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论坛 社区新闻 纽约新闻 国际新闻 交友征婚 男女搭伙
皇后区 法拉盛 布鲁伦 曼哈顿 房产买卖 二手转让 二手车 生意转让 白送 失物招领
律师 移民入籍 会计报税 法律案例 翻译服务 补习培训 旅行机票 包车地陪 大小搬家 防盗报警
印刷招牌 大小装修 冷暖水电 入籍考题 美甲笔试 美甲手試 拔毛考试 纽约驾照 加州驾照

小纽约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读史时,哪些故事让你动容?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网友  发表于 2016-12-04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此信息未经证实请小心诈骗
如未留电话请小心诈骗
无论何种原因切勿汇款
说一件小事吧

李清照晚年的时候无儿无女,无人可传衣钵。一位孙姓友人家的女儿,才十岁但聪明伶俐,李清照非常喜欢。她提出要把自己所有才学倾囊相授,传给这个小姑娘。然而小姑娘回以一句:才藻非女子事!


我真想知道当时李清照是什么表情,听到这样的回应她该是怎样的难过和落寞。


而后的故事更是有趣,小姑娘的父亲因此而“奇之”,觉得自家姑娘这回答真是太棒了,太有出息了。然后“手书古列女事数十授夫人(即前文的孙氏小姑娘),夫人日夜诵服不废”,这可真是,呵呵,太有趣了。

这段故事记载于陆游的《渭南文集》第三十五卷《夫人孙氏墓志铭》(不是陆游的夫人),是那位孙氏小姑娘数年后去世了,陆游为她写墓志铭中提到的。而能将此事写入墓志铭,也说明陆游对孙氏的回应也是持赞赏态度的。

夫人幼有淑质,故赵建康明诚之配李氏,以文辞名家,欲以其学传夫人。时夫人始十余歳,谢不可,曰:才藻非女子事也。

在那样一个十岁小姑娘都知道“才藻非女子事”的时代,李清照这个“异类”要承受多少的误解和非议,实在难以想象。

——————————————
我原本以为古人事有趣,没想到评论区的某些朋友更有趣啊。

若想要搞个大新闻然后把李清照批判一番可太容易了,李清照的“黑点”多着呢,单拿喝酒说事,这可真是naive了。

相比于喝酒,李清照好赌难道不是更值得批判的吗?

来,看我给您批一个。

予性喜博,凡所谓博者皆耽之,昼夜每忘寝食。

赌博赌的废寝忘食还好意思说,真是不知廉耻。

使千万世后,知命辞打马,始自易安居士也。

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我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人!

或者您可以学习同时代人王灼的批判姿势,王灼的《碧鸡漫志》里称李清照“闾巷荒淫之语,肆意落笔。自古缙绅之家能文妇女,未见如此无顾藉也。”、“其风至闺房妇女,夸张笔墨,无所羞畏”。王灼对李清照这个“荒淫”的评价算是开了个不好的头儿,后世也有讥之词“淫”者,多少是受了王灼影响。

不过王灼批判归批判,人家也是承认李清照“才力华赡,逼近前辈。在士大夫中已不多得。若本朝妇人,当推文采第一”。

批判李清照的姿势多着呢,拿喝酒说事可不多见,倒真是令人耳目一新啊。

我前面说“在那样一个十岁小姑娘都知道“才藻非女子事”的时代,李清照这个“异类”要承受多少的误解和非议,实在难以想象。”这话看来是说错了,不止那个年代,即便千百年后,也同样有非议之声啊。

书生轻议冢中人,冢中笑尔书生气。
切勿汇款小心诈骗!
联系时就说在【小纽约网】看到的!
回复

使用道具

沙发
网友  发表于 2016-12-04
此信息未经证实请小心诈骗
如未留电话请小心诈骗
无论何种原因切勿汇款
建安二十四年,冬十月,与刘备争夺汉中失败的曹操马不停蹄地带着军队赶到洛阳,准备随时向南支援被关羽围困的曹仁。这时曹操已六十五岁,不久前刚刚晋封为魏王,还拥有了任意提拔官员与赏赐爵位的权力,可以说离皇帝的位置只剩了一步之遥。这本是一次很普通的军事驻扎,可是为三国志做注的裴松之却在这里特意注了一句——
王更修治北部尉廨,令过于旧。

