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后 法拉盛 艾姆赫斯 布鲁伦 曼哈顿 其他 全职兼职 餐馆工 甲店发廊 按摩工 生意转让 二手 二手车 电脑WIFI 防盗报警 失物招领
律师 贷款 旅行社机票 白送 保险 纽约发布 翻译 补习培训 保姆幼儿 搬家 电招车 旅馆 房产 快递货运 美容理疗 考牌练车 加州驾照
印刷招牌 签证留学 移民入籍 会计报税 装修 冷暖水电 可疑号码 法律案例 生活曝光 交友征婚 美甲笔试 手試 拔毛 入籍 纽约驾照

小纽约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小孩被美国人收养后,是否有了更好人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网友  发表于 2017-07-24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此信息未经证实请小心诈骗
如未留电话请小心诈骗
无论何种原因切勿汇款
Liane 不会说中文。但她长着一张标准的中国脸庞,头发乌黑,皮肤晒成健康的小麦色。第一次遇见她时,我的普通话脱口而出:“美女,你哪里人?”她很尴尬地回答我:“Sorry, I don’t speak Chinese。”
Liane是三岁半时,在中国被一个美国家庭收养的。像她这样被收养的中国孩子,在我们大学有很多,而且混迹在几百号中国人里根本分辨不出来:一样的外貌,一样的体型……只有等这些“香蕉人”(外表黄种人、内心白人)张口说话,周围人才恍然大悟——哦,你不是中国人!
但Liane总会固执地反驳:“我是中国人,我是从中国来的。我出生在杭州。”
我好心提醒她:“像你这种,叫做Chinese American——华裔美国人。”
然而Liane还是很较真地反驳:“不一样。我是Chinese,也是American。”
在美国,像Liane这样被从中国领养的儿童有将近8万名,其中90%是女孩。1991年,国内的领养政策开放,许多渴望孩子的美国家庭介于美国收养手续的困难和繁琐,纷纷不远万里跑到中国去寻找机会。8万个美国家庭——或夫妇,或单亲,或同性恋人——改变了8万个孩子的人生。我的朋友Liane就是其中一个。
这是一个有趣的群体。
在学校里,他们和中国学生鲜有接触。除了走在街上天天被误会成东北大妞、香港潮男之外,华裔养子养女几乎不主动和中国人社交。Liane解释说,她看到中国人就心里发怯。
“我其实会说几句简单的你好、再见,但是我特别怕和中国人讲话。他们之间都讲中文,但和我就要说英文。我们明明长得一样,来自一个地方,但又非常不同……想到这些'不同'就让我觉得心情复杂(complicated)。”
与此同时,他们和“正宗”的Asian American也看不太对眼。首先,和大多数移民家庭的华裔不同,中国养子养女和父母没有亲密的血缘联系——大多数收养家庭都是一对白人家长和一个中国孩子的“标配”;其次,他们也通常不在唐人街、越南村这些有着浓厚的社区氛围的地方长大。在华裔的眼里,这些来自中国的孩子反而更加“美国化”,和普通的美国人无甚区别。

夹在有着同样面孔的中国人、和说着同样语言的美国人之间,Liane和我拼命解释她“是Chinese也是American”的模样带着点傻气,但更多的是执着。
父母

Liane从小就知道自己是被领养的。和中国家庭不同,美国家庭选择一开始就“坦诚相对”,用简单的语言和孩子解释——“你有一个爸爸和一个妈妈,但是他们不能照顾你,所以我们就成为了你的爸爸和妈妈。我们会照顾你、陪你长大。”
但在美国的这些收养家庭,家长对于自己孩子的亲生父母态度不尽相同。第一种,他们对孩子的亲生父母一无所知,也不想深入地去了解或寻找。

Liane的父母就属于这一种。“他们尽量不说吧,我也不问。虽然心情不好的时候,我总会胡思乱想, 我的爸妈是不是还活着。”Liane对于我小心翼翼的提问耸耸肩,没有多说的心情。
(Liane 和她母亲在办理美国国籍时的合影)

