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真正的厨师,大概率是个富有爱心同情心和同理心的人。
我们四川的男人们,十有八九喜欢做饭。至少我们这一辈,还没有见过一个不会做饭、不喜欢做饭的同龄人。
我不知道原因何在,试图发出本体论的追问——说是“天府之土,沃野千里”,但“沃野千里”的地方多的是;你也可以说是生活安逸,喜欢享受,但生活安逸的地方也多了去了;你还可说是四川男人吃苦耐劳,但全天下吃苦耐劳的男人就更多了。
总之,我不清楚为什么四川的男人喜欢做饭,这是一种现象,姑且只能做现象学的描述和还原。
而今年长时间的封控生活,使我对做饭一事,又有更多的体认。
01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记得多年前有一次在乡下吃婚宴,恰好有一桌都是毛头小伙子,正是食欲旺盛的年纪,于是尴尬的场面出现了,刚上第一道菜,不到一分钟就被三下五除二吃了个一干二净。
这些小伙子渐渐有了恶作剧的念头。每上一个菜,他们都顷刻之间吃个一干二净,还不让服务人员将盘子收走,而是摞起来,越摞越高。这种失礼行为,幸好被一旁的家长们及时制止。
婚礼重在一个“礼”字,宴席失礼对主家也是一种不敬。但细究起来,在整个过程中,家庭教化失当固然是重要原因,而厨师上菜太慢,也在助长失礼。试想,如果厨师手法快,调配得当,断不至于给失礼行为留下多少发挥空间。
无论是宴席还是家庭做饭(包括烹制菜品),一定要快,这是很基本的要求,一旦上菜慢,吃饭就很局促。做饭要快,天下武功,唯快不破,时髦话术叫“底层逻辑”。
有人会说,有的菜需要十个八个小时,甚至两三天才做得出来,如何快得起来?
我这里所说的“快”,是到点要拿出来,譬如你上午跟我说中午要吃炖牛蹄,只有两个小时,我是万万弄不出来的,但如果你说下周六中午要吃炖牛蹄,我就有足够的准备时间采买食材,文火慢炖,到时候一定有炖牛蹄吃。快的意思,就是及时。
做饭的快,讲究的是到点出品,所以之前的准备很重要,这里涉及三层意思:
其一,简单的菜品更需要快速做出来,譬如凉拌个番茄,加上烧水剥皮,10分钟左右就行了,你不能像动手术一样,花上一个小时。
其二,做一顿饭的时长,取决于费时最长的那道菜,这跟经济学上一个著名比喻“一个木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相映成趣。一顿饭要耗时最短,那么一切的火候安排,其他菜的洗烧炖炒,都要围绕这道菜来安排。
其三,只要做两个以上的菜,就是一个系统性的工作,要做到快,就要在心里存一本时间安排的账目,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同时做什么,否则必定手忙脚乱,始乱终弃。
顺便说一句,我做三菜一汤加米饭,一般一个小时就足够了。
02 做饭辩证法
饭不仅是做给自己吃的,也是做给别人吃的。一顿饭做得是否成功,并不完全取决于厨师本人,别人也有很大的评判权。口味有很大的主观性,你自认为做得很好,但吃的人并不买账,认为很不灵,那也不能说是成功。因此,一个真正的厨师,大概率是个富有爱心同情心和同理心的人。
做饭需要遵守辩证法:既要做得可口,又要富有营养,还要做得快而不拖沓。掌握了“既要……又要……还要……”,也就掌握了做饭辩证法的精要。
落实做饭辩证法,只在于荤素搭配,浓淡相宜。两者并不截然相分,而是相互掺合,荤素之中有口味之辨,浓淡之中也有营养讲究。
当然并不是各菜因此需要平衡用力,而是要分清主次,明了主辅。