堂堂魏王为什么要去下令修一个北部尉的官署?而且还特意说明要修得比以前还好,好像曹操很熟悉这官署似的,如果单拎出这一段来,不少人可能会觉得很奇怪,但如果能够稍微了解下曹老板的过去的话,就会明白曹老板为什么会下这样一道命令了。北部尉,那是曹老板出仕以后当的第一个官啊——
(曹操)年二十,举孝廉为郎,除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征拜议郎。

那时曹老板才二十岁,意气风发,踌躇满志,下定决心要涤丑荡恶,无论是什么权贵豪强,敢犯禁者一律严惩不贷。曹老板以为靠着自己的力量,靠着自己秉公执法、刚正不阿的信条,他是可以做到这一切的,可是很快现实就给了他一个又一个的耳光。他被一次又一次的调离,调到了一个新地方,他仍执迷不悟地继续跟豪强做对,于是很快就又被调走,他被征召到朝廷里,当了有名无实的议郎,他一次次向皇帝上书,恳求皇帝廓清吏治,惩除奸佞,结果毛用都不管,朝廷一天比一天腐败,豪强一天比一天猖狂,天下民不聊生,四海沸腾。曹老板这时才总算明白了,既然用道义拯救不了苍生,那就豁出命去用武力来平定天下。

转眼,四十五年过去了,当年那个满怀着雄心壮志的年轻人已经变成了形容枯槁的老人,他消灭了几乎所有的对手,统一了整个北方,建立了属于自己的魏国,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他是王,只要他愿意,随时都可以当皇帝,可是皇帝,真的是他的理想吗?

当魏王再一次站在了北部尉官署的门前时,准会想起许多年前自己第一天走马上任时的那个下午。
切勿汇款小心诈骗!
联系时就说在【小纽约网】看到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板凳
网友  发表于 2016-12-04
此信息未经证实请小心诈骗
如未留电话请小心诈骗
无论何种原因切勿汇款
大家说的都是史书所记载的内容的令人动容之处,我觉得许多书写史书之人,就足够让人为之动容了。
“崔杼弑其君”短短五个字的历史记录,是三位史官用生命捍卫下来的。

《左传》中有这样一段:
大史书曰:“崔杼弑其君。”崔子杀之。其弟嗣书而死者二人。其弟又书,乃舍之。南史氏闻大史尽死,执简以往。闻既书矣,乃还。

春秋时期,崔杼杀了当时的君主齐庄公。齐庄公死后,太史伯如实记录下“崔杼弑其君”。崔杼不愿落一个弑君的名头被后世指责,便要求太史伯改写为齐庄公病死,太史伯认为史官的职责是如实记录历史留给后人真相 便拒绝了崔杼。崔杼便杀了他。
太史伯死后,太史伯的弟弟太史仲、太史叔先后承担起了史官的职责。崔杼以同样的方法逼迫他们写齐庄公是病死,太史仲和太史叔都认同兄长的看法,写下了“崔杼弑其君”。又都被崔杼杀死了。在先后死了三个兄长之后,老四太史季,就职了。
崔杼对太史季说“你的哥哥们都太糊涂了,明明是病死,非不照实写。你要识相,不能像你哥哥们一样,明白吗?” “明白”,太史季说,提笔写下了 “崔杼弑其君”。
崔杼终于意识到自己的威逼是没用的,无可奈何,放了太史季。太史季出来看到抱着竹简奔来一人,询问得知:那是南方来的史官(南史氏)为了支持太史兄弟四人而来,决意如果太史季也遭毒手便自己顶上。听到太史季已经成功,他才放心而归。