另一类家庭,则希望孩子知道得越清楚越好。
ABC电视台的台长和他的妻子在1995年收养了一个中国女孩儿,从女孩进入家庭的第一天起,两人就制作了一个剪报本,把有关收养问题、中国文化等的内容都保存进去,想等孩子长大后给她看。
比起剪报本,更多人喜欢直接带孩子回中国“寻根”。
很多收养家庭都很重视“寻根”,不希望孩子失去这份文化的传承,变成一个彻彻底底的“香蕉人”。在纽约等大城市,还有组织定期举办寻根之旅,帮助年轻一代了解他们的出生的故事。这样的“寻根之旅”在今日已变成有规模、有组织的活动。
这些故事中有暖心的,比如从孤儿院出来的女孩,时隔10年回去探望了当初照顾自己的院长;也有悲伤的,比如我见过一张照片,是一个女孩在一座残破的小桥前的合影。她当年就是在那里被发现;如今除了这座断桥,这片土地和她已全无联系。
2012年,美国耶鲁女孩夏华斯前往中国寻亲、50对父母前来认女的故事曾被媒体广泛报道过。夏华斯说,她想找到、并感谢自己的生父生母。有人支持她,也有人不解她的举动,认为她辜负了养母的恩情。我把夏华斯2016年登在《外交杂志》上的文章拿给Liane看,她只是说,这个女孩很善良。
“我觉得我们大多数人都没有勇气、也没有心情回去找他们,包括我。”
我问Liane有没有动过去中国看看的念头,她说,也许有一天吧。 “现在最重要的问题不是我不愿意去,是家里没有这个闲钱……”作为打工天后的她忧郁地查了查自己的银行账户,“等我30岁,赚了钱,也许会带着老公和孩子一起去看看,那个时候我估计已经很成熟了,不会再瞎想我当时是怎么被生下来的。”

我是谁?
Liane曾经因为严重的panic attack 住过院。现在虽然好多了,但各种环境和人为因素仍然能随时触发她轻微的恐慌症。她认为自己的大多数心理问题都源于她对自己身份的焦虑——她是收养儿童,又来自中国,但同时是美国人,说英语长大……她在痛苦难过之时经常不断问自己:“我是谁?”
在收养家庭长大的中国孩子经常会有identity crisis(自我认知危机)。他们不知道自己到底是谁?应该扮演什么角色?站在什么角度看世界?在同龄人面前,他们有种惯性的自卑,因为自己“不完整”的家庭,“不一样”的长相……在美国,每年都有收养子女自杀的新闻。更多的人会在青春期开始自残,而家里人往往对于他们的状况一无所知。
在Liane的父母面前,她是一个乖宝宝,是他们永远长不大的孩子,她可以尽情地撒娇。但她的内心深处知道自己并不完全属于这个地方。“小的时候,我和爸妈发脾气,就总有点害怕他们把我扔回中国去。”

另一个认识的收养孩子Maya回忆起自己小时候在超市走丢的经历:哇哇大哭的自己被陌生人领着在超市里到处找妈妈;当最后,她的妈妈——一位白人女性含泪飞奔而来,嘴里叫着“My dear child”的时候,陌生人反而起了疑心:“你真的是她妈妈?我不相信,我要找警察确认一下。”
在外人看来,第一眼当然都不会想到她们是母女。而这种怀疑在Maya心里代表了整个世界对他们的态度:疑惑,不解,甚至拒绝。
在学校,收养儿童会经历更多困难,因为同龄人往往更加口无遮拦,连老师也偶尔搞搞歧视。白人小孩从中国小孩身旁飞奔而过时会用手拉起眼角、做侮辱性的鬼脸;明明英语流利、熟读莎士比亚,Liane进高中的第一天却被老师要求去做英语测试才能选课……
甚至,因为没有自信,Liane从不拒绝约自己出去玩的男生:
“我高中的时候,只要谁说我漂亮,我就跟谁约会,谁跟我告白,我就跟谁睡觉。其实我也不知道自己到底丑还是美……我长得和他们都不一样。我看不出来。”
Liane的父母也曾经很努力地维系她和故土之间脆弱的纽带——在中学时给她请中文家教,带她去当地的春节联欢,让她看中国的电视节目……但Liane回想起来,她当时心里只有一种感觉:烦。

