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纽约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小孩被美国人收养后,是否有了更好人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网友  发表于 2017-07-24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此信息未经证实请小心诈骗
如未留电话请小心诈骗
无论何种原因切勿汇款
Liane 不会说中文。但她长着一张标准的中国脸庞,头发乌黑,皮肤晒成健康的小麦色。第一次遇见她时,我的普通话脱口而出:“美女,你哪里人?”她很尴尬地回答我:“Sorry, I don’t speak Chinese。”
Liane是三岁半时,在中国被一个美国家庭收养的。像她这样被收养的中国孩子,在我们大学有很多,而且混迹在几百号中国人里根本分辨不出来:一样的外貌,一样的体型……只有等这些“香蕉人”(外表黄种人、内心白人)张口说话,周围人才恍然大悟——哦,你不是中国人!
但Liane总会固执地反驳:“我是中国人,我是从中国来的。我出生在杭州。”
我好心提醒她:“像你这种,叫做Chinese American——华裔美国人。”
然而Liane还是很较真地反驳:“不一样。我是Chinese,也是American。”
在美国,像Liane这样被从中国领养的儿童有将近8万名,其中90%是女孩。1991年,国内的领养政策开放,许多渴望孩子的美国家庭介于美国收养手续的困难和繁琐,纷纷不远万里跑到中国去寻找机会。8万个美国家庭——或夫妇,或单亲,或同性恋人——改变了8万个孩子的人生。我的朋友Liane就是其中一个。
这是一个有趣的群体。
在学校里,他们和中国学生鲜有接触。除了走在街上天天被误会成东北大妞、香港潮男之外,华裔养子养女几乎不主动和中国人社交。Liane解释说,她看到中国人就心里发怯。
“我其实会说几句简单的你好、再见,但是我特别怕和中国人讲话。他们之间都讲中文,但和我就要说英文。我们明明长得一样,来自一个地方,但又非常不同……想到这些'不同'就让我觉得心情复杂(complicated)。”
与此同时,他们和“正宗”的Asian American也看不太对眼。首先,和大多数移民家庭的华裔不同,中国养子养女和父母没有亲密的血缘联系——大多数收养家庭都是一对白人家长和一个中国孩子的“标配”;其次,他们也通常不在唐人街、越南村这些有着浓厚的社区氛围的地方长大。在华裔的眼里,这些来自中国的孩子反而更加“美国化”,和普通的美国人无甚区别。

夹在有着同样面孔的中国人、和说着同样语言的美国人之间,Liane和我拼命解释她“是Chinese也是American”的模样带着点傻气,但更多的是执着。
父母

Liane从小就知道自己是被领养的。和中国家庭不同,美国家庭选择一开始就“坦诚相对”,用简单的语言和孩子解释——“你有一个爸爸和一个妈妈,但是他们不能照顾你,所以我们就成为了你的爸爸和妈妈。我们会照顾你、陪你长大。”
但在美国的这些收养家庭,家长对于自己孩子的亲生父母态度不尽相同。第一种,他们对孩子的亲生父母一无所知,也不想深入地去了解或寻找。

Liane的父母就属于这一种。“他们尽量不说吧,我也不问。虽然心情不好的时候,我总会胡思乱想, 我的爸妈是不是还活着。”Liane对于我小心翼翼的提问耸耸肩,没有多说的心情。
(Liane 和她母亲在办理美国国籍时的合影)

另一类家庭,则希望孩子知道得越清楚越好。
ABC电视台的台长和他的妻子在1995年收养了一个中国女孩儿,从女孩进入家庭的第一天起,两人就制作了一个剪报本,把有关收养问题、中国文化等的内容都保存进去,想等孩子长大后给她看。
比起剪报本,更多人喜欢直接带孩子回中国“寻根”。
很多收养家庭都很重视“寻根”,不希望孩子失去这份文化的传承,变成一个彻彻底底的“香蕉人”。在纽约等大城市,还有组织定期举办寻根之旅,帮助年轻一代了解他们的出生的故事。这样的“寻根之旅”在今日已变成有规模、有组织的活动。
这些故事中有暖心的,比如从孤儿院出来的女孩,时隔10年回去探望了当初照顾自己的院长;也有悲伤的,比如我见过一张照片,是一个女孩在一座残破的小桥前的合影。她当年就是在那里被发现;如今除了这座断桥,这片土地和她已全无联系。
2012年,美国耶鲁女孩夏华斯前往中国寻亲、50对父母前来认女的故事曾被媒体广泛报道过。夏华斯说,她想找到、并感谢自己的生父生母。有人支持她,也有人不解她的举动,认为她辜负了养母的恩情。我把夏华斯2016年登在《外交杂志》上的文章拿给Liane看,她只是说,这个女孩很善良。
“我觉得我们大多数人都没有勇气、也没有心情回去找他们,包括我。”
我问Liane有没有动过去中国看看的念头,她说,也许有一天吧。 “现在最重要的问题不是我不愿意去,是家里没有这个闲钱……”作为打工天后的她忧郁地查了查自己的银行账户,“等我30岁,赚了钱,也许会带着老公和孩子一起去看看,那个时候我估计已经很成熟了,不会再瞎想我当时是怎么被生下来的。”