文天祥在《正气歌》里写“在齐太史简”,说的便是太史伯这四兄弟舍生忘死捍卫的字字带血的历史真相,以守住身为史官之气节。
每每想到太史伯四兄弟前赴后继,威武不能屈,舍生而取义的情形,想到弟弟们继承并坚守着哥哥们遗志的心情,想到其他地方的太史抱着竹简向齐国跑去,以飞蛾扑火之心奔向自己的史官使命和尊严的画面……我就激动得不能自已,我和舍友说“如果这个情节拍成电视剧,它的泪点能超过《琅琊榜》”这胜过我看的任何一个虚构的故事,因为它是那么的真实厚重——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史书上任何一句看似轻飘飘的话,不知是以何人之手从鲜血之中淘出,趟过刀山火海,冲破阴谋诡谲,路过百年千年的时光捧在我们面前,告诉我们它所历经的沧桑。
切勿汇款小心诈骗!
联系时就说在【小纽约网】看到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地板
网友  发表于 2016-12-04
此信息未经证实请小心诈骗
如未留电话请小心诈骗
无论何种原因切勿汇款
南霁云是唐朝名将,公元712年出生于今河南省清丰县,因为他排行第八,所以人称“南八”。安史之乱,张巡死守睢阳城,屡挫叛军。但是粮食已经吃完,城中 士兵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在古代“战争”这两个字,背后往往有着极端残酷的故事,军粮不够,城中的麻雀、老鼠、弓箭铠甲上的皮子以及一切能吃的东西都被吃 光后,人吃人就不在稀奇。南八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受命出城求救,南八先到彭城(今徐州)的御史大夫许叔冀求援。但是乱世之人只想佣兵自保,许叔冀对睢阳的战 事无动于衷。南八又带领自己仅剩的三十余骑到了临淮向御史大夫贺兰进明求救。睢阳与临淮只有三百多公里,但是贺兰只想自保,南霁云见他无意出兵,便说睢阳 与临淮唇齿相依,一旦睢阳有失临淮危在旦夕。贺兰并非不明白这一点,两地相距只有三百多公里,现在坐汽车只要四个多小时便可到达,按照古代优秀骑兵的行军 速度也只要四天左右。见南是难得的将才,贺兰想将南留在身边,于是设宴款待。在酒宴上,南霁云悲愤的说:“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云虽欲独食,义 不忍。虽食且不下咽。”说着便拔出佩刀自断一指,拿着自己血淋淋的手指给贺兰看。史书记载“一座大惊,皆感慨为云泣下”。我们今天仅能想象当年的情景,也 许南举着自己断掉手指的血淋淋的手怒目望着贺兰,贺兰或许羞愧的都不敢仰视。但是我们也不好去责怪贺兰什么,身为乱世的一位地方首长,首先当然要想到的是 自己要保卫的这块国土与人民。南见到贺兰终不肯出兵相救于是,当即策马离去,在出城的一瞬间,他回身抽箭引弓,一箭射中了佛寺的高塔,有一半的箭头都射进 了砖里。南八大声说:“吾归破贼,必灭贺兰!此矢所以志也。”当然,大部分的人,包括南八与贺兰都知道,他这一去便再也不可能回来了。
后来驻守真源的李贲援助战马百匹;宁陵守将援助兵三千。南八知道带着些部队回去无异于以卵击石,因为围困睢阳的叛军最多的时候有十几万。但是他还是回去 了,明明知道回去只有死路一条,没有粮食、没有希望,但是他到底还是回去了,援军士兵由南霁云率领杀开层层敌围进到睢阳城后,只剩下一千多人了。
757 年十月,在饥饿、叛军、绝望的层层围攻下坚持了半年之久的睢阳城被攻破,城破之时,无一人投降。叛军用刀逼迫张巡投降,张巡宁死不屈。叛军又诱降南霁云, 南霁云没有说话。这时候张巡对他说:“南八,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南霁云笑了笑,说道:“欲将以有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遂不屈而死。
切勿汇款小心诈骗!
联系时就说在【小纽约网】看到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5#
