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80年代,是中国的一个特殊年代:十年文革浩劫终于结束,毛左派失势,邓掌权,新生力量出现,五毛和美分开始了蜜月期,当时在人们的肉体和精神被禁锢压抑多年之后,新的思潮和改革氛围喷涌而现,中国从那个动荡、封闭的时代走出来,在冰天雪地中迈出艰难的一步,非常不容易。在那个开放之初的时代,对于今天的许多人来说,新奇、开放、宽容、充满了向上的力量。那是一个思想解放的年代,一个文学爆发的年代,一个艺术自由的年代,一个积极进取的年代……一边自由,一边潮流,一边禁忌。
回顾那个年代的关键词:星星画展、朦胧诗、公审、严打、承包到户、烫发、喇叭裤、霹雳舞、港台剧、小黄书、人体艺术........80年代的人们像被封闭在一间地下室里几十年,忽然门打开了,带着花香的暖风扑面而来,阳光刺得你睁不开眼,80年代的开放程度是90年代出生的你我根本想象不到的。
改革开放——一阵春风袭来 1979年9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方针。1980年8月18日,邓小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题为《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为中国的政治体制的改革指明了方向。从此“改革开放”成为上世纪80年代至今最盛行的政治语言 由此派生的“摸着石头过河”、“不管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发展是硬道理”等“邓氏语录”不仅成为中国“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指导原则,同时也是整个80年代崇尚“个性解放”者的“上方宝剑”。
严打公审——治安有点乱
改革开放初期,国门刚打开,饱受“文革”动乱之苦的社会又面临着西方思想和生活方式的冲击。大量回城的知青成了待业青年,游手好闲,又处于躁动的年龄,社会治安一年比一年差。在“文革”打砸抢烧的遗毒影响下,一些影响恶劣的重大刑事案件高发。有两起案件直接促使了中央终于下决心进行“严打”政策的出台。
1、杨得志上将侄子被打死的事情(大牛人)
2、83年呼伦贝尔盟特大强奸杀人案 (6.16案件)
![]()
万元户——老百姓致富梦想
虽然没经历那个年代,但听父辈说如果谁家能称得上“万元户”,就是家庭拥有巨额财富的代名词,是先富起来的代名词,录音机、电视机、电冰箱三大件是当时万元户的标配,相当于现在的土豪开豪车、住别墅、穿名牌一样。“万元户”对绝大多数生活在计划体制下的人来说虽然还是一个梦想,但“致富光荣”的意识已深入人心。
朦胧诗——诗歌的黄金年代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这些曾经耳熟能详的句子,见证着上世纪80年代初文学青年中掀起的诗歌热潮。 以北岛、芒克、顾城、舒婷等为代表的新生代诗人,在当时文学界引起巨大争议。他们颠覆了1949年以来诗歌为政治歌功颂德的传统,以指向性模糊的诗意语言抒发个人对社会、命运、情感的看法。由于当时文坛的统治者声称对这样的表述形式“看不懂”,因此带有贬义地称之为“朦胧诗”,然而“朦胧诗”在当时个人意识日渐觉醒的年轻人中却极受欢迎。
出国——中国人走出去的淘金热 改革开放以后,国门逐渐打开。上世纪80年代初,第一批来到中国的外国游客常常成为中国民众围观的对象,上海外滩甚至出现过万人围观“老外”的盛况。而另外一些人则开始寻求出国之路,除了公费留学外,许多人在海外亲友的担保下自费出国留学,美术界陈逸飞是最早自费留学的。 到了上世纪80年中期,更多的人选择考“托福”而出国,美国成为首选国家。在“出国热”的带动下,国内出现了“外语热”,美欧大使馆前蜿蜒数百米的签证长队也成为当时的一道风景线。先出国者在国外成功的消息不断传来,更加刺激了国内的出国热潮,“走出去”取代了以往“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成了上世纪80年代许多知识青年的行动指南。曾经引起轰动的《北京人在纽约》就描写了上世纪80年代中国人去美国淘金,寻求致富的故事。
