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后 法拉盛 艾姆赫斯 布鲁伦 曼哈顿 其他 全职兼职 餐馆工 甲店发廊 按摩工 生意转让 二手 二手车 电脑WIFI 防盗报警 失物招领
律师 贷款 旅行社机票 白送 保险 纽约发布 翻译 补习培训 保姆幼儿 搬家 电招车 旅馆 房产 快递货运 美容理疗 考牌练车 加州驾照
印刷招牌 签证留学 移民入籍 会计报税 装修 冷暖水电 可疑号码 法律案例 生活曝光 交友征婚 美甲笔试 手試 拔毛 入籍 纽约驾照

小纽约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当年被11所美国名校拒绝的高考状元 现在什么样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此信息未经证实请小心诈骗
如未留电话请小心诈骗
无论何种原因切勿汇款

编者按:他,是高考状元。被誉为“德、才、貌三者集于一身的领袖级人才”。却在2010年,被美国11所名校全部拒绝。七年过去,他现在过得怎么样了?

被11所美国名校拒绝的高考状元

李泰伯,2010年北京高考状元,高中就读于人大附中,是班长、校学生会主席、模拟联合国主席、志愿者团队负责人,三次全国数学竞赛冠军,被誉为“德、才、貌三者集于一身的领袖级人才”。

图片来自李泰伯新浪微博

熟悉李泰伯的人都以为,李泰伯被大家知道的那天,会是因为成功。他应该会有大部分“好学生”的人生路径,被顶尖名校录取,进入自己梦想中的学校。

然而,命运和李泰伯开了一个玩笑。

2010年4月,在填报高考志愿前,李泰伯申请了包括哈佛、耶鲁、普林斯顿、布朗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在内的11所美国排名前20的综合性大学和文理学院,被全部拒绝。

一石激起千层浪

一个在中国拥有非凡履历的领袖式人才,被美国大学拒之门外,人们多少从中读出了一些讽刺的意味。一石激起千层浪,这股落败的冲击波很快一举冲出北京城,在全中国引起哗然——不满20岁的李泰伯就此“一败成名”。

中美教育对比所引起的反思,使他犹如撞上枪口,成为众矢之的。这场舆论,影响是如此深远,以至于在往后的七年里,“李泰伯”几个字都依然被很多人当做中国教育体制失败的代名词。

对他的失败,公众毫不留情,作了各种各样的分析。

有人认为,李泰伯在申请中只展示了数不清的耀眼头衔和奖项,却忽视了自己内心“最真诚、最有兴趣的部分”;有人认为,李泰伯对于美国人而言太根正苗红了,所有的社会活动经历都是在官方背景之下进行;更多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更是直接给他扣上了“书呆子”的帽子。

面对浩浩荡荡的舆论争议,李泰伯后来也在博客中作出了自己的回应。

回应1:

我的申请中集中突出的是我的好奇心,而非各种头衔。我的essay中,完全没有提我的各种头衔,完全没有提到数学竞赛的奖项。我的主题全部是兴趣,特别是对于这个世界、对于生活的兴趣,对于文化和文化交流的兴趣。我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刻画了自己的心路历程,并且最终落在了I love everything I do, and do everything I love的主题上面。

回应2:

其实,学生会和班长的工作并不是我的侧重。恰恰相反,我的申请中着重于展现在模联、志愿服务和宿舍管理方面的initiative和creativity. 特别是在面试过程中,我强调的是我的自己联系、创办的活动和机会,比如校内外的志愿服务、北京地球村的环保行动等等,避开了主流的“官方”行为。我想,如果要吸引对方的注意,就要尽量“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回应3:

这个我没话说,不过我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高考状元不一定(或者说一定不)是书呆子。至少,他们还有丰富的感情生活。

七年了,他现在怎么样了?

然而,比起所有的反思,我更关心的是,这个年轻人后来的命运怎么样了?面对大肆的攻击和嘲笑,他将如何自处?

