发布者: 潇洒哥| 查看: 7325| 评论: 0

大城市特别是北京打工子女教育问题已经存在很久很久了,从我当年在网站做的第一个相关专题,北京相关部门以安全和更好的教育以及其他各种狗逼名义关闭农民工子弟学校的新闻到现在多少年了。真是极其残忍丧尽天良。

从户籍制度到留守儿童,重复过很多次,很多人不以为然。视频的力量唤醒了更多的人关心。用“生离死别”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这是个巨大的问题。我说过这三千万留守儿童就是这片土地的未来。对孩子的成长来说,吃穿住可以不那么讲究,父母家人在身边的陪伴和监护才是最重要的。

每次这种事情成为一个话题,总有人跑出来说,很遗憾,没办法,教育资源本来就很稀缺。言下之意是,这些孩子是被市场淘汰走的。但显然不是这样的,教育作为一种服务行业,稀缺是怎么造成的?是贵金属这样的不可再生资源吗?教育稀缺,同为服务行业的餐馆怎么就不稀缺了?教育资源的稀缺完完全全是人为造成的。我们都说孩子的钱好赚,背后的原理是,当父母的总是会想尽一切办法给孩子力所能及的条件。这是什么意思?稀缺,意味着这是一片巨大的市场,如果不是各种限制教育上会有你根本就想不到的创新模式。若不是人为的管制,全北京的农民工的孩子都可以有学上,条件好坏的区别而已。各种等级的学校好比各种等级的餐馆,有钱人可以上国际学校贵族学校等等,条件差的就上个农民工子弟学校,好比路边卫生状况可疑的小吃摊。但再底层的人群如今也不会被饿死。但是他们的孩子的教育就是被“活活憋死”。

因此本来在北京奋斗了好多年的人们,一旦有了孩子,孩子到了上学的年纪,他们面临极其痛苦的选择,要么跟孩子一起回去,谋生堪忧;要么狠狠心让家里的亲戚或者谁帮忙带孩子,自己继续孤独地在北京奋斗。哪一个选择都十分惨痛。这根本就是人为制造的惨剧。而有些大傻逼看完视频,抹几滴本能渗出的鳄鱼眼泪叹息道,没办法,教育资源稀缺。稀缺你妈逼的稀缺!

仅2011年,北京市教育管理部门一口气关闭了五十多所打工子弟小学和幼儿园。

视频里有家长也提到为了给孩子上学被像个傻子一样要求办这个证那个证。官方的说法是:暂住证、实际住所居住证明、务工就业证明、户口所在地乡镇政府出具的在当地没有监护条件的证明和全家户口簿等所谓“五证”。但是这些办了他妈逼几十个证,依然没戏。

我有点激动了,我觉得翻来覆去都是这些。对对对,不要跟我说这就等着有关部门能认识到这一点才能更有效解决问题诸如此类的话,一个文件的事。但有个真相依然不容忽视:未来这些矛盾是否进一步恶化,全看这片土地上的大傻逼们是怎么看待户籍制度和教育医疗市场化这件事。



户籍制度,去你妈的户籍制度。

最后,深吸一口气,冷静,重温一遍关于户籍制度的温和耐心的旧文章。

___________

户籍制度是一个跟计划生育政策一样,除了“我去你妈的”几个字以外根本不需要废话的耻辱性制度。为了能让从未质疑过甚至过去的教育导致而坚信户籍制度的人能有机会看到不同的分析,我需要不停不停不停不停不停不停不停不停不停不停不停不停不停不停不停地重复。你要觉得自己早就知道了,你别看了,愿意的话请分享给别人看。以下内容心平气和讲道理,看完还支持户籍制度,就是纯傻逼:



如今个人信息联网,人口迁徙等信息早就在政府的掌控之中。如果只是试图管理和监督人口动态,倒也没那么操蛋。至少一个人仅仅是被老大哥盯着,并不会给因为工作生活的迁徙变动带来太大的障碍。这么说并不是在为此行为辩护,这当然也是有问题的,只是想说明如今的户籍制度已经彻底跟不上改革的步伐,除了少数几个大城市的户口能享受特权福利,给相当多人的生活带来巨大的麻烦。即使从大的政策背景上来看,户籍制度本身已失去了现实意义。

户籍制度这样一个奇葩政策,是计划经济时代大背景下的必然产物。户籍制度最开始是满足新中国成立初的治安需求,紧接着计划经济导致的失败,造成商品匮乏城市失业率飙升,在没有全面崩溃之前,中央的“计划思路”是不可能撒手。市场的存在,与全国的统一计划是不相容的,必须强制取缔。刚土改完得到的土地很快收回国有,私营也变国营,并且私人不再有资格做生意。农产品的统购统销也就是自然而然的措施。其实就是农业补贴工业。公有制本质上不可能完成的经济核算和激励机制,使得粮食歉收,农民只能寻找活路(当时官方称之为“盲流”)。