网友  发表于 2016-12-04
此信息未经证实请小心诈骗
如未留电话请小心诈骗
无论何种原因切勿汇款
公真似铁——铁铉
当年读明朝那些事时读到靖难这一段故事,那时候就对铁铉感到很崇敬。
铁铉,1366年生于河南邓州。明朝洪武年间以国子生的身份被授予礼科给事中,是个管监察的言官,后又调任都督府断事、山东参政。他办事精明有魄力,明太祖朱元璋很欣赏他的才能,为他赐字“鼎石”。
明太祖朱元璋死后,朱元璋的长孙朱允炆即位,为明惠帝。朱允炆力主削藩,惹得他的叔叔朱棣很不高兴。公元1399年,燕王朱棣以“靖难”为理由,于北平起兵南征。
靖难,就是扫平奸臣的意思,目的其实就是争夺皇位,但终究老朱家的天下还是姓朱的做皇帝。也就是说靖难之役其实就是一场统治阶级内部争夺皇位的战争,按现在 的说法就是一场内战。铁铉当年拥有国子生的身份,而在明朝有这个身份的人大部分是官员家的孩子,换个说法就是铁铉是个官二代。他也是被朱元璋看重的人,朱 元璋是个看人很准的人,所以铁铉是个人才,他为太祖皇帝的儿子效力或者为太祖皇帝的孙子效力其实都能得到重用。不属于任何一个派系的核心人物的铁铉在这场 叔叔和侄子的夺皇位的内战中其实并不需要那么认真。
此时,官二代铁铉,33岁,担任山东参政,才华出众,前途无量。如果他参加内战,赢了或许能够比现在升迁的快一些,输了可就是整个家族的性命。
无关政治投机,33岁的铁铉选择了忠诚,忠于为自己发俸禄养家的当朝皇帝朱允炆,更忠于当年为自己赐字“鼎石”的太祖皇帝。
1400年,朱棣以少胜多连续击败了耿炳文与李景隆所统帅的南军之后继续南下围攻济南。此时南军主帅已经逃回了南京,大军已是兵败如山倒。大部分的官员都要么逃去南方要么投降朱棣,但是此前一直为南军运送粮草的铁铉却做了第三种选择——坚守济南城。
铁铉虽然姓铁,名字中也有个金字旁,但是他确实地地道道的文官:国子监毕业,此前担任给事中,现在担任山东参政。到目前为止他都在读书,从来也没有想过金戈铁马,他的人生追求只是做个好官。 但是国家危难容不得他多选,没有大军让他运送粮草了,他能做的只有收编溃散败军退守济南。
此时的济南城还有一个人准备死守,那就是南军中很出色的将军盛庸。在济南会面后,铁铉与盛庸歃血为盟决定死守此地。
朱棣的军队来了,济南对于朱棣太重要了。只要占领此地,就可以隔断南北,退可守住北方为王,进可攻占金陵获取天下。朱棣计划乘着胜军之锐气,尽全力攻击此城,必定不久就能胜利。但是出乎他的意料,在经历了各种各样精彩异常的事件后,其结果却是围城三月未克。
朱 棣是当世著名的军事家,面对一个没有战争经验的文臣带着一群败军守卫的济南城,历时三月用尽各种办法却始终没有攻克,南进计划也一度受阻。我们可以称之为 文科生的逆袭吗?面对强大的敌人,铁铉没有怯懦,或许每天面对的只有无尽的绝望和城外如潮水一样涌来的的敌人。但他终究还是做到了,做到了很多武将都无法 做到的事情。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我们,一个有信仰的人的潜力有多么巨大。在内心忠诚信念的支撑下,他熬过了一波波敌军的围攻,熬过了人心涣散的绝望, 熬过了劝降的优厚条件的诱惑。
济南是守住了,朱棣退兵了,但是朱棣却直接南下攻占了金陵。建文四年(1402)六月,朱棣即位,建文帝下落不明。铁铉闻之,几次欲自杀,被劝止,带残兵驻淮南以图复兴,兵败后被擒。
铁铉被押送到了朱棣面前,他背对着朱棣对朱棣骂不绝口,坚持立而不跪。朱棣想让铁铉回身往自己这边望一下,铁铉却始终没有回头。
朱棣知道自己的皇位来的并不光明。他迫切需要这些忠心于建文帝的人来支持自己,但是看到铁铉的表现他知道不可能了。愤怒的朱棣令人将铁铉的鼻子、耳朵割下,煮熟后塞入铁铉的口中,问他滋味如何?
我们不可能知道铁铉当时的感受,一个读圣贤之书的士人,或许从小就没有受过这等痛苦。铁铉忍住自己的痛苦,厉声喊道:忠臣孝子之肉,有什么不好吃?
朱棣害怕了,史书中并没有写出,但是我看得见,一个威武的中年人在一个没有了鼻子与耳朵的文人面前有些发抖。那一幕,谁敢说成王败寇,谁敢说历史是任胜者打扮小姑娘。