譬如三口之家,在一个周末的中午要安排吃什么,考虑的因素就包括,各人喜欢吃什么,共同喜欢吃什么,是否需要创新,哪些可以办,到哪些办不到,等等。
在具体安排上,就应该是,共同喜欢的处于优先地位,各人喜欢的尽量照顾,创新的放在不突出位置。如果不出现闪失,就是一顿成功的饭菜。
此间,操持的厨师需要把自己的爱好放在靠后的位置,万不可突出自己,只做自己喜欢吃的东西,如果这样,必定是一顿失败的餐饮。
顺便再说一句,封控三月,我家没有人的体重有增加,我践行做饭辩证法尚可。
03 道在器中与技进乎道
《易经•系辞》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所谓“形”,就是能够看得见,摸得着,能够感知的物体。这个物体之上,就是一些你摸不着,看不见,但是能够感知的东西,譬如规律、定理、理念、一本菜谱,等等,这就是“道”。
你可以说“道”是总结出来的,也可以说它本来就在那里,不过是被发现了而已。这其实是个经久聚讼的话题,好比说1+1=2,可以说是人类总结出来的,但如果人类不存在了,1+1=2难道就不存在了吗?坚信前者的,叫唯物主义,坚信后者的,叫唯心主义。谁是谁非,都是信仰。
所谓“器”,就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东西。物体的具体的形态,譬如一把青菜,一把刀,一口锅,一棵盐,可以说都是“器”。
任何人,哪怕是一个小儿,都拿捏得住一个“器”,但是要从“器”中明了“道”,哪怕是成年人,也不一定办得到。
回到做饭的话题。
一块猪肉,一把刀,一口锅,一勺盐,一勺郫县豆瓣,几颗蒜苗,等等,这些都是“器”。要制作出一盘回锅肉的“形”,则需要内心有回锅肉菜谱这个“道”。反之,如果不掌握回锅肉菜谱这个“道”,你就拿这块猪肉没有办法。
但同时,一块猪肉这个“器”,其中必定蕴含着成为回锅肉的潜质,也就是说,一块猪肉,有亚里士多德所说的成为“回锅肉”的质料因,此亦可以叫做“道在器中”。而一块豆腐,无论多么美味圆润,但因为它没有回锅肉的质料因,道不在器中,是不可能做出回锅肉的。
勤苦的练习,提高烹饪技艺,可以掌握烹饪之道。所谓烹饪之道,就是明白各种食材的品格和特点,主料和辅料之间的搭配关系,刀法和烹饪火候的配合,等等,也就是进入庄子所说的“技进乎道”的境界。
技进乎道的境界,就是自由的境界。这时候不需要每个菜都看菜谱,哪怕是一个陌生的食材,也知道如何使用佐料,配合哪些辅料,如何烹制。一言以蔽之,它不受菜谱的限制,进入一种自由发挥和创造的境界中。
04 烹小鲜与转识成智
《道德经·第六十章》云,“治大国,若烹小鲜。”《韩非子·解老》解释说:“烹小鲜而数挠之,则贼其泽;治大国而数变法,则民苦之。是以有道之君贵静,不重变法。故曰:治大国者若烹小鲜。”
在没有不粘锅和油脂稀缺的时代,煎炸小鱼(小鲜)是很不容易的,既要保证小鱼煎熟,又要保证不会煎糊了,还要保证形状的完整,这个辩证法很不容易掌握,老子的办法是不要轻易地,频繁地翻动它。这个其实是关键要领。
但永远不翻动,只煎一面,也是不行的,否则一面已经煎糊了,另一面还是生的,所以高明的厨师总是能够审时度势,尽量不翻,在该翻的时候翻。
老子由厨师的这种技艺联想到治大国。这是用比喻的方式说理,大到治国,小到做一名厨师,其中的道理和方法,有相同之处。
这种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内而外的通透感,就是一种佛家所说的“转识成智”。少奇同志握住掏粪工人时传祥的手说,“我们都是在为人民服务。”这就是转识成智的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