电视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生的人对电视的感情是刻骨铭心的,那时候几乎没有彩色电视,连14英寸的黑白电视也不多见:小时候要到别人家看电视,死活赖着不肯回家,还常常被爸妈打。 那时一共才3个台:中央一台、中央二台和省台。《上海滩》播映时,一时间,每个小伙脖子上都多了一条白围巾,黑色风衣也随处可见。从《射雕英雄传》开始认识男生女生,原来世界上除了林妹妹和宝哥哥,还有可爱的蓉儿和憨厚的靖哥哥。那时学生一下课,操场就成了擂台,100多个“靖哥哥”在练“降龙十八掌”,30多个“洪七公”拿着棒子到处乱串,还有七八个“欧阳克”摇着扇子去撩“蓉儿”。 再后来,个别有钱的人家自己买回了电视机,满村的人们便嚷嚷:××家买电视了!邻居们就往那人家涌。时间长了,常常会招来主家的厌烦。有点志气又有点能力的人便在心里嘟囔:咱也买台电视,省得老看人家的脸色!在那个物质和文化生活比较匮乏的年代,那些电视剧给千家万户带去了欢乐和笑声,甚至已经成为整整一代人的集体记忆。可以说,它们塑造了一批人,影响了一代人。 电视机是这样滴:黑白、天线 ![]() 看电视是这样滴:围观、万人空巷 ![]() 电视剧是这样滴:港台剧 当时的港台经典电视剧,你看过几部? ![]()
电影
70年代电影是这样滴:样板戏
父母爷爷那辈肯定印象深刻~~
80年代取而代之看的是:国产译制片
追捕,人证,远方的呼唤,沙器,佐罗,虎口脱险,伦敦上空的鹰,三十九阶台阶,红蝙蝠公寓,爱德华大夫,寅次郎的故事…没完没了的优秀译制片,不经让人想起上译厂的童自荣老师。
![]() 当时大城市电视台引进很多外国片 比如德国的《老干探》《探长德里克》 就好比美剧今天在电视里播放,你敢想? ![]() 80年代电影镜头是这样滴:露点毫不避讳 《关东女侠》露半点(差一两厘米没露全)
《人奶魔巢》露两点,约十秒钟
老电影《月牙儿》里宋丹丹长时间露点 抱歉有料帝只能找到年轻时清秀的宋丹丹 ![]()
《末代皇帝》这样的中外合拍电影 中方全力支持,开放故宫 全程提供人力物力 对电影内容几乎不!加!干!涉! ![]()
【关于音乐】
音乐是这样滴:刮起一阵流行风
![]() ![]()
【关于娱乐】
除了看电影、看录像外,时尚青年就去舞厅跳迪斯科、霹雳舞了。
“老板,换片”~~录像厅那点事,你懂的!
时髦男青年蝙蝠衫+头绷裹布+高帮运动鞋大跳“霹雳舞”,单卡录音机不可少
迪斯科,动起来~~~
![]()
【关于文学】 文学在当时关于色情的描写远超电影 不断的突破着当时读者的底线
1985年张贤亮的小说《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在《收获》发表偷窥、做爱、通奸无处不在 ![]()
两年后《人民文学》刊登了马建的 《亮出你的舌苔或空空荡荡》 其尺度开放程度被评价为 其中的色情仿佛是担水吃饭 ![]()
80年代《大众电影》的封面 是很多男生的性启蒙对象 ![]()
当时的“地摊文学”成为了中国现代通俗小说发展历史进程中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虽然是见不得光的风景,却在市井之中广泛流传。
很多80后当年的第一本启蒙“小黄书”。
基本都是从父母床底下翻出来的一本类似
《风流女老板落网记》或者《爱与法》一类的东西。
封面上除了一个或者是画的。
或者是从外国电影里扣下来的大胸女郎。
旁边肯定有位一脸正气的人民警察。
还通常都画得特像朱时茂,手里拿着枪,粗糙,意味深长。
![]() ![]() ![]()
【关于服装】 80年代的街头曾经流行过许多服装符号 喇叭裤、踩蹬裤、蝙蝠衫、牛仔裤、红裙子与黄裙子等 时髦是一场轮回,这些80年代的衣服放到今天产生了一个新名词复古时髦 ![]() ![]() 蛤蟆镜加白裤子与红衬衫 则成为叛逆青年的标配 ![]()
【关于生活】 当时同学们可以串寝室
![]() 咖啡厅里有女仆装 ![]() 大街上谈恋爱的男女 ![]() 泳池边女子的背影 ![]()
80年代的开放 一下子有点用力过猛 其实80年代没有现在开放 只是与70年代相比开放很多
我没经历过它,并不缅怀它
我只是向往当时每个人脸上 那种朝气,好像什么都是新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