朱棣杀了铁铉,是用最残酷的刑罚凌迟处死。铁铉死的时候年仅三十六岁,铁铉之妻杨氏及两名女儿被没入教坊司充当官妓,儿子铁福安流放河池,83岁的父亲铁仲名和母亲薛氏被安置到海南。只是后来杨氏病死,两个女儿不肯受辱,后来朱棣也将她们赦免嫁给士人。
朱棣怕铁铉,并不是力量上的怕,他怕的是铁铉所代表的那种精神。自己得到天下的方式本不光明正大,自然怕别人将来效法自己。为了打压这种力量,他采取了上述方法:你们不是要青史流芳吗?我就让你们家人为奴为妓,看你们子孙世世卑贱。
铁铉死了,朱棣恨他又敬他,每次对群臣讲起铁铉时候,朱棣都会称赞铁铉的忠义。济南人更将铁铉市委城隍神,祈求他能继续保济南城平安。
时 至今日已经没有太大的必要去讨论铁铉的忠义是不是愚忠。看到网络上有些文章言铁铉内战将领而已,有人说他若是当年的铁铉,当以济南城降燕,对于这些评论我 也不想多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可能有骨气的人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弱者会给自己找八万个理由。如果一件事情自己做不到,请不要去指责那些做到了的人。
春 末四月,在那个柳絮到处飞舞的季节,我因事来到了济南,下车之时尚有一个下午可自由支配。所以和朋友一起来到了大明湖,缘由就是这里有个铁公祠。或许是我 本人一天天碌碌无为过着平凡的生活,所以很是崇敬那些为心中信念而坚持的英雄人物。我也不想给铁公戴多高的帽子,他或许只是做了他心里认为正确的事情,只 是他能力大一些而机遇又好一些。
最后,再说一下盛庸,朱棣军队避开在北边的北军南下进攻南京,盛庸带兵南下拦截,被朱棣击败。后朱棣占领南京,朱允炆下落不明,盛庸率部投降。朱棣称帝后,盛庸辞官归家,后自杀。他也是英雄,他效忠于建文帝到最后一刻,也做了一切该做的事情。
切勿汇款小心诈骗!
联系时就说在【小纽约网】看到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6#
网友  发表于 2016-12-04
此信息未经证实请小心诈骗
如未留电话请小心诈骗
无论何种原因切勿汇款
刘邦与卢绾
刘邦和卢绾的父亲是有些很好关系的邻居,刘邦和卢官又是同年同月同日生。两人从小就在一起读书,一起玩,具有胜于兄弟的关系。刘邦年轻时干什么基本都带上卢绾,卢绾虽与刘邦同岁,但成熟豁达的刘邦肯定是卢绾心中的兄长。
刘邦相应陈胜起义时,卢绾跟随刘邦共同起义,之后无论刘邦的革命生涯如何浮沉,卢绾都没有离刘邦而去。而刘邦对于儿时的兄弟也从不以武力智力相要求,对卢绾的私人待遇一直是其他文臣武将,哪怕是萧何曹参也难以企及的。对于萧何和曹参,他一直都是以主人与宾客的关系相对待。
在项羽战死,天下大事初步确定时,为了让卢绾在后续的按功封爵中有好的战功,刘邦给卢绾安排了许多出力不需太多,战功却很大的战役。后来,刘邦如愿封卢绾为燕王,远远高于功劳高出卢绾许多的萧何曹参。同期的异姓王都是韩信,彭越之类的当世豪杰。并且除了卢绾的异姓王均逐渐被刘邦所灭。
陈豨反后,刘邦从邯郸,卢绾从东北共击陈豨。陈豨求救于匈奴,卢绾也排出通晓匈奴之事的张胜出使劝匈奴莫助陈豨。受到蛊惑的张胜回来后以兔死狗烹之理劝谏卢绾养敌自保。
一念地狱,卢绾听从了张胜的劝谏。
后来陈豨败亡,卢绾之事败露。刘邦一开始并不相信。但是,在他数次召见卢绾,卢绾均不来后,刘邦愤怒的相信了,卢绾果然还是真的反了,于是派出樊哙出击卢绾。
恐惧的卢绾召集了家人部属于长城下迎候刘邦,自己进入刘邦军中谢罪。
刘邦看着和自己同岁的卢绾说:我们都六十多了,你今后当好自为之。他并没有深入追究卢的罪责。
不久刘邦病死,惧怕吕后的卢绾逃到匈奴地界,一年后病死。
朋友不是部属,朋友不是敌人,朋友之间没有背叛。
切勿汇款小心诈骗!
联系时就说在【小纽约网】看到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7#
网友  发表于 2016-12-04
此信息未经证实请小心诈骗
如未留电话请小心诈骗
无论何种原因切勿汇款
说个普通人的小故事吧。