但在大计划下,这是不可能被允许的,政策进化,户口登记条例颁布,人口流动特别是农村人口的流动被严格限制住。所以,户籍制度的诞生进化和巩固,基本上是伴随着计划经济的一步步失败的过程。如果说黑奴尚有具体而实在的主人,且奴隶主会想办法保护好自己的“财产”,那么计划经济下的每个人则连黑奴都不如,每个人都是虚无缥缈的国家建设的螺丝钉,或者说是可以任意由中央计划安排的牲畜。哪怕你不想吃这口分配的饲料,也不允许自力更生谋发展。也是在这个背景下,有了“大逃港”的举世壮举。一波又一波活不下去的中国人,想法设法逃到香港谋生,同时也为香港的繁荣贡献了巨大的力量。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的大规模迁徙已成为常态。除了那些一辈子工作生活只在自己老家的人,多数人早就是四处闯荡谋生。这本身也是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经济发展需要各资源能够充分流动,其中劳动力作为最重要的资源,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调节下,会得到更合理的配置。也就是每个人的自主创造性和活力都会进一步迸发出来,哪里好哪里更适合自己就去哪里。这几十年的经济的飞速发展正源于此,源于制度对劳动力的松绑。然而户籍制度作为一个耻辱残余,在这样一个时代大背景下折磨着每一个人。

人们办个什么证件都要回到户籍所在地,所有人都得抽出时间回到老家去排队办理,通常还得是上班日请假回家,期间造成的时间金钱上的浪费不计其数,真正实现了举国浪费。而实质上在办理的时候人们会发现,从事实层面,这也是毫无必要的折腾。比如今天的民营企业根本不在意员工的户籍在哪里,只有那些国企继承了这种腐朽。

所以目前一个非常尖锐的问题是,户籍制度并无法阻拦人们去大城市寻找更好的工作机会,北京的年轻就业人口中,外地户籍人士已经占了一半,然而他们在这个城市打拼却始终无法获得一个“合法的身份”,在实际生活中也会因没有本地户籍而在购房买车上面受到限制。

这背后不仅有社会稳定的隐患,实质上已经发生的“留守儿童”问题正是户籍制度所结下的恶果之一。

官方在户籍的改革中所提到的目标:严格控制大城市,限制大城市,逐步放开中小城市,完全放开小城镇。这是阻碍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与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是相违背的。

不少支持户籍制度的人也因常识缺乏而对大城市的规模有所忌惮。其实大城市之所以有如此方便的公共交通以及各种发达的商品服务,全因为这里聚集了大量的劳动力。人们所担心的城市承受力问题完全是忽视人的自由流动,也就是如果一个人在这个城市混不下去,那么会选择离开。

大城市之所以吸引人,除了国家层面的各种福利上的补助,最主要的原因是人们发现在这里能创造更高的价值。简而言之,能赚更多钱,或就是愿意在这里工作生活。这个世界上还有如此严格户籍制度的国家几乎所剩无几,任何一个人在自己的里国家工作生活,都应享有同等权利。而也没见其他国家因没有户籍制度而乱成一团。“严格控制大城市”仍然是一种计划经济的思想残余,是对人的自主性的严重无视,也是政府习惯性地将其他层面的管制所造成的恶果嫁祸给人口太多。

户籍制度作为计划经济时代的残留的耻辱性制度早已应该彻底被抛弃,因此户籍制度改革的真正目标应该是彻底废除户籍制度。

改革开放初期有一种罪名叫投机倒把罪,现在看当然是非常可笑的,倒买倒卖就入罪了。可是那时的不少人并不这么看,不管怎么说法律你得遵守啊。而那些敢于“以身试法”的人冒巨大风险倒卖,无意中成了改革先锋,现在的眼光看,他们是英雄。

如今活跃在财富榜上的不少企业家,当年就是这么过来的。包括最早标志性的小岗村事件,如果不考虑当时的人们在残酷环境下逼迫出的观念的转变,而只是单纯地将这些改革事件看成是一种“至上而下的”“顶层设计”等等权力的规划,这是对权力的高估,也是对观念的低估。

一个坏政策的彻底废除,什么时间可能开始,是以什么样的形式以及怎样的过程完成,这是任何人都无法预料的。如果说中央能认识到真正利国利民就应当立即废除户籍制度,当然是高效霸道,立竿见影的。这也特别符合普通人对政府力量的期待。只是人们总是忽略了一个国家中人们的观念,特别是知识分子阶层观念的力量。

也就是说,即使权力出手要废除这样一个历史遗留问题,也总是需要考虑到一个国家人们的观念的大致趋势。当多数人都能正确地认识到户籍制度的荒谬之时,改革也就是水到渠成。每个人的力量都很渺小很无力。希望有更多的人能认识到户籍制度之恶。

最新评论

GMT-5, 2025-4-1 23:0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