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80年代,是中国的一个特殊年代:十年文革浩劫终于结束,毛左派失势,邓掌权,新生力量出现,五毛和美分开始了蜜月期,当时在人们的肉体和精神被禁锢压抑多年之后,新的思潮和改革氛围喷涌而现,中国从那个动荡、封闭的时代走出来,在冰天雪地中迈出艰难的一步,非常不容易。在那个开放之初的时代,对于今天的许多人来说,新奇、开放、宽容、充满了向上的力量。那是一个思想解放的年代,一个文学爆发的年代,一个艺术自由的年代,一个积极进取的年代……一边自由,一边潮流,一边禁忌。
回顾那个年代的关键词:星星画展、朦胧诗、公审、严打、承包到户、烫发、喇叭裤、霹雳舞、港台剧、小黄书、人体艺术........80年代的人们像被封闭在一间地下室里几十年,忽然门打开了,带着花香的暖风扑面而来,阳光刺得你睁不开眼,80年代的开放程度是90年代出生的你我根本想象不到的。
改革开放——一阵春风袭来 1979年9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方针。1980年8月18日,邓小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题为《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为中国的政治体制的改革指明了方向。从此“改革开放”成为上世纪80年代至今最盛行的政治语言 由此派生的“摸着石头过河”、“不管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发展是硬道理”等“邓氏语录”不仅成为中国“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指导原则,同时也是整个80年代崇尚“个性解放”者的“上方宝剑”。
严打公审——治安有点乱
改革开放初期,国门刚打开,饱受“文革”动乱之苦的社会又面临着西方思想和生活方式的冲击。大量回城的知青成了待业青年,游手好闲,又处于躁动的年龄,社会治安一年比一年差。在“文革”打砸抢烧的遗毒影响下,一些影响恶劣的重大刑事案件高发。有两起案件直接促使了中央终于下决心进行“严打”政策的出台。
1、杨得志上将侄子被打死的事情(大牛人)
2、83年呼伦贝尔盟特大强奸杀人案 (6.16案件)
万元户——老百姓致富梦想
虽然没经历那个年代,但听父辈说如果谁家能称得上“万元户”,就是家庭拥有巨额财富的代名词,是先富起来的代名词,录音机、电视机、电冰箱三大件是当时万元户的标配,相当于现在的土豪开豪车、住别墅、穿名牌一样。“万元户”对绝大多数生活在计划体制下的人来说虽然还是一个梦想,但“致富光荣”的意识已深入人心。
朦胧诗——诗歌的黄金年代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这些曾经耳熟能详的句子,见证着上世纪80年代初文学青年中掀起的诗歌热潮。 以北岛、芒克、顾城、舒婷等为代表的新生代诗人,在当时文学界引起巨大争议。他们颠覆了1949年以来诗歌为政治歌功颂德的传统,以指向性模糊的诗意语言抒发个人对社会、命运、情感的看法。由于当时文坛的统治者声称对这样的表述形式“看不懂”,因此带有贬义地称之为“朦胧诗”,然而“朦胧诗”在当时个人意识日渐觉醒的年轻人中却极受欢迎。
出国——中国人走出去的淘金热 改革开放以后,国门逐渐打开。上世纪80年代初,第一批来到中国的外国游客常常成为中国民众围观的对象,上海外滩甚至出现过万人围观“老外”的盛况。而另外一些人则开始寻求出国之路,除了公费留学外,许多人在海外亲友的担保下自费出国留学,美术界陈逸飞是最早自费留学的。 到了上世纪80年中期,更多的人选择考“托福”而出国,美国成为首选国家。在“出国热”的带动下,国内出现了“外语热”,美欧大使馆前蜿蜒数百米的签证长队也成为当时的一道风景线。先出国者在国外成功的消息不断传来,更加刺激了国内的出国热潮,“走出去”取代了以往“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成了上世纪80年代许多知识青年的行动指南。曾经引起轰动的《北京人在纽约》就描写了上世纪80年代中国人去美国淘金,寻求致富的故事。
电视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生的人对电视的感情是刻骨铭心的,那时候几乎没有彩色电视,连14英寸的黑白电视也不多见:小时候要到别人家看电视,死活赖着不肯回家,还常常被爸妈打。 那时一共才3个台:中央一台、中央二台和省台。《上海滩》播映时,一时间,每个小伙脖子上都多了一条白围巾,黑色风衣也随处可见。从《射雕英雄传》开始认识男生女生,原来世界上除了林妹妹和宝哥哥,还有可爱的蓉儿和憨厚的靖哥哥。那时学生一下课,操场就成了擂台,100多个“靖哥哥”在练“降龙十八掌”,30多个“洪七公”拿着棒子到处乱串,还有七八个“欧阳克”摇着扇子去撩“蓉儿”。 再后来,个别有钱的人家自己买回了电视机,满村的人们便嚷嚷:××家买电视了!邻居们就往那人家涌。时间长了,常常会招来主家的厌烦。有点志气又有点能力的人便在心里嘟囔:咱也买台电视,省得老看人家的脸色!在那个物质和文化生活比较匮乏的年代,那些电视剧给千家万户带去了欢乐和笑声,甚至已经成为整整一代人的集体记忆。可以说,它们塑造了一批人,影响了一代人。 电视机是这样滴:黑白、天线 看电视是这样滴:围观、万人空巷 电视剧是这样滴:港台剧 当时的港台经典电视剧,你看过几部?