乾隆年间,有一个吴县的沈姓商人,名字已湮灭无存,只知道他自号栖云居士。

栖云居士做的是海外生意,主要跑东南亚。有一次,他在安南结识了一位华侨之女,籍贯闽南,姓林。栖云居士娶了林氏为妻,在安南呆了十多年,生有两男一女,长男起名叫做沈仁业。

栖云居士虽然废居在安南,可却无时无刻不想着回家,因为在吴县还有老父亲在世。在沈仁业七岁那年,他父亲带着他,动身返回故土,而他的母亲和一妹一弟,却因为各种原因留了下来。

这一走,就是十年光景。到了沈仁业十七岁时,安南爆发了阮氏之乱。沈仁业忧心忡忡,担心自己母亲和弟弟妹妹出危险,哭着恳求父亲去把他们接回来。栖云居士动了心思,可是沈老爷子坚决不允许,生怕唯一的儿子在那边丢了性命。沈仁业百般无奈,只能日夜叹息。

又过了三年,沈仁业二十岁。他实在忍不住思念,申请亲自去安南寻找母亲,而且态度极其坚决。这回他爹和他爷爷都表示反对,沈仁业便惊号哭泣,还开始绝食,跟家里人吵得天翻地覆。好在这时候接到了消息,家人暂时无恙,他这才悻悻放弃。

三年之后,沈仁业成婚,再提此事。这次父亲栖云居士实在搪塞不过,想了一个办法,写信给安南,吩咐沈仁业的弟弟带着妈妈和姐姐回来。

可在这时候,安南土司封禁了诸多港口。栖云居士先后写了三封信,足足花了四年时间才搞清楚:沈仁业的母亲移居到了会安;而弟弟和妹妹住在顺化姨家,两边几乎不通音讯。

沈仁业的妻子去世,他又娶了一位。可他一直惦记着去安南的事。爷爷和父亲都劝他,再等等,再等等。结果栖云居士终于没等到,染病去世。到了第二年,沈仁业的爷爷也去世了。

等到给两位至亲办完丧事,沈仁业仰天长叹:“这次我若再不去把妈妈找回来,就不是人(今而不迎母则非人矣)。他把家里的事全托付给叔父,带着父亲的画像和历年来的往来书信,毅然前往安南。临走之前,沈仁业对叔父说:”这次找不到妈妈,绝不回来。“

这是乾隆五十年十月。

他先从吴县坐船到广东,再至琼州,然后抵达安南。安南连年战乱,兵火荼毒,百姓们早就流散在各地,按照原来的地址根本无从寻找。沈仁业只能混在流亡的灾民之中,一路寻访。结果因为衣服太过华美,引起了贼人觊觎,差点杀了他。多亏沈仁业机警,逃如山中,这才避过一劫。

山中有虎狼出没,沈仁业过得极为艰苦,脚上都被磨出厚厚的茧子。可他仍未放弃,咬着牙继续寻访,最终终于奇迹般地找到了在会安附近的母亲。

距离母子上一次,已经过去了足足二十一年。

沈仁业的妈妈根本认不出他来,直到他拿出父亲的画像和过往书信,林氏这才抱着儿子痛哭流涕。又过了一段时间,弟弟和妹妹也相继找到,一家人终于得以团聚。

可是回程却是个大问题,各地港口都已经关闭。沈仁业找到负责处理对中国人事务的官员,百般斡旋,讲述自己的经历。官员大为感动,额外破例,给了他们出港通行的牌子,亲自送行。

船队出海,即将接近琼州时,遭遇了一场风暴。沈仁业站在船头大哭,乞求说请把我的性命收走,让我妈妈弟弟妹妹活下去吧。说来也怪,刚祈愿完,风向忽然转了,把船吹向琼州,并停在了那里。

沈仁业长长出了一口气,以为这次总算回来了,结果他没料到又出了意外。

沈仁业在申请路牌的时候,琼州搬出一道政策:”外夷女子例不入中国”,拒绝林氏入境。沈仁业百般辩解,说我母亲祖籍闽南,但官府不听。沈仁业一看在琼州这说不通,只得先安置母亲,然后亲奔赴广州,广州又把球踢回琼州。沈仁业为了跑这些手续,居然在半年内折返了六趟。久病成良医,他也精通了刑名判例,居然翻出康熙十九年的一条判例,官府这才循旧例发给了路牌。

林氏抵达吴县,时间是乾隆五十二年正月。又过了十年,病死。沈仁业悲痛过度,很快也去世,享年四十五岁。
切勿汇款小心诈骗!
联系时就说在【小纽约网】看到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8#
网友  发表于 2016-12-04
此信息未经证实请小心诈骗
如未留电话请小心诈骗
无论何种原因切勿汇款
灭了智氏之后,韩、赵、魏三家按照事前约定,瓜分了智氏土地。

除此之外,赵襄子还做了一件骇人听闻的事。毕竟被智伯淹了三年,赵氏一族和晋阳民众都恨透了这个人。赵襄子为了泄愤,玩了个小创意,做了一件工艺品。步骤如下:

第一步,把智伯的头割下来。

第二步,剥皮去肉,清洗干净。

第三步,涂上漆。

好了,一个人头骨杯就做成了,赵襄子经常拿它来喝酒。

反正我看到这儿是觉得惊悚不已、恶心不止,为赵大人的胆和胃捏把汗。这还真不是一般人能想出来的创意!