我是谁?
Liane曾经因为严重的panic attack 住过院。现在虽然好多了,但各种环境和人为因素仍然能随时触发她轻微的恐慌症。她认为自己的大多数心理问题都源于她对自己身份的焦虑——她是收养儿童,又来自中国,但同时是美国人,说英语长大……她在痛苦难过之时经常不断问自己:“我是谁?”
在收养家庭长大的中国孩子经常会有identity crisis(自我认知危机)。他们不知道自己到底是谁?应该扮演什么角色?站在什么角度看世界?在同龄人面前,他们有种惯性的自卑,因为自己“不完整”的家庭,“不一样”的长相……在美国,每年都有收养子女自杀的新闻。更多的人会在青春期开始自残,而家里人往往对于他们的状况一无所知。
在Liane的父母面前,她是一个乖宝宝,是他们永远长不大的孩子,她可以尽情地撒娇。但她的内心深处知道自己并不完全属于这个地方。“小的时候,我和爸妈发脾气,就总有点害怕他们把我扔回中国去。”

另一个认识的收养孩子Maya回忆起自己小时候在超市走丢的经历:哇哇大哭的自己被陌生人领着在超市里到处找妈妈;当最后,她的妈妈——一位白人女性含泪飞奔而来,嘴里叫着“My dear child”的时候,陌生人反而起了疑心:“你真的是她妈妈?我不相信,我要找警察确认一下。”
在外人看来,第一眼当然都不会想到她们是母女。而这种怀疑在Maya心里代表了整个世界对他们的态度:疑惑,不解,甚至拒绝。
在学校,收养儿童会经历更多困难,因为同龄人往往更加口无遮拦,连老师也偶尔搞搞歧视。白人小孩从中国小孩身旁飞奔而过时会用手拉起眼角、做侮辱性的鬼脸;明明英语流利、熟读莎士比亚,Liane进高中的第一天却被老师要求去做英语测试才能选课……
甚至,因为没有自信,Liane从不拒绝约自己出去玩的男生:
“我高中的时候,只要谁说我漂亮,我就跟谁约会,谁跟我告白,我就跟谁睡觉。其实我也不知道自己到底丑还是美……我长得和他们都不一样。我看不出来。”
Liane的父母也曾经很努力地维系她和故土之间脆弱的纽带——在中学时给她请中文家教,带她去当地的春节联欢,让她看中国的电视节目……但Liane回想起来,她当时心里只有一种感觉:烦。

“你想象一下,全校都在追《暮光之城》, 都在迷Justin Bieber,我一个人在家学中文,简直是个笑话。我特别怕我的朋友们觉得我不酷,是个国外来的怪人,所以我就总是借口不上课跑去同学家和他们一起看电视剧。”
图为一对被收养的姐妹写下她们听过最伤人的话:“她真正的家为什么不要她?”“你怎么不挑一个更漂亮点的(小孩)?” (图片来源自网络)
在成长过程中不断抗拒承认自己的“不同”的收养儿童,不止Liane一个。
曾看过一篇文章,采访在纽约长大的两个收养家庭的女孩儿,两个人同时从中国被领养,家庭环境相似,上着一样的学校……她们的思想却截然不同。一个女孩叫Norman,在收养家庭活动中心做义工、学汉语、学古筝、朋友十有八九是亚洲人,她对自己的多重身份接受得很快;另一个女孩Molly却绝口不提自己是领养的,不交亚洲朋友,在采访里被问到“你觉得自己哪里特别”,迅速否认道:“我没有哪里特别,我和别人一样。”
其实,这是一道摆在收养儿童、亚裔、和所有移民面前的永恒的难题——是承认自己的与众不同并以此为豪,还是否认彼此的差异、努力证明自己是平常的、普通的、大众的。
Liane在上大学之前就像文章中描述的Molly一样,选择第二条路。她没有中国朋友,身边清一色环绕着金发碧眼的白富美——准确点来说,是她做白富美的跟屁虫。学校里有过中国的交换生,但Liane从来不和他们讲话。
“我以前很讨厌学校。那些中国学生觉得我不是中国人,而我的美国同学又不觉得我是美国人……我觉得自己像寓言故事里的蝙蝠。在寓言故事里,蝙蝠又不是鸟类的朋友,又不是哺乳动物的朋友。它两边都想讨好,但两边都不喜欢它。”