“你想象一下,全校都在追《暮光之城》, 都在迷Justin Bieber,我一个人在家学中文,简直是个笑话。我特别怕我的朋友们觉得我不酷,是个国外来的怪人,所以我就总是借口不上课跑去同学家和他们一起看电视剧。”
图为一对被收养的姐妹写下她们听过最伤人的话:“她真正的家为什么不要她?”“你怎么不挑一个更漂亮点的(小孩)?” (图片来源自网络)
在成长过程中不断抗拒承认自己的“不同”的收养儿童,不止Liane一个。
曾看过一篇文章,采访在纽约长大的两个收养家庭的女孩儿,两个人同时从中国被领养,家庭环境相似,上着一样的学校……她们的思想却截然不同。一个女孩叫Norman,在收养家庭活动中心做义工、学汉语、学古筝、朋友十有八九是亚洲人,她对自己的多重身份接受得很快;另一个女孩Molly却绝口不提自己是领养的,不交亚洲朋友,在采访里被问到“你觉得自己哪里特别”,迅速否认道:“我没有哪里特别,我和别人一样。”
其实,这是一道摆在收养儿童、亚裔、和所有移民面前的永恒的难题——是承认自己的与众不同并以此为豪,还是否认彼此的差异、努力证明自己是平常的、普通的、大众的。
Liane在上大学之前就像文章中描述的Molly一样,选择第二条路。她没有中国朋友,身边清一色环绕着金发碧眼的白富美——准确点来说,是她做白富美的跟屁虫。学校里有过中国的交换生,但Liane从来不和他们讲话。
“我以前很讨厌学校。那些中国学生觉得我不是中国人,而我的美国同学又不觉得我是美国人……我觉得自己像寓言故事里的蝙蝠。在寓言故事里,蝙蝠又不是鸟类的朋友,又不是哺乳动物的朋友。它两边都想讨好,但两边都不喜欢它。”

改变


直到上了大学,Liane才接受了“真正的自己”。
为了赚学分,她硬着头皮选了一些基础的亚洲文化课,又通过社团活动结识了不少亚裔和中国学生。第一次,她脱离了小镇闭塞的成长环境,自己选择交什么样的朋友;第一次,她被成千上百的中国人包围,虽然语言不通,但处处都是相似的脸,让她莫名感到安心;第一次,她从PPT 上知道了杭州的西湖有多美……
以前她总是不明白自己到底算中国人还是美国人,从内心到外表都被两股力量拉扯着。然而现在,她决定不再纠结自己到底是Chinese还是American,因为她可以既是Chinese,又是American——管你怎么说呢,我就是两边都要沾一沾!
她抵触过自己的身世、厌烦过自己的文化、否认过自己的美丽。但现在,她选择全盘接受“自己”,接受共同点,也接受差异。讲起自己从大一开始四年的成长,Liane满脸自豪:
“I’m a better person now. A better Chinese as well as a better American.” (我变得更好,一个更好的中国人,也是一个更好的美国人)
压力依然存在,而且以新的形式烦扰着她——她害怕中国学生自来熟地用普通话跟她打招呼,担心喜欢她的男生只是看中了她的亚洲面孔,反感同学拿她的身世打趣,叫她“the adopted one”。
她依然遭遇各种形式的歧视。有一次,我和她逛完街回家。夜已经深了,我们提着购物袋脚步轻快地走在路上,却撞上一群醉酒的女生。她们挥舞着酒瓶,对着我们两个大叫:“Chinese! Fucking Chinese! Go back to your country!”
我还没想好怎么回应,Liane就对着她们竖了个中指。
更多时候她面对的并不是赤裸裸的歧视,而是含蓄的轻蔑和无故的侮辱。不久前,她积存已久的负能量在Facebook上爆发了,对于那些开她玩笑、拿她取乐的人,Liane以长文回应:

“我今天需要就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发牢骚:永远不要因为我是被收养的而取笑、嘲弄我。我感谢我的收养家庭给了我精彩的人生,我会一辈子感谢他们。没错,我确实有一个美国姓,而且我实际上也是美国人。没错,我在学普通话,因为我想更加了解自己的文化。没错,我知道我是被收养的,我不避讳这个事实。但请记住,被收养的事实对我来说很痛苦、沉重,我一直不知道自己是谁,不清楚我到底是中国人还是美国人,在学校也作为唯一一个亚洲人被欺凌过(而且我一生气就更受指责),还被一些中国人排挤,因为我‘不够中国’。我每天都在想,我到底属于哪?这个问题困扰着我,让我的自尊和自爱都受到过打击。如果你开我的玩笑,说我‘没有真正的父母’,或者‘是假的中国人’,我可能之前笑笑就过去了,因为我害怕告诉你我的感受。但我一直以来收到了太多充满恨意和侮辱性的话语。今天我想说,我被收养不是TMD一个笑话。它是我生命中最严肃、最重要的一部分。”

在美国求学,我们身边应该都见过、交往过这样的收养子女,他们的故事往往被概括得简单潦草——被收养,长大,上学。这一串人生经历的背后所有的苦闷和创伤,都被很好地掩藏。
他们是明明根源上离我们最近,却其实十分遥远的一个独特的群体。

切勿汇款小心诈骗!
联系时就说在【小纽约网】看到的!
回复

使用道具

GMT-5, 2025-2-24 12: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