舆论之剑有多锋利,我们都曾见证过很多次。

远的不说,2017年,18岁的林妙可从参加艺考起到一再落榜,都没能逃过舆论的关注。

9岁年少成名,对林妙可而言似乎早已不是一件单纯的好事,反而更像是“悲剧的源头”。她被高高捧起,又被狠狠砸下。这些年来,她一边要扛住个人的成败,一边要扛起大众的苛责。艺考连续失利后,各种冷嘲热讽更是宛如刀子,杀人于无形。

大家仿佛忘了,虽然这个小姑娘无缘北京电影学院和中央音乐学院,但她其实进入了中央戏剧学院复试,并成功通过了南京艺术学院表演专业的复试。

林妙可 图片来自网络

而绝大多数艺术院校表演系的淘汰率都超过了99%,中戏的录取率仅0.4%,用“百里挑一”都不足以形容。

和李泰伯境遇更相似的,还有那个在长安街上挥刀卖肉的北大文科状元,陆步轩。

从农村娃到京城学子,“北大”曾是他改变命运的稻草,也成为他日后羞于启齿的心头重压。

北大的名片即是一种加持,也让他失去了“平庸的资格”。

用他自己的话说:“你做得好,人说你是北大的,应该的;你稍有差池,人就嘲笑你,北大的就这水平。”以至于在他34岁,操起杀猪刀,干起猪肉买卖时,整个社会一片哗然。

“北大才子”几经失意,沦为“卖肉屠夫”,显然不符合大众对于成功人士的预设。

“北大毕业生怎么可以卖猪肉?”人们怎么也没有想到,这两种身份有一天可以以这种方式被联结在一起。

没有人知道他究竟是如何熬过了人生中那些灰暗的时刻,只知道他一下子成了全村“读书无用”的反面教材。父亲赶到肉摊上看他,无奈地连声叹息。

更没有人知道,在后来的很长时间里——直到他终于创业成功,受邀回到北大演讲,他都依旧感到一种自卑,觉得卖猪肉不体面,自己混得差,给母校“丢了脸,抹了黑”。

他花了足足30年,才让自己与“北大”和解。

那李泰伯呢?

是在众口铄金中沉沦,还是逆流而上?

我尝试在网上搜寻李泰伯的消息,从零散的报道得知,2010年,李泰伯在申请美国大学全部遭拒后,放弃北大保送,参加高考成为2010年北京市理科高考状元,并获得香港三大名校的全奖争夺。

由于港大当年的政策,大一由清华代培了一年,大二赴港大学习。一年后,他再次选择留学,远渡重洋,从港大转学到世界顶尖名校麻省理工学院学习。到了MIT后,他也没有停下脚步,作为交换生去了英国剑桥大学学习。本科毕业后,还在MIT读了硕士。

而从他最新的微博来看,李泰伯还收到了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即将去那里攻读医学博士学位。

李泰伯的录取通知书 图片来自李泰伯新浪微博

我很高兴地看到,经历过那场舆论的风波,李泰伯默默转身,独自完成了一场漂亮的奇幻漂流。尽管这样的奇幻漂流对他而言有些曲折辗转,尽管这些境遇所受到的关注远远低于七年前申请落败的灰暗。

可是这些又有什么关系呢?

人生就像打仗,有些人第一场仗就打赢了,有些人打了几十场都输了,最后一仗,打赢了。

人生也包罗万象,有的北大学生做了主 席,有的做了科学家,还有的卖起了猪肉。

没有人一定会成功,也不是所有人都以同一种方式成功。

我们允许年轻人多折腾一会,允许他们花多些时间才找到自己真正的志趣所在,只要他们不放弃寻找自己的道路。

在一篇媒体的报道中,李泰伯的父亲告诉记者,之所以给李泰伯取这个名字,是从《论语·泰伯》中得到的启发,他希望这个孩子将来做事谦虚、诚恳,生活得安然、踏实。

我想,李泰伯并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我想,这也是为什么,他能在自己的博客中,大气感谢那些批评过他的人:“我要感怀所有对此事发表见解的人(无论什么见解),因为毕竟,你们对我的关注,见证了我的成长。”

世间磨难,皆是砥砺。

被11所名校拒绝又有什么,路还长,慢慢走。祝福李泰伯。


切勿汇款小心诈骗!
联系时就说在【小纽约网】看到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GMT-5, 2025-2-23 02:00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