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后 法拉盛 艾姆赫斯 布鲁伦 曼哈顿 其他 全职兼职 餐馆工 甲店发廊 按摩工 生意转让 二手 二手车 电脑WIFI 防盗报警 失物招领
律师 贷款 旅行社机票 白送 保险 纽约发布 翻译 补习培训 保姆幼儿 搬家 电招车 旅馆 房产 快递货运 美容理疗 考牌练车 加州驾照
印刷招牌 签证留学 移民入籍 会计报税 装修 冷暖水电 可疑号码 法律案例 生活曝光 交友征婚 美甲笔试 手試 拔毛 入籍 纽约驾照

小纽约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大清是怎样绘制地图的?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网友  发表于 2017-07-29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此信息未经证实请小心诈骗
如未留电话请小心诈骗
无论何种原因切勿汇款
在没有飞机、遥感数据与人造卫星的年代,「绘制地图」看上去是一件很神秘的事情;但实际上,古人们的测绘方式却非常朴素——说白了,就是田野作业,实地考察。
古时的人们管地图叫做「舆图」。「舆」字的本意为「车厢、车辆」,恰好概括了那时人们测绘地图的方式——坐在车上(或骑马、乘船、步行等)前往尚待探索的地域,凭借简单的定向设备确定位置,再将亲眼侦测到的地理信息记录下来,绘制到图上。当然了,对于没有现代科技,不能以「上帝视角」俯瞰地面的古人们而言,采用这种原始方法所测绘出的「地图」,绘图的形式也与我们平时接触到的地图大不相同。
古代中国有以下三种比较典型的绘图形式:以山川为基准的地图、以行进路线(水路、道路、海洋航线等)为基准的地图,和以客观比例为基准的地图。

首先介绍以山川为基准的地图。这种地图非常常见,比如在地方史志中所附的县域图、城池图等等,基本都属于这种形式,应该是我接触最多的一种古地图了。
这种「地图」,说白了,就是给官员们的一份说明书:首先把县城画在中央,再把辖区内的山川、名胜按照相对于县城的大致方位绘制出来,最后把各个村镇填到相应的山上、河边。
比如这份清光绪十一年版的《大宁县疆域图》

这张图并非按照典型的「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排布方式,而是根据县域地势和主要河流走向,将西北设为上,东南设为下。
这与现代的大宁县(巫溪县)地图相比,完全是两个样子(一百年间,县治驻地、地界、水文等均会有些许改变,但疆域轮廓并没有太大变化):


进一步对比,在电子地图中搜索那些一百多年前的地名,发现还有许多可以对应得上。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拿这两份地图做一下比较,相信你一定会转向的。
(偷个懒,在电子地图中不标注水系了,各位可以去Google Maps里看一下。另外,向各位老师们求一份巫溪县水文图……)

(注:村子间的重名、迁徙等因素未作考究)
可见,沿着同一条道路或河流的村子,之间的位置关系具有一定的准确性,这大致说明这类地图的绘制,是依靠绘制者带着定向设备与测距仪器,一步一步走出来的。但是由于缺乏定位技术,又没有经纬度这样的一套绝对坐标系统,其误差会逐渐累积,而且地块之间不成比例,导致人只能沿着地图所描绘过的道路行走,否则会迷失方向。尤其是在山地地区,这种地图对于较偏远的村镇来说,基本没有参考价值。
典型的还有清同治八年的《丰都县近城关隘图》:

更多图片可以去重庆图书馆的老照片板块自助阅读,在此不一一搬运了。

第二种是以水路、道路、海洋航线为基准的地图,比如杭州西湖文化广场上的一幅「京杭大运河沿线图」的浮雕,就是很典型的以水路为基准的地图。这幅「地图」就是在中央画一条河,在画卷的首端画上北京城;作者坐上船,把沿线经过的山川、城池一一划出,等到到达杭州后,在画卷末端画出杭州城,一张地图便绘制完成了。
由于不在杭州,又暂时查不到关于那张图的资料,先奉上一套从南京师范大学 - 地图学国家精品课程申报网站搬运来的《京杭运河全图》:


这种「地图」,可以说就是一套「游记」。以作者所在的位置为中心,看到什么就画什么。富裕的地方画大点,无聊的地方少画点,完全不讲究绝对方向与比例尺,「艺术性」要远高于「纪实性」。想象一下,如果绘图者的绘画水平再高一点,或许那就是一幅可以与《清明上河图》或《富春山居图》相提并论的名画了。
再比如说下面的这张《郑和航海图》分图,描述的是长乐(福州)一带的海岸线。
《郑和航海图》是以行船者站在船头观测有关景物时产生的视觉感受而绘制的,有山画山,遇岛画岛,突出了海岸线、离岸岛屿、港口、江河口、浅滩、礁石以及陆地上的桥梁、寺庙、宝塔、旗杆等沿岸航行的标志。
《郑和航海图》在绘制中还采用了不同的比例,航程总图和山陆岛屿放大图绘在一起。
图中,用虚线表示航线,在离岸较远的航线上注记了针位(航向、方位)和更数(航程、距离),有时还注记出航道深度、航行注意事项,是我国最早不依附海道专书而能独立指导航海的地图。(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地图导航技术)


以上两种地图,均是从作者(旅人、水手)或读者(县官、船长)的主观视角出发,以使用需求为中心,依赖实际观测与经验,借助简单的定向与测量技术(如司南和天象)所绘制而成的。这与今天严格按照比例尺与经纬度坐标的地图,从理念上就大相径庭 —— 用现代设计中的理论讲,这两种地图很好地体现了「形式追随内容」与「形式追随功能」,不仅不受固定框架约束,还做到了「以用户体验为中心」,设计师们可以参考一下(^_^)。
虽然这两种地图因为技术含量太低,在现代地理学、测绘学中一般很少被提到,但是在历史上均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而与现代制图技术相兼容的,以客观比例为基准的第三种地图,也是由其使用目的所决定的。
比如国家疆域图,作为国防的重要工具之一,若是误差太大则无法调兵遣将。其中经典的例子有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比例尺约为1:180 000的《长沙国南部地形图》和《长沙国南部驻军图》,和伪齐阜昌七年所刻的《禹迹》与《华夷》两石刻图。
(《长沙国南部地形图》通过粗细不同的线条来区分干、支流与上、下游,并借助类似于等高线形状的闭合曲线来描绘山脉,这是迄今为止,人类发现的最早的一张通过科学方法描绘地形地貌的「地形图」。)
(应用了「计里画方」技术的《禹迹图》,具有相当高的数学精度。)
(计里画方,顾名思义,以统一尺寸的方形网格为单位,图中方格的边长代表实际的里数,以此对测量出的地理信息进行固定比例的缩放。这是一种较为成熟的比例尺概念,在便于阅览的同时,也大大缩减了绘图过程中的误差。可以拿相同时代中未采用此项技术的《华夷》图与之对比,后者在地图边缘地区,如岭南、东海海岸、胶东半岛等地,均有明显的比例失调。)
再比如城市的坊巷图,不仅要方便市民出行,还涉及到地租、地契等事宜,必须要求方向、面积的尽量准确。以这几张不同时期的苏州城图为例:
苏州文庙中的南宋石刻《平江图》

清代《姑苏城图》

和现在的Google地图 - 苏州:

可见,至少从南宋起,对于苏州城厢坊巷的描绘程度就已经近乎于极致了。(当然,也壮哉大苏州古城保护得好,对战乱和拆迁基本免疫)
这种地图较之前两种而言,更为「写实」,与现代地图更贴近,更容易被我们所接受。而就也意味着,这类地图对绘制精度与严谨性的要求,也要远远高于前两种地图。所以这种地图的应用范围也受其难度所限——基本上,要么应用于「极大」的疆域图,可以集国家之力组织测绘,很大的比例尺也可以涵盖精度上的缺陷;要么就是「极小」的坊巷图,范围较小,容易丈量。

再介绍一种与问题关系不大的「古代地图」,即「历史地图」——比如清末杨守敬先生的《历代舆地图》,内容上至春秋,下至元明,展现了各个朝代的政区划分、交通路线、四邻形势,就是「历史地图」中的代表之作。而「历史地图」所依据的材料,并非古人所画的地图,更不是作者穿越回去亲测的数据,而是历代传下来的文字记载,比如史书、地理志、民间传说,等等。作者通过对文献进行反复考证,从而确定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再转绘到当代所制的标准地图中。
由于测绘技术的进步,加上近代以来考古学的发展,后人们所撰的「历史地图」,数据往往比古人为自己朝代所绘的地图更为准确。

切勿汇款小心诈骗!
联系时就说在【小纽约网】看到的!
回复

使用道具

GMT-5, 2025-2-24 12:18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