另外,赵襄子还接掌了晋国正卿一职。韩康子、魏桓子表示没有意见,晋国国君自然也不敢多说一句话。你问为什么?因为赵氏现在是最强的家族。

终于可以睡个安稳觉了,整整三年啊,总算熬过来了。但有个人就是不想让赵正卿舒舒服服过日子。

刺客信条

有一天,赵襄子在上厕所的时候,感觉怪怪的,心里一直不安。

此事必有蹊跷!

他马上派人搜查厕所周围,果然抓获了一个人,从他身上找到一把匕首。

赵襄子亲自审问此人。原来这个人叫豫让,是智伯的家臣。他一直想为家主报仇,就装成罪犯,受刑来为赵大人打扫厕所。

随从们都想杀掉豫让,赵襄子说,智伯死了,已经没了后人,而这个人却还想着替家主报仇,真是有情义的人啊!我以后还是小心避着他吧。放他走。

逃过一劫的豫让并没有灰心,也没有被赵襄子的大度所感动,相反,他更加处心积虑的准备刺杀计划。

为了不被人认出来,他把自己全身涂满了漆,弄得皮肤溃烂,不像个样子;然后又根除了自己的胡须和眉毛,注意,不是剃掉,是根除。这些工作全都是豫让自己一个人干的,得多大的决心才能对自己下的了如此狠手!?

变了模样的豫让去街上行乞,准备哪天赵襄子路过的时候给他一刀子。

但不巧的是,他妻子认出了他,这个人的身体容貌不像我丈夫,但声音怎么那么像呢?

要是她知道自己丈夫所做的事,估计会后悔嫁给他;要是她知道自己丈夫之后要做的事,估计会后悔认识他。

豫让的心到底有多狠,他听妻子这么一说,马上就去找炭吞了下去,弄坏了自己的嗓子,声音变得嘶哑。

这下没人能认出我了吧。豫让苦涩的笑了。

还真有人能认出来!豫让的一个朋友在街上认出了他,看到他的样子,立马就哭了。

哥啊,你这条路走的太难啦!我知道你的志向,但你的智商也太低了。以你的才能,去投奔赵襄子,必然能被重用,那时候你就能轻易接近他,刺杀还不简单么?!你看你现在这个样子又是何苦呢?

豫让笑了,淡淡的说,不行的。我投奔了赵襄子就是他的臣,既已归顺而又杀他,这是贰心啊。我现在所做的事,是极其困难的,但我之所以这么做,是为了让天下和后世那些做人臣子而又怀有贰心的人感到羞愧!(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者也)

对于豫让的这个回答,我不做评论,不过历史证明,他的做法显然没有对后来那些该羞愧的人起到作用。

就这么等啊等啊,终于等到了赵襄子。

这一天,赵襄子骑着马出巡,要经过一座桥,豫让就在桥底下埋伏着。

突然,马受惊了,嘶鸣不已。

赵襄子喊道,豫让必在此!

对于这一幕我是百思不得其解,为啥赵大人的直觉这么准?一次也就罢了,两次都这样。豫让肯定也想不通。

随从们一搜就把豫让搜了出来,毕竟形象声音全变了,没人敢确认,就问他是谁。豫让倒也实在,说我就是豫让。

赵襄子不高兴了,当面数落他:

你当年不是也做过范氏、中行氏的家臣么,智伯灭了范氏、中行氏之后,为啥你不为他们报仇反而还投奔了智伯?为啥智伯死后你却这么想为他报仇?

我效力于范氏、中行氏的时候,他们把我当普通人对待,所以我像普通人那样报答他们;我效力于智伯的时候,他把我当国士对待,所以我要像国士一样报答他!(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

这就是豫让的世界,简单却纯朴、真实。

这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啊?!赵襄子感动的都哭了,感慨万分。

唉,豫让啊!你为了报答智伯,名声也保全了;我上次放过你,也算够意思了。你自己想想吧,这次我是不会再放过你了。

说罢,士兵们团团围住了豫让。

豫让说,我听说明君不阻挡别人的义举,忠臣为了名节不惜一死。您已经放过我一次,天下人都因此夸您贤德。

这一番话算是表明自己通晓事理,领赵襄子的情。豫让也是个懂事的人,知道今天是刺杀不了了,虽然遗憾但却丝毫不悔,接下来他又做了一个重要的决定,正是这个决定,感动了天下之人。

今天的事,我甘愿一死,但请您把外袍脱下来,让我对它完成行刺,虽死无恨!