改变


直到上了大学,Liane才接受了“真正的自己”。
为了赚学分,她硬着头皮选了一些基础的亚洲文化课,又通过社团活动结识了不少亚裔和中国学生。第一次,她脱离了小镇闭塞的成长环境,自己选择交什么样的朋友;第一次,她被成千上百的中国人包围,虽然语言不通,但处处都是相似的脸,让她莫名感到安心;第一次,她从PPT 上知道了杭州的西湖有多美……
以前她总是不明白自己到底算中国人还是美国人,从内心到外表都被两股力量拉扯着。然而现在,她决定不再纠结自己到底是Chinese还是American,因为她可以既是Chinese,又是American——管你怎么说呢,我就是两边都要沾一沾!
她抵触过自己的身世、厌烦过自己的文化、否认过自己的美丽。但现在,她选择全盘接受“自己”,接受共同点,也接受差异。讲起自己从大一开始四年的成长,Liane满脸自豪:
“I’m a better person now. A better Chinese as well as a better American.” (我变得更好,一个更好的中国人,也是一个更好的美国人)
压力依然存在,而且以新的形式烦扰着她——她害怕中国学生自来熟地用普通话跟她打招呼,担心喜欢她的男生只是看中了她的亚洲面孔,反感同学拿她的身世打趣,叫她“the adopted one”。
她依然遭遇各种形式的歧视。有一次,我和她逛完街回家。夜已经深了,我们提着购物袋脚步轻快地走在路上,却撞上一群醉酒的女生。她们挥舞着酒瓶,对着我们两个大叫:“Chinese! Fucking Chinese! Go back to your country!”
我还没想好怎么回应,Liane就对着她们竖了个中指。
更多时候她面对的并不是赤裸裸的歧视,而是含蓄的轻蔑和无故的侮辱。不久前,她积存已久的负能量在Facebook上爆发了,对于那些开她玩笑、拿她取乐的人,Liane以长文回应:

“我今天需要就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发牢骚:永远不要因为我是被收养的而取笑、嘲弄我。我感谢我的收养家庭给了我精彩的人生,我会一辈子感谢他们。没错,我确实有一个美国姓,而且我实际上也是美国人。没错,我在学普通话,因为我想更加了解自己的文化。没错,我知道我是被收养的,我不避讳这个事实。但请记住,被收养的事实对我来说很痛苦、沉重,我一直不知道自己是谁,不清楚我到底是中国人还是美国人,在学校也作为唯一一个亚洲人被欺凌过(而且我一生气就更受指责),还被一些中国人排挤,因为我‘不够中国’。我每天都在想,我到底属于哪?这个问题困扰着我,让我的自尊和自爱都受到过打击。如果你开我的玩笑,说我‘没有真正的父母’,或者‘是假的中国人’,我可能之前笑笑就过去了,因为我害怕告诉你我的感受。但我一直以来收到了太多充满恨意和侮辱性的话语。今天我想说,我被收养不是TMD一个笑话。它是我生命中最严肃、最重要的一部分。”

在美国求学,我们身边应该都见过、交往过这样的收养子女,他们的故事往往被概括得简单潦草——被收养,长大,上学。这一串人生经历的背后所有的苦闷和创伤,都被很好地掩藏。
他们是明明根源上离我们最近,却其实十分遥远的一个独特的群体。

切勿汇款小心诈骗!
联系时就说在【小纽约网】看到的!
回复

使用道具

GMT-5, 2025-1-10 11:50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