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后 法拉盛 艾姆赫斯 布鲁伦 曼哈顿 其他 全职兼职 餐馆工 甲店发廊 按摩工 生意转让 二手 二手车 电脑WIFI 防盗报警 失物招领
律师 贷款 旅行社机票 白送 保险 纽约发布 翻译 补习培训 保姆幼儿 搬家 电招车 旅馆 房产 快递货运 美容理疗 考牌练车 加州驾照
印刷招牌 签证留学 移民入籍 会计报税 装修 冷暖水电 可疑号码 法律案例 生活曝光 交友征婚 美甲笔试 手試 拔毛 入籍 纽约驾照

小纽约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略谈古代文章评点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此信息未经证实请小心诈骗
如未留电话请小心诈骗
无论何种原因切勿汇款
古代文章(这里主要指散文、骈文、小品文及八股文)评点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一种重要形式和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是中国古人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与文话相比,文章评点的理论价值丝毫不会逊色。这主要是因为文章评点往往十分细致、深入,其评点的范围,大到文章的宗旨、结构,小到一字一句的安排,剖毫析芒,无所不至。可以说,它在文本的分析上,比文话更加细腻,更具有说服力,具有文话无法替代的文献价值和理论价值。然而,直到今天它都没有受到应有的、充分的重视。这恐怕多少与传统的偏见有关。
  宋代以降,尤其是在明清时期,一些治经史之学的正统文人,往往十分轻视文章评点,甚至对它进行严厉批评。这种偏见的影响十分深远,可以说直到今天都还没有完全消除,所以现在依然还有很多人认为,古代文章评点的主观随意性很大,缺乏科学性、严谨性、体系性等等,不一而足。
  然而尽管如此,古代文章评点的独特价值,是怎么也抹杀不掉的。我们今天要开发和研究它,首先必须消除对它的偏见,并充分承认它的独特价值与魅力。事实上,真正有生命力的东西,往往是无法扼杀的。尽管遭到很多人的抨击和轻视,但是文章评点自宋代以后就一直十分兴盛,流传十分广泛,深为广大读者所喜闻乐见,甚至传播到日本、韩国等。尤其是日本,不仅刊刻了许多中国文章评点之作,而且日本人自己也从事中国古文的评点,产生了一些著名的评点家,如赖山阳、竹添光鸿等。
  文章评点之所以能广泛流行,一是由于它形式灵便活泼,文字要言不烦,见解新颖独到,确实能够给人以启发;二是由于它能指导写作,有助于广大读书人提高写作水平,有助于他们在科举考试中写出合格甚至优秀的作品,具有很强的实用功能。所以尽管它遭到一些卫道者的鄙视和抨击,但还是有很多有识之士敢于冲破传统偏见的桎梏,对文章评点的价值进行了充分的肯定。我们今天要彰显中国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本土特色,并在国际舞台上发出自己的声音,很有必要深入地研究古代文章评点,并充分吸收它的长处及其蕴含的智慧。
  古代文章评点文献的数量相当庞大,由于目前学界还没有对它进行系统、全面的调查,所以它到底有多少,大家都还是一片茫然。清人王鸣盛说:“凡读书最切要者,目录之学。目录明,方可读书;不明,终是乱读。”(《十七史商榷》卷七)因此可以说,我们要开发古代文章评点,首要的任务就是深入开展文献调查,编制出一个尽量完备的古代文章评点文献目录。
  我们在系统调查古代文章评点文献的过程中,至少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古代文章评点的存在方式是多样的,以往我们一般认为评点主要存在于选本之中,但实际上在很多别集之中也有评点。明清时期,形成了一种比较普遍的文学批评风气,即很多作家在每写出一篇作品之后,往往会把它寄送给自己的师长、朋友和弟子阅读,而他们的师友、弟子们阅读之后,往往会有一番评论,其形式很像今天的微信点赞或微信评论。后来很多作家在刊刻自己的文集时,就会把这些评论也附在每篇作品之后。这样一来,就使明清时期的很多别集之中也有评点。比如,在康熙年间所刻《醉白堂文集》中,有巩维城、张贲、董以宁、王士祯、龚百药等人的评点;在孙学颜所编的《吕晚村先生古文》之中,有旁批,有圈点,不少作品之后还有尾评。类似的例子,可以说举不胜举。此类评点蕴藏着大量的文学批评史信息,不容忽视。
  其次,在明清时期,有些文献(如王又朴的《史记七篇读法》、张秉直的《文谈》等)兼有文话和评点的性质,也就是说,它们既有文话的成分,也有评点的成分。对于此类文献,我们不能只重视其文话部分,而忽视或遗弃书中同样很有价值的评点。
  最后,古代文章评点涉及的对象包括经、史、子、集四部之中的文献,所以我们的视野应尽量放宽一点,不能仅仅局限在某一个文献类型之中。假如我们只注重散文或骈文评点,而不去了解八股文评点,或者我们只注重集部评点,对历代关于《左传》《国语》《战国策》《庄子》《孟子》《韩非子》《礼记·檀弓》《史记》《汉书》《后汉书》等经、史、子部的评点视而不见,那么,我们肯定不能从总体上把握整个古代文章评点的脉络和格局。
  总之,只有进行全面而彻底的考察,编制出一个尽量完备和详细的古代文章评点文献目录,我们才能比较清晰地展示中国古代文章评点的脉络和总体面貌,也才能谈得上系统的整理和研究,否则只能是盲人摸象。由于古代文章评点保存非常分散,所以我们在调查和统计时,不能光凭几部有限的书目和一些网上检索系统,而必须亲赴各地大大小小的藏书机构,进行实地查访和细致阅读。毫无疑问,这个任务是十分艰巨的,决非少数几个人或少数几个团队在短期内就能完成得了的。它需要学界同人齐心协力,长期努力,才能最终完成。

切勿汇款小心诈骗!
联系时就说在【小纽约网】看到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GMT-5, 2025-2-22 04:00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