电影
70年代电影是这样滴:样板戏
父母爷爷那辈肯定印象深刻~~
80年代取而代之看的是:国产译制片
追捕,人证,远方的呼唤,沙器,佐罗,虎口脱险,伦敦上空的鹰,三十九阶台阶,红蝙蝠公寓,爱德华大夫,寅次郎的故事…没完没了的优秀译制片,不经让人想起上译厂的童自荣老师。
当时大城市电视台引进很多外国片 比如德国的《老干探》《探长德里克》 就好比美剧今天在电视里播放,你敢想? 80年代电影镜头是这样滴:露点毫不避讳 《关东女侠》露半点(差一两厘米没露全)
《人奶魔巢》露两点,约十秒钟
老电影《月牙儿》里宋丹丹长时间露点 抱歉有料帝只能找到年轻时清秀的宋丹丹
《末代皇帝》这样的中外合拍电影 中方全力支持,开放故宫 全程提供人力物力 对电影内容几乎不!加!干!涉!
【关于音乐】
音乐是这样滴:刮起一阵流行风
【关于娱乐】
除了看电影、看录像外,时尚青年就去舞厅跳迪斯科、霹雳舞了。
“老板,换片”~~录像厅那点事,你懂的!
时髦男青年蝙蝠衫+头绷裹布+高帮运动鞋大跳“霹雳舞”,单卡录音机不可少
迪斯科,动起来~~~
【关于文学】 文学在当时关于色情的描写远超电影 不断的突破着当时读者的底线
1985年张贤亮的小说《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在《收获》发表偷窥、做爱、通奸无处不在
两年后《人民文学》刊登了马建的 《亮出你的舌苔或空空荡荡》 其尺度开放程度被评价为 其中的色情仿佛是担水吃饭
80年代《大众电影》的封面 是很多男生的性启蒙对象
当时的“地摊文学”成为了中国现代通俗小说发展历史进程中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虽然是见不得光的风景,却在市井之中广泛流传。
很多80后当年的第一本启蒙“小黄书”。
基本都是从父母床底下翻出来的一本类似
《风流女老板落网记》或者《爱与法》一类的东西。
封面上除了一个或者是画的。
或者是从外国电影里扣下来的大胸女郎。
旁边肯定有位一脸正气的人民警察。
还通常都画得特像朱时茂,手里拿着枪,粗糙,意味深长。
【关于服装】 80年代的街头曾经流行过许多服装符号 喇叭裤、踩蹬裤、蝙蝠衫、牛仔裤、红裙子与黄裙子等 时髦是一场轮回,这些80年代的衣服放到今天产生了一个新名词复古时髦 蛤蟆镜加白裤子与红衬衫 则成为叛逆青年的标配
【关于生活】 当时同学们可以串寝室
咖啡厅里有女仆装 大街上谈恋爱的男女 泳池边女子的背影
80年代的开放 一下子有点用力过猛 其实80年代没有现在开放 只是与70年代相比开放很多
我没经历过它,并不缅怀它
我只是向往当时每个人脸上 那种朝气,好像什么都是新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