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纽约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家长在子女教育上的五大迷茫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此信息未经证实请小心诈骗
如未留电话请小心诈骗
无论何种原因切勿汇款

 廖宛虹女士写她被女儿骂“bitch",虽然心里很悲哀,却还是低三下四地讨好女儿。激起大家对怎么教育子女的大讨论。这里我想对廖女士的勇气表示钦佩,这种事发生在不少家长身上(包括我们家),但没有几个人有勇气说出来。联想到前一段发生在上海机场的留学生将母亲刺伤事件,反应了中国家长们在教育孩子上遇到很大挑战。

  华人热衷教育,喜欢讨论教育。但大多是请成功家长传经送宝之类,所谓成功就是孩子考上名牌大学,很多这样的家长也愿意出来与人分享经验。但是孩子不那么听话,甚至惹事生非的家长没有几个愿意说出来的,家丑不可外扬的观念还是根深蒂固。所以表面上我们的教育讨论会上听到的都是莺歌燕舞,捷报频传,但实际上很多问题并没有提出来,更没有展开讨论。廖宛虹女士文章能引起大家关注是很好的事,讨论这些方面问题对我们是有帮助的。

  那么中国家长在子女教育上都有那些迷茫呢?以下是我的看法,不一定对。

  第一,教育局限化

  一说到教育,很多中国家长想到的就是学校,教师,书本,加上小提琴,钢琴,绘画等。体育在不少家长中受重视,但主要也是因为练体育对上大学有帮助。对于所有与考大学没有直接关系的活动都不认为是教育。不鼓励孩子接触社会,忽略了社会大课堂的重要性。

  其实孩子要学的东西很多,只知道解数学题,弹钢琴是不够的。让孩子学会生活自立,帮助做家务,怎么待人接物,怎么对待挫折,甚至大人不在,来了坏人和房子着火了怎么办,都是必要的教育。学校里不教这些,但这些对孩子的成长都很重要。

  家长的责任在于发现孩子的天赋与兴趣,然后创造条件让孩子去学。那么多中国家长让孩子学钢琴小提琴,有多少是真正因为孩子在这方面的天赋或兴趣而要孩子学的?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长和兴趣,发现并引导才是最好的办法。

  第二,名牌大学情结

  中国人喜欢名牌,什么东西都要最好的。所以现在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奢侈品消费市场。海外华人对奢侈品还比较理智,但对名牌大学的迷恋一点也不比国内家长差。

  认为考上名牌大学就是成功。为了孩子考上名牌大学不惜代价,给孩子带来烦恼,也给自己带来相当的压力。醉心于让孩子反复练习钢琴,小提琴,SAT考试,扼杀了孩子的创造性及独立思考的能力。虽然鼓励孩子练琴,甚至是强迫孩子练琴,而且以培养专业钢琴家,提琴手的高标准来要求。但如果孩子真喜欢了,要把弹琴作为职业时,家长们又反对了,因为练琴的目的只是为了考大学。

  考上名牌大学不等于成功,考不上也不等于失败。弹钢琴拉小提琴对考大学有多大好处真值得怀疑,为什么中国孩子缺乏创造力,强迫练琴应该是重要原因之一。一段曲子,反复弹,反复拉,弹好了,拉熟了,创造力也就没有了。

  第三,不知道怎么批评

  中国家长像廖女士那种不敢批评孩子的不少,虽然像“虎妈”那样对孩子施行冷暴力的可能不多,但武断批评,强迫孩子的不少。只表扬不批评的办法只在小学生身上效果不错。美国人认为美国的教育问题很大,但他们以为是钱少了,班大了,教师工会太自私等引起的。但我认为只表扬不批评的教育方法对高中生是失败的,尤其美国公立学校里对学生缺少批评,使他们容易盲目自大。这就是为什么美国人在世界上常常被别国的人看成傲气十足。

  孩子成长需要批评,“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但批评不是强迫,更不是蔡美儿那种不许吃饭,不能上厕所的冷暴力。

  到了teenage的高中生,家长要告诉他们懂得他们有权利的同时,他们也责任和义务。自以为是,不负责任的行为应该及时批评,加上适当的惩罚,比如取消参加原来答应的看电影,参加party 等。他们是表扬与批评是构成教育的两个方面。就像油门与刹车是构成开车的两个必要条件。只有表扬没有批评的教育就像只有油门没有刹车的汽车,迟早是要出事的。

  第四,生怕孩子受苦

  中国家长在学习上对孩子施加巨大压力,但在物质上却常常有求必应。我看到过有些华人家长自己还开着破车,但却给高中生孩子买新车。几个英里,有校车不坐,自己开车去。iphone, ipad, 时髦的衣服,什么新潮买什么。然后却奢谈要怎么关心无家可归的穷人,要去非洲做自愿者,要节能以保护地球资源。如此言行不一的人,怎么可能真正地承担起社会责任?怎么可能知道什么叫感恩,什么叫珍惜?所有的一切都来得太容易了,他们以为这都是他们应该得到的。

  我们都承认部队是锻炼人的好地方。部队怎么做的?就是严格要求,让你吃苦受累,经受磨炼。批评多,表扬少。什么事都让你自己干,你不可能依靠任何人。所以部队出来的人沉着,独立,谦虚,有责任心,意志坚强。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第五,把孩子当成生活的全部

  大部分中国家长,尤其妈妈们,除了孩子的学习,没有自己的生活与爱好。孩子是上帝,是太阳。孩子考上名牌大学,自己比孩子还兴奋,很有面子。孩子没有考上名牌,就觉得没有面子。孩子上大学后,父母的失落感非常强,因为他们不知道怎么为自己活。生活失去意义,失去光明。这也就是廖女士被孩子骂了以后,非常失望,想要“海归”去了的原因,其实她根本就没有考虑过她是不是适合海归。

  相比之下,美国人就要洒脱多了。子女长大成人离开家,他们很高兴,开始enjoy自己的life。

  我们都应该有自己的生活,自己的爱好。把希望,幸福寄托在孩子身上,不但给他们压力,而且根本就靠不住。

  最后想说的是,孩子有没有出息,一半是家长老师引导,一半是孩子自己的素质。“教学, 教学“,一是教,一是学,缺一不可。“教”是老师事,家长可以帮点忙;“学”是孩子的事,家长不可能代替。再好的老师也不可能把所有的孩子都教好,贫困农村学校的老师水平不高,但也常常会有学生很有出息的。历史上不少有成就的大家就是自学成才的。所以“学”比“教”重要。我们有时候把教育看成万能的了,孩子没有出息觉得是自己或学校的失致,孩子出息了觉得是自己的功劳。

  一家之言,仅供大家参考。


切勿汇款小心诈骗!
联系时就说在【小纽约网】看到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GMT-5, 2025-1-17 02:2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