赵襄子马上脱掉了外袍,让随从递给了豫让。注意这个细节,即便感动不已,赵大人仍然保持着清醒的头脑,没有亲自把袍子递过去。

我成全你的义举!

豫让把那外袍扔向空中,拔剑跃起,连刺三下,边刺边仰天长啸:智伯,你看到了么,我终于可以报答你了!

这就是豫让的遗言,说罢自杀而死。他死的这天,整个赵地的忠义士人都为他哭泣。

即便只是象征性的刺杀,为了报答智伯,我也已竭尽全力。这是我的尊严,这是我的信条,我无愧于心!
切勿汇款小心诈骗!
联系时就说在【小纽约网】看到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9#
网友  发表于 2016-12-04
此信息未经证实请小心诈骗
如未留电话请小心诈骗
无论何种原因切勿汇款
清末,天主教在中国开设了许多育婴堂,主要用来救助中国孤儿和弃婴。那时,一般没人会把孤儿送给教会,所以主要靠教会自己搜集收养弃婴。

中国的弃婴风尚代代相传,尤其是针对女孩和身体残疾和有疾病的婴儿,我们祖先的约定俗成的规矩就是扔到野外。

育婴堂收养的弃婴要么残疾,要么疾病,要么遗弃时间太长,加上当时医疗救治措施落后,因此,婴儿死亡率非常高。

大量弃婴死在野外没人管,但搁到育婴堂里死了,我们的祖先就不干了,开始发挥他们的想象力,造谣说是弃婴是被育婴堂的嬷嬷们害死的,说她们挖小孩子的心肝和眼睛做药。

当然,取人眼和心肝入药是我们祖先的伟大发明,我们祖先认为没有什么是不可入药的,大量医书上写着,婴童的心肝可治疑难杂症。

民间还传言说小孩眼睛可以做成药水,往铅上一洒,铅就能变成银子。而且,唯有中国人的眼睛才有这种功效,外国人的眼睛无效。还有的传言说传教士把中国人的心肝炼成油点上灯芯寻宝藏,只要地下有宝藏,火苗就会提示宝藏地点,并且说传教士在中国挖了大量的宝藏,所以才会很有钱。

当时,恰恰是这些愚昧荒诞的说法最为广大的底层群众所乐于接受。因此经常发生民众去教堂闹事的事情,有的甚至把教堂砸了,把传教士杀了。

另一个关键的问题是,官方知道真相,但不出来澄清。官方非但不想让民众知道真相,还刻意营造民众对教会的敌对情绪,甚至煽风点火。用慈禧太后的话来说就是「民意可用」。

天津教案的起因就跟育婴堂有关系。天津的育婴堂和别处一样,都是搜集抚养孤儿弃婴,而且会对那些主动送来孤儿的人给予一定的奖励。当地有一些人渣看有利可图,就专门拐卖儿童送过去领钱。后来被人抓住,这帮无赖便一口咬死说是育婴堂让他们干的。

不明真相的群众都相信这些无赖的话,于是冲进育婴堂,把嬷嬷们杀了,把育婴堂也砸了。此时法国驻天津领事丰大业赶了过来,为了喝退中国人,丰大业朝人群开了枪,最后死了几个中国人,丰大业也被人打死了。

这一闹事情就大了,外国军舰开到天津港口,要求中国人偿命。

官员没人愿意出面负责处理这事,当初嚷嚷的最凶的那些人,都躲得远远的。最后万不得已之下,已经重病但威望极高的曾国藩出面解决此事。

曾国藩实地查证,发现传言毫无根据,民众的暴力行为没有任何正当性,很多被杀的外国人其实与教会没有任何关系,只是无辜的游客。

但中国人义正词严,认为只要是外国人都该杀,而且还乘机抢夺财物。甚至为了抢外国人的戒指,直接把他们的手指剁掉。

最后,曾国藩无奈只能赔款,处分相关的官员,杀人者偿命。但是当时那么混乱,根本找不到杀人的人,于是就选出了几个参与的替死。但当时社会舆论都认为这些人是“义士”。曾国藩本来极高的名望,经此事后一落千丈。

最后,这些人都发展成义和团了。

历史从未过去,一百多年后,我们仍然是不明真相的群众。
切勿汇款小心诈骗!
联系时就说在【小纽约网】看到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GMT-5, 2025-4-19 08:37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